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 2放下的日志网易博客.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4779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 2放下的日志网易博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 2放下的日志网易博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 2放下的日志网易博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 2放下的日志网易博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 2放下的日志网易博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 2放下的日志网易博客.docx

《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 2放下的日志网易博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 2放下的日志网易博客.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剂心得十讲 焦树德 2放下的日志网易博客.docx

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2放下的日志网易博客

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2-放下的日志-网易博客

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2

小柴胡汤:

柴胡12克、黄芩9克、人参5克(或党参9~12克)、甘草6克、半夏9克、生姜9克、大枣4枚,水煎服。

(本方用量参考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试用教材《方剂学》):

本方主治伤寒、中风邪入半表半里而出现的少阳证。

其症状为: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或胁下痛,或腹中痛,或渴,或利,或咳或悸,小便不利,耳聋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并能治疗妇女产后发热,或经期感受外邪,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

少阳经居人体半表半里之分,邪入少阳经,乃由表而传入,不可用汗、吐、下法治疗,治宜和解,勿令邪气传里。

方中取柴胡升阳达表,散半表之邪为主药;黄芩降泄退热、清半里之邪为辅药;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党参)、甘草味甘和中,补气扶正,以助抗邪外出,和解转枢,使邪气不得更传入里,共为佐药;生姜、大枣辛甘合化,以和营卫而助和解营卫之功,为使药。

我曾治一女成年病人,症状为胸胁满胀,胃脘堵闷,食欲不振,口苦耳鸣,下午低热,有时恶心,二便正常,月经正常,舌苦薄白,脉象右手滑中带弦,左手弦。

病已近2个月,经西医院检查,诊为低热待查。

询其病史为在一次感冒发烧时,自购一些治感冒药服了几次,热渐退即上班工作,二三天后下午仍发热,并且症状越来越多,曾到几家医院诊治未效。

据此症状结合脉象、病史,诊为少阳证。

虽然有心下堵闷,但问其无用下法的病史,故知不是结胸,也不是痞证。

仍投用和解少阳之法,以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如下:

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生姜3片,炙甘草3克,枳壳10克,枳实6克,瓜蒌30克,川连5克,桔梗6克,水煎服。

进5剂病去大半。

再以上方去枳实,加陈皮10克、生麦芽10克、香稻芽10克,又进4剂而痊愈。

1972年时还治一男性中年病人,主诉为反复发作性发高烧已近2年。

每于发烧时先感发冷,继则发热,并咳吐血痰,体温高达39℃以上,共烧3~4天或1周,用抗菌素治疗2~3天,即可退烧。

但过7~10天则仍发作如前。

如此反复发作已近2年。

虽经多个医院多次做心肺等多种检查,均未见异常,亦未能治愈。

本次来就诊时,已是发作后的第六七天,自觉又要发作。

舌质、舌苔均未见异常,腹部无积聚,脉象双手均弦。

据其定时寒热,六脉皆弦,知为邪据少阳之证。

邪久郁化热,每于发热时,热邪扰血,故咳吐血痰。

四诊合参,诊为少阳郁热之证。

治用和解少阳、清热凉血法。

以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22克,黄芩12克,半夏9克,党参12克,地骨皮12克,青蒿12克,白薇12克,生地12克,白芨9克,水煎服,初诊投3剂。

方中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调和营卫;又因病久多次发热而伤阴,故加青蒿以清深入骨间、阴分之邪,引邪外出;白薇凉血清热,治发热定时;地骨皮清泻肺火以止咳血;生地甘寒益阴。

凉血降火以清热止血为佐药;更以白芨入肺,活瘀止血,作为使药。

二诊时,情况良好,已距上次发作十余天,一直未再发作,六脉弦象渐退,仍投上方,减柴胡为12克,再服3剂。

又过8天后追访,病已痊愈,未再发烧。

又过半个多月,再去家中随访,一直未再复发,也没有欲发病的感觉,正常上班,精神健旺。

本方在临床上很常用,我曾以本方随证加减治愈过不少疑难病证。

例如痎疟(长期的定时发热)、瘅疟(定时发热不恶寒)、牝疟(定时发冷)、过敏性休克(表现有少阳证者)及急、慢性肝炎等等,不去一一介绍,清查看各中医药杂志及拙著《从病例谈辨证论治》书中所附病例。

少阳证如出现口渴者,可去半夏,加天花粉9~12克以生津止渴。

如心中发烦而不呕者,可去半夏、人参,加全瓜蒌以荡郁热。

呕逆重者,可加重生姜,再加陈皮9克以理气散逆。

咳嗽者,可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3~6克以合肺气,加干姜3~6克以散肺寒。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9克,温覆取微汗。

口渴思饮,齿燥无津,加生石膏3o克(先煎)以清胃火。

下午低热加青蒿9~15克、地骨皮9~12克、白薇10克,把人参改为沙参。

腹中痛者,去黄芩,加白芍9~12克合甘草以缓急止痛。

胁下痞硬,心下满闷,可去大枣,加生牡蛎20~30克(先煎)以软坚散结。

胁下痛者,加青皮9克、白芍12克、白蒺藜10克以平肝火。

心下悸动、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0~20克以淡渗利水。

两侧头痛或偏头痛者,加川芎9克、菊花10克以散郁除风。

兼有黄疸者加茵陈10~20克、车前子9~12克利湿导热。

兼有里实而大便秘结或潮热大便下利不畅者,可加芒硝6~10克以和解攻里。

我治疗慢性肝炎,症见胁痛(隐痛、胀痛、刺痛)、脘闷、食欲不振、饭后迟消,大便或清或不利,生气则症状加重,肝功检查时好时坏,或谷丙转氨酶单项高者,常用本方去人参、生姜、大枣,加炒川楝子10克、白蒺藜10克、红花9克、皂刺6克、泽泻10~20克、炒莱菔子10克、焦四仙各9克、片姜黄9克,每周6剂,服4~6周,每收满意效果,有效可以继服。

肝功不正常者,最好每服1个月查一次肝功,连查3个月,以观察疗效。

本方合桂枝汤名柴胡桂枝汤,可治寒热交作,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定时发作。

本方合白虎汤名柴胡白虎汤,治寒热交作,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定时发作。

本方去半夏,加当归、白芍、大黄名柴胡饮子,用于治疗肌热、蒸热、积热,汗后余热,脉洪、实、弦、数者,亦治疟疾。

本方合平胃散同用名柴平汤,可治湿疟,身痛身重,寒多热少,舌苔厚腻,脉濡滑或弦细乏力。

近些年来也常用本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去人参,加黄柏9克、五味子9克、茯苓20~30克,猪苓10~20克、泽泻15克、萹蓄10~15克、车前子10克(布包)、滑石块9~12克)、急性胆囊炎(去人参、大枣,加茵陈10~15克、枳实10克、郁金10克、元胡9克、焦槟榔10克、川楝子10克、酒军3~5克)、急性支气管炎(去人参加桔梗6~9克、前胡10克、苏子10克、紫菀12克、杷叶12克)等。

总之选用本方要以有少阳证为准,无少阳证者,不可用。

日本医家大冢敬节氏,曾用小柴胡汤加牡蛎,治愈多例圆形脱发症,快者1个月有效,慢者一年半治愈,禁服砂糖,尽量多食小鱼骨和蔬菜。

他还用小柴胡汤合牛黄丸治愈了不明原因的高热。

均资参考。

本方去人参、甘草,加白芍9克、枳实9克、大黄6克,名大柴胡汤。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大便不畅,舌苔黄厚,脉象弦而有力等。

近些年来有些医院以本方加减(去半夏,加木香、元胡、胡黄连、芒硝、蒲公英、槟榔等)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今附小柴胡汤原方的煎服法,以资参考。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越鞠丸

香附(醋炒)、苍朮(泔浸、炒)、抚芎、神曲、炒栀子,上药等分,共为细末,水丸如绿豆大。

每服6~9克,一日2次。

此方也可作为汤剂使用。

本方中所用之「抚芎」为芎穹之产于江西者。

据《中国医学大辞典》载:

「产于江西旧抚州境者,其中心有孔。

辛温无毒,开郁、宽胸、通经络。

治胸膈痞满作痛。

」「与他处所产,迥然不同。

」朱丹溪说:

「抚芎总解诸郁,直达三焦,为通阴阳气血之使。

」(《本草纲目》)可见丹溪先生在越鞠丸中选用抚芎,而不用川芎,是有道理的。

也可以看出前人注重地道药材,是有临床实践根据的。

现在一般多用川芎代之,用量可稍小些。

本方统治六郁(气、血、痰、火、湿、食),胸膈痞闷,脘腹堵胀,吞酸呕吐,饮食不消,胸脘刺痛、嗳气腹胀等症。

「越鞠」即发越鞠郁之气的意思。

方中以香附开气郁,苍朮燥湿邪,抚芎调血郁,栀子解火郁,神曲消食郁,气畅而郁舒。

五味药治六郁,惟无治痰药,是何道理?

因痰郁多与脾湿有关,有时也与气、火、食有关。

今湿、气、火、食诸郁都解,痰郁随之而解,故方中不另设治痰药。

六郁之中又以气郁为主,故气畅而郁舒。

方中五味药虽然原方的用量皆为等分,但是可根据某部重则加重某药的用量。

例如气郁重者可重用香附,湿郁重者可重用苍朮等。

另外还常常根据某部重而再加味,如湿郁(周身沉重或痛,遇寒即发)加茯苓、白芷,火郁(头胀、急躁、尿赤、脉数)加青黛,痰郁(动则气喘、脉沉滑、胸闷、腻苔)加南星、半夏、瓜蒌、海石,血郁(四肢无力、能食、胸脘或有刺痛)加桃仁、红花,气郁(胸膈闷胀)加木香、槟榔,食郁(嗳酸、腹胀、不能食)加麦芽、山楂、砂仁,挟寒(遇寒加重,得热则舒)可少加吴茱萸。

我曾多次以本方加厚朴10克、半夏9克、苏梗12克、旋覆花10克(布包)、乌梅3~5克、金果榄9克、茯苓12克水煎服,用于治疗梅核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请参考试用。

近些年来,也有不少医生以本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肋间神经痛等病,属于六郁所致的胸膈闷胀、脘腹疼痛、胁痛恶逆、嗳气吞酸等症。

妇女因气郁而致月经不调、行经腹痛等症者,可用本方加当归、白芍、元胡、川楝子、炒小茴香、吴茱萸等治疗。

《医学入门》六郁汤(香附6克、陈皮3克、半夏3克、川芎3克、苍朮3克、赤茯苓2.5克、栀子2.5克、砂仁1.5克、甘草1.5克、生姜3片)与本方均能治胸胁闷胀疼痛、脘堵嗳气、食欲不振精神抑郁诸症。

但六郁汤偏于治气郁、痰郁为主者,越鞠(汤)丸则偏于治湿郁、血郁、食郁为主者。

本方药味偏于香燥,故血虚、阴虚、津液不足诸证者禁用。

逍遥散:

柴胡、白芍、当归、白朮、茯苓各30克、炙甘草15克,(宋代)原方为粗末,每服6克,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煨姜)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

近代多以此方作为汤剂服用,药量可根据原方意和具体情况稍加变动。

一般常以当归、白芍、白朮、柴胡、茯苓各6~9克、炙草3~4.5克,水煎服。

也有的为细末,每服3克,生姜、薄荷少许,煎汤送服,每日2~3次。

据前人分析,本方中柴胡配以少量薄荷使用甚妙。

因为中医理论认为胆为甲木,具少阳之气,其性柔嫩,好象嫩草穿地而未伸,此时若被寒风一郁,则不能上伸而下克脾土。

惟得温风一吹,郁气始能得到畅达。

本性喜风,寒则摧萎,温则发生。

柴胡、薄荷辛能发散,配当归而温入少阳,温风拂郁,木气得伸,土亦得滋,无燥熇之患,金水自能相生,五脏荣泽,气血条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内经》说: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东方肝不为生生之气,肝郁则害脾。

方中以当归、白芍养血敛阴而柔肝,柴胡升阳散郁,合白芍以疏肝。

又用白朮、甘草和中益脾,助土德以升木。

茯苓利湿助术、草而令心气安宁。

引以煨姜,暖胃祛痰,调中解郁,薄荷辛散郁热,搜消肝风,疏郁调中。

水达脾升,胆和胃降,诸郁自已,故方名「逍遥」。

本方为主治肝脾不和的常用方剂,可用于治疗血虚肝燥,头痛目眩,眼赤烦渴,口苦倦怠,抑郁不乐,两胁作痛,往来寒热,潮热咳嗽,咽干便濇,胃脘疼痛,小腹重坠,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大而虚等症。

本方加丹皮(泻血中伏火)、栀子(泻三焦郁火)、名丹栀逍遥散或八味逍遥散。

治怒气伤肝,血虚目昏,头痛目赤,小便涩痛等症。

本方去姜与薄荷,加生地黄以滋肾养血,名黑逍遥散,用于治疗肝阴虚,气郁不舒,月经后错、行经腹痛,下午烦热等症。

我常以本方随证加减,用于调治月经。

如月经赶前,经水量多,急躁易怒者,以丹栀逍遥散加桑寄生20克、川断炭15克、艾炭30克、棕炭30克、益母草15克。

月经后错,月经量少,血暗有块,行经腹痛者,用黑逍遥散,改生地为熟地,加香附10克、川芎6克、红花9克、桃仁9克、炮姜3克、元胡6克。

月经淋漓不断者,逍遥散加桑寄生30克、川断炭15克、艾炭30克、棕炭30克、阿胶珠10克、党参10克。

子宫出血,血崩不止者,加桑寄生30克、川断炭20克、补骨脂10克、菟丝子10~12克、棕炭30克、艾炭30克、益母草炭20克、炮姜炭5克、党参12~15克(或人参3~6克)、赤石脂15克(先煎)。

我也常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肝脾失和所致的慢性泄泻,症见胁部胀痛,腹部重坠,食欲不振,口干不欲多饮,舌质较红,大便溏泄,每日3~4次,四肢倦怠,饭后迟消或倒饱、面色萎黄欠泽,脉象弦细,重按乏力。

我加减的基本方如下:

土妙当归6克,土炒白芍9克,土炒白朮9克,茯苓20克,柴胡6克,炙甘草3克,车前子12克(布包),炒山药12克,炒扁豆10克,芡实米12克,莲子肉6克,肉豆蔻10克,伏龙肝60克(煎汤代水)。

水煎服,每收良效。

适用于慢性肠炎、肠结核等病。

对于因脾胃失和而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脘胁胀痛,嗳气吞酸,大便时溏时干,悒悒不乐,胃部不适,舌苔薄白,脉象弦细或弦滑之证(本证常包括现代医学诊断的慢性肝胆疾病),我常用本方加减如下:

柴胡9克,黄芩9克,炒川楝子9克,白芍12克,当归6克,焦白朮6克,茯苓12克,泽泻9克,香附9克,青陈皮各6克,焦四仙各9克,木香6克。

每收满意效果。

请参考试用。

本方与四逆散(柴胡、枳实、白芍、炙草)皆为疏肝理脾之剂。

二方相比,本方偏用于血虚肝燥,木郁克脾;四逆散则偏用于热郁而四肢逆冷,影响脾胃之证。

四逆散改枳实为枳壳,再加陈皮、川芎、香附,名柴胡疏肝散,主治肝气郁结,胁肋疼痛,胸脘胀闷,寒热往来等症。

逍遥散偏用于血虚肝郁者,柴胡疏肝散偏用于气滞肝郁者。

据近代实验研究报导,本方具有使肝细胞变性、坏死减轻的作用,并有使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下降的效能。

可供临床参考。

藿香正气散:

藿香90克、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各30克、白朮、陈皮、半夏曲、厚朴、桔梗各60克、炙甘草75克,共为细末,每次服6克,用水一盏、生姜三片、大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盏,热服。

如欲出汗,盖好衣被,再煎服之。

现临床上多参照原方用量比例精神,改为汤剂服用。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内伤湿冷,饮食停滞,又外感风寒,症见憎寒壮热、头痛呕逆、胸膈满闷、咳嗽气喘等。

又治中暑、霍乱吐泻,感染岚瘴不正之气,舌苔白腻、脉象滑等症。

方中以藿香辛温散寒,理气和中,芳香祛秽,表里兼治作为主药;辅以紫苏、白芷、桔梗散寒发表,芳香化湿,宣畅肺气,半夏曲燥湿降气,和胃止呕,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佐以白朮、茯苓、陈皮健脾化湿,理气除痰,大腹皮行气利湿,生姜、大枣辛宣和胃;使以甘草益中焦,和百药。

本方在夏暑季节最常使用。

如果表邪偏重,恶寒发热而无汗者,可加香薷以助解表之力。

如兼食滞加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焦槟榔、炒莱菔子,以加强消导。

如湿盛腹泻者,可加炒扁豆、炒薏米、车前子等以利湿止泻。

本方以藿香命名,因藿香清芳微温,为醒脾快胃、振奋清阳之妙药。

正如《本草正义》所说:

「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能祛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怠倦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

」但本品温和力缓,同时须配伍苍朮、厚朴、佩兰、苏叶或白朮、陈皮、茯苓等。

王好古也曾赞扬本品:

「入顺气乌药散则补肺,入黄芪四君子汤则补脾」。

本方有发越脾气、调中焦升降之力,故名「正气散」。

我常用此方治疗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效果良好。

例如李某某,女,26岁,因八月天气炎热,吃冷饮水果太多,夜卧窗前,睡眠受寒,次日头痛发热憎寒无汗,全身酸懒,脘胀腹痛,呕吐四次,水泄三次,舌苔白腻,脉象浮滑,重按无力。

据此脉症,知为暑夏季节,内伤湿冷,外感风寒,肠胃气乱,寒湿不化,而致吐泻,表证不解而致头痛寒热。

四诊合参,诊为暑湿吐泻之证。

治以温散化湿,佐以解暑。

处方:

藿香10克,紫苏9克,白芷9克,半夏10克,干姜6克,香薷9克,炒扁豆9克,茯苓20克,大腹皮12克,广木香6克,车前子12克(布包),炒白朮6克,伏龙肝60克(煎汤代水)。

一剂显效,三剂痊愈。

藿香正气散与六和汤(砂仁、藿香、厚朴、杏仁、半夏、扁豆、木瓜、人参、白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皆能治疗夏月饮食不调、外感暑气而致寒热、吐泻等症。

二方相比,本方解表除湿之力大于六合汤,但正气虚弱之人应慎用。

六合汤解表芳化之力虽小于本方,但益气匡邪之功却大于本方,并且还有和肝舒筋之作用,对吐泻转筋者有效。

本方与不换金正气散(苍朮、厚朴、陈皮、甘草、藿香、半夏、生姜、大枣)皆用于治疗湿浊内停,兼有感冒而呕吐泄泻之证,但本方解表发散与利湿之力较大,不换金正气散则化湿和胃、调中止呕之力偏重,解散之力较轻。

凡阴虚火旺,中焦火盛而作呕作胀,以及温热病,均忌用本方。

痛泻要方:

土炒白朮90克、炒白芍60克、防风30克、炒陈皮45克。

本方原来可作散剂或丸剂、汤剂。

近人多酌减其用量作汤剂服用,参考用量为土炒白朮15克、炒白芍12克、炒陈皮7.5克、防风6克。

此方主要功用是扶脾疏肝,缓痛止泻,用于治疗因肝郁犯脾而致的腹泻。

这种泄泻的症状特点是每遇生气则腹痛、腹泻加重,先感腹痛,后即泄肚,泄后腹部略觉舒服,痛一阵,泻一阵,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的常年不愈。

舌苔薄白,脉象常见弦意。

有时左弦右滑,有时右手弦滑大于左手。

本病乃因肝气久郁,肝郁乘脾,脾虚中湿不化,气郁不舒,气湿相搏而作腹痛。

故《医方考》说:

「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

」所以临床常兼见气滞、烦闷、性情急躁、食欲不振、体倦易疲、女子月经不调等症。

现代医学之慢性肠炎、过敏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结核性结肠炎、慢性痢疾等病中,常出现痛泻之证,可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

方中以白朮苦甘性温,功能健脾燥湿和中为主药;白芍酸微寒,抑肝而扶脾,柔肝缓急而止痛为辅药;防风辛温有香气,能散肝郁,醒脾气,又有风能胜湿的作用而为佐药;陈皮辛温本能利气开胃,炒香则加强燥湿醒脾之效,气行则痛止,为使药。

四药相合成为补脾泻肝之剂。

本方原名白朮芍药散,因其为「治痛泻要方」,故后人皆习称之为痛泻要方。

久泻不愈者,可加升麻、伏龙肝、补骨脂等。

方中白芍、防风配伍使用甚为巧妙。

二药相合有抑肝、柔肝、疏肝、扶脾、醒脾、燥脾的作用。

李东垣用防风时曾说:

「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

」《汤液本草》论白芍时曾说:

「腹中虚痛,脾经也,非芍药不能除。

」前人认为白芍既入肝脾经血分,又为脾虚的引经药。

防风不但有风能胜湿的作用,且能升阳气而醒脾,搜肝气而疏肝。

可见刘草窗深得白芍、防风之妙用,所制之痛泻要方疗效卓著,广为后人们习用。

希望今人学习本草者,不要受现在中药书中分类法的限制,要深入全面地学好每药的性味功能和配伍变化。

打好扎实的基本功,才能肩负起继承发扬的重任。

仅举此二药为例,望读者能举一反三地去领会。

我常用此方合四神丸方、附子理中汤治疗老年人年久泄泻,每到清晨腹中雷鸣、胀痛,赶紧上厕,泻后腹中即觉舒适,白天或再小泻一二次。

如遇生气则病情加重,腹中阵阵作痛,每痛必泻,泻后痛减,食欲不振,饭后迟消,四肢乏力,舌苔较白,脉象弦细或弦滑,重按无力。

大便化验阴性,结肠检查无器质性改变。

我的验方如下:

土炒白朮10克,土炒白芍10克,防风10克,炒陈皮5克,补骨脂10克,吴茱萸6克,五味子6克,肉豆蔻10克,茯苓18克,党参10克。

制附片6~9克,炮干姜3~5克,炙甘草5克。

如治中年人,附片、干姜可再酌减用较小量。

如每次均为水泄,可将茯苓加至20或25克,肉豆蔻加至12克,五味子加至9克,另用伏龙肝60~100克,煎汤代水。

如腹胀明显可加木香6~9克。

每收良好效果,请参考试用。

本方与四神丸相比较,本方主治肝郁犯脾所致的泻肚,其症特点为腹痛一阵即泻一次,泻后痛止,遇生气则病发,脉常带有弦象;四神丸主治脾肾两虚所致的泻肚,其症状特点为清晨(约5时左右)腹中鸣响,即上厕泻肚一次,多为老年人,尺脉多弱。

肠胃湿热所致泄泻的患者忌用本方。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芩二两(有的作三两)、黄连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以上为原书中的用量与煎服方法。

近人的用量如下可资参考。

葛根15~24克、炙甘草6克、黄芩6~9克、黄连9~12克,用水约1200毫升,先煮葛根,煎至1000毫升,放入其它药,再煎,煮取400毫升,分两次温服,每次服200毫升。

本方为解表清里之剂。

主治伤寒头痛发热,恶风自汗,本应用桂枝汤解表,医者误用下法,致虚其肠胃,热邪乘虚入里,而造成病人下利不止,脉促(为表邪仍未解),喘而汗出(里热气逆)之证。

此为邪热留于太阳、阳明,协热下利,可兼见身热口渴,胸脘烦闷,自汗气喘,舌红,脉数或偶有一止(促脉)等症。

方中用葛根专解阳明之肌表,又能升阳明清气,而治泻利,作为主药。

辅佐以芩、连,寒清里热,苦坚里虚,并燥肠胃之湿。

使以甘草甘缓和中,协调诸药。

四药相合而成解肌表、清里热之方,表解里和,不治热,热自退,不治利,利自止,不治喘,喘自平。

此为太阳阳明,表里两解之变法。

现代医学的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病,如出现上述诸症时,可用本方加减治疗,效果甚佳。

我常用本方加木香9克、厚朴10克、焦槟榔12克、炒白芍12克、马齿苋10克等,用于急性菌痢出现肠胃湿热证者,可收良好效果,请试用。

本方与黄芩汤均治伤寒病出现下利者。

但要分清本方所治为太阳病桂枝证误不遂下利不止,喘而汗出,脉促者;而黄芩汤(黄芩、白芍、甘草、大枣)则治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既有太阳证之身热、头痛、脊强,又有少阳证之耳聋、胁痛、呕而口苦、寒热往来。

自下利,「自」是指未曾误用下法(本方所主为误用下法所致)而自出现下利之症,病在半表半里,故以黄芩汤和解之。

如下利带有脓血,血多脓少,腹痛腹坠,肛门灼热,里急后重,窘迫使频,舌苔黄腻,脉象滑数而弦者,可以本方加白头翁、秦皮、马齿苋、生地榆等,有佳效。

寒湿下利及里虚寒下利者,均禁用本方。

防风通圣散:

防风、川芎、当归、白芍、大黄、薄荷、麻黄、连翘、芒硝各15克、生石膏、黄芩、桔梗各30克、滑石90克、甘草60克、荆芥15克、炒白朮15克、炒山栀15克,上药共为末,每服6~15克,加生姜3片,水一大盏,煎至六分温服。

近代多按原方比例斟酌用量,作为汤剂服用,或水泛为丸剂,每服6~9克,温开水送下。

大便自利者去芒硝、大黄;自汗者去麻黄、加桂枝;咳嗽痰涎多加姜半夏;头痛目昏加桑叶、菊花;两太阳穴处痛者,可加蔓荆子;体胖痰盛者,可加制半夏、化橘红、茯苓,适减当归、白朮。

本方应用甚广,为解表通里、疏风清热之剂,凡属气血怫郁、表里三焦俱实、风火壅盛诸证,皆可应用。

主治内有蕴热,外感风邪,症见恶寒发热、头目昏晕、耳鸣鼻塞、目赤睛疼、口苦舌干、咽喉不利、唾涕粘稠、咳嗽上气、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等;甚至胃火引动肝风而致手足瘛疭、惊狂谵妄。

由于气血怫郁壅滞,胃经风热而致的疮疡肿毒、丹斑瘾疹、皮肤瘙痒、头面疮癣等,随证用之皆有良效。

近代常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随证加减,应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疖痈、败血症、胆囊炎、胰腺炎、阑尾炎、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等病而出现前述证候者。

对于难治性头痛、偏头痛属于实证者,均有效果。

近些年来,本方还用于减肥和预防中风。

患高血压而体胖痰盛者可经常服用此方(加化橘红、半夏、茯苓),对预防发生脑血管意外(中风)有一定作用,尤其对大便经常干结者更为合适。

本方初看起来,药味繁多,似偏杂乱,其实组方之意非常合乎经旨,所以此方问世以来,沿用甚广。

方中取防风、荆芥、薄荷、麻黄,轻浮发散以解表,使表邪从汗出,而散之于上。

大黄、芒硝破结通腑;栀子、滑石降火利水,使热邪从大小便出,而泄之于下。

风淫于内,肺胃受邪,故以桔梗、石膏清肺泻胃。

风邪为患,肝木受之,以芎、归、芍和血益肝。

再用黄芩清中上二焦火;连翘散气聚血凝而解全身毒热。

重用甘草缓峻而和中,配滑石又有六一散利水泻热之意。

白朮健脾而燥湿,使上下分消,表里交治,而于散泻之中又寓有温养之意。

故喻嘉言赞誉本方是一个「汗不伤表,下不伤里」的有效良方,可以放心应用,且可常服。

我在临床上,除用此方作汤剂,治疗上述诸病症外,还去麻黄、滑石,加羌活(后头痛)、白芷(前头痛)、蔓荆子(两太阳穴处痛)、生石决明、菊花(偏头痛)治疗各种头痛属于实证者。

去滑石、山栀、芒硝,加赤芍10克、炙山甲6克、忍冬藤20克、白藓皮20~30克、苦参20~30克,治疗荨麻疹。

去滑石、川芎、芒硝,加紫草、元参、生地、茜草炭治疗过敏性紫癜。

去滑石、芒硝、麻黄、白朮、白芍,加赤芍、银花、地骨皮、升麻、白芷,治疗风火牙痛,齿龈红肿。

最近治一青年女子(本院护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