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东沙群岛以北海底沙波稳定性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5552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海东沙群岛以北海底沙波稳定性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南海东沙群岛以北海底沙波稳定性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南海东沙群岛以北海底沙波稳定性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南海东沙群岛以北海底沙波稳定性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南海东沙群岛以北海底沙波稳定性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海东沙群岛以北海底沙波稳定性分析.docx

《南海东沙群岛以北海底沙波稳定性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海东沙群岛以北海底沙波稳定性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海东沙群岛以北海底沙波稳定性分析.docx

南海东沙群岛以北海底沙波稳定性分析

南海东沙群岛以北海底沙波稳定性分析

彭学超,吴庐山,崔兆国,刘胜旋,王衍棠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760)

提要:

利用在南海东沙群岛北-西北海域为工程目的所采集的海底地形测量、底质取样、海底底流测量资料,以及以往的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采用沉积学、构造学和海洋水动力学综合研究方法,对该区海底沙波形成及稳定性进行了综合分析。

认为该区海底沙波是在目前水动力环境下所形成,为今生,海底表层沉积物为晚更新世地层受到冲刷改造的再沉积。

沙波形成主要受潮流底流的水动力作用控制,并与构造抬升有关。

沙波具有一定的活动性,主要由SE向NW方向移动,且活动性逐渐减弱。

北区段海底沙波稳定,中区段海底沙波较稳定,它们对海底工程建设不会造成影响;而南区段海底沙波较为活动,当沙波发生较大规模移动时,对海底工程建设会造成一定影响。

关键词:

海底沙波海底冲刷潮流构造抬升沙波移动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

P737.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470(2006)

ANANALYSISOFTHESTABILITYOFSEABEDSANDWAVESOFTHEWATERSNORTHOFDONGSHAISLANDSINTHESOUTHCHINASEA

PENGXue-chao,WULu-shan,CUIZhao-guo,LIUSheng-xuan,WANGYan-tang

(GuangzhouMarineGeologicalSurvey,Guangzhou510760,China)

Abstract:

ThegenesisandstabilityofseabedsandwavesofthewatersnorthandnorthwestofDongshaIslandshasbeenanalyzedusingsubmarinetopographicsurveyingdata,shallowsedimentssamplingdata,seabottomcurrentmeasuringdataandformerregionalgeologyandgeophysicaldatabyadoptingsedimentology,tectonicsandmarinehydrodynamics.Weproposethatthesandwavesareformedunderpresenthydrodynamicenvironment,andtheseabedsurfacelayersedimentsareformedbytheredepositedoftheUpperPleistocenereconstructionbyerosionaction.Formationofsandwavesarecontrolledmainlybyundersetoftidalcurrent,andalsorelatedtotectonicuplift.Thesandwavesmoveinsomeextent,withthemaindirectionofSEtoNW,yetthattrendbecomesweakgradually.Thesandwavesshowhighstabilityinnorthernsectionandrelativelystabilityinmidsection,whichhavelittleinfluencetoseafloorengineering,whiletheymoveaboutfrequentlyinsouthernsection,andthisbringssomeinfluencetoseafloorengineeringinthecaseofrelativelylarge-scalemovement.

Keywords:

seabedsandwaves,seabederosion,tidalcurrent,tectonicuplift,sandwavesmovement,stability

1984~1990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20°~22°N,113°~117°E)进行了1:

20万10个图幅海洋工程地质调查。

调查发现在南海北部陆架外缘-上陆坡(约114°30′~117°E)水深80~250m范围内沙波十分发育(图1),沙波的规模也较大。

1993~1994年冯文科等[1-3]利用上述调查资料对该区海底沙波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根据表层沉积物特征及测年资料认为沙波是在晚更新世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期的残留沉积,沙波稳定。

1995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南海东部公司陈鸣[4]利用1987年10月实测的底流资料及1990年9月调查的工程地质资料对陆丰13-1平台场地的海底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其观点与冯文科等的观点十分一致。

1990年天津大学王尚毅等[5]分析1972年在21°N、115°E点实测的底流(距海底约1.0m,水深约100m)资料,认为海流底流主流向为NW-SE,与该区沙波波峰走向为NE、NNE的情况吻合,底流流速对细砂和中细砂能够起动,沙波为今生,与上述观点相反。

但是,为什么仅在东沙群岛北-西北部分布如此大规模的沙波区呢?

无论它是“残留沉积”还是“今生”,都肯定与沙波区独特的沉积环境和水动力条件有关,而上述观点均未能从该方面作出相应的合理分析。

图1南海北部沙波分布及陆丰13-2平台至陆丰13-1平台路由位置图(据[1]修改)

Fig.1SandwavesdistributionofthenorthernSouthChinaSeaandlocationofsubmarinepipelineroutebetweenLufeng13-2platformandLufeng13-1platform(modifiedfrom[1])

陆丰13油田的陆丰13-2平台至陆丰13-1平台路由(以下简称路由)位于南海北部陆架外缘-上陆坡沙波区的北缘(香港东南海面约203~215km,东沙群岛以北约100km)。

路由长度约12km,水深范围129.9~145.1m(图1),海底沙波发育,且在中-南段发育大型沙波。

2003年6~7月在路由范围进行了海底地形地貌、浅层地质、表层取样、土壤钻孔及海流(陆丰13-2平台)等项目的海洋工程地质、地球物理勘察。

2004年11月又采用高精度多波束及旁侧声纳对海底地形地貌进行了重复测量,2005年1~2月并在陆丰13-1平台附近进行了海流测量。

本文在利用本次及以往调查的海底地形地貌及地层、底质、海流等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基础上,结合对新、老高精度多波束测深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对路由海底沙波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新的认识。

1海底地貌及沉积特征

1.1海底沙波地貌特征

路由水深129.9~145.1m,平均坡降0.1%~0.3%,由NW向SE方向坡降及水深逐渐增大。

海底平坦,普遍发育波纹,沙纹波长5~12m,波高<0.4m。

从路由中段(距陆丰13-2平台3.6km处)至陆丰13-1平台发育大型沙波,沙波波长50~120m,波高0.5~3m。

沙波呈NE-NEE走向,沙波翼部坡降为2%~8%,越靠近陆丰13-1平台坡降越大,最大坡降达8%。

根据海底地形和沙波的发育特征,可将路由海底划分为北区段、中区段和南区段(图2)。

图2陆丰13-2平台至陆丰13-1平台路由海底三维图1)

Fig.23DtopographicmapofsubmarinepipelineroutebetweenLufeng

13-2platformandLufeng13-1platform

北区段(LF13-2~KP3.6,表示距陆丰13-2平台0~3.6km,下同):

海底地形平坦,水深范围129.9~132.7m,缓慢向SE方向倾斜,坡度很小,坡降约0.1%。

区内海底底质较细,为粉砂质细砂,普遍发育沙纹,沙纹波长8~12m,波高<0.4m,走向约70°~80°。

中区段(KP3.6~9.4):

海底地形平坦,水深范围132.7~140.1m,缓慢向SE方向倾斜,坡度小,坡降约0.2%。

该区海底底质为粉砂质细砂-细砂,沙波发育,沙波的规模、走向稳定,波形基本对称。

沙波波长70~80m,波高0.5~1.5m,翼部坡降约2.5%,走向约80°。

沙波上发育有两组走向分别为60°~80°和0°~10°相互交错的沙纹,沙纹波长5~8m,波高<0.4m(图3)。

图3中区段旁侧声纳显示的海底沙纹特征1)

Fig.3SeabedRipplesofmidsectionmeasuredbyside-scansonar

南区段(KP9.4~LF13-1):

海底地形平坦,水深范围140.1~145.1m,缓慢向SE方向倾斜,坡度略有增加,约0.3%。

该区海底底质较粗,为细-中砂夹大量贝壳碎片,南部夹粗砂。

沙波发育,沙波的规模比中区段大,走向也有所改变。

沙波波长80~120m,波高1~3m,沙波翼部坡降3%~8%。

沙波波形不对称,NW翼坡度较陡,SE翼相对较缓,走向40°~50°。

在中部沙波受到E-W方向冲刷破坏。

沙波上亦发育有两组沙纹,相互交错呈鱼鳞状。

1.2海底沉积特征

沿路由的钻孔揭示浅层土主要为颗粒土,由砂质粉砂、粉砂质细砂、细砂和细~中砂组成。

自上而下分为3层:

层A:

由松散的粉砂质细砂和细~中砂/贝壳砂组成,在路由范围内厚度变化范围为1~3m。

从陆丰13-2到陆丰13-1方向砂的粒径由细变粗。

经14C测年,在海底下1.1m深处贝壳砂的年龄为24920±530a。

层B:

主要由很软-软的粉砂质黏土和黏土质粉砂组成,具有低-中等塑性。

该层厚度0~5.4m,由北向南减薄,至陆丰13-1平台处缺失。

层C:

总体上由松散-中等致密的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砂组成。

从陆丰13-2到陆丰13-1方向砂的粒径由粗变细,埋深9m(陆丰13-2站)到2m(陆丰13-1站)。

根据固结状态计算结果推断海底以下3~9m黏土未固结,通常9m以下已固结。

图4陆丰13-2平台至陆丰13-1平台路由钻孔横剖面图1)

Fig.4ShallowsedimentsprofileofsubmarinepipelineroutebetweenLufeng

13-2platformandLufeng13-1platform

2海底冲刷及沙波移动分析

2.1海底冲刷分析

从水深100~400m的高分辨单道地震剖面上可清晰显示(图5,剖面位置见图1),R1、R2、T21、T2(其中R1为全新统底界,R2为上更新统底界,T21为上新统底界,T2为上中新统底界)向深水方向尖灭于海底。

地层尖灭在地震剖面上显示为削截现象,是地层遭受剥蚀而缺失的反映。

越往深水方向地层遭受侵蚀越强烈,地层的缺失厚度也越大,表明海底的冲刷侵蚀作用逐渐增强,在东沙隆起上局部地区上中新统-第四系缺失。

根据构造地层学分析,在东沙群岛附近的上中新统-第四纪地层于全新世遭受剥蚀最大厚度约800m,平均每年的剥蚀厚度约8cm。

经过新、老水深资料深度系统误差校正后,对新、老水深剖面进行对比,有如下变化(图6):

①总体上沙波波形未发生较大的改变,仅在约KP10.8处产生了一个新的沙波。

②从陆丰13-2平台向陆丰13-1平台,2004年水深呈增大趋势。

其中KP0~3.6段平均水

深增加为0,KP3.6~9.4段平均水深增加0.22m,KP9.4~LF13-1段平均水深增加0.29m。

③从陆丰13-2平台向陆丰13-1平台,2004年最大水深亦呈增加趋势。

其中KP0~3.6段水深最大变化为0.2~0.3m,KP3.6-4.35段水深最大变化为0.3~0.6m,KP4.35~9.4段水深最大变化为0.6~0.8m;KP9.4~LF13-1段水深最大变化为0.6~1.6m。

以上表明,由浅水往深水方向海底地层遭受冲刷侵蚀量逐渐增大。

图5高分辨单道地震剖面图2)

Fig.5Highresolutionsinglechannelseismicprofile

图6陆丰13-2平台至陆丰13-2平台路由海底地形剖面对比图1)

Fig.6Comparisonofsubmarinetopographicprofileofsubmarinepipelineroutebetween

Lufeng13-2platformandLufeng13-1platform

在陆丰13-2平台到陆丰13-1平台路由钻孔横剖面图上清晰表明(图4),表层沉积(1~3m)与下伏地层成明显角度不整合接触,显示下伏地层(上更新统)顶部遭受了较强烈的侵蚀缺失。

图7为通过ZQ2孔(水深97m,位置见图1)与陆丰13油田钻孔年代地层所建立的地质剖面。

层1~层3为全新统,层4为上更新统。

根据14C测年,ZQ2孔孔深3.55~3.70m为5542±276a,6.00~6.20m为6671±288a,11.40~11.50m为11942±277a3);陆丰13油田在孔深1.1m为24920±530a[4]。

剖面亦清晰显示,由浅水往深水方向海底地层遭受冲刷侵蚀越强烈,海底出露的地层越老(图7)。

图7ZQ2孔至陆丰13油田地质剖面图

Fig.7GeologicalprofilebetweenZQ2boreandLufeng13oilfield

通过以上高分辨单道地震剖面、新老水深对比剖面及钻孔地层对比剖面等均清晰反映陆丰13-2平台到陆丰13-1平台及其所处沙波区海底均受到明显的冲刷侵蚀作用,并由浅水往深水方向海底地层遭受冲刷侵蚀逐渐增强,地层的缺失厚度逐渐增大,反映底流对海底的冲刷侵蚀作用由浅水往深水方向呈增强之势。

2.1海底沙波移动分析

海底地形剖面对比图显示路由中部沙波的波形大致两翼对称(图6),在南部为SE翼缓NW翼陡,说明沙波的移动方向为由SE向NW。

经过新、老水深资料定位系统误差校正后,对新、老水深剖面进行对比,发现大部分沙波发生了一定的移动(图6)。

在大沙波发育区北段沙波移动最大距离为5m,中段沙波移动最大距离为8m,南段沙波移动最大距离13m。

由陆丰13-2平台向陆丰13-1平台沙波移动距离逐渐增大。

以上均说明沙波的移动方向由SE向NW,并由SE向NW方向沙波的移动距离逐渐减小。

3沙波形成水动力条件分析

根据上述对东沙群岛以北路由海底地形地貌、底质特征、海底冲刷及沙波移动的分析,本研究区具有如下特征:

①沙波的规模(波高及波长)由浅水向深水方向逐渐增大;②沙波波形SE侧缓NW侧陡,波峰走向NE-NEE,沙波的移动方向由SE向NW,沙波移动距离由深水向浅水方向逐渐减小;③海底受到的冲刷侵蚀由浅水向深水方向逐渐增强;④海底表层沉积物粒度由浅水向深水方向变粗。

以上特征综合表明,海底冲刷及沙波移动主要是受NW~NWW向底流作用的结果,底流强度由深水向浅水方向逐渐减弱。

根据路由及附近的海流实测资料[1][5-6],该区的海流以潮流为主,不同季节潮流的主方向均为NW-NNW向,而且不同深度的流向基本一致。

大致以100m等深线为界,在水深小于100m海区,由于重力作用,涨潮流速小于退潮流速;而在水深大于100m海域,潮流受到的重力作用减弱,涨潮流速大于退潮流速。

上述特征与本区沙波波峰走向为NE-NEE、沙波移动方向为NW向、水深大于100m的潮流情况吻合,因此认为本区沙波形成的主要因素为潮流。

由于在一般情况下潮流底流的流速较小,对海底的冲刷作用比较弱,只有在大潮及极大潮期间,潮流底流才会对海底有较强的冲刷作用,沙波才会发生移动。

余流一般较弱,流向变化大,对沙波只起到改造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随着水深增大底流流速逐渐减小。

但为什么在东沙群岛北部及西北部的陆架外缘-上陆坡在水深80~250m范围会形成如此大规模的沙波呢?

我们认为这与东沙群岛的构造抬升有关。

利用该区的地震剖面及钻孔资料进行构造地层分析显示,距今10000a以来东沙群岛附近一直处于构造抬升状态。

由于构造抬升,形成东沙群岛及附近的上陆坡地形向深海方向外凸,其水深比东、西侧上陆坡水深明显变浅而形成“准浅滩”。

在水深突然变浅的“浅滩”或“坡折”处由于可流动空间突然变小而使能量聚集产生加速形成较强底流。

坡度越陡,底流产生的加速度也越大,这与河流变窄流速加快的原理是一致的,但由地形坡度变化引起底流速度的变化比由于河流宽度变化引起水流速度的变化要复杂得多。

上述观点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于1988年3月在珠江口外东南方约200km、水深300多米处一定点观测站的测流资料得到证实[6]。

该次对50、100、200和300m四个水层进行了38天海流观测。

海流观测资料分析结果显示,海流以日周期潮流为主,日潮流相当强,其最大流速在近底层最大(50、100、200和300m层最大流速分别为23、20、15和29cm•s-1),最大流向NW-SE向,涨潮(NW向)流速大于退潮(SE向)流速。

在垂向上,近底层(300m)的功率谱峰值最大,表明近底层海流包含的日周期波动最强。

同时,南海现代海底沉积物的分布无论在浅水还是在深水的浅滩或岛礁周围均为粗碎屑沉积,反映高能的水动力环境,这对上观点也是很好的证明。

综上所述,由于东沙群岛的构造抬升,形成东沙群岛及附近的上陆坡地形向深海方向外凸而形成“准浅滩”。

在涨潮潮流向NW-NNW方向流动时,底流在东沙群岛及附近海域由于水深突然变浅而产生较大加速,形成较强底流。

在NW-NNW向底流的作用下,在东沙群岛附近250~500m水深的海底受到较强底流的冲刷侵蚀作用,地层的缺失厚度较大。

向NW方向至大约水深80~250m海域地形逐渐变缓,由地形引起的底流加速作用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而且底流在海底及海水的磨擦和阻碍作用下有所减弱,对海底的冲刷作用也逐渐减弱,地层的缺失厚度逐渐变小。

海底沉积物受到NW-NNW向底流的冲刷向西北方向搬运,大部分沉积物在底流及岸流的共同作用下被带至远处再沉积,其中部分较粗的沉积物仍留在附近沉积,从而形成由深水向浅水方向底质沉积物由粗变细的沉积特征。

可见沙波区海底沉积物为其下伏地层经冲刷改造后的再沉积,再沉积物质与物源的地层年龄一致,因此造成不同地区底质的年龄有较大差异的现象。

同时,在水深80~250m范围形成大规模NE-NEE走向的沙波。

至水深小于80m海区,NW-NNW向底流已较弱,而且有大量的沉积物供给,沉积物较细,沙波不发育。

4沙波稳定性分析

南海北部陆架外缘-上陆坡区沙波主要由潮流作用所形成,潮流对海底的冲刷作用由深水向浅水方向减弱,沙波为今生,具有一定的活动性。

陆丰13-2平台至陆丰13-1平台路由的海底沙波位于沙波区东北部,水动力相对较弱,其受到底流的冲刷也比南部的沙波相对较弱。

根据沙波特征及所处的水动力环境,对各区段海底沙波的稳定性分析如下:

北区段处于水动力较弱的位置,沙波不发育,仅发育沙纹。

海底沉积物较细,主要为粉砂质细砂。

新、老水深资料对比未发现海底地形有明显的变化。

该区段海底沙波稳定。

中区段水动力比北区段有所增强,大型沙波发育,沙纹波形、走向稳定。

海底沉积物为粉砂质细砂-细砂。

新、老水深资料对比发现大部分沙波的移动甚微,仅个别沙波发生了小于8m的移动。

该区段海底沙波较稳定。

南区段水动力比中区段明显增强,大型沙波发育,沙波规模比中区段明显增大。

沙波走向较稳定,部分沙波有分叉现象,部分沙波被东西向冲刷沟所破坏。

海底沉积物为细-中砂,局部夹粗砂,表明海底沉积物已受到较强底流的冲刷改造。

新、老水深资料对比发现大部分沙波有明显移动,沙波的最大移动距离达13m,并在KP10.8处产生了一个新的沙波。

该区段海底沙波较为活动。

5结论

(1)南海北部东沙群岛以北的陆架外缘-上陆坡具有较强的水动力环境,距今10000a以来,海底一直受到较强底流的冲刷作用,且冲刷侵蚀作用由深水向浅水方向由强变弱。

(2)该区海底沙波是在目前水动力环境下所形成,为今生。

海底表层沉积物为晚更新世地层受到冲刷改造的再沉积,并非残留沉积。

(3)该区海底冲刷及沙波形成的主要水动力为潮流,并与东沙群岛的构造抬升有关。

由于构造抬升,东沙群岛及附近的水深明显变浅而形成“准浅滩”。

在水深突然变浅的浅滩或坡折处由于可流动空间突然变小而产生加速形成较强底流。

(4)在一般情况下潮流底流的流速较小,对海底的冲刷作用很弱,只有在大潮及极大潮期间潮流底流才会对海底有较强的冲刷作用,沙波才发生移动。

(5)海底沙波具有一定的活动性。

由于涨潮流速大于退潮流速,沙波主要移动方向为由SE向NW。

沙波的移动距离由SE向NW方向逐渐减小,其稳定性也逐渐增加。

南区段海底沙波较为活动,当沙波发生较大规模移动时,对海底工程建设会造成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冯文科、夏真、李小荣,南海北部海底沙波稳定性研究[J],南海地质研究,1993,5:

26-41。

[2]冯文科、黎维峰、石要红,南海北部海底地貌动态研究[J],海洋学报,1994,16(6):

92-99。

[3]冯文科、黎维峰,南海北部海底沙波地貌,热带海洋[J],1994,13(3):

39-45。

[4]陈鸣,陆丰13-1平台场地海底沙波稳定性分析与评价[J],热带海洋,1995,14

(2):

40-45。

[5]王尚毅、李大鸣,南海珠江口盆地陆架斜坡及大陆坡海底沙波动态分析[J],海洋学报,1994,16(6):

121-132。

[6]邱章、方文东,南海北部春节海流的垂向变化[J],热带海洋,1999,18(4):

33-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