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宽甸二中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5595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宽甸二中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辽宁省宽甸二中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辽宁省宽甸二中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辽宁省宽甸二中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辽宁省宽甸二中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宽甸二中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辽宁省宽甸二中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宽甸二中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宽甸二中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辽宁省宽甸二中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宽甸二中2013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经典的歪曲、亵渎是一种文化病象

温儒敏

如果把对经典的解构与颠覆作为一种特别的阐释或再创作,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表现为对权威与传统的轻蔑、歪曲与亵渎,并和商业操作结盟,“恶搞”成风,就是一种文化病象。

颠覆经典是常有的事情。

历史上有时要突破权威或者惯性思维,往往也通过质疑甚至颠覆经典来进行。

如“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也曾以激进的姿态批孔、批判经典,甚至说了许多偏激过头的话。

但他们这种颠覆绝对不同于今天的“恶搞”,也不只是为了显示反叛,更不是为了牟利炒作。

他们多带有使命感,是严肃的、有选择、有标准的颠覆,目的是打破封建牢笼和旧思想的束缚,唤起革新社会的激情,这种对经典的颠覆是有历史理由的,也是合理的。

而现在我们常常看到的对经典的颠覆,不能说全都没有一点批判性,有的或许能权充消闲的文化快餐,但多数与传媒出版商的商业炒作搅到一块儿,就卷进无标准的混乱状态中,为了大赚一笔而标新立异,只能制造文化垃圾,谈不上什么合理性了。

而事实上,“无厘头式”的“经典”对尚不具备分辨美丑能力的学生却具有无比的吸引力。

学生不喜欢读经典并不奇怪。

因为他们和经典有历史距离,他们对语言和形式可能很隔膜,当然也有年龄因素,生活经验与理解力限制了对经典的了解。

加上年轻人比较好奇,有叛逆性,学校与老师越是要求他们读的经典,他们就可能越不喜欢,反而青睐那些“恶搞”的“无厘头式”的作品。

特别在网上,自由发表不受拘束,调侃、嘲弄和颠覆的言论方式可以大行其道;视频技术的出现,更使得“糟改”和“恶搞”经典作品成为时髦新风尚,这些也都可能影响到青少年的思维与表达。

如何拉近学生和经典的距离,如何以某种更加生动亲切的方式(包括网络和影视等等)让学生接近经典,是教育者包括负责任的媒体与文化商家应当考虑的课题。

有人认为,经典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总带有时代的烙印,古代的名著更是包含许多糟粕,因此,对“经典”进行解构甚至“颠覆”是完全可以的。

对此怎样看?

这种解构或者颠覆的“度”在哪里?

我们又应该秉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经典并非一成不变,它的含义可能始终在“流动”,不同时代人们对经典的理解和阐释会有变化。

我们需要经典,是因为经典作品积淀了人类的智慧,可以不断启迪人们去理解文化价值,这也是经典能够生生不息传世的原因。

当然,经典都是在某一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会带有特定的时代烙印,甚至可能有局限性,有不适应现在社会发展需要的成分。

我们接受经典,要有感情,还要有理性,对经典的某些不适合当今社会的部分,当然可以采取批判的眼光,但那也是充满感情的批判,我们主要是吸纳经典中那些体现人类智慧的部分。

现在那种随意颠覆甚至“恶搞”经典的做法,根本就没有这种感情和理性。

所以对经典是珍惜、尊重,还是功利主义的只图消费、利用甚至亵渎,我想,所谓界限与“度”就在这里。

1.下列对“五四”时期和现在人们颠覆经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时期的颠覆是严肃的,全都带有使命感;现在的颠覆却是“恶搞”,是对权威与传统的轻蔑、歪曲与亵渎。

B.“五四”时期的颠覆是为了打破封建牢笼和旧思想的束缚,唤起革新社会的激情;现在的颠覆却是为了显示反叛或牟利炒作。

C.“五四”时期的颠覆是严肃的、有选择、有标准、不偏激的;现在的颠覆却是无标准、混乱不堪的。

D.“五四”时期的颠覆有历史理由,是合理的;现在的颠覆却没有一点儿批判性,只能权充消闲的文化快餐。

2.下列对“学生不喜欢读经典”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中记叙的事情距离现在的学生生活的时代久远,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

B.学生对经典的语言和形式可能有隔膜,理解起来有难度。

C.作为年轻人,学生有好奇和叛逆心理,越是经典的,他们越不喜欢。

D.当前,网络上各种自由发表不受拘束的言论方式及一些“恶搞”作品的流行也是“学生不喜欢读经典”的重要原因。

3.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不与商业操作结盟的前提下,对经典进行解构和颠覆,作者认为这是无可厚非的。

B.经典能够久传于世,是因为经典作品积淀了人类智慧,能不断启迪人们去理解文化的价值。

C.以网络和影视等生动亲切的方式来展示经典,是拉近让学生和经典之间的距离的一种方法。

D.因为经典也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可以采取批判的眼光,但必须要有感情和理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余自幼时,则知吾吴中有文先生。

今夫文先生者,即无论田畯妇孺,至“文先生”啧啧不离口,然要间①以翰墨得之。

而学士大夫自诡能知文先生者,则谓文先生负大节,笃行君子,其经纬足以自表见,而惜其掩于艺。

夫艺诚无所重文先生,然文先生能独废艺哉?

造物柄者不以星辰之贵而薄雨露,卒亦不以百谷之用而绝百卉,盖兼所重也。

文先生者,初名璧,字徵明。

寻以字行,更字徵仲。

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或疑其不慧,温州公独异之曰:

“儿幸晚成,无害也。

”先生既长,就外塾,颖异挺发,日记数百千言。

尝从温州公官于滁,以文贽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为诗以赠。

归为邑诸生,文日益进。

年十六,而温州公以病报,先生为废食挟医而驰,至则殁三日矣。

恸哭且绝,久之乃苏。

郡僚合数百金为温州公赙,先生固谢不受曰:

“劳苦诸君,孤不欲以生污逝者。

”其郡吏士谓温州公死廉而先生为能子,因修故却金亭以配前守何文渊,而纪其事。

先生服除,益自奋励,下帷读,恒至丙夜不休。

于文师故吴少宰宽,于书师故李太仆应祯,于画师故沈周先生,感自愧叹,以为不如也。

吴中文士秀异祝允明、唐寅、徐祯卿日来游,允明精八法,寅善丹青,祯卿诗奕奕有建安风。

其人咸弛②自喜,于曹偶③亡所让,独严惮先生,不敢以狎进。

先生与之异轨而齐尚,日欢然亡间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念先生贫而才先生,欲遗之金遗:

馈赠

B.以文贽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贽:

诚意

C.先生固谢不受曰谢:

推辞

D.而学士大夫自诡能知文先生者诡:

妄言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文徵明品德高尚的一组是()(3分)

①无论田畯妇孺,至“文先生”啧啧不离口②先生为废食挟医而驰

③颖异挺发,日记数百千言④因修故却金亭以配前守何文渊

⑤先生佯为不悟者⑥公幸无念渠,渠通,当损傍民舍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些学士大夫认为文徵明的书画才能掩盖了他的出众的道德品行,但是王世贞认为就像上天不因为看重星辰而鄙薄雨露一样,人们评价文徵明时也不应该重德轻艺。

B.小时候的文徵明并不出众,到八九岁时说话都不很清楚,有人怀疑他不聪明;长大以后,他勤奋学习,常常读书到深夜还不肯休息,学业精进。

C.文徵明对父亲非常孝顺,父亲去世后悲痛欲绝,郡里的同僚凑集了几百金资助他办理丧事,文徵明认为如果接受将有污先父清廉之名,因而没有接受。

D.文徵明不仅刻苦读书,还广泛地求师交友,他向李应祯学习书法,向沈周学习绘画,和擅长书画的祝允明、唐寅等人交往,使他在德艺两方面日益精进。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夫艺诚无所重文先生,然文先生能独废艺哉?

(3分)

译文:

(2)先生与之异轨而齐尚,日欢然亡间也。

(3分)

译文:

(3)吾欲通文生渠,奈何先言之?

我终不能为文生德也。

(4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白梅钓雪舟倦睡

[元]王冕[宋]杨万里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小阁明窗半掩门,看书作睡正昏昏。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无端却被梅花恼,特地吹香破梦魂。

8.王冕的诗用了怎样的手法?

塑造了梅花怎样的形象特点?

(5分)

答:

9.两首诗都写到了梅花,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

青泥何盘盘,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2)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

弦弦掩抑声声思,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3)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乙选考题

请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个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考生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云 霓

丰子恺

⑴这是去年夏天的事。

⑵两个月不下雨。

太阳每天晒十五小时。

寒暑表中的水银每天爬到XX①之上。

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作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

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充塞了人间。

⑶室内没有一处地方不热。

坐凳子好像坐在火炉上。

按桌子好像按着了烟囱。

洋蜡烛从台上弯下来,弯成了磁铁的形状,薄荷锭在桌子上放了一会,旋开来统统溶化而蒸发了。

狗子伸着舌头伏在桌子底下喘息,人们各占住了一个门口而不息地挥扇。

挥得手腕欲断,汗水还是不绝地流。

汗水虽多,饮水却成问题。

远处挑来的要四角钱一担,倒在水缸里好像乳汁,近处挑来的也要十个铜板一担,沉淀起来的有小半担是泥。

有钱买水的人家,大家省省地用。

洗过面的水留着洗衣服,洗过衣服的水留着洗裤。

洗过裤的水再留着浇花。

没有钱买水的人家,小脚的母亲和数岁的孩子带了桶到远处去扛。

每天愁热愁水,还要愁未来的旱荒。

迟耕的地方还没有种田,田土已经硬得同石头一般。

早耕的地方苗秧已长,但都变成枯草了。

尽驱全村的男子踏水。

先由大河踏进小河,再由小河踏进港汊,再由港汊踏进田里。

但一日工作十五小时,人们所踏进来的水不够一日照临十五小时太阳的蒸发。

今天来个消息,西南角上的田禾全变黄色了;明天又来个消息运河岸上的水车增至八百几十部了。

人们相见时,最初徒唤奈何:

“只管不下雨怎么办呢?

”“天公竟把落雨这件事根本忘记了!

”但后来得出结论,大家一见面就惶恐地相告:

“再过十天不雨,大荒年来了。

⑷此后的十天内,大家不暇愁热,眼巴巴的只望下雨。

每天一早醒来,第一件事是问天气。

然而天气只管是晴,晴,晴……一直晴了十天。

第十天以后还是晴,晴,晴……晴到不计其数。

有几个人绝望的说:

“即使现在马上下雨,已经来不及了。

”然而多数人并不绝望:

农民依旧拚命踏水,连黄发垂髫都出来参加。

镇上的人依旧天天仰首看天,希望它即可下雨,或者还有万一的补救。

他们之所以不绝望者,为的是十余日来东南角上天天挂着几朵云霓,它们忽浮忽沉,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向人们显示种种欲雨的现象,维持着它们的一线希望,有时它们升起来,大起来,黑起来,似乎义勇地像踏水的和看天的人说:

“不要失望!

我们带雨来了!

”于是踏水的人增加了勇气,愈加拚命地踏,看天的人得着了希望,欣欣然有喜色而相与欢呼:

“落雨了!

落雨了!

”年老者摇着双手阻止他们:

“喊不得,喊不得,要吓退的啊。

”不久那些云霓果然被吓退了,它们在炎阳之下渐渐地下去,少起来,淡起来,散开去,终于音符在地平线下,人们空欢喜了一场,依旧回进大热的苦闷和大旱的恐慌中。

每天有一场空欢喜,但每天逃不出苦闷和恐怖。

原来这些云霓只是挂着给人看看,空空地给人安慰和勉励而已。

后来人们都看穿了,任它们五色灿烂地漂游在天空,只管低着头和热与旱奋斗,得过且过地度日子,不在上那些虚空的云霓的当了。

⑸这是去年夏天的事。

后来终于下雨,但已无补于事,大荒年终于出现。

现在,农人啖着糠粞②,工人闲着工具,商人守着空柜,都在那里等候蚕熟和麦熟,不再回忆过去的事了。

我现在为什么在这里重提旧事呢?

因为我在大旱时曾为这云霓描一幅画。

现在从大旱以来所作中选出民间生活描写的六十幅来,结集为一册书,把这首《云霓》冠卷首,就名其书为《云霓》。

这也不仅是模仿《关雎》《葛覃》,取首句作篇名而已,因为我觉得现代的民间,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而且也有几朵“云霓”始终挂在我们的眼前,时时用美好的形态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与去年夏天的情况无异。

就记述这状况,当作该书的代序。

⑺记述即毕,自己起了疑问:

我这《云霓》能不空空地给人玩赏吗?

能满足大旱时代的渴望么?

自己知道不能。

因为这里所描的云霓太小了,太少了。

似乎这几朵怎能沛然下雨呢?

恐怕也只能空空地给人玩赏一下,然后其消沉到地平线底下去的吧。

廿四年③三月十九日作

注:

①XX:

这里指华氏度。

华氏XX约摄氏38度。

②粞:

糙米碾压时脱掉的皮,可做饲料。

③廿四年:

即民国廿四年,1935年。

(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先回忆往事,介绍作画《云霓》的缘由;再回到现实,点名写作《云霓》序的目的和内在的涵义。

B.“这是去年的夏天的事”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作者显然想借此种刻意反复表示强调之意。

C.作者用语形象,如“河底处处向天,池塘成为洼地,野草变为黄色而矗立在灰白色的干土中”一句就很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D.本文标题是“云霓”,前半部分用较长的篇幅详细描绘人们在“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中备受煎熬的无奈与辛酸,直至倒数第四段才首次出现“云霓”字样;大量的文字与主题关系若即若离,正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文体特征。

E.作者以“云霓”命名画作、画集,在为画集撰写序言时又以“云霓”为标题,充分体现出作者对云霓的偏爱。

(2)前三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6分)

 

(3)①“我现在为什么在这里重提旧事呢?

”一句中,“旧事”指什么?

(3分)

②“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一句有什么含义?

(3分)

(4)作者对太小太少的几朵云霓偏爱有加,联系全文,概括作者喜爱云霓的根本原因。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由于鲁迅和他的遗产与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之间存在的非常特殊的关系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在30年代以来的鲁迅被接受的整个历史中,始终存在着一个超世俗的神圣化与反神圣的世俗化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

近二十年来时断时续出现的以各种形式批评鲁迅的许多现象,当前的“走近”风,就是仍在进行中的对于鲁迅反神圣的世俗化过程中一种必然。

鲁迅的诠释,历来由一些政治权威、文化精英和学院知识群体所主导。

虽然他们之间,在观念上也有很大的矛盾与对抗性,但不管是他们的政治阐释,思想阐释或是文化阐释,不论是处于“主流”还是“边缘”,在将鲁迅作为解决某种社会问题的一把万灵的钥匙,而不断往鲁迅身上增添一些光辉的“附加值”,这个方面,以及由此而反映的文化心理与思维方式,却大体上是一致的。

他们(很多时候,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实际上并没有在更深的层面上吸取“文革”十年鲁迅被独树一尊的历史教训。

在各自不同方式的阐释中,仍然让鲁迅充当了一种制导舆论的,最大限度具有压倒对方的权威性声音的代表,用当下时髦的“话语”来讲,就是营造一种或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或是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

这样,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无形中在努力将鲁迅拉下神龛(或只是表面上拉下了神龛)位置的同时,又给鲁迅身上涂饰了许多新的光环。

结果是,不仅妨碍了更多人对于真实鲁迅的接近和认识,也会在当下文学创作中制造一些不可逾越的心理阴影和艺术“神话”。

稍有不恭之词,即视为“颠覆”,群起“捍卫”,指斥“贬损”,甚至封杀刊物,因言罹罪。

在打碎“铁屋子”的呼声中,鲁迅自己被不同的力量铸就成了一个不许碰一个指头的“铁屋子”。

这正是鲁迅无法摆脱的命运的悲剧和苍凉。

反神圣的“世俗化”的努力,“解构”神圣的呐喊和抗争,为我们带来的渴望进一步破毁禁锢、要求思想解放这一点信息且不用说它,至少,它可以让我们在不同的声音里,即使不能让我们换一种视角和思维去看鲁迅,思考鲁迅,也可以给我们的研究增加一些“冷却剂”,让我们反思自己,以利前行。

(1)以下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旨在阐明鲁迅的伟大是容不得某些人玷污的。

B.“他存在的永久性几乎与任何一个‘捍卫者’都无关”意即鲁迅的伟大思想和文化魅力是无须他人刻意维护的。

C.作者并没有对鲁迅盲目崇拜,而是主张对鲁迅的研究应当“世俗化”。

D.作者巧妙地运用《〈呐喊〉自序》中的“铁屋子”来比喻有些人对鲁迅的神圣化。

E.“换一种角度和思维去看鲁迅”,表明了作者重新审视鲁迅的勇气和决心。

(2)第一段说“这块‘老石头’,之所以不大轻易搬得动,除了它的质量外,恐怕还有一种‘与君同行’的长久性和未来性”,说说这句话的喻意是什么?

(6分)

(3)①第一段结尾说“主要原因,即在于此”,这里的“此”指代的内容是:

(3分)

②第四段所说的“冷却剂”比喻什么?

(3分)

(4)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对于鲁迅的超世俗的神圣化包括哪些方面。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新中国60年光辉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举,是根本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变革。

B.我们坚定信心,从容应对,及时果断正确的措施,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势头。

C.统计数据显示,成年人的患病率与学生时代受欢迎程度成正比,即越不受欢迎的学生越容易患上各种疾病。

D.定制中国移动全曲下载业务,不仅有机会和明星面对面,更能提供新鲜的音乐和资讯。

15.根据下列信息,给“IPv6”下定义(4分)

①IPv6是下一代的互联网协议。

②它的提出最初是因为采用32位地址长度的IPv4协议只有大约43亿个地址,估计在2005至2010年将被分配完毕,为了扩大地址空间,拟通过IPv6重新定义地址空间。

③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

按保守方法估算,IPv6实际可分配的地址,整个地球的每平方米面积可达1000多个。

IPv6的设计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互联网地址短缺问题。

④IPv6的设计还考虑了在IPv4中解决不好的其他问题,主要有端到端IP连接、服务质量、安全性、多播、移动性、即插即用等。

答:

IPv6是

16.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5分)

CCTV2008年度三农人物推介标准:

他们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履行自己职责和义务的过程中,总是以自己的行为在实践着共同富裕的理想。

他们的良知唤起了许多人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怀,引起人们对乡村与土地、农业与农民的更多的思考。

他们的创新力是多方面的,从农村改革,到土壤改良,无论是机制变革还是技术创新,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农村的舞台才变得越来越宽广,农民致富的道路才会越来越宽阔。

他们的影响力来自他们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影响了一大批人,带动了一大批人,致富了一大批人;这种影响力更来自于这种行为所凝聚起来的社会力量,引起了全社会对中国农民命运的关注,对中国农业战略转变的思考。

他们的推动力是具体的,他们和他们所代表的群体推动了一个村庄、一个乡镇乃至更广大地域乡村经济的兴旺和农民的富裕;这种推动力是全方位的,在以他们为代表的新型农民带头人的影响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始扎实推进。

请用文中五个关键词概括推介标准,每个词语不超过四个字。

这五个词语是:

①②③④⑤

17.下面两段文字是两种对美国作家塞缪尔·厄尔曼的散文诗《青春》中第一节的中文翻译,请阅读赏析,试比较两种翻译的句式,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并简述理由。

(5分)

(一)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二)青春不是指生命的一段时间,而是指一种精神状态;它并不是指红润的面颊、透红的嘴唇和灵便的腿脚,而是指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情感;它是指生命的源头活水的清新之感。

答: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个生物学家在一家农场见鸡群里有只老鹰,于是问主人:

“为什么鸟中之王,会落魄到这般与鸡为伍的地步?

”主人说:

“因为我一直喂它鸡饲料,在鸡舍里长大,所以它一直不想飞,而且它根本不认为自己是一只老鹰了。

”生物学家说:

“不过,它到底是一只老鹰啊,应该一教就会的。

”经过一番讨论,两人准备将鹰放飞。

第一天失败了,第二天又失败了。

第三天,生物学家把老鹰带到山上再次鼓励它说:

“你是一只老鹰,属于蓝天和大地。

张开翅膀飞翔吧!

”奇迹出现了,老鹰慢慢张开了翅膀,最后发出了一声胜利的长鸣,冲向天际。

要求:

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7.

(1)书画才能确实无法使世人看重文先生,但是文先生难道能够弃除书画才能吗?

(得分要点:

“诚”、“重”、反问句)

(2)先生和他们遵循的原则不同而喜好相同,天天欢快无间(亲密无间或亲密)地在一起。

(得分要点:

“异轨”、“齐尚”、“亡间”)

(3)我要为文生打通那个渠,为什么要先说呢?

我终究不能替文生做点好事。

(得分要点:

“通”、“奈何”、“德”、大意1分)

8.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9.王诗借对梅花形象特征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杨诗借对梅花吹香破梦的描述,表达了恬然自得的心境和对梅花的无限喜爱之情。

10.

(1)猿猱欲度愁攀援。

百步九折萦岩峦。

(2)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3)又恐琼楼玉宇,何似在人间。

11.

(1)BD

(2)前三段描绘人们在“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中备受煎熬的无奈与辛酸,为下文“云霓”在大旱时代给人们带来的慰藉、希望做铺垫。

(3)①指去年夏天,两个月不下雨,天上出现的几朵云霓并为给渴盼降雨的人们带来甘霖,只给几近绝望的善良百姓带来些许安慰和勉励。

②作者以“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的时代喻指中国严峻的社会环境,充分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现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以及自觉的把个人的艺术创作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贵精神和使命意识。

(4)作者坚定的认为,这几朵云霓肯定给“大旱时代”的人们带来希望、安慰和勉励。

仅仅这几朵云霓固然不能形成滂沱大雨,但集腋成裘,满天云霓就可能带来丰沛的雨水。

所以,即使这些小云霓最终只能空空地给人玩赏一下,然后消沉到地平线底下去作者依然坚持把它奉献给自己的民族和艰难的时代,让它“用美好的形状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

(意思对即可)

12

(1)AE(A本文在阐明鲁迅伟大的同时,主张应当容许对鲁迅的批评,以走近真实的鲁迅。

E作者认为鲁迅的伟大是无疑义的,只是反对研究鲁迅的神圣化现象)

(2)鲁迅独特的、深刻的、丰富的思想和文化魅力,并且说明了其思想文化魅力的经久不衰。

(3)①鲁迅的独特思想超越了一个民族自身的范围。

②研究鲁迅应当打破思想禁锢,解放思想,以平常的心态和冷静的思考。

(意思对即可)

(4)①将鲁迅作为解决某些社会问题的一把万灵的钥匙。

②不断往鲁迅身上增添一些光辉的“附加值”。

(或给鲁迅身上涂饰许多光环)③鲁迅被不同的力量铸就成了一个不许碰的“铁屋子”。

④让鲁迅充当一种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