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二轮复习重点训练古诗词鉴赏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6904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第二轮复习重点训练古诗词鉴赏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第二轮复习重点训练古诗词鉴赏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第二轮复习重点训练古诗词鉴赏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第二轮复习重点训练古诗词鉴赏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第二轮复习重点训练古诗词鉴赏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第二轮复习重点训练古诗词鉴赏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docx

《高考第二轮复习重点训练古诗词鉴赏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第二轮复习重点训练古诗词鉴赏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第二轮复习重点训练古诗词鉴赏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docx

高考第二轮复习重点训练古诗词鉴赏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

2014年高考第二轮复习重点训练--古诗词鉴赏:

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

2014年高考第二轮复习重点训练--古诗词鉴赏:

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太子头上的

2014年高考第二轮复习重点训练--古诗词鉴赏:

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

[目标解说]

毋庸置疑,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和二轮古诗复习的重中之重。

如何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呢?

一是强化分析概括思想感情的方法训练。

二是抓住两个重点:

特别会分析概括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能把握住古诗中丰富、复杂、变化的思想感情。

真题回做

(2013·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

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

洲烟雨。

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占断:

占尽。

洲烟雨:

指长满

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镜湖:

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解析本题通过对诗句含意的理解,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

理解上阕最后两句,要注意“酒徒”与“我”两种人的对比,将上阕前三句“我”的豪情壮举与上阕最后两句自己的遭遇作对比。

体会这两次对比所构成的情感上的反差。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

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解析本题通过考查对典故的理解,来考查的观点态度。

错题回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辛弃疾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

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1)“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表现了怎样的心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前两句写出了哪些“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比喻和对偶。

不甘而无奈。

(2)年华老去的惆怅,春光逝去的伤感,理想破灭的失望。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伤春词,由伤春而感伤自己年华流逝。

一、二句,点出伤春的意味,为全词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三、四句“落花”“飞絮”均为飘零之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不愿逝去的不甘和无奈,运用比喻,用春来比喻自己的青春年华,表达出想要留住青春之感。

五、六句,看到镜中的华发,想自己年华流逝,不愿辜负青春,然而无奈还是辜负了。

“梦回人远许多愁”写梦中醒来,似已消愁,貌似洒脱,实则更为沉痛。

最后一句,以景作结,将这许多的愁都凝聚在风雨中的梨花之上,用风雨梨花象征自己的命运处境,含蓄动人。

全词新颖别致,显示出辛弃疾词于豪放之外的另一种风格。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注]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注刘长卿:

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诗中主要表现了的哪些情感?

试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友情的珍视,对离别友人的牵挂。

(2)对自己官位偏低、不被重用的现实的不满。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惜余春

贺铸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

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注]倚。

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注西曛:

斜阳。

从全词看,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由惜春到思归再到怀人。

核心知识回放

1.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较为常见的有:

忧国伤时,如反映离乱之苦,同情百姓疾苦,担忧国家前途命运。

建功立业,如渴望建功立业及报国无门的悲伤,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痛苦。

思乡怀人,离愁别绪。

生活杂感,如昔盛今衰的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等。

2.答思想感情题的术语有:

表示思想感情性质的“喜悦、惊喜、愉快、欢乐、挚爱、执著、愤怒、愤慨、激愤、悲愤、愤懑、恬淡、抑郁、郁闷、迷惘、惆怅、孤独、寂寞、哀伤、哀痛、凄苦、同情、怜悯、怜惜、惋惜、歌颂、赞赏、赞许”等,表示思想感情涉及内容及对象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忧国忧民、感叹时世、同情民生疾苦、眷恋故国、思乡怀亲、热爱自然、追求真善美、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抚今追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怀才悼亡、建功立业、统一山河、求贤若渴、厌弃官场、蔑视权贵、漠视功名利禄、追求自由、向往归隐、超凡脱俗、羁旅愁思、恋情闺怨”等。

定向训练一强化分析概括思想感情的方法

练前点拨

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常规方法有:

观标题、联、找诗眼、借注释、知流派等。

临场答题时,特别要注意:

1.理层次

所要分析的语言片段是“字”“词”“句”“联”“阕”“篇”。

因为除“字”“词”外,其余的都能理清层次。

而层次往往对应着感情要点的层次,对应着答题要点的数量。

2.明位置

除要分析的是整首诗(词)的思想感情外,剩余的语言片段在诗(词)中都有个位置。

如尾句(联)一般是全诗(词)思想感情最集中的地方,抓住了尾句(联)就把握了全诗(词)。

而要分析的是中间句(联),除要细读内部外,还要联系上下句分析。

3.品关键词

(1)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

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

演练体悟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情语”。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书怀》)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愁独冷、凉(暗含冷寂)孤、独(暗含孤傲)

(2)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至关重要。

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的思想感情;这些语言叫景物语。

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之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基本义。

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

弄清上述隐性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演练体悟探寻下面画线诗句的隐性关键词,并以此分析该处蕴含的感情。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个“送”字,拟人化了,看似水送树,实则人送人,一个“送”字,包含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埋”,言其乌云遮山,借景之阴暗写人心情的郁闷,一半源于为友人一路山长水阔的担忧,一半暗含对友人一路平安的祝福。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注]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蕨拳:

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个“缓”字,说明荡舟慢行,为的是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

“桃花”,属典故语,不仅实写青溪之景,也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达了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但有”,只要有,表明故人提供禄米,是自己一家子生存下去的根本条件。

“更何求”中的“更”,是“再”“复”“又”的意思,表明自己对故人的帮助已经感恩戴德,不敢别有所求。

因此,尾联除透露出诗人暂时的舒心安定之外,还隐藏着历经磨难的悲苦和对未来不可预期的辛酸。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阙:

指长安。

此诗作于奔赴长安应试途中。

太华:

陕西的华山。

中条:

山西的中条山。

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犹自”,仍然;“渔樵”,借代,代指隐逸生活。

第二天就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仍然梦想过着渔樵般的生活,这含蓄地表白了自己并非热衷功名之人,写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态。

定向训练二把握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

(一)把握景中情

练前点拨

会从诗歌描写的景物中分析出包含的感情是做诗歌鉴赏题的基本功、内家功。

从理论上讲,要抓住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一种联系是景与情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从操作层面讲,要会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内涵。

如“江风引雨入舟凉”要求分析“江风引雨”背后的惜别深情,就应抓住后面的“凉”字,一个“凉”字写出了风裹着雨,雨挟着风,风雨交加的凄凉景象,烘托了离别时悲凉的心情。

还要会从景物冷暖中体味悲喜。

“墨分五彩,词含七情。

”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

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演练体悟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横塘

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横塘:

旧址在今苏州西南,这是诗人送别朋友的地方。

南浦:

本指水的南边,后来把它作为送别地点的代称。

你认为这首诗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借景抒情。

着绿的南浦、静静的石桥和朱塔、如丝的细雨、似线的垂柳、待发的画船,诗人借这些典型的景物,抒发了离别之情。

以乐景衬哀情(反衬)。

诗人描绘的景色明艳清丽,但抒发的却是朋友间离别的伤感。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草

杨基

嫩碧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

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

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

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

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尾联表达了诗人淡淡的闲愁。

尾联通过“平川十里”、牛羊缓移、晚风习习、笛声悠扬等景象,描绘了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牧人晚归图;诗人先前的“旧恨”“新愁”在这恬静优美的田园旋律中渐渐消融,可在逐渐获得的闲适的心情中,过去的愁绪难以全部散去。

3.(2013·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劳劳:

遥远。

修禊:

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卖饧:

清明前后卖糖粥。

苏堤:

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先写因笛声引起思乡之情,奠定思乡的情感基调;然后写眺望故乡而不得;再写眼前之景,燕子觅食、筑巢,雨中梨花,思乡之情,孤苦之愁,油然而生。

解析本题考查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先由下片“故乡惟有梦相随”一句得出这首词表达的感情:

思乡之情。

然后找出上片写到的意象——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从中分析是如何表现思乡之情的。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

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

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偃蹇:

高耸、傲慢的样子。

生:

语助词,无义。

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具体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

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

(二)把握物中情

练前点拨

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用的抒情方式。

要把握诗中“物”中情,最根本的是能抓住所写之物的特点,如形态、色泽、品质、环境等特点,从而体悟所寄托的感情。

在答题时要把握住两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二是“物”中的深层感情。

演练体悟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梅花

蒲宗孟

一阳初起,暖力未胜寒气。

堪赏素华长独秀,不并开红抽紫。

青帝只应怜洁白,不使雷同众卉。

淡然难比,粉蝶岂知芳蕊。

半夜卷帘如乍失,只在银蟾影里。

残雪枝头君认取,自有清香旖旎。

词中梅花的形象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此词托梅花以言志,表达了对梅花孤傲高洁、淡然自守、卓尔不群的品性的追求以及对梅花的赞美喜爱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

请结合下阕简要分析末句“画堂双燕栖”所蕴含的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天色渐晚,主人公踏青归来坐在秋千上,感觉到疲乏,欲解衣小憩,抬头看见画堂上立着两只燕子,猛然感到自己的孤单,心生怅惘,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3.(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三)把握典中情

练前点拨

古诗常用典故,借典故委婉曲折地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分析典故中的情感,主要了解典故的出处和内容,次要把握用典的用意:

或伤己、或讽今。

答题有时也要把握住对典中人事及自己、时事的双层情感态度,同时注意联系的身世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

演练体悟

1.(2013·江西)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

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

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余既”三句出自《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

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

这里要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由于北方金朝袭扰,战乱不息,被占领地区的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就曾多次受到打击。

所以词人首句便慨叹“长恨复长恨”。

“听我楚狂声”用楚狂接舆的典故。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

姓陆,名通,字接舆。

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

词人用此典故,正是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

“富贵非吾事”则是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词人以陶渊明自况,认为“富贵非吾愿”,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勤政楼

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勤政楼:

唐玄宗开元前期所建,是玄宗处理政务的地方。

承露丝囊:

每年一度的千秋节,玄宗都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寿。

“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

”金铺:

宫门上的安装门环的金属底托,多铸成兽形以为装饰。

简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感昔伤今(昔盛今衰的历史兴亡之感)。

暗寓了对唐玄宗晚年荒淫享乐而荒废朝政的批评。

同时借古讽今,也是对晚唐统治者的讽刺与批评。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永遇乐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姜夔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

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

使君心在,苍厓绿嶂,苦被北门留住。

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

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

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

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1205年65岁的辛弃疾任镇江知府,积极准备北伐。

他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深受感动并依辛词的韵脚填写本词。

迷楼:

在扬州,与镇江(京口)之北固山隔江相对,是隋炀帝幸江都时所建。

很石:

在北固山甘露寺,状如伏羊,相传孙权曾据其上与刘备共商抗曹大计。

北门:

京口,南宋时接近边界,成为北方的重镇和北大门。

金鼓:

指出征的队伍。

依依种柳:

《晋书·桓温传》载,桓温北伐看到自己任琅琊太守时种的柳树,都已十围。

在下片中提及“诸葛”,请分析这处典故有何用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到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是将辛弃疾与之相比,借此推崇、盛赞辛弃疾,感伤于辛弃疾英雄无用武之地,认为南宋要收复失地,非辛弃疾莫属。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依韵和永叔同游上林院后亭

见樱桃花悉已披谢

梅尧臣

去年君到见春迟,今日寻芳是夙期。

只道朱樱才弄蕊,及来幽圃已残枝。

飘英尚有游蜂恋,著子[注]唯应谷鸟知。

把酒聊能慰余景,乘欢不厌夕阳时。

注著子:

结子,这里指果实。

简析画线句化用李商隐诗句的用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舍弃了李商隐面对“夕阳”的无奈和伤感,表达了赏景的喜悦之情。

定向训练三把握住古诗丰富、复杂、变化的情感

练前点拨

古代诗歌表达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