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领域引进外资弊大于利 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4569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领域引进外资弊大于利 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农业领域引进外资弊大于利 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农业领域引进外资弊大于利 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农业领域引进外资弊大于利 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农业领域引进外资弊大于利 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领域引进外资弊大于利 资料.docx

《农业领域引进外资弊大于利 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领域引进外资弊大于利 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领域引进外资弊大于利 资料.docx

农业领域引进外资弊大于利资料

农业领域引进外资利大于弊资料

农业领域引入外资是否面临风险?

甲方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孔祥志:

外资大举进入中国农业值得警惕需要严格监管

  孔祥志:

外资企业在中国大面积长时期租赁土地,农用地是不是会造成粮食安全,我的看法就是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是一样的,只要在国内租赁土地应该是一样的,不管种什么农产品,种粮食也不可能把粮食运到本国去,也是在国内销售,反而能够提高效率,原因不在于这儿。

我本人反对外资企业,包括内资企业到农村大面积长期租赁土地。

  原因不在于效率,他们租赁土地效率肯定高,但是对中国农村来说,土地不仅仅是生产资料,更重要是社会保障体。

对于农民来说,现在有两亿两千万农村劳动力在城市里打工,这么多农民工在城市打工,之所以没有出现比较大的社会动荡,原因很简单,在家里还有一亩三分地。

  第一,如果外资企业把土地长期租赁了,租20年,可能往后再延,这部分农民在城里打工,找不到工作以后,回去怎么办?

就没有收入来源,没有收入来源就不愿意回去,不愿意回去就在城市里,在城市里就会演变成城市贫民,就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第二,农民把土地长期租赁给企业以后,他就不经营农业,不经营农业整个农村社会结构就会发生变化。

失去农民本来的含义。

我们不是说农民永远就是农民,他变成城市市民,完全脱离土地当然很好,或者土地还是他的,他在城市里工作这很好。

问题就在于对整个农村来说并不是这样,农民不再种地,地给别人种,对整个社会结构会产生变化,整个农村政治结构、治理结构都会发生变化,这非常可怕。

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有关部门应该注意这个问题了。

 

利用外资发展中国现代农业的思考

 一、引言

  

  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建立在国际贸易理论统一基石上的尝试首推日本一桥大学的教授小岛清。

小岛清继承了赫史歇尔一俄林的传统理论,引入宏观经济因素分析对外直接投资,以比较成本原则为标准,提出了贸易与投资相互促进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补充和创造效应主要是指国际直接投资可以在母国和东道国之间创造新的贸易机会,使贸易在更大的规模上进行。

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体制改革带来的成本优势和效率可以通过产品返销投资而扩大投资国与东道主之间的贸易。

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在替代贸易的同时也通常会创造对其他产品(中间产品、技术)和劳务的需求,从而扩大了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贸易。

  从小岛清的理论可以看出,当今社会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同时交叉与融合模型也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的互补机制。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规模呈同步发展特征。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总量增长己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两大重要标志和表现,这表明国际资本不断扩大的趋势成为带动国际贸易高速增长的原因,而国际贸易的高速增长又促进了国际直接投资的进一步扩大,进而带动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建设现代农业这一重大课题,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关政策。

实践证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引进外资,推进农村体制创新和农业发展方式转 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利用外资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一)提供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

  

  在我国,传统农业还占据很大比例,现代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初期,资金的原始积累困难成为今后跨人正常、成熟发展轨道的最大障碍。

现代农业要想尽快冲破初期发展的阻力,实现突破性进展,借助一个外在的力量或成熟的模式来引导和带动是必要的,这就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

外商投资提供的资金支持,缓解了我国农业一直面临的资金匮乏的难题。

  

  

(二)培育我国现代农业的龙头企业

  

  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加工领域。

这些加工企业与农户建立起利益共同体,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善于借鉴和运用工业规模经营理念,克服了农业生产分散化、零乱化布局的倾向,大力推进种养业适度规模生产和加工,成为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更重要的是外资项目带来了现代农业的经营理念,不再把农业作为一个单纯的种植、养殖行业来看待,而是看作种养、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一个产业,这对中国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利用外资使沿海一些地方的农业逐步走上了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农业引资促进了现代生产体系的建立,培育了一批农业生产基地,主动适应消费需求变化,加速建立了高效农业经济走廊。

另一方面,外商投资培养和带动了一批龙头企业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品牌优势。

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方式,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群龙带动之势”。

此外,外资项目在农业推广机构改革试点、农业信息体系建立、动植物检验检疫规范管理、农村金融(小额信贷)试点研究、农业普查、农业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等多方面进行了前瞻性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推动了农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改革。

  

  (三)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经济结构

  

  外商投资于中国现代农业主要体现在具有科技含量的农产品深加工领域,而少见于传统的粮食种植,这些投资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改善了中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并且外商直接投资有助于发挥农业的关联投资效应。

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农业构成了其他部门的投入部门,它的前向联系较强而后向联系很弱。

外资引入现代农业后,其投资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投资一样具有乘数作用。

这种乘数作用会通过前向联系传给农村其他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

以辽宁省为例,通过招商引资,2004年在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下降,非农产业比重上升。

据测算,农业与非农业产值比由2000年的14.2:

85.8调整到2004年的13.3:

86.7;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比由2000年的46.1:

53.9调整到2004年的63.3:

36.7。

其次,在农林牧渔业结构调整中,粮食比重下降,非粮食比重上升。

在农作物种植面积中,粮食与非粮食比由2000年的78.9:

21.1调整到2004年的78.1:

21.9。

同时通过结构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

2000年,辽宁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356元,到2004年增加到3307元,年均增长8.80/0,从而提高了农民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积极性。

  

  (四)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营销理念

  

  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几十年的历史,积累了许多开拓市场和经济管理方面的经验,这些都将对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借鉴工业经营中高度重视经济管理,尤其是现代营销方式的发展理念,从重视生产向重视管理、重视营销转变,构筑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网络化营销体系。

发展农业现代营销体系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农副产品销售市场,改变农副产品依托产地自产自销方式。

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市场营销主体,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经营公司、运营专业户、协会、经纪人,调动积极因素,发动千家万户参与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此外,外资企业先进的管理水平将带给我国现代农业较大启发。

在中国农业投资的外国企业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如泰国正大,它有自己的饲料技术,但最关键的是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

如何和农民分享收益,如何和农民建立合作的伙伴关系。

金光集团也采用了合理的与农民分享的机制,租用农民的土地,砍伐林木的时候给农民三成收益,农民也很愿意接受。

这样的案例很多,国内的大型饲料企业广东温氏集团,后来就仿效以经营饲料闻名的泰国正大集团在中国的公司,采取与农户签约等方式来扩大经营规模。

 (五)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中国农产品出口一直以来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困扰,农产品技术含量低一直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障碍。

引进外商投资中国现代农业,带来技术溢出效应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带来了质量技术理念,增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以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为例,不断引进外商投资于现代农业,根据地理的优势,与中国台湾地区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批准现代农业外资项目830项,总投资达12.8亿美元,合同外资9.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9亿美元。

大规模利用台资是福州市农业招商的特点。

其中,实验区成立以来,引进台资项目128项,合同外资2.3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6亿美元。

伴随着外资项目的发展,技术引进非常成功,先后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多项,包括植物组织培养、脱毒技术,工厂化(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畜产品综合深加工技术,农产品保鲜、冷藏、速冻、真空脱水等,大大提高了福州市现代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己有一批关键技术达到现代农业先进水平。

蔬菜的工厂化育苗、设施农业和蔬菜保鲜加工业的兴起,己初步达到现代农业生产水平。

实践证明,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提高了福州市农业科技水平,增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坚持吸引外资发展农业的基本政策

  

  最近两年,民间对于外资进入中国农业和粮食领域的质疑比较多。

由于中国经济是一种投资驱动型经济,外资对中国投资具有巨大影响。

当前,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在进一步推进投资自由化,以改善投资环境。

中国在过去20多年之所以成为全球化的少数赢家之一,与中国采取的正确利用外资战略密切相关。

目前中国国内资金供给较充裕,然而跨国投资的实践表明,资金盈缺并不是决定资金流向最重要的因素,发达国家吸收了全球2/3以上的跨国投资,美国和英国是吸收投资最多的国家。

这是因为,资本流动中搭载着技术、知识、管理、观念、人才、品牌、市场等要素,吸引外资与集成全球优势要素往往是“一揽子”的过程。

这个特性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也是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主要着眼点,始终坚持吸引外资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政策。

  

  

(二)确定利用外资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地位

  

  由于利用外资是现代农业发展中所缺少而又极为需要的,其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必须在战略思想上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坚持把现代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传统观念,加快形成以高效农业、创汇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光观农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新格局,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发展我国现代农业,使农业真正成为利用外资的重点,充分发挥外资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

  

  (三)扩大农业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外资到位率

  

  积极探索拓展引进外资渠道与方式,扩大农业利用外资规模。

首先,尽可能多地争取扶持性的援助与贷款,同时开拓民间资本和国际商业资本的渠道。

在外资来源方面,除传统的港台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外,大力鼓励欧美等发达国家外商投资中国农业,加强与国外大财团、大公司、大商社、跨国公司的合作,提高投资主体多元化程度。

其次,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坚持传统手段和现代手段相结合,坚持量质并举,建立和完善农业利用外资项目库,定期对外公布重点招商项目名单;充分利用已有的合作成果,继续举办和参加农业投资洽谈会、农业博览会、境外促销、境外招商、网络招商等,加大“以外引外、以商引商”的力度,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千方百计扩大农业利用外资规模。

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协议资金的约束,明确规定资金的到位时间以及违约处罚,优先保证外资农业项目的配套资金,强化投资计划的管理。

  

  (四)合理引导外资流向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引导外商在农业领域的投资,充分发挥中国各地区资源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对农业利用外资项目进行统筹安排,注意区域布局。

重点引进国外农业高新技术与设备,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环境效益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创汇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综合研发等,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新产业体系。

应加快培育具备一定综合实力和市场盈利能力的龙头企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走集约化道路。

可以利用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和国企改革的契机,积极引导部分国有资金、技术与人才流向农业领域;按照现代公司制要求,引导乡镇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培养农业利用外资人才,加快科技进步,使其发展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增强与外商谈判、投资与合作的能力,为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五)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法制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投资软环境。

可以借鉴国外农业利用外资的先进经验,结合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国情,尽快完善外商投资农业领域的立法工作,加快出台既符合WTO规则又能有效保护和促进中国农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外商投资农业服务领域予以有效引导和管理,使外国投资者对本国的投资软环境有比较明确的了解并对投资充满信心。

同时,保持政治、货币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继续规范金融、保险、法律、会计、审计等社会服务机构,建立精干的办事效率高的外商服务机构;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进行产学研合作,重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交流,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

因地制宜制定和完善农业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硬环境。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基本生产条件,配套完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提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机械化、信息化水平,营造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硬环境。

为外商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六)加强利用外资项目的经营管理

  

  首先,吸取国内外农业项目管理经验与教训,加强国外贷款项目的管理工作。

改革农业外资项目金融体制,建立国外贷款“借、用、还”和“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

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转贷、担保办法,建立健全偿还责任制,建立必要的风险防范机制,必要时可聘请金融专家组成顾问小组给予避险指导。

其次,严格项目的计划、立项、认证与审批等工作。

在项目前期准备时,应做好调查、综合分析与评价、严格报批与可行性论证。

在项目立项方面,应充分考虑资源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严格落实项目的中方配套资金能力、偿还能力、建设环境和配套条件、实施组织管理机构及方式等。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做好农业外资回收及再利用工作,加速资金周转,提高利用率。

在项目审批上,大力提高引进外资的技术水平,优先审批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而对一些低投入、高报酬、短周期、低技术含量的项目应少批甚至不批;对一些资金不到位、规模小、效益差、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严肃清理整顿,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七)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步伐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完善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

加大农业标准化的经费投入,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定、完善和实施相应的配套政策。

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推进农产品生产、流通等领域的标准化。

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以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基础,逐步形成贯穿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农业标准体系。

规范和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强化重点领域标准实施的监督,提高标准实施水平,强化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范的实施。

重点支持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加快推进认证制度,对农产品进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农产品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积极创建优质名牌农产品。

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进一步发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行业协会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

 

外资进入我国农业产业新动向

  一、外资进入主要农业产业现状

  1.大豆加工及食用油领域

  大豆领域开放于入世前的1996年。

当时中国大豆出口量占世界80%,而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及豆油进口国。

国内现有的90家大型大豆加工企业中,64家具有外资背景。

控制世界80%大豆资源的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已经掌控我国大豆85%的加工能力,中国食用油三大品牌中金龙鱼100%外资,鲁花49%外资。

跨国粮商深入种植、贸易、流通各个领域,扩张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国内大豆产业被外资控制。

  2.粮食流通加工领域

  目前,外资粮商对我国小麦、大米市场渗透完全覆盖原粮收购、仓储加工和销售终端,且进展迅速。

近年来,各地粮食企业改制力度加大,一些地方粮管所面临生存压力。

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国际粮商选择一些粮食主产区的粮管所,采取租赁、控股甚至购买等方式,利用原有的“国字号”粮食收储网络,大量收购小麦、玉米等粮源,进而建立各种加工厂,巩固粮食收储网络,加强对粮源的控制。

在国内主要产粮区不断复制这种模式的同时,在国内企业已经进驻的地方,国际粮商开设面粉加工企业,利用掌握的优质粮源以及低价策略挤压国内企业生存空间。

有的跨国粮商还与当地农户签订水稻种植合同,尝试订单农业,直接将势力范围渗透到种植领域。

与此同时,嘉吉等巨头已在粮食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化肥市场开始布局。

除了种植领域外,嘉吉在华的链条基本搭建完成。

  业内人士认为,由国际粮商控制的包括粮源、仓储、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供应链,正在不断完善,其对我国小麦生产和加工领域的控制权和定价权的影响正在凸显。

然而,除了大豆领域的情况比较明显,在其他领域,这些进入中国市场多年的外资粮商,到底蕴藏了多大实力,究竟在中国粮食市场渗透到什么程度,由于他们布局低调,目前还无法用具体数据说明。

外资企业进入粮食购销领域后,有可能使政府部门不能及时掌握粮食库存和销售状况,难以作出正确决策。

业内人士称,粮食生产对外依赖度还不高,跨国公司想用低价粮冲击生产的可能性不大。

但如果掌握了加工流通,就掌握了粮食制成品定价权,这会影响我国的市场调控。

目前跨国公司掌控中国粮食加工流通意图已经显露,他们不仅有强大的资金优势,而且通过食用油已经建立起营销网络,并创建了一系列品牌。

他们与中国粮食加工企业竞争,会有很强的杀伤力。

如不采取措施,几年后局面可能将无法控制。

  3.棉花流通及加工领域

  中国进口棉市场被国际大棉商控制。

目前,路易・达孚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威尔兄弟棉花公司、伊卡姆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和达利文、保罗・莱因哈特、奥兰、嘉吉等国际大棉商一起,控制了大部分中国进口棉市场。

  跨国巨头大举进入棉花收购领域。

鉴于大量进口棉花集中涌入我国,造成国内棉价波动频繁,堵塞近亿农民增收渠道,国家近年来实行了“滑准税”政策,稳定了国内棉价,进口棉花数量也大大减少。

跨国企业开始调整策略,逐步介入中国棉花收购领域。

目前,路易・达孚等几家大型外资棉商取得了在中国参与棉花收购、经营业务的许可证。

在国内棉企普遍为销路发愁的情形下,路易・达孚等跨国企业却大量收购国产棉花,并在期货市场获得丰厚收益。

有关专家说,我国棉花期货价格现在已基本取决于纺织品出口的形势和这些跨国巨头在国内市场的“操作”。

而当前在国内棉花期货市场翻云覆雨的路易・达孚,正是几年前中国大豆产业“悲剧”的制造者之一。

  眼下很难判断这些跨国企业是否已对我国棉花产业形成了足够威胁。

有专家指出,如果国内棉花市场的散乱局面无法得到有效治理,外资棉商击溃中国棉企、垄断国内市场将可能不是危言耸听。

  4.养猪业

  在我国居民肉类食品消费结构中,猪肉占整个肉类消费的一半以上,市场潜力巨大。

正是基于对长期发展看好和养殖业规模化经营趋势的判断,外资企业纷纷进入养猪业。

  2008年美国高盛斥资近3亿美元在湖南、福建全资收购了10余家专业养猪场;随后,德意志银行注资6000万美元获取上海宏博集团公司养殖场30%股份。

美国艾格菲国际集团通过在福建、广西、海南和江西收购养猪场,从“预混料生产商”成功转型为“预混料商+生猪生产供应商”。

美资企业深南控股集团在山东投资养猪项目,并独资建设100万头规模的养猪场,包括生猪养殖场、种猪繁育场和饲料加工厂等子项目。

截至2008年,外资投资生猪养殖和加工企业共142家,主要集中在福建、江西、广西、湖南和江苏等养猪重要省份,占养殖企业总数的62%以上。

  不少外资企业选择了以种猪育种为突破口。

全球最大种猪育种公司美国PIC公司在山东拥有龙大、万福等祖代猪场后,又在东营通过美国深蓝集团投资建设3000头母猪的曾祖代、祖代猪场,荷兰和加拿大也在山东积极布点。

育种是畜牧业的制高点,也是我国畜牧业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国的种猪基本以外来种为主。

  而作为养殖业的重要饲料来源,有专家称,现在中国绝大多数的豆粕厂都已经有了外资背景,单从饲料入手就可以染指中国猪肉价格的话语权。

  追求最大利润的外资资本在猪价下行时纷纷进入养猪业,显然并不是图一时的利润高低,而是在进行战略布局。

饲料原料――品种――养殖场――屠宰加工――零售,外资养猪企业正向着完整的产业链进军。

由于中国的生猪多以散养为主,且市场庞大,外资短期内很难形成完全垄断。

他们看中的是3、5年甚至10年后的市场。

而且,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生猪生产和消费国,却迟迟未推出生猪期货,外资大举进军养猪业还希望在日后的期货市场上占得先机。

所以,过早过快开放整条产业链弊大于利。

  5.种业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

中国种业年贸易额约350亿元,潜在市场规模在900亿元左右。

正是这个庞大的市场,吸引了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等跨国巨头,布局销售渠道、建立研发中心、参股本土市场的优势种子企业。

目前在我国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农作物种业公司已有76家。

跨国巨头逐渐在中国的棉花、蔬菜、玉米等领域拥有越来越多的种植面积,占据了中国种业市场的半壁江山。

  2000年我国颁布《种子法》后,首先对外开放蔬菜、花卉种子市场。

跨国种业公司迅速在中国注册公司,以蔬菜和花卉种子为突破口,进军中国种子市场,10年时间里已控制了我国高端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几乎涉及所有蔬菜作物,有些品种甚至被洋种子完全垄断。

“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如今已沦为国外种业巨头的产品“博览会”,外资种子占到当地近90%的市场份额。

  随后,国际巨头开始进军大田作物种业市场。

在玉米产业,美国杜邦先锋的布局尤为引人关注。

这个全球最大玉米种业公司2002年与我国最大玉米制种企业――山东登海种业成立了合资公司山东登海先锋种业有限公司;2003年在辽宁设立铁岭先锋育种站成立合营育种公司;2006年与具有20多年种业历史的我国大型种子生产企业之一的甘肃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敦煌种业――先锋海外有限公司。

  2006年杜邦先锋的玉米品种“先玉335”全国种植面积才26万亩,2008年骤升至816万亩,已列国内第三位。

2010年已达3000多万亩。

该品种目前已经在玉米主产区吉林省完成布局,占到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40%。

随后,先锋公司又推出了多个先玉系列品种,打出组合拳。

  同时,先正达、孟山都等外资企业也纷纷加大了投资合作力度,在科研、基地、市场等多方面进行更深度的渗透。

孟山都公司于2001年与中国种业集团合资成立“中种迪卡杂交玉米种子有限公司”,培育适宜中国南方种植的热带杂交玉米品种,开始涉足中国玉米市场。

在广西,孟山都的玉米种子已占到当地市场份额30%左右。

2010年孟山都在广西启动“飞腾计划”,欲随后扩展到贵州和云南的玉米市场。

另外,据称,孟山都正在研发可以在中国东北和华北主产区大规模推广的玉米新品种,将与已经占据优势的杜邦先锋正面交锋。

2007年5月,世界排名第三的先正达种业公司通过收购河北省三北种业49%的股份,拥有了三北种业丰富的玉米种质资源和一系列优良玉米品种,并可以直接使用三北公司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的营销网络。

  在水稻制种方面,2007年9月,世界排名第四的法国利马格兰种子公司通过旗下VHK公司与湖南隆平高科第一大股东长沙新大新集团合作,专家认为,其真实意图是通过这种方式涉足中国水稻种子市场。

  在棉花种业方面,1996年,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种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