时事速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7461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事速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时事速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时事速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时事速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时事速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时事速读.docx

《时事速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事速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时事速读.docx

时事速读

时事速读

时事速读

矿难,不仅在中国,其它国家甚至发达的美国也有。

不同的是,有的频发,有的偶而。

解决矿难问题的方式也各有千秋,不同的社会体制,决定了不同的效率和效果。

有的只需要领导一句话,就可以在顷刻之间,倾全社会之力而为之,有的则要动用各种程序,延误最佳救援时间。

这次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153人被困,经全力抢险,最终获救多达115人,创造了人类灾难救援史上的奇迹,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灾难和事故面前表现出的无畏勇气和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了世界。

现阶段,舆论还不能够完全开放,这也给一些行业、个别企业的领导者为了自己的前途,故意隐瞒事故真相、瞒报矿难死亡数字留下了可乘之机。

所以,每次矿难发生后,呼吁公布遇难矿工名单的声音就此起彼伏。

在王家岭矿难中,矿方仅口头公布153名被困者名单遭质疑,而且,最终的38名遇难矿工也是媒体经过多方核实才获知的。

美国当地时间

4月2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副总统拜登来到西弗吉尼亚州,参加了本月稍早遇难的29名矿工的悼念仪式。

这起矿难是自1970年以来美国境内伤亡最严重的矿难。

在主席台下,29个白色十字架排成一排。

每个家庭把矿工的头盔放在十字架上。

奥巴马在演说中,用了很大一部分时间来宣读遇难的29名矿工的姓名。

这个悼词,也同样感动了很多中国人。

让我对奥巴马同志刮目相看的,就是这个悼词。

奥巴马的悼词,也许只是处于拉票的考虑。

不管怎么说,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

建议我们的煤矿部门,不妨也读读奥巴马的悼词,学学人家是怎么讲话的。

以下是《东方早报》翻译的奥巴马悼词全文。

奥巴马的悼词

我们在这里,怀念29位美国人:

卡尔·阿克德、杰森·阿金斯、克里斯多佛·贝尔、格利高里·史蒂夫·布洛克、肯尼斯·艾伦·查普曼、罗伯特·克拉克、查尔斯·蒂莫西·戴维斯、克里·戴维斯、迈克尔·李·埃尔斯维克、威廉·I.格里菲斯、史蒂芬·哈拉、爱德华·迪恩·琼斯、理查德·K.雷恩、威廉姆·罗斯威尔特·林奇、尼古拉斯·达利尔·麦考斯基、乔·马克姆、罗纳德·李·梅尔、詹姆斯·E.姆尼、亚当·基斯·摩根、雷克斯·L.姆林斯、乔什·S.纳皮尔、霍华德·D.佩恩、迪拉德·厄尔·波辛格、乔尔·R.普莱斯、迪华德·斯科特、加里·考拉斯、格罗佛·戴尔·斯金斯、本尼·威灵汉姆以及里奇·沃克曼。

无论我、副总统、州长,或是今天致悼词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说出任何话语,可以填补你们因痛失亲人心中的创伤。

尽管我们在哀悼这29条逝去的生命,我们同样也要纪念这29

条曾活在世间的生命。

凌晨4点半起床,最迟5点,他们就开始一天的生活,他们在黑暗中工作。

穿着工作服和硬头靴,头戴安全帽,静坐着开始一小时的征程,去到五英里远的矿井,唯一的灯光是从他们头戴的安全帽上发出的,或是进入时矿山沿途的光线。

日以继夜,他们挖掘煤炭,这也是他们劳动的果实,我们对此却不以为然:

这照亮一个会议中心的电能;点亮我们教堂或家园、学校、办公室的灯光;让我们国家运转的能源;让世界维持的能源。

大多时候,他们从黑暗的矿里探出头,眯眼盯着光亮。

大多时候,他们从矿里探出身,满是汗水和尘垢。

大多时候,他们能够回家。

但不是那天。

这些人,这些丈夫、父亲、祖父、弟兄、儿子、叔父、侄子,他们从事这份工作时,并没有忽视其中的风险。

他们中的一些已经负伤,一些人眼见朋友受伤。

所以,他们知道有风险。

他们的家人也知道。

他们知道,在自己去矿上之前,孩子会在夜晚祈祷。

他们知道妻子在焦急等待自己的电话,通报今天的任务完成,一切安好。

他们知道,每有紧急新闻播出,或是广播被突然切断,他们的父母会感到莫大的恐惧。

但他们还是离开家园,来到矿里。

一些人毕生期盼成为矿工;他们期待步入父辈走过的道路。

然而,他们并不是为自己做出的选择。

这艰险的工作,其中巨大的艰辛,在地下度过的时光,都为了家人。

都是为了你们;也为了在路上行进中的汽车,为了头顶上天花板的灯光;为了能给孩子的未来一个机会,日后享受与伴侣的退休生活。

这都是期冀能有更好的生活。

所以,这些矿工的生活就是追寻美国梦,他们也因此丧命。

在矿里,为了他们的家人,他们自己组成了家庭:

庆祝彼此的生日,一同休憩,一同看橄榄球或篮球,一同消磨时间,打猎或是钓鱼。

他们可能不总是喜欢这些事情,但他们喜欢一起去完成。

他们喜欢像一个家庭那样去做这些事。

他们喜欢像一个社区一样去做这些事。

这也是美国人熟知的一首歌里表达的精神。

我想,让大多数人惊讶的是这首歌实际是一名矿工的儿子所写,关于贝克利这个小镇的,关于西弗吉尼亚人民的。

这首歌曲,“靠着我”(Leanon

Me)是关于友谊的赞歌,但也是关于社区关于一同相聚的赞歌。

灾难发生的几分钟,几小时,几日之后,这个社区终被外界关注。

搜救者,冒着风险在充满沼气和一氧化碳的狭窄地道里搜寻,抱着一线希望去发现一位幸存者。

朋友们打开门廊的灯守夜;悬挂自制的标语上写着,“为我们的矿工和他们的家人祈祷。

”邻居们彼此安慰,相扶相依。

我看到了,这就是社区的力量。

在灾难随后的几天,电子邮件和信件涌入白宫。

邮戳来自全国各地,人们通常都是同一开头:

“我很骄傲来自一个矿工的家庭。

“我是一名矿工的儿子。

”“我很自豪能成为一名矿工的女人。

”……他们都感到自豪,他们让我关护我们的矿工,为他们祈祷。

他们说,不要忘了,矿工维持着美国的光亮。

在这些信件里,他们提出一个很小的要求:

不要让这样的事再发生。

不要让这事情再发生。

我们怎忍让他们失望?

一个依赖矿工的国家怎能不尽全力履行职责保护他们?

我们的国家怎能容忍人们仅因工作就付出生命;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追求美国梦吗?

我们不能让29条逝去的生命回来。

他们此刻与主同在。

我们在这里的任务,就是防止有生命再在这样的悲剧中逝去。

去做我们必须做的,无论个人或是集体,去确保矿下的安全,向他们对待彼此那样对待我们的矿工,如同一家人。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都是美国人。

我们必须要彼此依靠,守望彼此,爱护彼此,为彼此祈福祈祷。

今天,我想起一首圣歌,在我们心痛时会想起这首歌。

“我虽行过死荫的幽谷,但心无所惧,因你与我同在。

你的杖,你的竿,都在安慰我。

上帝保佑我们的矿工!

上帝保佑他们的家人!

上帝保佑西弗吉尼亚!

上帝保佑美国!

张永琪:

贫困人口“变”多是福不是祸

有消息称,“十二五”规划第一年,我国拟将贫困标准上调到人均纯收入1500元,提高了25%。

贫困标准提高后,全国贫困人口总数将会大增。

实施脱贫致富工程,贫困人口的减少一直作为评判效果的标准。

到2009年底,我国贫困人口已由2000年底的9423万减少到3597万。

国家本次上调贫困标准,贫困人口就不是由多“变”少,而是由少“变”多。

贫困发生率很有可能回升到2000年底的10.2%,10年扶贫的政绩似乎会一下子“消失”。

事实却并非如此。

国家通过主动调高贫困标准,贫困人口随之大增,不失为一种清醒,对低收入群众来说是公正,是温暖,对社会发展来说更能体现发展要义。

2008年以来的贫困标准只有1196元,贫困人口平均每月只有99.66元,比全球标准低了一大截。

国家将贫困标准上调到人均纯收入1500元,贫困人口平均每月就有125元,虽然还是很低,但增幅毕竟不小。

经济在不断发展,民众生活质量在不断上升,扶贫的内涵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提高扶贫标准,正是拓展扶贫内涵的需要。

提高扶贫标准,贫困人口虽然“变”多了,但并非实际“变”穷了。

相反,因为穷人可以获得更多帮助,其生活也会过得更好一些。

国家贫困标准不再只盯着简单的衣食,而是转移到提升其生活质量上,这对低收入群众是一种社会温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贫困人口“变”多是福不是祸。

贫困标准是民众生存状况的晴雨表,贫困标准越高,贫困人口受益就越多,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差距便会缩小。

同时,贫困标准的上调,也反衬了其他社会群体生活质量在提升,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了发展要义。

(张永琪)

赵氏孤儿—恨比爱容易

陈凯歌的赵氏孤儿改编自史记中的一个故事,讲的是晋景公年间,屠岸贾灭赵氏,庄姬将赵氏最后血脉交给了赵家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好友程婴,为保护赵氏孤儿,二人带上程婴还在襁褓的儿子假装逃命。

屠岸贾率兵来追,程婴眼睁睁地看着亲生儿子和公孙杵臼死于乱刀之下。

之后,程婴带着“赵孤”躲进藏山,隐居15年,积聚复仇力量,与韩厥大将里应外合灭掉了屠岸贾。

然而,程婴在报仇后,十几年苦楚涌上心头,自尽身亡。

这个故事被称为中国著名悲剧,更因为被改编为京剧而家喻户晓。

故事很符合当时的价值观,强调士的精神。

陈凯歌这次的改编,用他的话说就是为了适应当代,特别加上现在的价值观和理念。

首先就是对人物的动机做出了解释,为主人公的行动设置了很多合理性。

比如,程英原本并不想把自己亲生儿子献出去,不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阴差阳错下,被逼做出了选择。

另外,陈凯歌曾说,他不想把《赵氏孤儿》拍成一部纯粹复仇的电影,而是想以现代社会的观念去重新解读,提倡宽容。

不过这种宽容只是他所认为的“宽容”。

陈凯歌让主角口口声声说,“不把自己的敌人当敌人那就天下无敌”,但又为了戏剧冲突,设置了赵士孤儿和屠岸贾成为亲密无间的干父子,最后却自杀残杀的情节。

影片的英文名叫牺牲,但影片中没有牺牲,只有仇恨。

程婴将赵氏孤儿当成可利用的工具,希望达到让敌人生不如死的目的,而最能让人生不如死的方式则莫过于被自己最亲近的杀死。

程英带着这种仇恨活了15年,并成功的将它转移到一个懵懂的青年身上,由他将这种仇恨发扬光大。

这样的价值观简直令人不寒而栗。

为了替自己素未谋面的生父报仇,一个少年竟然可以把屠刀挥向对自己有15年养育教导像亲生父亲一样的养父。

不管这个养父曾经多么的凶残,邪恶,但对于这个孩子,他毕竟是那么的慈祥、给予了那么多的父爱。

这个孩子在举起刀的时候为什么可以没有一丝的犹豫与痛苦呢。

这样一个心理已经扭曲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他能正常的对待这个世界,和他身边的人们吗。

陈凯歌也许认为他赋予了这个古老的故事一个新的内涵,但其实它一直没能逃脱中国自古就有的有仇报仇,有冤报冤的主题。

这种故事我们已经看了太多,早已耳熟能详。

故事的主线永远是两家产生矛盾,其中一方将另一方灭门,对方唯一的孩子逃脱,长大后血刃仇人,报仇雪恨,主人公快意恩仇,观众也看的痛快淋漓。

每当看到这样的情节,我都会奇怪,为什么中国人的骨子里带着这么深的仇恨?

不单是戏文、小说在宣扬暴力至上,现实中也处处充满了血腥、暴力,屡见不鲜的是一方经常假借正义之名,向另一方公然的施暴。

每当看到内战中那些同胞相残时杀红的双眼、文革中那些懵懂的年轻人向自己的师长和陌生人挥起的拳头,我常常都会想,难道这些人从来没意识到所谓的敌人不也是自己的同胞吗?

他们不同样是有血有肉有尊严的人吗?

是什么样的仇恨能让这些正常人失去作为人的理智?

后来当我逐渐确立了自己的价值观,有了思考的能力,我才终于明白,一直以来,人们的这种仇恨是被刻意培养出来的,因为培养仇恨比培养爱更容易,仇恨更具有毁灭性,而这种毁灭性是可以加以利用的。

弄懂这些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中国永远拍不出“阿凡达”和“机器人瓦力”这样单纯美好的电影,不是因为技术与手段的问题,而是因为我们的价值观,几千年来都没有变过。

这种价值观奉行弱肉强食,推崇的是强者为王败者为寇,是党同伐异,是打碎一切重新树立,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对弱者的怜悯,和对异见者的宽容。

而我们的主流导演正是这种丛林法则的忠实维护者。

以陈凯歌、张艺谋为首的第五代,要么沦为金钱的奴隶,为了票房可以不顾脸面;要么就是骨子里带着对权势的崇拜,为暴君寻求合理性。

可悲的是却是这些导演垄断着中国的电影市场,霸占着电影资源,口口声声说着不想说较,却时时刻刻向观众灌输着一种落后的价值观。

而真正能独立思考的导演却没有话语权。

这是中国电影的悲剧,更是中国观众的悲剧。

新生代青年的群体困境

新生代青年的群体困境有两个特征:

一是群体性,二是困扰性。

前者指这种困境不是单个人的麻烦,而是很多人的共同体验;后者则是一种焦虑、不安的体验。

媒体对于新生代青年抗伤害能力的担忧成为一种暗示,这种暗示容易让他们对号入座。

事实上,和平时代的心理陷阱和误区特别容易让他们受到伤害;而矛盾则是伤害的核心。

对他们而言具有矛盾性的环境和后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矛盾,使得新生代青年群体常被迷茫包围。

他们在一次次的期待中失望后,很容易就迷失了自己。

这样的迷茫使他们减少了对生活的热情。

这个时候,他们会抗拒稳定,抗拒大众路线,抗拒一成不变。

他们想在抗拒中找到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这样,新生代青年经常处在矛盾当中,他们的性格也充满了矛盾性。

新生代青年群体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和前几代青年的最大不同,就是不习惯竞争。

他们不用自小就去争夺父母的关爱,也不用面对一个梨挣扎着是否要让给别人。

在他们的初始社会化过程中竞争就已缺席。

在继续社会化的时候,由于先天的原因,他们仍不习惯竞争,很怕有人抢自己的东西,很怕被检阅,被评价,被审核。

而新生代青年所面临的时代,恰恰又是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国与国、城市与城市、学校与学校都在竞争,何况是刚刚独立的新生代青年?

于是蚁族、宅人才会一拨又一拨地出现。

新生代青年群体会间歇性地感觉松散,意志不坚定,无法战胜惰性,做事情常常半途而废,该做的事不能认真去做。

他们抗拒坚持。

虽然也知道有些事坚持一下更好,但有时候就是做不到。

对他们重要的东西,不可能同时拥有,所以总要选。

自由的时代,能选有时候反而是一种痛苦。

不了解自己的需要,缺乏信念和信心,这都会成为选择的负担。

他们知道需要选择他们可以承担的,但面对选择时,他们搞不清可以承担什么,就会乱了方向。

新生代青年群体的天生优越感和自我否定的矛盾同时存在。

一方面那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让他们理直气壮地没有信仰,因为没有什么信仰需要他们,也没有什么信仰可以征服他们。

他们懂怀疑,懂寻找,懂探索,也懂害怕。

另一方面信仰缺失又折射出他们不理解活着的意义,不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不完全遵守社会的规则,然后对自我的肯定不够,容易否定自己的能力。

他们在努力避免出错,但想多了就会瞻前顾后,导致不想要的结果。

所以在这个年纪,他们会讨厌自己,只是因为他们还不够认识自己。

只看到某个特质、某个行为不好的一面,还没翻过来看看,就过早地给自己下了个消极的定义。

其实真正阻止他们成功,阻止他们幸福的,就是给自己下的这些定义。

和祖辈相比,他们的内部信仰并没有被外部信仰所覆盖,他们有空间也有自由去做自己,所以他们会有更多的自我问题。

但这并不是没有信仰。

信仰由外部信仰和内部信仰组成,外部信仰具有时代特征,而内部信仰才值得去深深挖掘。

他们的内部信仰是在发展中的,需要用更多的人生经历去充实。

对于他们来说,成长是学会比单纯的相信什么更丰富的去体验的一种经历,当下每一刻的意义会自然组成人生的意义,不一定要早早规定好它。

(《中国青年研究·蚁族、蜗居:

新生代青年的群体困境》2010年第03期,有删改。

美文赏阅

李汉荣先生的散文

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物。

饮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事。

在一间陈设简单、干净、空旷的小屋里饮茶是最好的。

华贵、复杂的房间里不宜饮茶,那高大、贵重的东西在茶面前摆谱、显阔,茶的自然气息就被埋没了。

饮茶的时候,心情越平淡越好。

心情平淡的人,才能感受茶带来的宁静和清新。

每一片绿叫—都在高山深谷里浴过风雨云雾,听过鸟声虫鸣。

简单的叶子,却有着绝不简单的经历。

但它们是沉默的,在滚烫的水里它们并不发出惊叫,接受了这过于热烈的邀请,它们慢慢吐露出纯洁而芳香的情愫。

此刻的杯子里漾出碧绿和淡淡的清香。

在这个时候,茶是最香的,但在这个时候,我常常不忍将嘴唇交给茶杯。

茶的一生,就这样了结了么?

我想起人生的种种细节,想起那珍藏在这些细节里的眼泪、微笑、期待和感动。

就这么喝下去?

茶的一生就这么毁于一旦?

于是,我默默向茶感恩,向生活和大自然的每一个细节感恩。

向云雾中采茶的那双小手感恩—厂那是我的妹妹,在鸟声和微风里站着,她伸出手,和着露水采下了一生中最纯洁的瞬间,采下了天空中渐渐呈现的一角蔚蓝,然后,她哼着一首险些失传的民间小调,将满捧的绿色盛进竹篮,盛进别人的生活和日子,盛进我的日子。

此刻我的杯子里,那浮动的叶片上,印满她的手纹。

我的眼睛湿了。

想不到,在这么一个平静的时刻,我流下了这么深刻和纯洁的眼泪。

于是我忽然想到:

我杯子里盛的是茶的泪水。

泪眼望着泪眼。

我喝下了茶水,我接受着这感人的馈赠。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仅为事物的色、香、味、形所惑,而且联想到事物不平凡的来历和它们蕴含的艰辛、忍辱、牺牲等等内涵,当我们遭遇这些事物的时候,就是与生命和命运遭遇。

这些事物就不仅进入了我们的身体,而且深入了我们的灵魂。

世界不只是一堆物,世界更是一个比物更丰富、更恒久,也更惊心动魄的精神过程。

我们透过物的“物性”,看到的是更其深广和神秘的“神性”。

一件物到达我们面前,它不仅吁请们感受它自身,而且期待我们体悟与它关联的一切。

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它更是一种有意味的事物。

饮茶,就不只是为解渴和去乏,更是要感受在茶的氛围里所呈现的境界、情调和韵味,有时要达到一种智慧和觉悟。

由茶,我们可以推想到许多。

一株树不仅是供我乘凉和做家具的,一株树也是一种意境,一种生命的境界,树根在深深的地下展开着纠结着,它使我们联想到生命的明亮部分往往由其幽暗乃至苦难的根基所营养,由此才有树,冠那巍峨葱茏的生命高峰。

一头奶牛也不只是供我们挤奶的动物,它也有感情、有痛苦,如果不是人的挪用,也许这奶牛早已做了母亲了,我们享用的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牛奶正是奶牛用苦痛所酿就。

生命的成长是这样美好,而其背景又是如此艰辛甚至带着残酷,当我们喝完了牛奶,是不是不仅只增加自己的几分脂肪和体力,而且也增加一些德性:

对大自然、对生灵多一些珍重和怜悯。

我们被其他生命养育着,为了我们活着,许多生灵承担了苦痛。

如果我们再额外地为大自然和生灵增加痛苦,我们就大大地错了。

人的一生要喝多少茶,茶里的香味、甘味、涩味、苦味、意味、禅味,我们能品出多少?

从第一杯茶到最后一杯茶,由浓郁到平淡,由浅尝到深品,永远有品头,永远品不到尽头。

即使生命到了尽头,最后那杯茶,仍如最初的那杯眨着绿的、深长的眼神……

脾气是匕首。

这样的匕首。

每个人都有一把。

修养好的人,让匕首深藏不露,非万不得已,绝不亮出它。

然而,涵养不到家者,却动辄以匕首作为保护自己尊严的武器——不论大事小事,只要不合乎他的心意,便大发雷霆,以那把无形的匕首,来伤人,对下属如此,对家人如此,对朋友也如此,一视同仁。

把别人刺得遍体鳞伤,他还理直气壮地说道:

“发脾气对我有如放爆竹,劈劈啪啪地放完了,便没事了。

没事的,是他自己。

别人呢,别人的感受怎么样,他可曾想过?

脾气来时,理智便去;每一句话都浸在刀光剑影里,寒光逼人。

道行高的,也许懂得脱身之道,然而,一般人却只有呆呆木立,任匕首乱刺,痛苦万状地看着心脏淌血。

血流得多了,便偷偷地把自己所拥有的那一把匕首拿出来磨。

悄悄地磨,狠狠地磨。

磨匕首,也同时磨勇气。

匕首越磨越利,勇气也越磨越强。

终于,那一天来了。

惯用匕首的那个人,又以他的匕首这里那里的乱刺。

伺机报复的这个人呢,静静地抿着嘴,不动声色地将那把磨得极薄极利的匕首取了出来,对准对方的心口,猛猛地丢过去。

“嗖”的一声,匕首直插要害。

他应声倒地的那一刹那,才恍然大悟:

“哎哟,别人身上,原来也是有匕首的!

所以说呀,出匕首,能不三思否?

有一类人,像古井。

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圈死水,静静的,不管风来不来,它都不起波澜。

路人走过时,都不会多看它一眼。

可是,有一天你渴了,你站在那儿掏水来喝,这才惊异地发现,那口古井,竟是那么的深,深不可测;掏上来的水,竟是那么的清,清可见底;而那井水的味道,甜美得让你魂儿出窃。

才美不外露,已属难能可贵;大智若愚,更是难上加难。

世人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所拥有的抖出来让别人看,肚里有一分的,说他有两分;有两分的呢,说自己有三分;余此类推。

“有麝自然香”已变成了惹人发噱的“天方夜谭”。

“无麝放假香”,才是处世真理。

正因为这样,一旦发现了古井,便好似掘到了金山银库,有难以置信的惊喜——以为它平而浅,实则它深又深。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知,知无不言。

你掏了又掏,依然掏之不尽。

每回掏出来的话语,都闪着智慧的亮光。

你从中得到了宝贵的启示,你对人生有了更坚定的信念。

这口古井,不肯、也不会居功,它静静伫立,看你变化、看你成长。

你若有成就,它乐在其中而不形诸于外。

古井,可遇而不可求,一旦遇上,是你的造化。

周国平人生寓言

哲学家和他的妻子

哲学家爱流浪,他的妻子爱定居。

不过,她更爱丈夫,所以毫无怨言地跟随哲学家浪迹天涯。

每到一地,找到了临时住所,她就立刻精心布置,仿佛这是一个永久的家。

“住这里是暂时的,凑合过吧!

”哲学家不以为然地说。

她朝丈夫笑笑,并不停下手中的活。

不多会儿,哲学家已经舒坦地把身子埋进妻子刚安放停当的沙发里,吸着烟,沉思严肃的人生问题了。

我忍不住打断哲学家的沉思,说道:

“尊敬的先生,别想了,凑合过吧,因为你在这世界上的居住也是暂时的!

可是,哲学家的妻子此刻正幸福地望着丈夫,心里想:

“他多么伟大呵……”

二从一而终的女子

我听见许多人埋怨自己的人生,那口气就像埋怨死不肯离婚的结发妻子。

他们埋怨命运的捉弄,错误的结合,失败的努力。

如果可以,他们宁肯和别人交换人生。

在他们的眼里,人生也是别人的好。

我想起巴尔扎克笔下的一个女演员的话:

“人生是件衣裳,脏了就洗洗,破了就补补,你好歹得穿上它!

我说得稍微文雅些:

人生是个对我们从一而终的女子,我们不妨尽自己的力量打扮她,塑造她,但是,不管她终于成个什么样子,我们好歹得爱她!

三幸福的西绪弗斯

西绪弗斯被罚推巨石上山,每次快到山顶,巨石就滚回山脚,他不得不重新开始这徒劳的苦役。

听说他悲观沮丧到了极点。

可是,有一天,我遇见正在下山的西绪弗斯,却发现他吹着口哨,迈着轻盈的步伐,一脸无忧无虑的神情。

我生平最怕见到大不幸的人,譬如说身患绝症的人,或刚死了亲人的人,因为对他们的不幸,我既不能有所表示,怕犯忌,又不能无所表示,怕显得我没心没肺。

所以,看见西绪弗斯迎面走来,尽管不是传说的那副凄苦模样,深知他的不幸身世的我仍感到局促不安。

没想到西绪弗斯先开口了,他举起手,对我喊道:

“喂,你瞧,我逮了一只多漂亮的蝴蝶!

我望着他渐渐远逝的背影,不禁思忖:

总有些事情是宙斯的神威鞭长莫及的,那是一些太细小的事情,在那里便有了西绪弗斯(和我们整个人类)的幸福。

四结论

我告诉你们:

意义在于过程,幸福在于细节。

那些撇开过程而只在结局中寻找意义的人找到的只是虚无。

那些撇开细节而总在总体中寻找幸福的人,找到的只是荒谬。

现代人已经没有耐心流连过程,没有能力品味细节。

他们活得匆忙而粗糙。

他们活得既无意义,也不幸福。

应该说,爱过程的人是智慧的,爱细节的人是幸福的。

张晓风散文

玉想

只是美丽起来的石头

一向不喜欢宝石——最近却悄悄地喜欢了玉。

宝石是西方的产物,一块钻石,割成几千几百个“割切面”,光线就从那里面激射而出,势凌厉,美得几乎具有侵略性,使我不由得不提防起来。

我知道自己无法跟它的凶悍逼人相埒,不过至少可以决定“我不喜欢它”。

让它在英女王的皇冠上闪烁,让它在展览会上伴以投射灯和响尾蛇(防盗用)展出,我不喜欢,总可以吧!

玉不同,玉是温柔的,早期的字书解释玉,也只说:

“玉,石之美者。

”原来玉也只是石,是许多混沌的生命中忽然脱颖而出的那一点灵光。

正如许多孩子在夏夜的庭院里听老人讲古,忽有一个因洪秀全的故事而兴天下之想,遂有了孙中山。

又如溪畔群童,人人都看到活泼泼的逆流而上的小鱼,却有一个跌入沉思,想人处天地间,亦如此鱼,必须一身逆浪,方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