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4538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沥青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沥青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沥青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沥青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沥青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沥青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docx

《沥青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沥青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沥青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docx

沥青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

沥青混凝土面层专项施工方案

1.1.1工程概况

本次施工内容为雅安市姚桥片区光华山隧道连接线辅道新建工程。

设计起点(K0+000.000)接现状北外环线,终点(K0+744.734)接现状爱国路,全长744.734m。

本工程路面结构层为:

4cm沥青玛蹄脂SMA-13+5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0.6cm下封层+30cm5%水泥稳定碎石+20cm级配碎石垫层,总厚度59.6cm。

1.1.2编制依据

1本工程设计施工图;

2建设单位提供的本工程招标图纸及随招标文件下发的相关设计资料。

3现行相关的国家及部颁设计规范、施工规范、验收标准及有关文件,雅安市及业主的有关规定。

4招标期间招标单位与投标单位所有来往的函件及补遗资料。

5我公司对施工现场的实地踏勘、对施工现场的场地、障碍物、周边建筑物的调查资料。

6我公司积累的成熟技术、科技成果、施工方法以及多年来从事同类工程的施工经验。

7我公司可调用到本工程的各类资源。

1.1.3设计要求

1主要技术指标

道路等级:

城市支路

设计速度:

V=20km/h

路面设计基准期:

10年

2横断面设计

本道路工程横断面布置为2m(人行道)+1*3.5m(机动车道)+1*2.5m(非机动车道),车行道路面横坡采用1.5%单向坡,坡向人行道;人行道横坡采用2%,坡向车行道。

全线不设超高。

1.1.4材料和技术要求

1材料要求

1)沥青

沥青混凝土下面层AC-20的基质沥青均为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

沥青原材料应严格按现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进行检验,其技术要求应符合“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

道路石油沥青70号沥青A级技术指标要求

技术指标

技术要求

针入度(25℃,5s,100g)(0.1mm)

60~80

针入度指数PI

-1.5~+1.0

软化点(R&B)不小于(℃)

46

60℃动力粘度,不小于(Pa.s)

180

10℃延度不小于(cm)

15

15℃延度不小于(cm)

100

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

2.2

闪点不小于(℃)

260

溶解度不小于(%)

99.5

TFOT(或RTFOT)

质量变化不大于(%)

±0.8

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

61

残留延度(10℃)不小于(cm)

6

残留延度(15℃)不小于(cm)

15

上面层采用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改性沥青,型号为I-D型,其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SBS改性沥青最大特点是高温,低温性能都好,且有良好的弹性恢复性能,运用于各种气候条件下使用。

SBS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指标

技术要求

SBS类(I-D型)

针入度25°C,100g,5s(0.1mm)

60~80

针入度指数PI

≥-0.2

延度5°C,5cm/min(cm)

≥20

软化点TR&B(°C)

≥60

运动粘度135°C(Pa·s)

≤3

闪点(°C)

≥230

溶解度(%)

≥99

离析,软化点差(°C)

≤2.5

弹性恢复25°C(%)

≥75

薄膜加热试验163℃,15h(RTFOT试验)后

质量损失(%)

≤0.6

针入度比(25℃)(%)

≥65

延度(5℃)(cm)

≥20

SHRP性能分级

PG76-22

2)粗集料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应选用碎石,也可选用经轧制的碎砾石,其技术要求应符合“粗集料技术指标一览表”。

当采用的粗集料对沥青的粘附性和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不符合要求时,可采用掺加部分消石灰或水泥代替石粉等措施,使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检验达到要求。

掺加外加剂的剂量由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检验确定。

下面层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指标

单位

技术要求

检验方法

石料压碎值,不大于

%

28

T0316

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

%

30

T0317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2.50

T0304

吸水率,不大于

%

3.0

T0304

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

4

T0616

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

其中粒径〉9.5mm不大于

其中粒径〈9.5mm不大于

%

18

T0312

%

15

T0312

%

20

T0312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

%

1.0

T0302

软石含量,不大于

%

5

T0320

破碎砾石的破碎面具有2个或2个以上(上面层),不小于

%

90

T0361

3)细集料

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宜选用机制砂、石屑配制,细集料应具有一定的棱角性、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其技术要求应符合“细集料技术指标一览表”。

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指标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视密度

t/m3

≥2.50

T0329

坚固性

%

≤12

T0340

砂当量

%

≥55

T0334

塑性指数

%

T0118或0119(土工试验)

粗糙度

s

实测

T0345

4)填料

沥青混合料用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应除净。

矿粉应干燥、洁净、不成团块,其技术要求应符合“填料技术指标一览表”。

填料技术指标一览表

项目

单位

指标

试验方法

表观密度

t/m3

≥2.50

T0352

含水量

%

≤1

T0103烘干法

粒度范围<0.6mm

<0.15mm

<0.075mm

%

100

90~100

75~100

T0351

外观

无团粒结块

亲水系数

<1

T0353

塑性指数

<4

T0354

加热安定性

实测记录

T0355

5)沥青混合料

沥青混合料采用粗型密集配(AC-C型)混合料矿料:

密集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

31.5

26.5

19.0

16.0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AC-13

100

90~100

68~85

38~68

24~50

15~38

10~28

7~20

5~15

4~8

AC-20

100

90~100

78~92

62~80

50~72

26~56

16~44

12~38

8~24

5~17

4~13

3~7

 

粗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的关键性筛孔通过率

混合料类型

公称最大粒径(mm)

用以分类的关键性筛孔(mm)

关键性筛孔通过率(%)

AC-13C

13.2

2.36

<40

AC-20C

19.0

4.75

<45

此结构层配合比为设计目标配合比。

施工时应根据强度要求按实际进料进行生产配合比试验。

生产配合比另见其他单位的设计,并提出相应的材料要求。

6)基层施工完毕(基层表面稍干燥但尚未硬化情况下)后必须浇洒透层沥青,沥青层必须在透层沥青完全渗入基层后方可铺筑。

透层沥青采用慢裂喷洒型阳离子乳化沥青(PC-2),其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要求:

沥青路面透层沥青的技术要求

实验项目

单位

品名及代号

试验方法

破乳速度

慢裂(PC-2)

T0658

粒子电荷

阳离子(+)

T0653

筛上残留物(1.18mm筛),不大于

%

0.1

T0652

粘度

恩格拉粘度计E15

1~6

T0622

道路标准粘度计

s

8~20

T0621

蒸发残留物

残留分含量,不小于

%

50

T0651

溶解度,不小于

%

97.5

T0607

针入度(25℃)

0.1mm

50~300

T0604

延度(15℃),不小于

cm

40

T0605

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不小于

2/3

T0654

常温储存稳定性

1d,不大于

%

1

T0655

5d,不大于

%

5

T0655

喷洒后通过钻孔或挖掘确认透层油渗入基层的深度不宜小于5mm,并能与基层联结成为一体。

透层沥青粘度通过调节稀释剂的品种和用量得到适度的粘度,基质沥青的针入度通常宜不小于100.

透层沥青用量应根据基层的种类通过试洒确定并符合下表要求:

沥青面层透层沥青的规格与用量

用途

道路用乳化沥青

规格

用量(L/m2)

半刚性基层

PC-2

0.7~1.5

注:

表中用量是指包括稀释剂和水分等在内的乳化沥青的总量。

乳化沥青中的残留物含量以50%为基准

7)粘层沥青

各沥青层与其它构造物间必须喷洒粘层沥青。

粘层沥青次用快裂或中裂喷洒型阳离子改性乳化沥青(PCR),其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要求:

沥青路面粘层沥青的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单位

品名及代号

试验方法

破乳速度

快或中裂(PCR)

T0658

粒子电荷

阳离子(+)

T0653

筛上残留物(1.18mm筛),不大于

%

0.1

T0652

粘度

恩格拉粘度计E15

1~10

T0622

道路标准粘度计

s

8~25

T0621

蒸发残留物

含量,不小于

%

50

T0651

针入度(100g,25℃,5s)

0.1mm

40~120

T0604

软化点,不小于

50

T0606

延度(5℃),不小于

cm

20

T0605

溶解度(三聚乙烯),不小于

%

97.5

T0607

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不小于

2/3

T0654

储存稳定性

1d,不大于

%

1

T0655

5d,不大于

%

5

T0655

其基质沥青标号宜与沥青混合料相同。

粘层沥青用量应根据下卧层的种类通过试洒确定并符合下表要求:

沥青面层粘层沥青的规格和用量

用途

道路用乳化沥青

规格

用量(L/m2)

新建沥青层或旧沥青路面

PCR

0.7~1.5

注:

表中用量是指包括稀释剂和水分等在内的乳化沥青的总量。

乳化沥青中的残留物含量以50%为基准

8)下封层沥青及矿料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上的下封层采用BCR拌和用乳化沥青稀浆封层ES-3型,沥青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表4.7.1-1、表4.7.1-2的要求,稀浆封层所用细集料必须采用碱性石料生产的机制砂,对集料中超粒径颗粒必须筛除,稀浆封层矿料级配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表6.5.5的要求,混合料技术要求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表6.5.6的要求。

未尽事宜详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关于稀浆下封层的有关要求。

2沥青混凝土面层混合料、级配技术要求

对于沥青路面各沥青结构层,除要求其使用的沥青或改性沥青、集料等原材料应满足规定的要求外,施工单位还必须根据设计要求的技术指标,遵循《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关于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及生产配合比试拌、试铺、验证的三个阶段,确定矿料级配和最佳沥青用量,提供满足设计参数要求的沥青混合料。

对于公称粒径≤19mm的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13C、AC-20C)应进行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等性能检验,其设计验证指标应满足下表要求:

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动稳定性检验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沥青混合料类型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车辙试验动稳定温度,不小于

AC-13改性

次/mm

2800

T0719

AC-20

1000

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温度,不小于

AC-13改性

%

85

T0709

AC-20

80

冻融劈裂试验的残留强度比,不小于

AC-13改性

%

80

T0729

AC-20

75

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不小于(-10℃,50mm/min)

AC-13改性

με

2500

T0715

AC-20

2000

试件渗水系数,不大于

AC-13改性

ml/min

120

T0730

AC-20

120

本工程气候分区

夏炎热、冬冷、湿润区

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配合与设计,应遵循《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关于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及试拌试铺验证的三个阶段,确定矿料级配及最佳改性沥青用量。

改性沥青混合料应进行马歇尔试验,以确定合适的改性沥青用量及矿料级配,马歇尔试验结果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技术要求,但试验温度应相应提高10℃~20℃.对于流值可放宽到2mm~5mm。

必要时,经试验研究,可以对马歇尔试验技术要求进行调整。

4.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要求

(1)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技术要求

1)施工前应对各材料进行调查并试验,经选择确定的材料在施工过程中应始终保持稳定不得随意变更。

2)沥青混合料铺筑前,应检查基层或下卧沥青层的质量,不符合要求的不得铺筑沥青面层。

旧沥青路面或下卧层已被污染时,必须清洗或洗刨处理后方可洒铺粘层,铺筑沥青混合料。

寒冷季节遇大风降温,不能保证迅速压实时不得铺筑沥青混合料。

3)沥青路面工程的施工单位除保证提供工地使用的原材料满足设计要求外,还必须根据规定的材料技术要求和对应的试验方法,进行必要的材料配合比设计,并经过试拌试铺论证确定用于生产的标准配合比,为施工提供满足设计要求的沥青混合料。

4)沥青加热温度及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5.2.2-2、5.2.2-3的规定,并根据沥青品种、标号、粘度、气候条件及铺筑层的厚度进行选择。

5)沥青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时,应通过车辙试验机对抗车辙能力进行检验。

6)拌和厂拌和的沥青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料、无成团结块或严重的粗细料分离现象,不符合要求时不得使用,并应及时调整。

7)热拌沥青混合料应采用一台摊铺机摊铺。

8)压实后的沥青混合料应符合压实度及平整度的要求,沥青混凝土的分层压实厚度不宜大于10cm。

9)在接缝及构造物的两端的连接处必须仔细操作,保证紧密、平顺。

上、下层纵缝应错开150mm(热接缝)或300~400mm(冷接缝)以上。

表面层横向接缝宜采用垂直的平接缝,其它层位可采用自然碾压的斜接缝,较厚时也可作阶梯形接缝。

10)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应待摊铺层完全自然冷却,混合料表面温度低于50℃后,方可开放交通。

需要提早开放交通时,可洒水降低混合料温度。

11)沥青表面层必须进行弯沉值检测,不大于计算弯沉值。

12)未尽事宜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要求执行。

13)其它检测标准按照《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执行。

(2)胶粉改性沥青施工技术要求

1)SMA改性沥青混合料路面的施工除应符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有关规定。

2)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生产、运输、摊铺和压实等施工作用应采用机械化施工,施工前应准备符合要求的材料,同时提供正式材料质量检验报告。

所有路用材料都必须通过批准方可使用。

施工前应做好各个环节的准备工作,注意原材料检验、拌和厂准备、施工设备配备等。

3)正式开工前,必须铺筑100-200m试验路段,进行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试拌、试铺和试压试验,并据此制定正确的施工程序,以确保良好的施工质量和路面施工顺序。

实验路试验应开展如下工作:

①确定拌和温度、拌和实践,验证矿料级配和沥青用量;

②确定摊铺温度、摊铺速度;

③确定压实温度、压路机类型、压实工艺及压实遍数;

④检测试验路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应找出原因,采取纠正措施,重新铺筑试验路,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4)SMA改性沥青路面施工各阶段施工温度可参照下表使用。

SMA改性沥青施工阶段温度参考一览表

工序

胶粉改性沥青

测量部位

沥青加热温度(℃)

170-180

沥青加热罐

集料加热温度(℃)

190-200

热料提升车

混合料出厂温度(℃)

175-185

运料车

混合料最高温度(废弃温度)(℃)

不高于195

运料车

混合料贮存温度(℃)

降低不超过10

贮存罐与运料车

摊铺温度(℃)

170-180

摊铺机

初压开始温度(℃)

165-170

摊铺层内部

复压最低温度(℃)

140-150

碾压层内部

碾压终了温度(℃)

110-120

碾压层内部

开始交通温度(℃)

不高于45

路面内部或路表面

5)施工时气温应大于15℃,下雨、表面潮湿的情况下不得施工。

6)施工前应按照以下要求备好材料:

①集料

a.应按照设计要求准备各种不同规格的集料,对不同料场、批次的材料应筛析验收。

b.集料应堆放于清洁、干燥、地基稳定、排水良好、有硬质铺面的场地上,不同规格的集料应分开堆放。

c.集料应采取分层堆放的方法,在整个堆料区逐层向上堆放,以防止集料离析。

②结合料

a.沥青宜贮存在可加热与保温的贮藏罐中,根据不同沥青类型和等级采用不同的贮存温度,使用前应加热到适宜的加工温度。

b.胶粉改性沥青应按规格的技术要求进行生产,宜随配随用,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

c.胶粉改性沥青在贮存、使用及存放过程中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措施,应避免雨水或加热管道蒸汽进入沥青罐(池)中。

d.胶粉改性沥青不宜长时间贮存,在有加热保温和搅拌装置的贮存罐内贮存,贮存期不得超过30天。

胶粉改性沥青的热贮存温度应保持在120℃-130℃范围内。

如超过贮存期,需重新进行型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e.对购置的废品胶粉改性沥青,在使用前应按相应的技术要求进行质量检验,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

f.现场制备胶粉改性沥青,运送采用有加热保温装置的管道。

如需运输时,宜使用有搅拌和加热装置的特种运输车,并保证运抵目的地的胶粉改性沥青温度不低于1500℃。

7)正式施工前应准备好备用的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生产、运输、摊铺和压实等设备,并进行必要的校验工作。

8)铺筑胶粉改性沥青前,应检查其下层的质量,基面应验收合格,项面应干燥、清洁、无碎石、杂物等,对有污染部位用清水清洗,按规定喷洒透层油或粘层油。

9)改性沥青混合料生产

①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拌和参照普通沥青混合料的拌和工艺,但应严格控制各环节温度,当需要改变生产条件或生产方法时,应通过试验研究确定。

②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宜随拌随用,若因生产或其他原因需要短时间贮存时,贮存时间不宜超过24h,贮存期间温度不应超过10℃,且不得发生结合料老化、滴漏以及粗细集料颗粒离析。

当贮存引起的结合料老化、滴漏、混合料降温过多、粗细集料颗粒离析以及其他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时,应予废弃并找出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③生产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前后应及时对储油缸和输油管道进行清理。

10)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运输

①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应采用自卸车辆运输,车辆的数量应予摊铺机的数量、摊铺能力、运输距离相适应,在摊铺机前形成一个不间断的供料车流。

②为了便于卸料,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运输车的车辆底板和侧板应抹一层隔离剂,并排出可见游离余液。

使用油水混合料液作隔离剂时,应严格控制油与水的比例。

严禁使用纯石油制品。

③运料车装料时,应通过前后移动运料车来消除粗细料的离析现象。

一车料最少应分三次装载,对于大型运料车,可分多次装载。

④雨季施工时,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应采取防水的篷布遮盖,防水布应遮盖整个运料车。

11)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摊铺

①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有关规定。

②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应保持连续、均匀、不间断的摊铺,摊铺速度2-4米/分钟。

③摊铺成型碾压完成前严禁人员在路面上行走,确保路面平整度。

对于能够在人行道上处理的收水井、检查井等要在人行道上处理,路中的检查井在初压后由专人负责处理。

12)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压实

①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应根据路面宽度、厚度、改性沥青混合料类型,混合料温度,气温,拌和、运输、摊铺能力等条件综合确定压路机数量、质量、类型以及压路机的组合、编队等。

②胶粉改性沥青路面宜采用双轴双钢轮压路机碾压,钢轮压路机不挂振动,压路机轮迹的重叠宽度不应少于20cm。

碾压中少量向钢轮喷水或不喷水,以不粘轮为准。

③初压在混合料摊铺后较高温度下进行,紧跟摊铺机进行碾压,碾压长度不大于30米,不得产生推移、开裂,压路机应从下坡脚向上坡脚碾压,相邻碾压带应重叠30cm。

④复压采用DD110钢轮振动压路机高频低幅振动碾压3遍,达到要求的压实度,并无明显轮迹。

⑤终压紧接在复压后进行,终压采用CC21钢轮压路机碾压,碾压两遍并无轮迹碾压。

⑥在低温条件下进行施工时,应根据混合料的温度和降温速率掌握好碾压时间,应在混合料温度将到120℃前结束碾压作业。

⑦在有超高的路段施工时,应先从低的一边开始碾压,逐步向高的一边碾压。

13)接缝施工

①接缝处理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有关规定。

②接缝处清扫干净并加温后铺筑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碾压,使互相粘接。

(3)透层沥青施工技术要求

在路面基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透层沥青的洒布,应满足下列要求:

1)透层应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浇洒。

2)当基层完工后时间较长,表面过分干燥时,应对基层进行清扫,在基层表面洒水,并待表面稍干后浇洒透层沥青。

3)透层沥青应采用沥青洒布车喷洒,如遇大雨或即将降雨时,不得浇洒透层沥青,气温低于10℃或大风天气,不宜浇洒透层沥青,透层洒布后应尽早铺筑沥青面层。

4)喷洒透层沥青后的基层上应禁止除施工车辆外的一切车辆通行,并应立即洒布用量为7~9m3/1000m2的石屑或粗砂、尽快铺筑下面层。

施工车辆在透层沥青上通行也应慢速行驶,严禁掉头、转弯、紧急刹车。

5)应防止透层沥青局部脱落,对局部脱落的地方要进行及时修补。

4)粘层沥青施工技术要求

在沥青混凝土面层间必须喷洒粘层沥青,以保证各面层结合良好。

气温低于10℃或潮湿时,不得喷洒粘层沥青。

粘层沥青喷洒后,应等乳化沥青破乳、水分蒸发完后方可铺筑沥青表面层,喷洒粘层沥青后严禁沥青混合料外的其他车辆、行人通过。

喷洒过量处应予以刮除。

路面有尘土及脏物时应予以清除。

另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也应浇洒粘层:

1)沥青混凝土路面在铺筑上层前,其下层的沥青层已被污染。

2)与新铺沥青混合料接触的侧、缘石,检查井等的侧面。

(5)下封层施工技术要求

胶粉改性沥青碎石封层施工前均应选择200-300m路段进行试验路段,在试验路段做封层的施工,检验各项技术指标、及各种施工器械的使用性能和相互配合情况,确定洒布机的洒布速度、沥青用量、粘度、喷嘴的洒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