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1 ,大小:56.91KB ,
资源ID:3959728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95972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湘科版秋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全套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湘科版秋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全套教案.docx

1、湘科版秋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全套教案2020年 湘科版(2017秋)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全套教案2020年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教案第一单元 声音第一课 各种各样的声音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声音是多样的。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声音的强弱叫作音量,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2.科学探究能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结合辨听声音的有关活动简单区分声音的强弱、高低,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并完成可研究问题的聚焦与整理。3.科学态度、STSE在辨听声音的过程中,感悟声音世界的丰富多彩,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秘密的兴趣。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锣、电子琴、大鼓、小提琴、双响筒、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歌声、琴声、雷声、机器声,有的让人心旷神怡,有的令人心烦意乱,声音世界丰富多彩,声音世界奥妙无穷。(2)讲述:我们听过很多种声音,关于声音的奥秘也有很多。让我们走进声音王国,交流我们听到过的声音。(二)新课学习1. 各种各样的声音(1)回忆生活中听过到的声音:说一说,我们听到过哪些声音?这种声音可以怎样描述它的特点或者听到后给人以什么感受?(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按一定顺序追问声音名称、发声物体、特点等。(3)现场听音感受。播放各种声音的录音,静默倾听教室周围的声音,继续让学生说出这些声音是什么

3、物体发出的,怎样区分这些不同的声音。(4)重点比较两种声音:播放牛叫的声音和鸟儿的叫声。(5)交流:谁的叫声低?谁的叫声高?关于声音,你有什么发现?(6)小结:牛的叫声低,鸟的叫声高。声音多种多样,声音各有特点,有大有小,有高有低。(7)继续提问:怎样比较声音的大小和高低?2. 辨听声音(1)辨听声音的强弱:分组有序地让各种乐器(例如锣、双响筒)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2)交流:怎样让乐器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3)小结:每一种乐器,例如锣,用力敲,听到的锣声就大,否则声音就小。敲击双响筒也是这样。声音的大小就是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叫作音量。(4)辨听声音的高低:分组有序地让各种乐器(例如电子琴

4、、大鼓、小提琴)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5)交流:怎样让乐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6)小结:同一种乐器,例如按电子琴不同的琴键,发出的声音高低是不同的。拉小提琴,有时声音高有时声音低,但和大鼓比起来,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比较尖、清脆,大鼓发出的声音比较粗、低沉。(7)记录声音。把辨听声音的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8)总结:声音的强弱叫作音量,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9)继续思考:关于声音,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三)整理,下课。第二课 声音的产生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科学探究基于大量物体发声时的振动事实,归纳出声音的产生是因物体振动而来。能对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进行细致

5、观察和描述,探究各种不同物体产生不同的声音,发现并归纳出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由于振动产生声音。3.科学态度、STSE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好的科学态度。进一步培养探究事物的兴趣,并乐于与同伴交流。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锣、吉他、鼓、音叉、口哨、水槽、水、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试一试并观察现象:用手敲桌子、敲锣、用笔敲木板等。(3)交流汇报:以上操作,你有什么发现?(用手敲桌子,敲一下就有声音,不敲就没声音;敲锣时,停止敲锣后声音还能持续一会儿)(4)初步假设:声音的产

6、生与拍打、敲击有关。(二)新课学习1. 观察发声的物体(1)实验(一):观察比较吉他的弦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2)实验小结:发声的琴弦会发生振动,不发声的琴弦不动。(3)实验(二):借助乒乓球来观察音叉发声时的情况。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4)实验小结: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乒乓球会振动。音叉不发声时,乒乓球静止不动。(5)实验(三):借助泡沫粒来观察鼓发声时的情况。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6)实验小结:敲击鼓发声时,泡沫粒会上下振动。(7)实验(四):用手放在喉咙处,发出声音时感受喉咙的变化。将

7、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8)实验小结:发出声音时喉咙会有振动。(9)交流: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点?(10)小结:固体发声时物体都在振动。(11)提出问题:液体和气体发声,也有这样的共同点吗?(12)继续实验: 将杯子中的水放入水槽;吹口哨。(13)交流: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声音是怎么产生的?2. 终止物体发声(1)实操展示:敲击锣发出声音。(2)提出问题:你有办法让声音突然终止吗?(3)分组操作:敲击锣发出声音,然后将手放在正在发声的锣上面。(4)小组讨论:操作过程中有什么发现?(5)实验总结:将手放在正在发声的锣上面,锣停止振动,声音就会终止。 (6)全课总结:声

8、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三)整理,下课。第三课 声音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出声音的高低、强弱与振动的关系,能通过观察发现不同的发音器是通过什么来控制声音高低的,从而运用所学设计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3.科学态度、STSE与同学合作进行探究,乐于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倾听他人的意见。认识到科学发现对技术发明的指导作用,技术发明为发现科学原理带来的便利。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音箱、音叉、皮筋、吉他、自制小乐器的

9、材料、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声音强弱和高低的变化与振动什么有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二)新课学习1. 研究声音强弱与振动的关系(1)小组实验:调节音箱发出音量的大小,观察喇叭振动的情况。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2)实验小结:音箱的音量越大,喇叭振动幅度越大;音箱的音量越小,喇叭振动幅度越小。(3)继续探究:观察更多的物体,设法研究当它们所发声音的音量大小不同时,振动有什么变化。用合适的方法记录下来。(4)分组讨论:说一说,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动有什么关系?(5)小结: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大

10、,音量大;振动幅度小,音量小。2. 研究声音高低与振动的关系(1)小组实验:想办法让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观察并记录皮筋振动的状态。(2)交流:皮筋的松紧是否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振动的快慢对声音的音调有什么影响?(3)实验小结:皮筋的松紧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振动越快,皮筋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皮筋发出的声音越低。(4)继续探究: 调节吉他弦的松紧,辨听吉他声音的高低,类推弦的振动快慢。(5)课件展示:观察更多乐器(钢琴、编钟、古筝),看它们能发出高低不同声音时各有什么特点。(6)小结: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特性都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振动越快,

11、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三)整理,下课。第二课时(一)教学导入我们已经知道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特性都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如果运用这个知识来自制小乐器,我们应该怎样做?让我们一起来尝试。(二)新课学习设计制作小乐器(1)简介材料。吸管、剪刀;水杯、水、小锤;不同长短的铁钉等。(2)明确需求。小组讨论,确定各自打算制作什么样的乐器。(3)选择材料。说出材料选择的原因。(4)乐器设计。先讨论并画出总体结构设计图,再讨论制作流程。(5)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6)作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7)讨论并提出改进意见:

12、请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改进意见。(8)演奏展示:几个小组一起展示,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自制乐器演奏会吧!(三)整理,下课。第四课 声音的传播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2.科学探究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事实,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作出假设,能设计对比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分析、推理声音的传播方向。3.科学态度、STSE乐于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并与同学交流。以听诊器发明和制作为例,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音箱、闹钟、收音机、水槽、石头、漏斗、胶管、玻璃钟罩、抽气机、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

13、学导入(1)提问:上课前,你们听到上课铃声了吗?电铃响起的时候你们分别在什么地方?(2)学生发言。(3)交流:电铃一响,整个校园都能听得到,这说明了什么?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4)继续交流:海豚在水里能“交谈”,这是为什么?草原上的牧民能听到离他很远的马蹄声,这是为什么?(5)作出假设:声音可以通过物体向四面八方传播。(二)新课学习1. 探究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1)分组实验:a.将一个正在响的闹钟放置在桌子上,实验者站在桌子的不同地方,将耳朵趴在桌上判断是否能听到声音。b.把收音机音量调大,用塑料袋包严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声音吗?(2)交流:将自己设计的实验和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3

14、)小结: 声音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4)继续探究:将闹钟放置于玻璃罩内,是否能听到声音?这说明了什么? (5)小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6)思考并讨论:在抽气机逐渐抽走玻璃罩内的空气后,你听到声音会怎样变化?(7)讲解: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声音会逐渐减弱。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就会听不到声音。2. 制作听诊器(1)阅读:阅读关于“听诊器”的介绍。(2)动手制作:自制听诊器。(3)成果展示:展示自己的听诊器。(4)分组实验:用自制的听诊器互相听心

15、跳,测出每分钟心跳次数。(5)汇报实验结果。(三)整理,下课。第五课 噪声控制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2.科学探究会利用分贝仪测量周边的声音环境,会利用多种方式展开关于噪声的来源与危害的调查,能依据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噪声方案。3.科学态度、STSE理解噪声对我们的伤害,在日常行为中学会注意约束自己,尽量避免制造噪声,增强环保意识,保护听觉。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分贝仪、闹钟、一块布、隔音比赛的材料、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课件展示各种声音,有悦耳的

16、声音,如:钢琴声等。有噪音,如:汽车不断的鸣笛声等。(2)说说听了这些声音的感受。(3)小结: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人们为了更好地监测音量对人体的影响,把音量分成“级”,其单位称为“分贝”(dB)。(二)新课学习1. 测量周边声音的音量(1)分组调查:调查学校周边的噪声情况,以及噪声的来源及危害。(2)实验场所:学校周边(3)实验记录:将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4)结果展示:小组派一个代表展示调查的结果。(5)提问:噪声有哪些危害?(6)小结:噪声主要造成听力损失,干扰谈话、思考、休息和睡眠。在噪声级85分贝和90分贝的环境中工作30年,耳聋的可能性分别为8%和18

17、%。在噪声级70分贝的环境中,谈话就感到困难。(7)继续探究:基于噪声的危害,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听力?(8)阅读拓展:全国爱耳日(9)提问思考:怎样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面,想办法控制噪声?2. 隔音比赛(1)小组实验:怎样使闹钟传出来的声音更小?(2)制定方案:小组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操作:根据实验方案对闹钟进行隔音,测试闹钟传出来的音量的大小。(4)结果汇报: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5)讨论:哪个小组的效果最好?3. 制定控制噪声的方案(1)课件展示:教材P16的三幅图片,生活中减少噪声危害的方法。(2)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减少噪声危害的方法?(3)制定计划:依据对周边噪声环保的调

18、查,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控制噪声的方案吧!(三)整理,下课。第二单元 消化与呼吸第一课 我们的消化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人体的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胃和肠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人体的消化道像一部机器,各器官相互配合,把食物消化成维持我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透过小肠肠壁经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器官。2.科学探究在已有经验基础上,通过感官观察人体消化道模型,描述组成人体消化道的器官。用直观体验、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资料阅读分析等方式了解口腔、胃、小肠和大肠的功能,体会人体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建构各消化器官分工配合消化食

19、物、摄取养分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概念。3.科学态度、STSE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正确对待研究的不完善,能反复观察不断完善。了解人体消化的科学道理,意识到个人对健康富有责任,有自觉呵护消化器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模拟胃蠕动实验用的透明袋、水、切成小块并煮熟的蔬菜和馒头;新鲜的馒头、面包等;人体消化道模型;模拟小肠和大肠形态的管子;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1)提问:我们每天都要吃食物,说一说,食物在体内要经过哪些器官?(2)交流汇报。同时随机出示消化道各个

20、器官的图片。(3)按已有认知给消化道排序。让学生根据按照食物在体内经过的先后的已有认知进行排序。(二)新课学习1. 认识消化器官(1)阅读科技史: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人体内部结构的!(2)交流:从阅读材料中,说一说你了解到什么。(3)课件展示:人体的消化器官图。(4)交流:说一说,人体的消化道依次包含哪些器官?各自的位置在哪?(5)小结:人体的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依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胃和肠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6)观察模型,指认位置。观察人体消化道模型,再次确认食消化道器官的顺序及名称,指出自己的食管、胃、小肠的大概位置。(7)观察消化器官形状结构,猜想其作用。

21、再次各个消化器官的形状,猜想它们各有什么作用。(8)阅读资料:胃位于腹腔的中上部偏左的地方。上端与食管相连,下端与小肠相连。胃能分泌胃液。成人小肠长57米,内壁上长有密密麻麻的小肠绒毛。小肠绒毛能吸收营养物质。大肠的一端与小肠连接,另一端与肛门相通,长约1.5米。(9)练习:在活动手册中画出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并写出这些器官的名称。(10)提问:食物经过消化器官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 咀嚼馒头(1)实验:将馒头放入口中反复多嚼几次。(2)讨论:口中的馒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一说自己的感受。(3)小结:a.感受到馒头有甜味,那是因为唾液的初级消化作用。b.在口腔中,牙齿将食物磨碎,通过舌头的

22、搅拌作用,食物与唾液混合,进行初步消化,吞咽后,由食管送入胃部。(4)拓展探究:查阅资料,了解为什么馒头、米饭等咀嚼起来有一种甜甜的味道。并说一说细嚼慢咽的习惯的好处。第二课时(一)教学导入复习提问:我们的消化道依次包括哪些器官? (二)新课学习1. 认识胃的作用(1)讨论: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听到肚子“咕咕”叫?(2)小结:胃一直在蠕动,当胃中的食物基本排空,就会收缩得比较剧烈,于是我们就听到肚子发出“咕咕”的“饥饿抗议”了。(3)提问:胃的蠕动有什么作用?(4)实验:模拟胃的运动,观察食物的变化。把食物刚进入胃中与将要离开胃时的样子画下来。(5)交流:袋子里的食物变成什么样了?说明胃有什么作用

23、?(6)小结:胃的蠕动可以将食物与胃液混合并磨碎,把食物变成食糜。(7)思考:有时我们反胃呕吐,是不是有一股酸酸的味道?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8)阅读资料:1822年,美国军医比尔蒙特从打猎受伤的马丁胃里取出一些胃液,然后分析其成分。他发现,胃液是一种酸性液体,能将食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物质。2. 认识小肠和大肠的作用(1)讨论:小肠和大肠都有什么作用?(2)小结:小肠可以将胃送来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变成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的养料,并吸收这些养料。大肠是吸收水分的地方。不能吸收的食物残渣,由肛门排出体外。(3)拓展交流:查阅资源,更多地了解小肠和大肠的结构和作用,做成资料卡与同学交流。(4)本课总

24、结:人体的消化道像一部机器,各器官相互配合,把食物消化成维持我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透过小肠肠壁经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器官。(三)整理,下课。第二课 我们的呼吸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人体的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知道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知道当人体胸腔舒张时气体进入肺部,胸腔收缩时气体排出体外。吸气时,胸腔扩大,肺扩张,富含氧气的新鲜空气通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其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呼气时,胸腔缩小,肺收缩,血液带回来的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排出体外。2.科学探究能按照要求制作呼吸模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呼吸模型的工

25、作原理,并能迁移解释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能够注意到对比实验的控制条件等问题,并能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3.科学态度、STSE尊重证据,实事求是。懂得保护呼吸器官的重要性,形成呵护身体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2升的大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水槽、容积相同的两个集气瓶、两片毛玻璃、等长等粗的两根细木条、火柴、大小一致的气球、打气筒、等量等浓度的两份澄清石灰水。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1)提问:我们时时刻刻都需要呼吸。关于呼吸,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交流。(二)新课学习1. 认

26、识呼吸器官(1)呼吸体验:做深呼吸,感受气体的进和出。(2)看图说结构,找位置。课件展示人体的呼吸器官图,照图描述其形状和位置,并在自己身体上指出其大概位置。(3)了解呼吸路径。照图说一说,吸气、呼气时气体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并用不同颜色标画出气体在人体中进、出的路径。(4)画图画路径。在活动手册中画出人体内的主要呼吸器官,并写出这些器官的名称,然后画出气体在人体中进、出的路径。(5)小结:吸气时,空气通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呼气时,与之相反。(6)再次做呼吸体验。感受气体通过鼻腔吸入、排出的过程。(7)讨论:呼吸时,身体的哪些器官发生了变化,有什么变化?2. 认识呼吸的形成(1

27、)讨论: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2)感受:将手放置于胸前,感受呼吸时胸腔的变化。(3)交流: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这种变化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4)制作呼吸模型。a.将饮料瓶的底部去掉。b.将小气球放入瓶内,把气球口翻出,紧套在瓶口。c.在瓶子底部蒙上展开的橡胶膜,周边用胶粘紧,不要漏气。(5)进行呼吸模拟实验。饮料瓶相当于人体的胸腔,气球相当于人体的肺,一拉一推瓶底的橡胶模,相当于一呼一吸。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6)交流:推拉瓶底的橡胶模有什么发现?根据实验说一说,呼吸是怎样形成的?(7)小结:吸气时,胸腔扩大,肺扩张,空气通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呼气时,胸腔缩

28、小,肺收缩,从而将气体排出体外。(三)整理,下课。第二课时(一)教学导入复习:我们的呼吸器官有哪些? (二)新课学习比较吸进和呼出的气体(1)提问:我们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一样的吗?(2)自由发言,猜想。(3)实验1: 比较吸进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含量,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实验步骤:a.收集一瓶空气,为瓶A。b.收集一瓶人体呼出的气体,为瓶B。c.将燃烧的木条,分别伸进 A、B 两瓶中。(4)交流:这个实验中哪些因素相同,不同的因素是什么?我们看到的实验现象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5)小结:氧气是支持燃烧的,燃烧的木条进入呼出的气体瓶中,火焰减小很快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

29、6)实验2:比较吸进和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实验步骤:a.两个气球,一个用嘴巴将气球吹大(呼出的气体),另一个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空气)。b.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分别注入澄清的石灰水中。(7)交流:这个实验中哪些因素相同,不同的因素是什么?我们看到的实验现象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8)小结:让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特性。实验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9)全课总结:人体需要氧气,我们通过呼吸补充氧气。吸气时,胸腔扩大,肺扩张,富含氧气的新鲜空气通过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其中的氧气进入血液;呼气时,胸腔缩小,肺收缩,血液带回来的含有大量二

30、氧化碳的废气排出体外。(三)整理,下课。第三课 保护呼吸、消化器官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 知道影响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健康的因素,列举保护消化器官和呼吸器官的方法。知道食用变质或有毒食品的危害性,了解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2.科学探究通过测量肺活量,知道如何测量肺活量,了解自己的肺活量值。通过调查变质的食物,了解如何正确饮食。在测量身高体重的活动中,帮助偏胖和偏瘦的同学分析食物结构查找原因,培养判断能力、社会调查实践能力、 反思改进能力。3.科学态度、STSE认识保护呼吸器官、消化器官的重要性。在信息记录处理中,养成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槽、烧杯、玻璃杯、铅笔、吸管、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谈话引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体的呼吸器官,衡量一个人呼吸功能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肺活量(课件展示医学上测肺活量的仪器)。2.揭示任务:今天,我们一起制作一个简易肺活量测量计来测量我们的肺活量。(二)新课学习1. 测量我们的肺活量(1)阅读了解制作方案。阅读教材第25页的资料或者播放课件,了解制作简易肺活量测量计的装置图、所需要的材料等。(2)准备制作材料。水槽、烧杯、玻璃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