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秋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全套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5972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科版秋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全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湘科版秋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全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湘科版秋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全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湘科版秋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全套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湘科版秋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全套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科版秋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全套教案.docx

《湘科版秋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全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科版秋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全套教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科版秋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全套教案.docx

湘科版秋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全套教案

2020年湘科版(2017秋)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全套教案

2020年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教案

第一单元声音

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声音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声音是多样的。

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声音的强弱叫作音量,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2.科学探究

能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结合辨听声音的有关活动简单区分声音的强弱、高低,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并完成可研究问题的聚焦与整理。

3.科学态度、STSE

在辨听声音的过程中,感悟声音世界的丰富多彩,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秘密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锣、电子琴、大鼓、小提琴、双响筒、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

歌声、琴声、雷声、机器声,有的让人心旷神怡,有的令人心烦意乱,声音世界丰富多彩,声音世界奥妙无穷。

(2)讲述:

我们听过很多种声音,关于声音的奥秘也有很多。

让我们走进声音王国,交流我们听到过的声音。

(二)新课学习

1.各种各样的声音

(1)回忆生活中听过到的声音:

说一说,我们听到过哪些声音?

这种声音可以怎样描述它的特点或者听到后给人以什么感受?

(2)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按一定顺序追问声音名称、发声物体、特点等。

(3)现场听音感受。

播放各种声音的录音,静默倾听教室周围的声音,继续让学生说出这些声音是什么物体发出的,怎样区分这些不同的声音。

(4)重点比较两种声音:

播放牛叫的声音和鸟儿的叫声。

(5)交流:

谁的叫声低?

谁的叫声高?

关于声音,你有什么发现?

(6)小结:

牛的叫声低,鸟的叫声高。

声音多种多样,声音各有特点,有大有小,有高有低。

(7)继续提问:

怎样比较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2.辨听声音

(1)辨听声音的强弱:

分组有序地让各种乐器(例如锣、双响筒)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

(2)交流:

怎样让乐器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

(3)小结:

每一种乐器,例如锣,用力敲,听到的锣声就大,否则声音就小。

敲击双响筒也是这样。

声音的大小就是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叫作音量。

(4)辨听声音的高低:

分组有序地让各种乐器(例如电子琴、大鼓、小提琴)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5)交流:

怎样让乐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6)小结:

同一种乐器,例如按电子琴不同的琴键,发出的声音高低是不同的。

拉小提琴,有时声音高有时声音低,但和大鼓比起来,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比较尖、清脆,大鼓发出的声音比较粗、低沉。

(7)记录声音。

把辨听声音的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8)总结:

声音的强弱叫作音量,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9)继续思考:

关于声音,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声音的产生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科学探究

基于大量物体发声时的振动事实,归纳出声音的产生是因物体振动而来。

能对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和描述,探究各种不同物体产生不同的声音,发现并归纳出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由于振动产生声音。

3.科学态度、STSE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好的科学态度。

进一步培养探究事物的兴趣,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锣、吉他、鼓、音叉、口哨、水槽、水、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提出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试一试并观察现象:

用手敲桌子、敲锣、用笔敲木板等。

(3)交流汇报:

以上操作,你有什么发现?

(用手敲桌子,敲一下就有声音,不敲就没声音;敲锣时,停止敲锣后声音还能持续一会儿……)

(4)初步假设:

声音的产生与拍打、敲击有关。

(二)新课学习

1.观察发声的物体

(1)实验

(一):

观察比较吉他的弦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2)实验小结:

发声的琴弦会发生振动,不发声的琴弦不动。

(3)实验

(二):

借助乒乓球来观察音叉发声时的情况。

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4)实验小结:

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乒乓球会振动。

音叉不发声时,乒乓球静止不动。

(5)实验(三):

借助泡沫粒来观察鼓发声时的情况。

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6)实验小结:

敲击鼓发声时,泡沫粒会上下振动。

(7)实验(四):

用手放在喉咙处,发出声音时感受喉咙的变化。

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8)实验小结:

发出声音时喉咙会有振动。

(9)交流:

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点?

(10)小结:

固体发声时物体都在振动。

(11)提出问题:

液体和气体发声,也有这样的共同点吗?

(12)继续实验:

将杯子中的水放入水槽;吹口哨。

(13)交流:

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终止物体发声

(1)实操展示:

敲击锣发出声音。

(2)提出问题:

你有办法让声音突然终止吗?

(3)分组操作:

敲击锣发出声音,然后将手放在正在发声的锣上面。

(4)小组讨论:

操作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5)实验总结:

将手放在正在发声的锣上面,锣停止振动,声音就会终止。

(6)全课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整理,下课。

第三课声音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

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出声音的高低、强弱与振动的关系,能通过观察发现不同的发音器是通过什么来控制声音高低的,从而运用所学设计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

3.科学态度、STSE

与同学合作进行探究,乐于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倾听他人的意见。

认识到科学发现对技术发明的指导作用,技术发明为发现科学原理带来的便利。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音箱、音叉、皮筋、吉他、自制小乐器的材料、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声音强弱和高低的变化与振动什么有关系?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新课学习

1.研究声音强弱与振动的关系

(1)小组实验:

调节音箱发出音量的大小,观察喇叭振动的情况。

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2)实验小结:

音箱的音量越大,喇叭振动幅度越大;音箱的音量越小,喇叭振动幅度越小。

(3)继续探究:

观察更多的物体,设法研究当它们所发声音的音量大小不同时,振动有什么变化。

用合适的方法记录下来。

(4)分组讨论:

说一说,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动有什么关系?

(5)小结:

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

振动幅度大,音量大;振动幅度小,音量小。

2.研究声音高低与振动的关系

(1)小组实验:

想办法让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观察并记录皮筋振动的状态。

(2)交流:

皮筋的松紧是否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

振动的快慢对声音的音调有什么影响?

(3)实验小结:

皮筋的松紧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

振动越快,皮筋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皮筋发出的声音越低。

(4)继续探究:

调节吉他弦的松紧,辨听吉他声音的高低,类推弦的振动快慢。

(5)课件展示:

观察更多乐器(钢琴、编钟、古筝),看它们能发出高低不同声音时各有什么特点。

(6)小结:

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特性都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

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特性都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

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

如果运用这个知识来自制小乐器,我们应该怎样做?

让我们一起来尝试。

(二)新课学习

设计制作小乐器

(1)简介材料。

吸管、剪刀;水杯、水、小锤;不同长短的铁钉等。

(2)明确需求。

小组讨论,确定各自打算制作什么样的乐器。

(3)选择材料。

说出材料选择的原因。

(4)乐器设计。

先讨论并画出总体结构设计图,再讨论制作流程。

(5)分组制作。

教师巡视、指导。

(6)作品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

(7)讨论并提出改进意见:

请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改进意见。

(8)演奏展示:

几个小组一起展示,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自制乐器演奏会吧!

(三)整理,下课。

 

第四课声音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2.科学探究

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事实,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作出假设,能设计对比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分析、推理声音的传播方向。

3.科学态度、STSE

乐于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并与同学交流。

以听诊器发明和制作为例,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音箱、闹钟、收音机、水槽、石头、漏斗、胶管、玻璃钟罩、抽气机、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提问:

上课前,你们听到上课铃声了吗?

电铃响起的时候你们分别在什么地方?

(2)学生发言。

(3)交流:

电铃一响,整个校园都能听得到,这说明了什么?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

(4)继续交流:

海豚在水里能“交谈”,这是为什么?

草原上的牧民能听到离他很远的马蹄声,这是为什么?

(5)作出假设:

声音可以通过物体向四面八方传播。

(二)新课学习

1.探究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

(1)分组实验:

a.将一个正在响的闹钟放置在桌子上,实验者站在桌子的不同地方,将耳朵趴在桌上判断是否能听到声音。

b.把收音机音量调大,用塑料袋包严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声音吗?

(2)交流:

将自己设计的实验和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

(3)小结:

声音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4)继续探究:

将闹钟放置于玻璃罩内,是否能听到声音?

这说明了什么?

(5)小结: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6)思考并讨论:

在抽气机逐渐抽走玻璃罩内的空气后,你听到声音会怎样变化?

(7)讲解:

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声音会逐渐减弱。

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就会听不到声音。

2.制作听诊器

(1)阅读:

阅读关于“听诊器”的介绍。

(2)动手制作:

自制听诊器。

(3)成果展示:

展示自己的听诊器。

(4)分组实验:

用自制的听诊器互相听心跳,测出每分钟心跳次数。

(5)汇报实验结果。

(三)整理,下课。

 

第五课噪声控制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

2.科学探究

会利用分贝仪测量周边的声音环境,会利用多种方式展开关于噪声的来源与危害的调查,能依据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噪声方案。

3.科学态度、STSE

理解噪声对我们的伤害,在日常行为中学会注意约束自己,尽量避免制造噪声,增强环保意识,保护听觉。

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分贝仪、闹钟、一块布、隔音比赛的材料、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展示各种声音,有悦耳的声音,如:

钢琴声等。

有噪音,如:

汽车不断的鸣笛声等。

(2)说说听了这些声音的感受。

(3)小结:

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

人们为了更好地监测音量对人体的影响,把音量分成“级”,其单位称为“分贝”(dB)。

(二)新课学习

1.测量周边声音的音量

(1)分组调查:

调查学校周边的噪声情况,以及噪声的来源及危害。

(2)实验场所:

学校周边

(3)实验记录:

将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4)结果展示:

小组派一个代表展示调查的结果。

(5)提问:

噪声有哪些危害?

(6)小结:

噪声主要造成听力损失,干扰谈话、思考、休息和睡眠。

在噪声级85分贝和90分贝的环境中工作30年,耳聋的可能性分别为8%和18%。

在噪声级70分贝的环境中,谈话就感到困难。

(7)继续探究:

基于噪声的危害,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听力?

(8)阅读拓展:

全国爱耳日

(9)提问思考:

怎样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面,想办法控制噪声?

2.隔音比赛

(1)小组实验:

怎样使闹钟传出来的声音更小?

(2)制定方案:

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3)实验操作:

根据实验方案对闹钟进行隔音,测试闹钟传出来的音量的大小。

(4)结果汇报:

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5)讨论:

哪个小组的效果最好?

3.制定控制噪声的方案

(1)课件展示:

教材P16的三幅图片,生活中减少噪声危害的方法。

(2)小组讨论:

生活中还有哪些减少噪声危害的方法?

(3)制定计划:

依据对周边噪声环保的调查,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控制噪

声的方案吧!

(三)整理,下课。

 

第二单元消化与呼吸

第一课我们的消化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人体的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胃和肠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

人体的消化道像一部机器,各器官相互配合,把食物消化成维持我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这些营养物质透过小肠肠壁经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器官。

2.科学探究

在已有经验基础上,通过感官观察人体消化道模型,描述组成人体消化道的器官。

用直观体验、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资料阅读分析等方式了解口腔、胃、小肠和大肠的功能,体会人体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建构各消化器官分工配合消化食物、摄取养分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概念。

3.科学态度、STSE

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正确对待研究的不完善,能反复观察不断完善。

了解人体消化的科学道理,意识到个人对健康富有责任,有自觉呵护消化器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模拟胃蠕动实验用的透明袋、水、切成小块并煮熟的蔬菜和馒头;新鲜的馒头、面包等;人体消化道模型;模拟小肠和大肠形态的管子;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1)提问:

我们每天都要吃食物,说一说,食物在体内要经过哪些器官?

(2)交流汇报。

同时随机出示消化道各个器官的图片。

(3)按已有认知给消化道排序。

让学生根据按照食物在体内经过的先后的已有认知进行排序。

(二)新课学习

1.认识消化器官

(1)阅读科技史:

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人体内部结构的!

(2)交流:

从阅读材料中,说一说你了解到什么。

(3)课件展示:

人体的消化器官图。

(4)交流:

说一说,人体的消化道依次包含哪些器官?

各自的位置在哪?

(5)小结:

人体的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依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胃和肠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

(6)观察模型,指认位置。

观察人体消化道模型,再次确认食消化道器官的顺序及名称,指出自己的食管、胃、小肠的大概位置。

(7)观察消化器官形状结构,猜想其作用。

再次各个消化器官的形状,猜想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8)阅读资料:

胃位于腹腔的中上部偏左的地方。

上端与食管相连,下端与小肠相连。

胃能分泌胃液。

成人小肠长5—7米,内壁上长有密密麻麻的小肠绒毛。

小肠绒毛能吸收营养物质。

大肠的一端与小肠连接,另一端与肛门相通,长约1.5米。

(9)练习:

在活动手册中画出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并写出这些器官的名称。

(10)提问:

食物经过消化器官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咀嚼馒头

(1)实验:

将馒头放入口中反复多嚼几次。

(2)讨论:

口中的馒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结:

a.感受到馒头有甜味,那是因为唾液的初级消化作用。

b.在口腔中,牙齿将食物磨碎,通过舌头的搅拌作用,食物与唾液混合,进行初步消化,吞咽后,由食管送入胃部。

(4)拓展探究:

查阅资料,了解为什么馒头、米饭等咀嚼起来有一种甜甜的味道。

并说一说细嚼慢咽的习惯的好处。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复习提问:

我们的消化道依次包括哪些器官?

(二)新课学习

1.认识胃的作用

(1)讨论:

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听到肚子“咕咕”叫?

(2)小结:

胃一直在蠕动,当胃中的食物基本排空,就会收缩得比较剧烈,于是我们就听到肚子发出“咕咕”的“饥饿抗议”了。

(3)提问:

胃的蠕动有什么作用?

(4)实验:

模拟胃的运动,观察食物的变化。

把食物刚进入胃中与将要离开胃时的样子画下来。

(5)交流:

袋子里的食物变成什么样了?

说明胃有什么作用?

(6)小结:

胃的蠕动可以将食物与胃液混合并磨碎,把食物变成食糜。

(7)思考:

有时我们反胃呕吐,是不是有一股酸酸的味道?

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8)阅读资料:

1822年,美国军医比尔蒙特从打猎受伤的马丁胃里取出一些胃液,然后分析其成分。

他发现,胃液是一种酸性液体,能将食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物质。

2.认识小肠和大肠的作用

(1)讨论:

小肠和大肠都有什么作用?

(2)小结:

小肠可以将胃送来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变成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的养料,并吸收这些养料。

大肠是吸收水分的地方。

不能吸收的食物残渣,由肛门排出体外。

(3)拓展交流:

查阅资源,更多地了解小肠和大肠的结构和作用,做成资料卡与同学交流。

(4)本课总结:

人体的消化道像一部机器,各器官相互配合,把食物消化

成维持我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这些营养物质透过小肠肠壁经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器官。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我们的呼吸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人体的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

知道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

知道当人体胸腔舒张时气体进入肺部,胸腔收缩时气体排出体外。

吸气时,胸腔扩大,肺扩张,富含氧气的新鲜空气通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其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呼气时,胸腔缩小,肺收缩,血液带回来的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排出体外。

2.科学探究

能按照要求制作呼吸模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呼吸模型的工作原理,并能迁移解释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能够注意到对比实验的控制条件等问题,并能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

3.科学态度、STSE

尊重证据,实事求是。

懂得保护呼吸器官的重要性,形成呵护身体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2升的大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水槽、容积相同的两个集气瓶、两片毛玻璃、等长等粗的两根细木条、火柴、大小一致的气球、打气筒、等量等浓度的两份澄清石灰水。

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1)提问:

我们时时刻刻都需要呼吸。

关于呼吸,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交流。

(二)新课学习

1.认识呼吸器官

(1)呼吸体验:

做深呼吸,感受气体的进和出。

(2)看图说结构,找位置。

课件展示人体的呼吸器官图,照图描述其形状和位置,并在自己身体上指出其大概位置。

(3)了解呼吸路径。

照图说一说,吸气、呼气时气体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

并用不同颜色标画出气体在人体中进、出的路径。

(4)画图画路径。

在活动手册中画出人体内的主要呼吸器官,并写出这些器官的名称,然后画出气体在人体中进、出的路径。

(5)小结:

吸气时,空气通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

呼气时,与之相反。

(6)再次做呼吸体验。

感受气体通过鼻腔吸入、排出的过程。

(7)讨论:

呼吸时,身体的哪些器官发生了变化,有什么变化?

2.认识呼吸的形成

(1)讨论:

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

(2)感受:

将手放置于胸前,感受呼吸时胸腔的变化。

(3)交流:

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

这种变化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

关系?

(4)制作呼吸模型。

a.将饮料瓶的底部去掉。

b.将小气球放入瓶内,把气球口翻出,紧套在瓶口。

c.在瓶子底部蒙上展开的橡胶膜,周边用胶粘紧,不要漏气。

(5)进行呼吸模拟实验。

饮料瓶相当于人体的胸腔,气球相当于人体的肺,一拉一推瓶底的橡胶模,相当于一呼一吸。

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6)交流:

推拉瓶底的橡胶模有什么发现?

根据实验说一说,呼吸是怎样形成的?

(7)小结:

吸气时,胸腔扩大,肺扩张,空气通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呼气时,胸腔缩小,肺收缩,从而将气体排出体外。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复习:

我们的呼吸器官有哪些?

(二)新课学习

比较吸进和呼出的气体

(1)提问:

我们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一样的吗?

(2)自由发言,猜想。

(3)实验1:

比较吸进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含量,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实验步骤:

a.收集一瓶空气,为瓶A。

b.收集一瓶人体呼出的气体,为瓶B。

c.将燃烧的木条,分别伸进A、B两瓶中。

(4)交流:

这个实验中哪些因素相同,不同的因素是什么?

我们看到的实验现象是怎样的?

说明了什么?

(5)小结:

氧气是支持燃烧的,燃烧的木条进入呼出的气体瓶中,火焰减小很快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

(6)实验2:

比较吸进和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实验步骤:

a.两个气球,一个用嘴巴将气球吹大(呼出的气体),另一个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空气)。

b.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分别注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7)交流:

这个实验中哪些因素相同,不同的因素是什么?

我们看到的实验现象是怎样的?

说明了什么?

(8)小结:

让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特性。

实验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9)全课总结:

人体需要氧气,我们通过呼吸补充氧气。

吸气时,胸腔扩大,肺扩张,富含氧气的新鲜空气通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其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呼气时,胸腔缩小,肺收缩,血液带回来的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排出体外。

(三)整理,下课。

 

第三课保护呼吸、消化器官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影响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健康的因素,列举保护消化器官和呼吸器官的方法。

知道食用变质或有毒食品的危害性,了解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科学探究

通过测量肺活量,知道如何测量肺活量,了解自己的肺活量值。

通过调查变质的食物,了解如何正确饮食。

在测量身高体重的活动中,帮助偏胖和偏瘦的同学分析食物结构查找原因,培养判断能力、社会调查实践能力、反思改进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认识保护呼吸器官、消化器官的重要性。

在信息记录处理中,养成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水槽、烧杯、玻璃杯、铅笔、吸管、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引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体的呼吸器官,衡量一个人呼吸功能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肺活量(课件展示医学上测肺活量的仪器)。

2.揭示任务:

今天,我们一起制作一个简易肺活量测量计来测量我们的肺活量。

(二)新课学习

1.测量我们的肺活量

(1)阅读了解制作方案。

阅读教材第25页的资料或者播放课件,了解制作简易肺活量测量计的装置图、所需要的材料等。

(2)准备制作材料。

水槽、烧杯、玻璃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