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论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4999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刺法灸法论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刺法灸法论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刺法灸法论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刺法灸法论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刺法灸法论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刺法灸法论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

《刺法灸法论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刺法灸法论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刺法灸法论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

刺法灸法论可编辑修改word版

刺法灸法学部分

一学习目标:

第一专题刺灸概论

1、了解刺法灸法学的定义、内容及刺灸法在针灸学术中的地位。

2、熟悉古代针法、灸法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二、重点内容汇编:

1、针灸起源于()

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E秦汉时期2、以下不属于《内经》中九针的针具是()

A锋针B毫针C长针D大针E皮内针

3、用于按摩分肉之间,治疗分肉之间疾病的针具是()

A圆针B圆利针C铍针D锋针E鑱针

4、按压经脉以养脉气的针是()

A毫针B鍉针C铍针D长针E圆针

5、十四字手法最早记载于哪一部著作()

A《针经指南》B《金针赋》C《针灸大成》D《灵枢》

6、提出徐疾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的是()

A《内经》B《难经》C《针经指南》D《针灸大成》E《金针赋》

7、提出治病八法的是()

A《针经指南》B《金针赋》C《针灸大成》D《灵枢》

8、最早的灸法专著是()

A《千金要方》B《肘后备急方》C《曹氏灸方》D《扁鹊心书》

9、有专门施灸的医师称为“灸师”,起于何代()

A清B明C魏D唐E汉

10、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操作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

11、刺法灸法学具有技能训练和临床应用两方面内容特点。

1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范围主要包括针刺技术、灸法技术、耳针、头皮针、腕踝针、腧穴特种治疗技术四大类腧穴治疗技术。

13、针刺手法,包括得气法、行气法、补泻法和各种相应的单式、复式手法。

14、灸法包括艾灸法和非艾灸法两部分组成。

15、《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

“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

16.治病八法包括烧ft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有阳、子午捣臼、进气和龙虎交战、留气、抽添等手法。

其中烧ft火是复式补法的典型操作手法,透天凉是复式泻法的典型操作手法,龙虎交战是住痛移疼的手法技术。

第二专题毫针刺法

第一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一、学习目标

1、熟悉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2、熟悉毫针操作在临床上的选则应用及质量检查。

3、熟悉毫针操作基本功的训练内容,并逐步完成。

4、掌握各种体位选择与腧穴取定法。

5、熟悉器械、腧穴等的消毒方法。

6、掌握毫针基本技术方法,包括持针、进针、捻转、提插、留针、出针等具体操作要领。

7、熟悉毫针的进针角度、方向和深浅的临床应用规律。

二、重点内容汇编:

1、临床最常用的毫针是()

A粗细为26~30号,长短为1~3寸B粗细为32号,长短为0.5~1寸

C粗细为26~30号,长短为4~5寸D粗细为24~28号,长短为1~3寸E粗细为32号,长短为1~3寸

2、毫针检查不当的是()

A一手持住针柄,另一手紧捏针身,两手稍用力离合拉送

B肉眼观测针根如有剥蚀损伤,往往容易折断,应注意C可用捻转捏握体会法检查针尖

D可用面团提插捻转检查针尖E针尖有白点并不影响针具的使用

3、温针灸法时装置艾绒之处是()

A针身B针尖C针根D针柄E针尾

4、针刺肺俞穴的适宜体位是()

A仰卧位B俯卧位C侧卧位D仰靠坐位E俯伏坐位

5、针刺双侧风池的体位是()

A仰卧位B俯卧位C侧卧位D仰靠坐位E俯伏坐位

6、针刺双侧印堂的体位是()

A仰卧位B俯卧位C侧卧位D仰靠坐位E俯伏坐位

7、针刺环跳的体位是()

A仰卧位B俯卧位C侧卧位D仰靠坐位E俯伏坐位

8、旋转揣穴法的适宜穴位是()

A内关B阳池C解溪D养老E中脘

9、下列不属于揣穴法作用的是()

A正确取穴定位B了解局部特征C帮助针刺得气D协助经络切诊

10、煮沸消毒法可将器具用纱布包扎后,放入成有清水的消毒蒸锅内,进行煮沸。

一般在

()

A水沸后即可B水沸后再煮10分钟C水沸后再煮15~20分钟

D水沸后再煮5分钟E水沸后再煮5~10分钟11、下列不属于押手法的作用是()

A揣定穴位B减轻进针疼痛C协助经络切诊D减轻组织损伤E辨别得气

12、印堂穴应用何种进针法()

A爪切进针法B夹持进针法C舒张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E管针进针法

13、以下何穴宜用斜刺法()

A合谷B环跳C神门D肺俞E百会

14、下列哪项不是针刺深浅的依据()

A腧穴的部位B证侯的性质C疾病的部位D病人的体质E针具的长短

15、捻转法的作用有()

A催气B行气C守气D候气E进针

16、急性病症宜用()

A长时间动留针法B长时间静留针法C短时间静留针法D短时间动留针法E不留针法

17、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

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用具等。

18、高压蒸汽灭菌法,一般要求在1.0~1.4kg/c㎡的压力,115℃~123℃的高温下保持30

分钟以上。

19、《灵枢·九针十二原》: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

”这是持针法操作的总则。

20、针刺角度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平刺。

21、针刺前患者体位的选择:

医生要根据疾病的诊断、处方中所选腧穴的部位来确定患者的体位。

选择体位的原则是:

医者能够正确取穴,施术方便②患者自然舒适,并能持久留针。

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适宜穴位

头面、胸腹、四肢的部分腧穴

后头、背、腰臀、四肢的部分腧穴

侧头、胁肋、臀、四肢的部分腧穴

前额、颜面、颈前和上胸部的腧穴

头顶、枕项、背部腧穴

头颞、面颊、颈侧、耳部的腧穴

临床常用体位及适宜穴位

 

22、腧穴的揣定

针刺前,医者以手指在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以取定腧穴的方法,称为“揣穴”。

揣穴是“下手八法”之一,是确定腧穴正确位置、利于进针的准备工作。

第二章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透穴刺法和局部多针刺法的操作要领和临床意义。

2、了解病位深浅刺法和运动针刺法的操作要领和临床意义。

3、掌握临床常用腧穴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4、熟悉可能引起组织损伤的腧穴在针刺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5、了解头、面、颈项、胸、腹、背、腰、骶、上肢、下肢各部腧穴针刺基本方法。

6、熟悉各种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二、重点汇编

1、透穴法的操作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直透法:

直刺进针,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透刺

B斜透法:

斜刺进针,从一穴透至与病变经络、脏腑相关的腧穴

C横透法:

横刺进针,由一穴向相关腧穴透刺

D直透法:

斜刺进针,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透刺2、地仓向颊车方向透刺,深1.5~2寸,用于治疗()A头晕B面瘫C近视D头痛E中风

3、以下不属于临床常用刺法的有()

A透穴刺B局部多针刺C病位深浅刺D运动针刺E以上均不是

4、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是()

A旁针刺B齐刺C扬刺D围刺E直针刺

5、以下属于刺皮之法的是()

A毛刺B合谷刺C恢刺D短刺E输刺

6、用一支毫针,先直刺至穴位肌层深处,然后退至浅处,依次分别向左右两旁斜刺,使穴内的针刺痕迹成鸡足状。

此法为()

A直针刺法B半刺法C分刺法D合谷刺法E恢刺法

7、眼部腧穴承泣、睛明、球后等穴刺法操作方法中,下面哪项是错误的()

A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

B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缓刺入

C出针后,一般可用提插捻转

D出针时,动作要轻缓,慢慢地出针

E刺入0.3~0.7寸,最深不可超过1.5寸8、下列哪个穴位针刺时须闭口()

A耳门B听宫C听会D下关E翳风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沟、素髎可向上斜刺B地仓、颊车治疗面瘫可以相互透刺

C迎香治疗鼻病可直刺D迎香治疗胆道蛔虫症可向外上方透四白穴E以上均不对

10、天突穴进针宜()

A不可向上斜刺,应向下斜刺0.5~0.8寸B缓慢刺入0.2~0.5寸

C应先直刺0.2~0.3寸,再将针尖转向下方,沿胸骨柄后缘、气管前缘缓慢刺入0.5~1寸D用手扪住胸骨柄,在指尖引导下刺入0.5~1寸

E应稍向内下方斜刺,针刺深度1~1.5寸11、人迎进针宜()

A向下斜刺0.5~0.8寸B于颈总动脉内侧缓慢刺入0.2~0.5寸C应先直刺0.2~0.3寸,再将针尖转向下方,缓慢刺入0.5~1寸

D用手扪住颈总动脉,在指尖引导下刺入0.5~1寸E直刺,针尖深度1~1.5寸12、章门进针宜()

A不可向上斜刺,应向下斜刺0.5~0.8寸B可向上斜刺0.5~0.8寸C应先直刺0.2~0.3寸,再将针尖转向上方,缓慢刺入0.5~1寸

D直刺0.5~1寸E直刺,针刺深度0.5~1寸13、下列哪些穴位不是孕妇忌刺()

A合谷B三阴交C肩井D昆仑E石门

14、下列晕针处理方法有错误的是()

A患者平卧,头部垫高B注意通风、保暖C予以温开水或糖水

D可指掐或针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等穴E可灸百会、关元、气海

15、以下有关处理皮下血肿的方法错误的是()

A微量出血及针孔局部小块青紫一般不必处理

B局部血肿增长迅速,应立即予以热敷,促使血肿消散

C出血停止后,可以局部轻轻按揉

D血肿过大,在出血停止后,可用注射器抽吸瘀血

E出血初期可用冷敷,血止后改用热敷

16、针刺风池穴,为安全考虑可向鼻尖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17、乳中穴不针不灸,仅作为取穴定位标志。

第三章针刺得气和相关技法

一、学习目标

1、在掌握针刺基本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针刺相关技法,即各种针刺辅助手法的操作要

领以及针刺得气的指证和意义。

2、熟悉并掌握针刺补泻手法、飞经走气四法的操作要领、临床应用。

3、了解临床实施针刺补泻手法的依据、施行补泻手法的原则、作用和注意事项。

4、了解治神的含义及重要性。

治神的临床应用。

二、重点汇编

1、针刺得气的方法有()

A候气法B催气法C守气法D调气法E搜气法

2、以下哪项是候气法()

A催促经气速至针下B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

C等待经气而至的方法D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

E针下得气之后使经气留守勿去的方法

3、下列哪项属于催气法()

A搬垫法B循摄法C推弩法D按截法E推气法

4、易出现沉压感针刺感应的部位是()

A腹部B背部C指趾末端D四肢肌肉丰厚处E头面

5、弹震法属于()

A行气法B调气法C催气法D守气法E候气法

6、飞经走气四法可用于()

A等待经气而至B催促经气速至针下C使气循经而行,乃至气至病所

D调整经络气血E针下得气之后使气留守勿去

7、爪切法的临床应用主要是()

A行气B解除滞针C切穴定位D候气E催气

8、循法主要作用于()

A经脉B针柄C腧穴D针尾E以上均不是

9、摄法的临床作用主要是()

A守气B行气C候气D调气E调气

10、作用于经脉的辅助针刺手法有()

A搓法B刮法C爪法D弹法E飞法

11、扪法应用于()

A行针时B进针后C出针时D得气后E出针后

12、飞法可用于()

A青龙摆尾B白虎摇头C苍龟探穴D赤鳯迎源E以上均不是

13、以下何法可诱导针下温凉()

A搜法B摄法C刮法D盘法E搓法

14、盘法主要用于()

A四肢穴B颈部穴C头部穴D胸部穴E腹部穴

15、《素问·宝命全形论》说: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16、搜法是用针尖搜寻针感,可用于飞经走气之苍龟探穴手法。

第四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针刺补泻的范畴与定义。

2、熟悉针刺补泻的应用原则和临床意义。

3、掌握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4、熟悉烧ft火、透天凉手法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5、了解呼吸补泻、开阖补泻的技术方法要领。

6、了解补泻手法和刺激强度的关系。

二、重点汇编

1、针刺感应为谷气至的是()

A针下沉紧涩滞B针下轻滑、空虚C针感强烈难忍

D针下徐和有力E以上均不是

2、决定针刺补泻的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针刺手法B人体本身的机能状态C腧穴的特性D毫针粗细E毫针长短

3、徐疾补法是()

A先在深层得气,快速地退出,缓慢地进入B先在浅层得气,缓慢地进入,快速地退出C先在浅层得气,快速的进入,快速地退出D先在深层得气,缓慢地退出,快速地进入E得气后,缓慢地进入,缓慢地退出

4、徐疾泻法是()

A先在深层得气,快速地退出,缓慢地进入B先在浅层得气,缓慢地进入,快速地退出C先在浅层得气,快速的进入,快速地退出D先在深层得气,缓慢地退出,快速地进入E得气后,缓慢地进入,缓慢地退出

5、开阖补泻是()

A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疾按针孔B出针后疾按针孔

C出针后轻轻叩打针孔D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闭针孔E以上都不是

6、提插补泻是()

A重提轻插,急提慢按B重提轻插,慢提急按C重插轻提,慢提慢按D重插轻提,急提急按E重插轻提,慢提急按

7、捻转泻法是()

A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前左转还原时用力轻B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C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D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前左转还原时用力轻E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前左转还原时用力轻8、呼吸补法是()

A吸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B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C吸气时出针,呼气时进针D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E以上均不是

9、《灵枢·始终》说: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10、补泻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而迎随是所有补泻手法必须遵守的原则。

11、针刺补泻效果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机体反应状态、腧穴的特性、针刺手法三个方面的因素。

12、徐疾补泻是以进退针的速度为标准,提插补泻则是以提或插手法的轻重为标准。

13、在烧ft火、透天凉手法中,均以徐疾补泻和提插补泻为操作主体,结合其他操作方法复合而成。

14、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复式补泻手法是烧ft火和透天凉。

15、単式针刺补泻手法

补泻手法贯穿于进针到出针的整个针刺过程中,其效应还受到患者体质和功能状态的影响。

所以,针刺手法的应用必须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来掌握,不能生搬硬套。

一般根据其手法操作术式简、繁的不同,可将针刺补泻手法分为単式补泻手法和复式补泻手法两大类。

常用的単式补泻手法包括徐疾补泻法、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呼吸补泻法和开阖补泻法五种。

手法名称

操作要点

临床应用

徐疾补泻法

补法

缓慢进针,快速出针

调和阴阳;用于治疗各种虚寒证或实热证

泻法

快速进针,缓慢出针

 

提插补泻法

补法

下插时用力大,速度快;上提时用力小、速度慢;以下插为主

补虚泻实,调和阴阳;补法有温补作用,治疗经气不足的虚寒证侯;泻法有凉泻作用,治疗经气有余的实热证侯

泻法

上提时用力大、速度快;下插时用力小、速度慢;以上提为主

 

捻转补泻法

补法

以顺时针捻转为主,即拇指向前时用力重,向后时用力轻

 

有较好的行气、催气作用;补法用于虚证,泻法用于实证

泻法

以逆时针捻转为主,即拇指向后时用力重,向前时用力轻

单式针刺补泻手法总表

呼吸补泻法

补法

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

 

能调和阴阳,升清降浊,促使营卫气血运行通畅;各种补泻手法均可配合使用

泻法

吸气时进针,呼气时退

开阖补泻法

补法

出针后速按针孔

泻法

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

按压

(一)徐疾补法

掌握毫针进针、出针以及行针的快慢为补泻的针刺手法《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

“徐而疾则实,急而徐则须。

补法:

将针刺入皮肤后,先在浅层得气,随之将针徐徐地向内推进到一定的深度,疾速退针至皮下;出针时,快速出针并疾按其穴。

重在徐入。

这种徐进疾退手法,是引导阳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故为补法。

泻法:

将针快速刺入皮肤后,再疾速插入深层得气,随之徐徐地向外退针至皮下出针时,缓缓出针并且不按其穴或缓按其穴。

重在徐出。

这种疾进徐出手法,是使邪气由内出浅、由里达表,故为泻法。

(二)提插补泻法

提插补泻,主要是根据针体在提插、提插手法轻重来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补法:

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上下提插,重插轻提。

针下插时用力宜重,针上提时用力宜轻。

此法以重插轻提为主,引导阳气入内,阳气充实,故有温补的作用。

泻法:

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上下提插,轻插重提。

针下插时用力宜轻,针上提时用力宜重。

此法以轻插重提为主,引导阴气外出,邪气得泻,故有凉泻的作用。

注意事项:

(1)提插补泻法应与提插手法区别开来,提插法是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是要求上提和下插呈均匀的(幅度、频率、用力大小)动作。

提插补泻法,其操作要点是强调重插轻提,或者轻插重提。

(2)区别提插补泻法与徐疾补泻法:

徐疾补泻法时以进、退针的速度为标准,指导思想是纳气入内与引气外出;提插补泻法则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上下提插,以提或插得手法轻重为标准,指导思想是调理阴阳之气,增强针刺感应,为热补凉泻打下坚实基础。

(三)捻转补泻法

捻转补泻法,主要是根据针体在穴位内捻转方向、用力轻重来区分补泻的手法。

补法:

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轻,反复操作。

泻法:

针刺得气后,在针下得气处小幅度捻转,拇指向后右转时用力重,指力浮起向上;拇指向前左转还原时用力轻,反复操作。

(四)呼吸补泻法

呼吸补泻法,是指在用针刺手法时,配合患者的呼吸以区分补泻的方法。

补法:

病人呼气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病人呼气时行针,吸气时出针。

泻法:

病人吸气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病人吸气时行针,呼气时出针。

(五)开阖补泻法

开阖补泻法,是指针刺补泻过程中,在出针时是否按闭针孔以区分补泻的方法。

补法:

缓慢出针,疾按针孔,用押手按揉针孔片刻。

泻法:

疾速出针,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压针孔或缓按压针孔。

16、复式补泻手法

复式补泻手法,是将多种単式补泻手法配合使用,操作较为繁复的针刺补泻法。

临床较为多用的是烧ft火和透天凉,是由呼吸、徐疾、提插、开阖等単式补泻手法组成。

手法名称

操作要点

作用特点

临床应用

将腧穴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

引导阳气由浅入深,

油温阳散寒的作用,

三层;呼气进针得气后,按浅、

由外入内,使机体阳

适用于虚寒证、顽麻

烧ft火

中、深顺序依次每层行重插轻提

9次,退针至浅层,为Ⅰ度;可

气渐隆,热感渐生,

阴寒自除,起到补虚

冷痹、瘫痪等病症

反复操作3度至产生热感,在深

的作用

层留针;吸气出针,并速按针孔

将腧穴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

引导邪气由深至浅,

有泻热生凉的作用,

三层;吸气进针得气后,按深、

由内到外,使体内阴

适用于实热火邪、寒

透天凉

中、前深度依次每层行重提轻插

6次,进针至深层,为Ⅰ度;可

气渐隆,凉感渐生,

邪热得消,而起到泻

痰内盛所致的实热证

反复操作3度至产生凉感,在浅

实的作用

层留针;呼气出针,不按针孔

复式针刺补泻手法总表

 

(一)烧ft火

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

(1)进针时,医者重用指切押手。

(2)令病人自然的鼻吸口呼,随其呼气时,将针刺入浅层(天部)得气。

(3)得气后,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

(4)再将针刺入中层(人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

(5)其后将针刺入深层(地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

此时,如果针下产生热感,少待片刻。

(6)随病人吸气时将针1次提到浅层,此为一度。

如针下未产生热感可随病人呼气时,再施前法,一般不过三度。

(7)手法操作完毕后,留针15~20分钟,待针下松弛时,候病人吸气时将针快速拔出,疾按针孔。

(二)透天凉

将所刺腧穴分作浅、中、深三层(又称天、人、地三部)。

(1)在进针时,医者轻用押手。

(2)令患者自然地鼻呼口吸,随其吸气将针刺入深层(地部)得气。

(3)得气后,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6阴数)。

(4)再将针提至中层(人部),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6阴数)。

(5)再将针提至浅层(天部),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6阴数)。

此时,针下产生凉感,称为Ⅰ度。

如果针下未出现凉感,可将针1次下插至深部,再施前法。

但一般不超过三度。

凉感不论在地部、人部或天部出现,即可停止手法操作。

17、飞经走气四法

飞经走气四法,即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鳯迎源,具有行气和补泻作用。

手法名称

《金针赋》原文

操作要点

临床应用

青龙摆尾

“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

将针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得气后,再将针柄缓缓摆动,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以推动经气向远端传导

温通气血推动经气运行,以行气为主,兼能补虚

飞经走气四法总表

白虎摇头

“白虎摇头,似手摇铃。

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动,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犹如用手摇铃一样,可推动经气

清热泻火、祛风化痰,以行气为主,兼能泻实

苍龟探穴

“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

将针刺入腧穴后,先退至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上下左右多向透刺,逐渐加深,如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有通行

经气的作用

推动经气运行,以行气为主,兼能补虚

赤鳯迎源

“赤鳯迎源,展凤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元(指人部、中部),

上下左右,四围飞旋”

先将针刺入深层,得气后再上提至浅层,候针自摇,再插入中层,然后用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鳯展翅飞旋,有通行经气的作用

行气,加强针感

 

一、学习目标

第三专题灸法和拔罐法

1、掌握各种刺灸法的操作要领。

2、熟悉艾灸法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

3、掌握艾灸法的治疗作用、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4、熟悉灸法补泻。

5、了解临床各种非艾灸法的方法。

6、掌握拔火罐法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7、熟悉拔罐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