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初中地理会考总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2223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市初中地理会考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安徽省合肥市初中地理会考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安徽省合肥市初中地理会考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安徽省合肥市初中地理会考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安徽省合肥市初中地理会考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市初中地理会考总复习.docx

《安徽省合肥市初中地理会考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市初中地理会考总复习.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合肥市初中地理会考总复习.docx

安徽省合肥市初中地理会考总复习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地球

第一课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对地球的认识:

①球形主要证据:

月食、海边观船、登高望远、麦哲伦环球航行、太空照片;

②1961年,苏联宇宙员加加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

2.地球真正的形状:

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的大小:

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课地球仪和经纬网

1.经线与纬线:

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叫做纬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半圆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在地球仪上经纬线可以画无数条。

2.北纬N;南纬S;东经E;西经W。

3.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点,定为0°纬线。

4.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

5.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半球。

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划分为东、西两半球。

6.人们习惯上将纬度0°—30°称为低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60°—90°称为高纬度。

7.普通经纬网的判读:

A()

B()

C()

D()

第三课地球的自转

1.自转。

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一天)。

2.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3.在东西方向上由于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每15°时差为1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地方时。

第四课地球的公转

1.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周期为一年。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从而

形成了四季的变化,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3.二分二至日:

(1)回归线: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往返运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一年有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直射,它们之外地区没有太阳直射。

(2)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变短(但依然昼>夜);9月23日前后,太阳又一次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北半球昼继续变短;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

(3)北半球的人们通常将3、4、5月作为春季,6、7、8月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为冬季。

4.人们根据不同纬度受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地球划分为五带(北寒带、南寒带、北温带、南温带、热带)。

热带地面获得的光热最多,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温带地面获得的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四季变化比较明显;寒带地面获得的热量很少,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5.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四季变化、地球五带的形

成。

第二单元地图

第一课地图的基本要素

1.地图的三要素:

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地图上判定方向的方法有三种:

①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②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来确定方向。

③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用经纬网来确定方向。

3.比例尺:

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单位要统一)。

4.当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第二课地形图的判读

1.海拔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称作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是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

的垂直距离。

2.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

常见的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3.不同地形的等高线特点:

山峰:

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

陡崖:

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鞍部:

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为鞍部。

山脊:

中部高,两边低,等高线向低处突出。

山谷:

两边高,中间低,等高线向高处突出。

缓坡、陡坡:

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4.合理选择地图:

举例:

需要查找世界某个国家,需要什么图?

(世界政区图)…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疆域与人口第1课辽阔的疆域

1、地理位置:

①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②纬度位置:

大部分位于北温带,没有寒带,南部小部分位于热带;③半球位置:

东半球、北半球。

2、陆地大国:

①疆域辽阔:

南北跨纬度近50度,东西跨经度60多度;②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陆上疆界22000多千米。

3、海洋大国:

①四海一洋:

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

②内海:

渤海、琼州海峡。

③海岸线及岛屿:

海岸线长约18000多千米,我国第一大岛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是海南岛。

最大群岛:

舟山群岛。

4、领土四至:

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头上顶着黑龙江,脚踏曾母暗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最北的乡:

北极乡,最南的市:

三沙市)

5、陆上临国共有14个:

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6、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

为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7、三级行政区划:

基本上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8、省级行政区:

共34个,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9、北回归线自东向西穿过的省是台湾省(台)、广东省(粤)、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云南省(云或滇)。

10、注意安徽的邻省:

(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河南省)

11、面积最大、邻国最多的:

新;跨经度最广的:

内蒙古;纬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

黑、琼。

第2课众多的人口

12、我国人口总数13.41亿。

占世界人口的1/5以上。

13、我国人口的特点:

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14、人口的基本国策:

实行计划生育;其基本内容: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其具体要求: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15、人口问题:

①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导致交通拥挤、就业困难、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②老龄人口比例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严重。

16、人口分布特点:

胡焕庸线(大致以黑龙江省的黑河到云南省的腾冲一线为界),东部多,西部少。

原因:

东部地区多平原和丘陵,气候湿润多雨,交通便利,所以人口稠密。

西部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干旱少雨,交通不便,生产落后,所以人口稀少。

第3课多民族的大家庭

17、多民族国家:

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91.5﹪。

少数民族中壮族人最多,珞巴族人最少,回族分布最广。

云南省少数民族最多。

人口超过500万:

壮满回苗维,彝族土家蒙藏。

(苗彝藏、土家满、蒙回壮、维吾尔)

18、民族分布特点: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汉族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

民族政策:

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单元自然环境第1课地形地势特征(看课本22、24、26页图)

1、地势特征: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地势第一、二阶梯分界线是: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三阶梯分界线是:

 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2、地势特征的影响:

利:

(1)气候: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利于海洋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带来丰沛的降水;

(2)交通:

同时使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沟通了东西部的水上交通;(3)能源:

在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宜建大型水电站。

弊:

在阶梯交界处多高山,给东西交通带来不便。

3、我国地形特征:

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山地比重最大)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中西部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

4、地形特征的影响:

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

但是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的建设难度较大。

5、地形的骨架-山脉。

东西走向: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

阿尔泰山、祁连山、小兴安岭。

南北走向:

横断山。

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

6、四大高原: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辽阔坦荡,草场广布)、青藏高原(地势高峻,雪山连绵)、云贵高原( 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不平,山间小盆地(或称坝子)是当地主要农耕区)。

7、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大,分布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最大内流河塔里木河)、准噶尔盆地(纬度位置最高)、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矿产资源丰富,号称“聚宝盆”)、四川盆地(又称“紫色盆地”、“天府之国”,农耕发达)。

8、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面积最大、黑土地)、华北平原(又叫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最低平);

9、三大丘陵:

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第2课气候的基本特征(课本30、35页地图)

10、气温分布:

①冬季分布特点:

总体上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1月均温最高:

西沙群岛,最低:

黑龙江漠河)②夏季分布特点:

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7月均温最高:

新疆吐鲁番,最低:

青藏高原)

11、温度带:

根据活动积温的多少,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高原气候区。

12、降水分布:

①空间分布: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跨流域调水)②时间分布:

夏秋多,冬春少;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降水年际变化大。

(兴建水库)

13、干湿地区:

依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其分界线分别是:

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

14、季风气候显著:

两类季风:

冬、夏季风。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一线。

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

处于最大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大洋(太平洋)间,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以夏季风能否明显影响为划分标准。

项目类型

发源地

风向

风的性质

影响

冬季风

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偏北风

寒冷干燥

降温(寒潮)

夏季风

太平洋、印度洋

偏南风

温暖湿润

丰富的降水(旱涝灾害)

15、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东部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形成高原山地气候。

(书本36页图2-2-10)

16、大陆性气候显著:

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相比,全国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较大,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17、秦岭—淮河一线:

是1月0°C等温线和800MM年等降水量线。

第3课河流和湖泊(课本图2-3-1、2-3-2、2-3-5)

18、西北内流区:

内流河水量小,不能流入海洋。

塔里木河(最大);东部外流区:

外流河水量较大,最终注入海洋。

长江(我国最大)、黄河、珠江等。

湖泊:

咸水湖:

青海湖(最大);主要淡水湖:

鄱阳湖(最大)、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19、长江概况(课本42页):

(1)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

流经:

青海(青)、西藏(藏)、四川(川或蜀)、云南(云或滇)、重庆(渝)、湖北(鄂)、湖南(湘)、江西(赣)、安徽(皖)、江苏(苏)、上海(沪)共11个省市(“青丝丝,晕晕乎乎,干碗浆糊”)。

流经地形区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上中下游划分地点:

宜昌和湖口。

(2)①水能宝库:

水能集中在上游河段,著名水电站有三峡、葛洲坝等。

②黄金水道:

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四季通航。

③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以防洪为首要目标,兼有发电、航行、灌溉等多种功能。

(3)治理长江:

防洪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九曲回肠”的荆江河段的治理措施主要是裁弯取直、兴修蓄洪区和加固大堤。

发源地

流经地形区

流经干湿区

流经省区

注入海洋

上中下游分界

巴颜喀拉山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半干旱、干旱、半湿润区

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

渤海

河口

桃花峪

20、黄河概况(我国第二长河(流量较小))(课本45页):

主要支流:

渭河(最大)、汾河、泾河。

水利枢纽:

小浪底(中游)、龙羊峡(上游)等;引黄灌溉:

“塞上江南”——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存在问题

主要原因

解决办法

上游

荒漠化

过度放牧、气候变暖

植树种草、合理放牧

凌汛

上游和下游部分河段自南向北流

轰炸冰坝

中游

水土流失

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多陡坡。

植树种草、合理放牧、打坝淤地、兴建水库

下游

“地上河”

河流含沙量大,下游水流平缓,泥沙淤积

疏浚河道、加固大堤、加强水土保持

断流

用水量大、浪费、缺乏统一管理

合理、节约用水,统一调配水源

水污染

生产、生活污染

宣传、治理

21、治黄的关键是治沙,治黄的根本是搞好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22、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

第三单元自然资源第1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分类:

可再生资源:

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等。

2、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衡(能源矿产北多南少,水资源南多北少)

3、土地资源类型:

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4、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①类型齐全;②总量丰富;③资源比例构成不合理,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④人均占有量小;⑤空间分布不均;⑥各类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5、各类土地分布:

①耕地主要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

耕地类型:

秦岭—淮河以北是旱地,以南是水田。

②草地分布在年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内陆高原、山地。

③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和东南山区。

6、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水土流失、滥占耕地、土地荒漠化等。

7、利用和保护土地的基本国策: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第2课节约与保护水资源

8、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占全球总淡水的0.3%。

9、水资源的分布:

①空间上从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递减。

(跨流域调水)。

(华北地区:

地多水少)。

②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修建水库)

10、南水北调:

分西、中、东三线,西线引长江上游水到黄河上游,中、东线引水到华北地区(特别是人口集中的京津地区)。

第四单元 经济与文化第1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图4.1、4.2、4.3、4.4)

1、农业的四大部门:

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地位:

国民经济的基础。

2、种植业分布:

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西北新疆绿洲农业、灌溉农业(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

分布地区

耕地类型

数制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北方

东北平原

旱地

一年一熟

春小麦

大豆

甜菜

华北平原

旱地

两年三熟、一年两熟

冬小麦

花生

南方

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

水田

一年两、三熟

水稻

油菜

甘蔗

3、畜牧业的分布:

①类型:

牧区畜牧业,农耕区畜牧业(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

②四大牧区:

新疆牧区(新疆细毛羊)、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青海牧区(牦牛)、西藏牧区(牦牛、藏山羊、藏绵羊)。

此外还有宁夏滩羊。

4、林业的分布:

三大林区:

东北林区(最大天然林)、东南林区(最大人工林)、西南林区。

5、渔业:

类型:

淡水渔业、海洋渔业。

分布: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四大海洋渔场:

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最大)、南海沿海渔场、北部湾渔场。

第2课持续协调发展工业

6、地位: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类型:

重工业、轻工业。

分布:

呈现出沿海、沿江河、沿铁路线分布的特点。

东密西疏。

7、四大工业基地:

辽中南工业基地(重工业为主)、京津唐工业基地(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

8、高新技术产业:

特点:

1.从业人员中科研人员所占的比重大;2.成本中用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所占比例大;3.产品科技含量高,更新换代快。

4、此外能源、原材料消耗少,对环境污染小,产品附加值高。

分布:

依附于大城市,大分散、小集中。

全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北京中关村。

第3课合理发展交通运输

9.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10 铁路运输是我国重要的运输方式。

铁路干线:

“三横”:

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第二亚欧大陆桥)、沪昆线。

“五纵”:

京沪线、京九线、京哈—京广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对应地图记忆)。

铁路枢纽:

北京、郑州、兰州、株洲、徐州等(找出经过枢纽的铁路干线)。

东密西疏。

特点:

航空运输最快,价格最贵,受天气条件限制;水运运输运量大,最慢,价格最低;公路运输最灵活,可实现门对门;铁路运输运量大,安全性好,受天气限制小。

11交通方式选择:

贵重、急需、量少的用航空运输(飞机);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程用公路运输(汽车);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用铁路运输(火车)或水运(船舶)。

第4课繁荣地方特色文化

12地方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

民俗旅游:

黎族的竹竿舞、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汉族的赶庙会、扭秧歌、舞狮子、赛龙舟;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骑射、摔跤;维吾尔族的手鼓舞;朝鲜族的跳板舞等。

13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①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

北方民居:

院落开阔(地形平坦),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墙厚窗小(冬季低温,防风保温)。

南方民居:

院落较小(地形复杂),墙薄窗大(夏季高温,通风散热),屋顶坡度大(降水多,便于排水)。

傣家竹楼:

下层架空,上层住人(炎热,潮湿)。

陕北窑洞:

(气候干燥,冬季低温,住在里面冬暖夏凉)。

②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

北方吃面食(种小麦);南方吃米饭(种水稻);新疆等地以肉奶为主(牧区);北方饮暖性的红茶和花茶(低温),南方饮绿茶(炎热)。

14中国的世界遗产(43项):

长城、北京故宫、苏州古典园林(江苏)、丽江古城(云南)、承德避暑山庄(河北)、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皖南古村落(安徽)、黄山(安徽)、泰山(山东)等。

黄山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

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资料

第五单元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课本P2图)

1、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依据: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气候、地形),经济活动,人文地理景观差异。

2、四大地理区域: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3、划分界线:

北方和南方地区大致相当于东部季风区。

北方南方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西北和青藏地区多属于非季风区,西北和青藏以昆仑山祁连山为界。

西北地区、北方地区:

大兴安岭-长城一线,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青藏地区与其它三地区: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一线,主导因素是地势和地形。

自然环境的差异

项目

秦岭—淮河线以北(北方地区)

秦岭—淮河线以南(南方地区)

1月均温

<0°C

>0°C

年降水量

<800mm等降水线

>800mm等降水线

面积与人口

占全国面积20%;人口40%

占全国面积25%;人口55%

气候

温带季风(夏高温多雨,冬寒冷干燥)

热带,亚热带季风(夏炎热,冬温暖)

地形

平原、高原为主,代表地形:

东北平原(黑土)、华北平原(缺水)、黄土高原(黄土)

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分布。

代表地形:

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四川盆地(紫色土)、东南丘陵(红壤)

河流流量

水量较小、汛期短、冬季有结冰现象

水量大、汛期长,无结冰

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生产活动的差异

农业

耕作方式

旱地

水田

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油料作物

大豆、花生

油菜

糖料作物

甜菜

甘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

经济作物

棉花、谷子、大豆等

棉花、蚕丝(四川盆地)、橡胶(云南)

主要水果

苹果(山东丘陵、辽东丘陵)梨

柑橘香蕉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东北)、两年三熟(华北)

一年二熟至三熟

能源,矿产

煤、石油

水能、有色金属、核能丰富

生活文化差异

住宅特点

土坯垒墙,墙体厚,窗户小,屋顶坡度较小、(防寒保暖)气候原因

砖瓦竹木,墙体高,墙体薄,窗户大,屋顶坡度较大,(通风散热)气候原因

传统交通具

陆路运输为主(马)

水运为主(船)

生活主食

面食为主、小米(黄土高原)

米饭为主(汤圆,米粉,年糕)

运动项目

滑雪、溜冰

赛龙舟、游泳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对比)

第六章第二节:

东北三省(黑吉辽)

1.地形:

西部大兴安岭,东北部小兴安岭,东南部长白山,中部是东北平原(我国最大的平原)

气候:

冷湿,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促。

2.农业:

结构齐全,平原地区:

种植业畜牧业占主导。

商品粮基地(生长期长,养分积累多,品质优),商品率高,一年一熟;山地丘陵地区:

林业,东北林区(我国最大的林区):

采育结合。

3.工业:

重工业摇篮。

问题:

资源枯竭,结构单一,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污染严重……

措施:

开发新能源,多元化,更新设备,科技振兴,低能耗发展……

第三节:

黄土高原(课本P18图6-3-1,P19图)

1、位置:

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地形:

以高原为主,高原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海拔1000-2000米。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2、地理环境的过渡性:

地形:

从平原向高原、山地过渡;干湿区:

从湿润、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干旱区过渡;农业:

从农耕区(种植业)向畜牧业区过渡。

3、地貌景观: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区,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黄土川等地貌景观。

在流水强烈冲刷、切割作用下形成。

4、黄土高原的形成:

风成说;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成因:

流水侵蚀

5、文明的摇篮:

“平遥古城”、“龙门石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黄帝陵”。

6、水土流失危害:

土地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地上河)、旱涝灾害频繁,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7、水土流失原因:

自然因素:

①气候(季风):

降水集中7、8月,多暴雨。

②土质:

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裂隙。

③植被:

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

④地形:

坡度较陡,地面较长,冲刷侵蚀力强

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过渡放牧,乱砍乱伐→植被破坏。

②开矿、修路→地表疏松。

8、水土流失治理:

①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②工程措施:

打坝淤地,陡坡减缓,护坡固沟,缓坡修梯田,小流域综合治理;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退耕还林还草,合理耕作,避免过度放牧。

9、全国能源基地(俗称“锅炉房”),煤储量,产量居全国第一;

10、乌金三角:

山西、陕西、内蒙古,山西是我国最大煤炭基地。

神府煤田,长庆油田。

第四节:

北京

1、位置:

位于华北平原西北端,背靠群山(北为燕山、西为太行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