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 论读书笔记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7310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 论读书笔记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通 论读书笔记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通 论读书笔记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通 论读书笔记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通 论读书笔记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 论读书笔记汇总.docx

《通 论读书笔记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 论读书笔记汇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 论读书笔记汇总.docx

通论读书笔记汇总

通论

1、“有效需求”及《通论》概述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将古典经济学就业理论作为论证的起点。

凯恩斯首先指出,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基于两个假设。

一是工资等于的劳动的边际产品;二是当就业数量为既定时,工资的效用等于就业数量时的边际负效用。

前者构成了就业的需求曲线,后者构成了就业的供给曲线。

针对于此,凯恩斯则通过对于经济现实状况的考察,否定了第二点假设。

他认为:

“在货币工资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上升而导致的实际工资下降一般不会使在现行工资下的劳动供给量低于价格上升前的实际就业量。

如果说会使劳动供给量低于价格上升前的实际就业量的话,那就等于说:

现在的失业者虽然愿意在现行的工资下就业,但却会在生活费用稍微上涨时,拒绝为现行工资而工作。

”此外,作者也不同意工资协议可以直接决定实际工资的一般水平这一假设。

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将失业严格限制在“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两类。

而通过指出“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凯恩斯否定了古典就业理论中“充分就业”的基本前提。

不过令人多少感到困惑的是,用显而易见的经济现实证伪充分就业理论,在今天看来并非难事,那么古典经济学家们固守自己的理论到底为何?

随后,凯恩斯将矛头对准了“供给创造需求”的学说,该学说由萨伊、李嘉图等经济学家构建,并一直居于经济学课堂的主流。

该学说认为,“在产量和就业的任何水平,总需求的价格等于总供给的价格。

”这实际上是指出储蓄与投资之间的普遍形成一致。

然而,凯恩斯则对此予以否定,整本《通论》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在构建对储蓄、投资各自内生因素及其之间关系的全新理论框架。

此外,作者对于穆勒及庇古等学者将实物交易与引入货币后的经济体系等同提出了质疑。

后来的内容的确证明,货币绝非简单的交易媒介,相反,其引入使经济运行机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凯恩斯试图建立起结合货币理论与价值与分配理论的关于货币经济的统一理论体系,这可以被视作其理论的主要突破之一。

如果将凯恩斯的观点进行总结,可以简单概括为“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

那么何为有效需求?

凯恩斯指出“就业量被决定于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的点交点”,“而总需求与总供给函数相交时的D(即企业家雇用N个人时所预期的卖价,或者国民收入)的数值被称为有效需求。

”在当下的宏观经济语境中,有效需求可以被理解为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以及净出口支出构成。

不过,仅仅如此,尚不足以把握其在凯恩斯理论中位置。

从更通俗的意义上讲,有效需求由全社会愿意消费的数量和愿意投资的数量两部分构成。

之所以说其在凯恩斯理论中居于中心地位,是因为如下事实:

有效需求决定了社会就业总量,换句话说,是有效需求在总体供需分析与就业理论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

随之要问,何为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指出,古典理论的“供给创造需求”意味着在任何就业量之下总会存在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值,即有效需求在任何状况下都会恰好等于社会所供给的数量。

然而他却认为,只有现期投资恰好补偿社会总收入与现期消费之差时,才存在这一种最优关系。

问题则恰恰在于,关于经济的现实运行状况,给我了我们相反的结论:

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在就业量扩大时存在恰到好处的力量确保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之和达到与总产出相等的程度。

接下来的问题则是,为何会产生有效需求不足?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牵涉到凯恩斯用全书构建起的全新理论体系。

上文已经说道,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两部分构成。

凯恩斯认为,在一定收入状况下决定某社会消费量的因素被定义为消费倾向。

消费倾向这一心理因素使得消费以低于收入(或者产出)增加的幅度变化。

而有效需求中的投资部分,则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各种期限和风险的贷款利息率结构之间的关系”。

资本边际效率可以理解为资本预期收益与投资成本之间的差值。

而消费和投资的数量(即有效需求)二者共同决定了均衡就业量,就业量进而决定了实际工资。

这与古典就业理论中以实际工资衡量的劳动边际负效用决定就业量的观点恰恰相反。

这便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核心内容。

在理解了以上问题后,笔者试图通过一张简单的框图来反映《通论》一书的逻辑体系。

图中的部分内容将在下文中逐一进行解读。

二、概念的定义和考察

他对收入、投资及储蓄进行了定义,并对工资衡量单位及预期对基本问题的影响作用予以探讨。

凯恩斯所界定的收入与马歇尔理论中并无差别。

这一概念发展至今,与宏观经济学理论中的国民收入账户也具有一致的内涵。

只是在收入的考察中,凯恩斯指出:

净收入“奠基于模糊的标准之上”,因此,这一概念尚不明确。

而对储蓄、消费、投资三个概念而言,需要重视的关键在于在对其定义的过程伴随着如下关系建立:

储蓄量与投资量在数额上的相等。

至于其中的原因,凯恩斯解释道这源于“交易双方的性质”。

简单说来,投资与储蓄都等于总收入超出消费的部分。

但是,二者的等量关系只建立于特定的收入、投资定义条件下。

在此之后,关于储蓄与投资是否恒等成为众多学者争议的重要问题之一。

这一论述体现出凯恩斯从个人分析到总量分析,从微观到宏观的转换过程。

凯恩斯指出,不能将个体的情况简单累加得到社会总体的结果。

个体储蓄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引起社会总储蓄的增加,而个体储蓄的减少也并不一定使社会总储蓄减少。

三、消费倾向与乘数原理

如何理解消费倾向?

作为“基本心理定律”之一,消费倾向衡量消费随收入的变化状况。

凯恩斯指出,平均而言,随着收入增加人们倾向于更加消费,但是其消费的增加幅度通常低于消费。

用正式的方式表述消费倾向,就是指总收入与消费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消费倾向是决定函数本身的主要因素。

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因此,如果增加的就业量被仅用来满足现期消费量的增加,那么,企业家将蒙受损失。

”将总收入与消费的函数关系转化为就业量与消费的函数关系,是此处分析的前提。

随即,凯恩斯逐个讨论了影响消费函数的主观及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包括:

1、工资单位之改变;2、所得与净所得之差别之改变;3、在计算净所得时并未计及的资本价值之不虞之变;4、时间贴现率-即现在物品与未来物品之交换比例-之改变;5、财政政策之改变;6、个人对其未来所得之多寡,忽改变其预期。

而主观因素也包括应对突然需要的准备金、未来开支准备、为获得利息和财产增值、为逐渐能取得日渐增加的生活开支等八个方面。

在逐一考察后,作者得出结论:

“改变消费倾向的主观和社会动机一般说来行动迟缓,利息率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变动的短期影响往往居于次要地位,因此,消费的改变主要取决于收入多寡,而不是消费倾向的改变。

但作者也重新讨论了利率对于消费的作用。

作者发现,利率增大往往并不会增加储蓄,因为,利率的增大同时抑制了投资,储蓄也会随之下降至与投资相同的水平。

只有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上升才会增加储蓄,但是事实上这不可能发生。

此外,凯恩斯发现了与边际消费倾向相关的投资乘数原理,这一原理反映了净投资增量与其所导致的就业量之间的关系。

其表述为:

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1-1/k,那么“当总投资增加时,收入的增加量会等于k乘以投资增加量”。

笔者将其理解为,每增加一部分收入,都要对该收入做出消费和储蓄的分配,消费倾向使得这种分配比例关系恒定。

而该部分收入所对应的投资增加量恰恰对应该情境下的总收入,也就是就业量。

从这样的说明中就能较为明白地体现出投资与就业之间的乘数关系和消费倾向之间的对应关系。

也就是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和就业乘数就越高,那么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有利于增加投资和促进就业。

凯恩斯也指出,这里的投资乘数区别于卡恩的就业乘数,即“投资品行业的初期就业量的增量与由此而导致的总就业量的增量之间的比例”。

正因为以上分析的原因,使得凯恩斯提倡消费并且减少储蓄,提高边际消费倾向,而反对古典学派的储蓄倾向,他认为节俭对个人是美德,但对国家却是灾难。

四、投资边际效率与乘数原理

正如第一部分所总结,凯恩斯理论中,投资是由边际投资效率与利率共同决定。

在凯恩斯这里,投资被定义为“对资本品的购买”,而金融投资并不包括在这一概念之内。

投资效率由预期收益与现行的供给价格与成本决定。

而边际投资效率被定义为:

使一系列预期收益的现值恰好等于资本品供给价格的折现率。

正如凯恩斯所说,欧文·费雪在《利息论》中提到的“超过成本以外的收益率”与其边际投资效率的概念内涵相同。

费雪认为,任何投资数量决策实际上是将该收益率与利息率进行比较的结果。

此外,区别边际投资效率是“预期”而非“现行”收益也值得特别注意。

边际投资效率与投资量的函数关系构成投资需求曲线。

凯恩斯还使用了不少篇幅对边际投资效率与利率的互动关系进行考察。

对于利息率的论述则拥有更加复杂的内容。

毕竟,利息率始终是经济学理论研究中最为核心的概念。

在笔者看来,凯恩斯所构建的利息理论是颠覆性的。

凯恩斯之前的利息理论认为,利率源于全社会储蓄总量与投资需求量之间达到均衡的状况。

但凯恩斯认为这两个因素不可能得出利息率。

他指出,一个人的心里偏向决策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是心理上的时间偏好,既消费倾向,第二则是将剩余部分以何种形式保存。

凯恩斯提出,后者取决于“流动性偏好”。

即一个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愿意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资产的价值。

而已有的利息理论错误之处在于只是试图从上述偏好的第一方面得出利息率。

马歇尔将利息定义为等待的报酬,而凯恩斯则认为,利息是在一个特定时间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

另一种表述是“能使以现金形式持有财富的愿望和现有现金数量相平衡的‘价格’”。

在对古典利息理论的纠正过程中,凯恩斯申明一点十分重要的结论,即投资与消费是经济制度的外生因素,而非内生因素,换句话说,他们是“因”,而不是“果”。

今天看来,也许足以明白这一论述在经济学理论学说中的基础性地位。

在十五章中,凯恩斯一如往常的对他所创造的“流动性偏好”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剖析。

流动性偏好源于三大动机:

交易动机、预防性动机、投机性动机。

除流动性偏好外,决定利息的另一大因素是货币数量。

正如凯恩斯所言,这是首次把货币引入我们的因果环节中。

而货币数量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流动性偏好构成一条斜向下的货币需求曲线,而货币数量则画出一条毫无弹性的竖线。

二者的交点即均衡的利息率。

相比于前人,凯恩斯对理论的重构至少看起来具有似乎更加合理。

讲清了边际投资效率与利率各自的内涵,利率实际上是投资的成本,而边际效率则被看做是收益,因此,“投资将会继续下去,直到投资的边际效率等于利率为止”。

由此来看,正如大部分经济决策一样,投资数量的决定,最终也不过是一个进行成本收益衡量的过程。

随后,凯恩斯通过对实物和货币的比较,将货币与利率论进一步深入。

此处在笔者看来应该是较为难以理解的内容。

不可否认的是,凯恩斯货币论,开始将货币对于经济运行的作用拓展至价值表现和交易媒介之外,这极大地拓展了之后经济学的研究空间,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以及对《通论》的评价

在《通论》中,凯恩斯并没有系统地描绘一幅现实图景,明确地展示对经济体系施加影响的方式及信条。

然而这样的思想渗透在他从头至尾的理论论述中。

凯恩斯理论围绕有效需求不足展开,最终则指向就业量这一经济指标。

因此,简单来讲,凯恩斯主义的实践主张便是在回答如何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从而提高就业率这一问题。

众所周知,凯恩斯主义看重政府对于经济的主动作用。

而措施则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两个方面。

前者是指在经济萧条时,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后者则是指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支出和公共投资,实现投资的乘数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政府干预经济均以增加投资为目标,而对于有效需求的另一组成部分提及较少。

这一方面是由于消费倾向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作为决定消费的另一因素的收入,其增加则同样有赖于投资的推动。

无论从何角度看,《通论》的出版对于世界产生了深刻的革命性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诞生于近代西方世界所经历的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萧条的历史背景下。

当时的西方各国正深陷高失业率的危机当中,经济长期停滞。

资本主义世界在经历了初期的飞速发展后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而各国都在应对危机方面难有作为。

与此同时在经济学界,亚当斯密、李嘉图以来的被视为铁律的“看不见的手”仍然占据主流,政府干预经济则缺乏理论与实践上的支持。

虽然在《通论》出版之前,就有很多学者开始提倡后来被看作“凯恩斯主义”的政策,部分也被用诸于实践,但是直到凯恩斯《通论》出版,一套全新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被构建起之后,才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凯恩斯革命”。

从某种程度上说,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度过危机后进行自我反省和修正的核心的思想成果,时至今日,其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已经成为超越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的共识。

此外,凯恩斯开启了宏观经济和总量分析的学术传统,正是以其理论体系为基石,才建立起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大厦。

就理论本身而言,正如第一部分所说,凯恩斯经济学并非之前微观分析的简单加总,而是整合需求、供给、就业及货币的“全盘体系”。

另外,“有效需求”理论彻底颠覆了古典主义供给创造需求的理论主张,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经济运行内涵的机理。

然而,没有永远正确的理论。

当凯恩斯主义在世界盛行将近半世纪之后,美国等经济体迎来“滞胀”的全新问题情境。

对此,凯恩斯主义的信奉者们难以给出富有说服力的解释。

用今天的眼光审视,会发现其理论较为基础性的问题。

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即使见效,又该如何消化在长期埋下的隐患。

再比如:

在扩大消费成为迫切需要的今天我们发现,并不能从凯恩斯的理论中寻找到有效的答案。

另外,笔者认为,客观上,凯恩斯主义所宣称的政府干预也在今天被用作政府过分管制经济、破坏市场机制的理论幌子。

这种情况当然不是凯恩斯之本意,但却不可避免。

在经济理论的世界中并不存在终结性的完美学说或理论。

不同的理论之间也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其针对彼此的互补及修正的意义,远远大于该理论自身所拥有的价值。

因为有自由放任的学说,政府干预理论才成为必要。

由于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复杂性,我们有必要在研究与实践中保持一份谦卑,以开放的心态接纳随时出现的事物。

通论  

全书共六卷24章,名为“通论”,意图于马歇尔的新古典理论之外重新建立一套分析体系。

事实上直到第四卷“投资诱导”才真正把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起来,第四、第五两卷也是全书的核心所在。

  第一卷引论

  

  第1章“一般理论”是让人印象十分深刻的一章,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一章——只有一段话~~~。

作者首先强调这个“通”字,以突出自己建立一个基本要全面取代新古典理论的新理论的学术野心。

另一方面攻击了古典理论“前提只适用于某种特殊情况,而不适用于一般情况。

  第2章“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凯恩斯勋爵在逐条反驳新古典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基础。

强调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上:

1、工资等于劳动力边际产出。

2、在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等于这些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

在凯恩斯勋爵看来。

首要工作是把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分开,劳动者只抵制货币工资的下降而不能及时注意实际工资的下降,其次,由于工资议价只是在企业或行业层面产生的,因此实质工资一般水平不受此类议价左右。

最后,针对萨伊伟大的“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定理,凯恩斯提出将储蓄和投资两者分开讨论(事实上他并不否认储蓄=投资的宏观公式)。

  第3章“有效需求原理”是整个凯恩斯理论的基础,所谓“有效需求”是通过总供给和总需求函数相交得到的。

这种“有效需求”才意味着充分就业。

而由于需求分为消费和投资,投资并不会使总需求自动达到“有效需求”,甚至越富有的社会这种偏差越大。

使得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能实现成为常态。

  

  第二卷定义与观念

  

  第4章“单位的选择”为自己的理论构建基础。

首先讨论了经济学家使用最多的国民收入、实际资本数量和一般价格水平。

当然,在gdp、cpi测算已经取得了巨大发展的今天,这些讨论本身已经不能提供给我们新知识,然而这一章也能给过于依赖统计部门的一般读者一个重新思考的机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提出的“劳动力单位”和“工资单位”这两个概念。

“工资单位”在整个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我一直不是很理解这个概念,作者定义为“一劳动力单位所得货币工资”。

同时联系了名义量和货币量的基础。

  第5章“决定产量与就业量的期望值”展示了“期望”这个概念在凯恩斯理论中的意义。

“期望”被视为这个理论动态化的核心力量,也被视为人们做决策的主要依据。

凯恩斯又将期望分为两类,即对产品价格的期望(短期期望)和对资本报酬的期望(长期期望)。

  第6章“收入、储蓄和投资的定义”给出了封闭经济中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即收入、储蓄和投资的定义。

关于收入,凯恩斯特别强调在减去的成本部分,不仅包括新古典理论关注的“要素成本”,还包括资本设备因生产而损失的价值(自然折旧与实际折旧之差),即所谓“使用者成本”,甚至本章专设附录来讨论这一概念(全书也仅有三章有附录)。

  第7章“进一步探讨储蓄和投资的意义”对储蓄和投资间的关系进行了更多讨论,特别是针对某些认为储蓄不必等于投资的理论,作者指出只是由于其使用的定义不够精确。

尤其是在最后,作者提出的个人储蓄可以增加个人财富,但由于减少了消费而使社会总财富减少这一典型的凯恩斯主义论断。

  

  第三卷消费倾向

  

  第8章“消费倾向:

1、客观因素”分析了工资单位,收入和净收入见的差额,资本价值的以外变化、时间贴现率的变化、财政政策的变化人们对将来收入的期望等因素,最终总结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产量和就业量。

本章关键在于指出消费倾向小于1,且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倾向不断减小,即其导数小于0。

这个假设下,就业量就只能随投资量增加而增加。

但投资中真正影响就业的是“净投资”而非折旧,作者特别引用了英美两国大萧条时期的投资数据,显示萧条期间折旧投资变动不大,而新投资大幅下降。

  第9章“消费倾向:

2、主观因素”被写的如同七宗罪一样,什么谨慎、愿望、算计、改善、独立、管理、自豪与贪婪~~~不过作者以为这些因素变化很小,因而对实际分析而言,重要性不大而匆匆带过。

  第10章“边际消费倾向和乘数”是这一卷最重要的一章。

  

  第三卷投资诱导

  

  第11章“资本边际效率”事实上是关于资本市场的需求曲线的部分,在讨论这一概念时凯恩斯依然强调了这一效率也是关于未来的一种预期。

因此利率变化是通过影响这种预期来对资本边际效率产生影响的。

  第12章“长期预期状态”强调了人们对长时间预期能力不足,然而长期预期却往往比短期预期更稳定,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产生的资本市场又由于将短期预期和长期预期混合在一起酿造了泡沫,作者以为,美国资产泡沫比英国更频繁的原因之一是华尔街的交易要比英国的同类交易成本低的多。

最后,作者从资本边际效率变化过大出发,怀疑了货币政策控制利息率的有效程度。

  第13章“利息率的一般理论”提出了凯恩斯著名的“流动性偏好”概念,使用这个概念,凯恩斯区分了以持有现金为形式进行的“储蓄”和一般意义上的储蓄,也提出了著名的三种流动性偏好动机,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凯恩斯说“利息率通常被视作不花钱的报酬,而在实际上,它却是不储藏货币的报酬。

  第14章“古典学派的利息理论”对马歇尔等人的利息率理论进行了回顾,指出里面暗含的“其他条件不变”与曲线移动在分析经济整体时存在矛盾。

在本章的附录中又对这个主题进行了进一步发挥。

  第15章“流动性偏好的心理动机和商业动机”把前面的三种动机又进一步细分,把交易动机划分为收入动机和业务动机。

然后又把投机动机视作受利率影响,其他动机受收入水平影响,而从流动性偏好函数构建出货币函数。

  第16章“关于资本性质的几点观察”首先强调了资本的意义在于其能提供未来的预期收入流,而不在资本本身。

因此,由于其价格,即利息率是由资本边际效率决定的,当资本品在充分就业的边际效率都为0时,社会就会达到一个接近静止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被看做熊彼特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型之一。

  很遗憾的,虽然凯恩斯勋爵以为这种状态“可以在一代人左右时间内”达到,但是即使从现在看来,资本品边际效率为0还远远达不到,毕竟技术是挺重要的因素,一个靠算盘记账的小卖部和一个用电脑和扫码器结账的小超市的资本量可不一样~~

  第17章“利息与货币的主要特征”首先区别了货币利息率与资本利率,强调资本都具有生息,保管费和流动性贴水三个属性,而货币与其他资产最大区别在于保管费用远小于流动性贴水。

另一方面,作者认为货币的生产弹性和替代弹性都接近0,因此,货币工资常常是刚性的,同时利息率对货币数量的单独大量增加不作出反应,特别是利息率处于某一较低数时(即所谓的“流动性陷阱”)上述三个条件共同作用,使得人们对资本的需求集中在对货币的需求上。

最后,每个利息率都有个就业水平与之对应,但这一就业水平未必便是充分就业,因而,存在着新古典理论没有意识到的“未充分就业均衡”,真正的充分就业均衡则对应于所谓的“中立利率”。

  第18章“重述就业一般理论”是本卷,乃至全书的核心所在,利用前面定义的种种概念,作者真正开始以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曲线和利息率三个变量为自变量,以国民收入或者就业量为因变量构建模型。

  

  第五卷货币工资与价格

  

  第19章“货币工资的变动”特别强调了货币工资的刚性以及降低货币工资带来支出减少的不良后果。

特别是后者和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分析的部分颇有共通之处。

  第20章“就业函数”是全书公式出现最多的一章(其实也就是关于弹性的几个式子)。

不过从这章可以明显看出,凯恩斯的失业固然和新古典的“摩擦性失业”不同,但就业曲线在大家都不能维持生存的地方又该变成什么形状呢?

  第21章“价格论”着重于“货币数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在凯恩斯看来,这是通过1、利息率;2、资本边际效率曲线;3、流动性偏好曲线三个因素而传导到价格水平的,最终又通过价格水平和工资间的关系影响就业。

  

  第六卷一般理论引起的若干短论

  

  第22章“略论经济周期”认为萧条和资本品“天然的折旧周期和人口增长率”有关。

对其他各家理论,特别是关于提高利率以挤出泡沫和杰文斯的“太阳黑子周期”论的评价很有意思。

  第23章“论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大量引用赫克歇尔的《重商主义》内容,重商主义者在增加货币有助于经济繁荣方面和凯恩斯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又想起熊彼特对重商主义的推崇了,虽然他是从纯经济分析的雏形那个技术层面而非理论内容层面吧。

  第24章“关于《通论》可能产生的社会哲学的总结”居然开始讨论这个理论为世界和平可能做出的贡献了,说这一理论对消灭两大社会问题“不能提供充分就业和财富分配不均”都是良药。

 

通论

摘要:

经济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是稀缺性资源的不同用途的配置和各种资源的相对报酬及其产品的相对价值的决定。

古典学派认为劳动力和资本作为最重要的两种资源,在市场的作用下将很好地得到配置,并给予两种要素以合理的报酬。

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揭示了现实中存在的非充分就业问题,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利用三大心理规律解释了非充分就业情况下的消费和投资的决定,从而得出和古典学派不一致的就业论、利息论、货币论和价格论,并对国民收入、失业和经济周期等问题做出解释。

通过论证否定了西方古典学派的市场经济可以自己维持着充分就业和充分就业状态下产出的观念。

关键词:

有效需求非自愿失业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预期利息率流动性偏好

《通论》从消费和投资的决定去讨论国民收入的决定、就业、价格、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

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主要的内容:

第一,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第二,萨伊定理和有效需求原理;第三,消费倾向与消费的决定;第四,资本边际效率;第五,流动性偏好和货币数量(货币供给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