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大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7492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4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大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必修二大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必修二大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必修二大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必修二大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大题.docx

《必修二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大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二大题.docx

必修二大题

1、(2011全国新课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为什么是欧洲?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2010全国新课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科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

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l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ll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

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l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

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

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l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

3、(2009年全国1卷节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到整体的进程。

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

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

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欧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这趟、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

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

——据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

材料二:

三角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

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资本来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资本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充当的角色,并说明三角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

(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

(12分)

4、(2010年福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35分)

材料一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

……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

义国家工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

 

材料四:

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9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走势。

(6分)

 

(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

(12分)

 

(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

据统计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12分)

 

(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

(5分)

5、(2008山东)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

分)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礼记》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

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

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

(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4分)

6、(江苏2008)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

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请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1)请以美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4分)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

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

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4分)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

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4分)

7、(2010江苏)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

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

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7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

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

(4分)

8、(2012年四川)公司来了,世界变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CCTV节目组《公司的力量》、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1)英国《1862年公司法》的颁布有何重要意义?

(2分)根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公司在促进世界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6分)

 

材料二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入股份制。

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醋精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

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

《申报》评论:

“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

”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

据李鸿章估计:

“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

”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

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

(3)轮船招商局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办的?

(4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作用。

(6分)

9、(2010全国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32分)

材料一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

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各题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

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

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

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

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

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引多数游民无产者。

“外国商品来得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材料三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

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人增长到1891年的63个。

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二等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实战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

(12分)

 

(2)根据材料二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

(12分)

 

(3)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的差异很大,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分)

10、(2011广东)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7分)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报》(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6分)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

响。

(10分)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

概括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

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8分)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3分)

 

11、(福建2013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

(9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

找到资金的。

(10分)

 

(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

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

明。

(8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

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9分)

12.(广东201327分)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

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

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

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

并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

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12分)

 

(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9分)

 

13.(广东2013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

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

(4分)

 

(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

根据材料一对此

加以分析。

(10分)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

的原因。

(8分)

 

(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3分)

14、(2013年天津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汤申家族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出租牧羊场。

16世纪初,该家族出租了16个牧羊场。

……汤申家族还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营活动。

1516年,该家族养羊数量达1.8万只,从中得到了丰厚的收入。

——摘编自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

汤申家族拥有的牧场较多,可能与当时英国什么经

济运动有关?

汤申家族属于哪个社会阶层?

(4分)

材料二

单位:

蒲式耳/英亩

年份

小麦

稞麦

大麦

燕麦

1660

12.8

14.1

13.9

13.1

1760

25.5

25.0

30.9

38.3

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

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

右表是对1660年和1760年英国东部粮食产量的一种估算。

——摘编自《历史研究》2012年第3期

(2)材料二中的“四区轮作制”能推行,需以什么样的土地关系为前提?

指出英国农业技

术革命所产生的结果。

(4分)

 

(3)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土地关系和农业生产的变化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

影响。

(6分)这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2分)

15.(全国新课标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

“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

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

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

利国、利民、利官、利商”。

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

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

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

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

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

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

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15分)

16.(浙江201326分)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

时人有诗:

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

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

……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阅读材料一,

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10分)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

变动。

(7分)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

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9分)

17、(2012海南12分)根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

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皇明祖训》记朱

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

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

有识之士认

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

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

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