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略背景下河南省产业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4370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大战略背景下河南省产业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三大战略背景下河南省产业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三大战略背景下河南省产业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三大战略背景下河南省产业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三大战略背景下河南省产业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大战略背景下河南省产业结.docx

《三大战略背景下河南省产业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大战略背景下河南省产业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大战略背景下河南省产业结.docx

三大战略背景下河南省产业结

“三大战略”背景下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摘要

追求经济增长是社会的主要目标。

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结构矛盾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从而结构调整是社会发展的主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对于实现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自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河南省如何抓住机遇,借助三大战略的契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

因此,研究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及优化问题,对于促进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及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根据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将三大战略对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作了理论分析,给出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路径,从产业结构自身及政策两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优化;三大战略;河南省

 

UndertheBackgroundof"ThreeStrategies"fortheIndustrialStructureOptimizationResearchofHenanProvince

ABSTRACT

Thepursuitofeconomicgrowthisthemaingoalofthesociety.Intheprocessofeconomicgrowth,thestructuralcontradictionisthemaincontradictionofeconomicdevelopment.Thusthestructureadjustmentisthehistoricaldevelopmentofthesubject.Topromotetheoptimizationofindustrialstructureishistoricalinevitableoftherealizationofeconomicgrowth.Sincethecoreareaoffoodproduction,thecentralplainseconomiczoneandZhengzhouairporteconomiccomprehensiveexperimentationareahaveraisedfornationalstrategy,howtoseizetheopportunityofHenanProvince,withthehelpofthethreestrategicopportunity,promotingtheoptimizationandupgradingofindustrialstructureistheurgentproblemwhichneededtobesolved.Therefore,thestudyofHenanindustrialstructuresituationandoptimizationproblems,topromotetheoptimizationandupgradingofindustrialstructure,improvethecorecompetitiveness,andpromoteeconomicgrowthhasimportant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AccordingtothecurrentsituationofindustrialstructureofHenanProvince,thethreestrategiestooptimizetheindustrialstructureofHenanProvinceasthetheoreticalanalysis,giventheHenanProvinceindustrialstructureadjustmentandoptimizationpath,putsforwardsom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fromtwoaspectsofindustrialstructureandpolicy.

Keywords:

Industrialstructureoptimization;Threestrategies;Henanprovince

 

目 录

前言1

一、三大战略概述2

(一)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2

(二)中原经济区2

(三)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3

二、河南省产业结构分析3

(一)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总体变动3

1.产值结构变动3

2.劳动力结构变动4

3.劳动生产率4

(二)河南省与其他中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较5

三、优化对策7

(一)保证粮食产量,促进农产品加工多样化7

(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合理利用南水北调资源优势8

(三)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工业生产结构8

(四)完善陆空交通一体化体系,发展临空经济区8

(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云计算平台9

四、总结与展望10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三大战略”背景下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增长率曾一度达到15.2%,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在量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与时代要求逐渐变得不相适应。

纵观过去三十年,我国主要的是依赖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这对于资源和环境产生巨大威胁,由于我国人均资源匮乏,我国经济发展必然面临着环境、人口和资源等方面的约束。

因此,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面临严峻挑战。

据此,我国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改变传统发展模式,朝着集约型、质量型的方向转化,实现经济新常态,促进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是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出路。

一方面,从现代产业整体的角度来看,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另一方面,现代经济增长本质是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

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推动经济以一定的速度增长和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同时,经济增长导致产业结构的进一歩演化,由此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1]。

所以,产业结构优化是我现阶段国经济发展客观要求,是实现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动力和源泉。

在我国发展转型的背景下,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与自身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河南位于中原地区,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耕地面积广阔,同时工业、经济迅速发展。

从整体现状来看,河南省占地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仅为全国国土面积的1.74%,但人口却占到了全国人口的7.5%,人均耕地面积少。

河南省经济发展速度迅猛,特别是近几年来,河南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在国内经济增长中处于领先地位,经济增速保持在10%左右,2013年河南省国内生产总为值32191.30亿元。

尽管经济增速快,但是河南省产业基础总体上仍然比较薄弱,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已成为河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并将进一步削弱河南经济发展的后劲。

因此,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已经成为河南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9年,河南省被确定为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核心区;2011年3月,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3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得到国家批复,上升成为国家战略。

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

在新的战略背景下,对河南省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显得尤为重要。

立足于河南省的现实情况,本文对河南省如何在新的环境下,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行系统研究,从理论上阐明了三大战略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影响,也为河南省如何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出了合理的政策建议。

一、三大战略概述

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共同构筑成为了河南省三大国家战略。

(一)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

粮食生产核心区指的是“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是全国稳定可靠的“粮仓”,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重要区域。

自2008年,学界和政府部门开始对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与相关研究予以充分关注。

2008年党中央在“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实施粮食战略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2]。

河南省是国家确定的粮食主产区之一。

建设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是国家粮食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河南省提升自身竞争优势,全力实现中原崛起的良好机遇。

河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也是粮食生产大省。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0)114号]确定建设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涉及河南省除郑州、三门峡、济源3市外的15个市,共95个县[3]。

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通过稳定生产面积,以更高的产量,更好的条件,创新生产机制、完善产业政策,提高粮食生产的标准化水平,实现农业内涵式增长。

通过建立稳健的增长机制,确保粮食产量稳增,使河南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稳健增长的核心区,在解决自身的吃饭和发展问题的基础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4]。

(二)中原经济区

中原经济区是以郑州为核心城市、中原城市群为依托、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交通发达、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5]。

2011年,中原经济区被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原经济区正式成立,最终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

中原经济区立足“四个”定位、“五新”目标、两步走战略、“六个”突出,全力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中原经济区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协调推进、科学发展的新路子,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加速中原城市群一体化进程,根据地域特点和在国家战略中的比较优势,培育区域支柱产业,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促进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的形成。

(三)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它是以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国际机场附近的新郑综合保税区为核心的航空经济体和航空都市区,是中国第一个航空港经济开发区,是郑州市朝着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国际内陆港口城市、国际性的综合物流区、高端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方向发展的主要载体。

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同意规划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2013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倾力打造全国第一个以航空港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实验区。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实质上是国家为河南省构筑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是河南省今后发展的战略方向、今后要构筑的全新经济增长高地。

通过借助铁路、公路、航空等多式联运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以航空经济带动整体经济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引领全省发展模式转型,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河南省产业结构分析

(一)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总体变动

河南省1982一2012年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动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一般以1978年作为分界点,为篇幅所限,本文仅选取1982年,1993年,2002年和2012年等几个时间点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以点盖面的方法对河南省产业结构的演变状况进行分析。

本文从河南省产值结构、就业结构及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来分析河南省产业结构的演进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产值结构变动

表2-1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构成变动和GDP增长率(%)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GDP增长率

1982

41.1

39.0

19.9

5.5

1992

27.7

42.6

29.7

13.7

2002

21.3

45.9

32.8

9.1

2012

12.7

56.3

31.0

9.9

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的构成从表2-1可以看出,从1982年到2012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下降,从1982年的41.1%降至2012年的12.7%,降幅明显,在1982年到1992年期间降幅最大,下降了13.4个百分比;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上升,分别由39.0%升至56.3%、19.9%升至31.0%,产业结构逐步向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经济增长率经过大幅度上升后开始缓慢下降并逐渐趋向于平稳,表明经济增长逐渐稳定而有序。

2.劳动力结构变动

表2-2河南省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的构成变动(%)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82

80.4

10.0

9.6

1992

68.2

16.7

15.1

2002

61.5

18.8

19.7

2012

41.8

30.6

27.7

产业结构的变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就业结构的变动来反映[6]。

河南是农业大省,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相应也较多。

经过产业结构的一系列调整,第一产业就业比由1982年的80.4%降至2012年的41.8%,其中从2002年到2012年就业比下降19.5个百分比,降幅较大,但由于河南省人口基数大,务农人数相比其他省市仍较多。

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逐步上升,在2002至2012年增幅最大。

在这段时期,受工业化、城镇化的影响,工业和服务业迅速发展。

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最多,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足。

总的来看,在这三十年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下降,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上升。

3.劳动生产率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一个部门的产值比重与在此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反映了该部门1%的劳动力所生产的产值在整个国民总产值中的比重。

公式为:

式中,Ci表示i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Yi/Y表示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份额;Li/L表示第i产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

比较劳动生产率大致能客观地反映一个部门当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本部门的产值与劳动力比值越大,反之亦然[7]。

表2-3河南省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动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82

0.510898

3.897817

2.078457

1992

0.405425

2.54911

1.973067

2002

0.346895

2.440456

1.666719

2012

0.304715

1.845648

1.118052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经研究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不发达国家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比率的差距大,且经济水平越低差距越大。

但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比率的差距不断缩小,并逐渐趋向于1。

从表2-3可以看出,1982年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比率的差值分别为3.386918和1.567559;到2012年其差值分别为1.540933和0.813337,其差值明显缩小,并且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不断向1靠拢。

合理的产业结构不仅仅是几个产业部门的简单组合,这种组合更要能够发挥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利于经济的发展。

分别观察三次产业在不同时期的数值可以看出,河南省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并且偏离1,这表明河南省在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对第一产业关注不够,联系表2-1、表2-2,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结构变动是很不平衡的。

比较劳动生产率能够比较恰当地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优劣、合理与否,河南省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三次产业结构的问题上,努力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8]。

(二)河南省与其他中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较

为科学反映我国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国务院将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

本文选取湖北省、江西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与河南省相比较,来探讨河南省与其他中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及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选取1980、1992、2002、2012等几个时期进行比较研究[9]。

表2-4部分部分省市三次产业比较

地区

1980

1992

2002

2012

全国

29.9:

47.9:

22.2

21.4:

43:

35.6

13.4:

44.3:

42.3

9.5:

45:

45.5

河南省

40.7:

41.2:

18.1

27.7:

42.6:

29.7

21.3:

45.9:

32.8

12.7:

56.3:

31

湖北省

35.7:

46:

18.3

27.8:

40.9:

31.3

16.8:

40.6:

42.6

12.8:

50.3:

36.9

江西省

43.5:

36.9:

19.6

41:

31.2:

27.8

21.9:

38.5:

39.6

11.8:

53.6:

34.6

图2-5第一产业占比比较图

图2-6第二产业占比比较图

图2-7第三产业占比比较图

通过比较以上三个图可以看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省第一产业比值始终较高,经过时间的推移,其差值在缩小;第二产业比值与全国水平相比呈波动变化,由低于全国水平到高于全国水平;第三产业比值始终低于全国水平,且差值在逐步扩大,由1980年的4.1%变为2012年的14.5%。

观察图2-4,图2-5和图2-6可得,与其他两个中部城市相比,河南省第一产业占比在1980年处于中等水平,到2002年三省比值差距缩小,在2012年三省第一产业比值处于同一水平,但都高于全国水平;从第二产业来看,河南省第二产业占比自1992年起始终高于湖北省和江西省,且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较大,河南省表现尤为突出;从第三产业来看,河南省在1980年与1992年与其他两省相比,第三产业比重相当,从2002年开始,河南省第三产业比值落后于湖北省和江西省,与全国水平相比,中部三省落后于全国整体,且从2002年开始,差值逐渐扩大。

三、优化对策

(一)保证粮食产量,促进农产品加工多样化

河南省作为粮食生产核心区,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重任。

保证粮食产量首要任务是加快建立强有力的耕地保护监督机制,从源头杜绝耕地用于房屋工厂建设,与此同时,提升耕地质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在坚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提高耕地单产有利于实现粮食生产集约化。

其次,河南省第一产业占比居全国高位,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

延伸产业链,促使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全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条件下鼓励各地建立形式多样的工业企业。

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促进第二产业遍地开花。

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打开产品销路,促进三次产业良性循环发展。

(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合理利用南水北调资源优势

水利是农业的基础,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河南省占据得天独厚的水利优势。

对农业来说,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关乎粮食生产安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因此,必须加快河南省水利设施建设,同时形成水利监督机制,督促各地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

避免出现“有井无电”、“有电无井”、水利电缆偷盗等现象的发生。

同时,应当加快推进节水农业、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的发展。

通过合理布局规划,调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用水,优先用于农业灌溉,保障粮食产量。

尤其要加快节水农业发展,积极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从而促进滴灌、喷灌等现代灌溉技术的运用。

(三)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工业生产结构

目前河南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是第二产业,但现有产业结构存在的矛盾严重阻碍了工业的升级调整,因此提高工业自主创新与研发能力是目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受阻以及工业竞争力不足主要在于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模式,其直接原因是科学技术落后。

先进的科学技术能推动产业结构进行实质性优化,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因此,必须加大对科学研究投入,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科研成果运用效率,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

推动工业转型发展,培育适合河南省发展的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等智能终端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提升研发能力。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支持汽车、装备等产业发展壮大,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尽快形成一批以终端高端产品为主导的优势产业集群。

加快质量强省建设,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的转变。

(四)完善陆空交通一体化体系,发展临空经济区

交通运输是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枢纽,是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对城市的兴衰和发展有重大影响。

美国学者卡萨达提出了“第五冲击波”的理论,将交通方式的变化表述为五个冲击波,分别是海运、内河水运、然铁路、公路和航空。

他认为目前迅猛发展的航空运输业是交通方式的“第五冲击波”。

航空经济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顺应了航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于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0]。

根据冯麟将产业的分类,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可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以新郑机场为依托,借助郑州城铁、高铁、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运输方式,利用全面便捷的航线网络发展其航空货物运输产业,形成航空港、公路港、铁路港等多式联运体系。

优化航线网络,将航空港与外部连接通道打通[11]。

曹允春将临空经济定义为通过航空制造活动或航空运输行为,依托机场设施资源,利用机场的产业聚集效应,促使相关资本、信息、技术、人口等生产要素向机场周边地区集中,以机场为中心的经济空间形成了航空关联度不同的产业集群,这种新兴的区域经济形态称为临空经济[12]。

临空经济区对于区域经济的直接或间接的刺激作用,带动航空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拉动与此相关产业的就业,以此来推动经济增长。

河南省可以凭借郑州航空港的优势,以新郑机场为依托,借助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临空经济。

机场作为全球网络的节点,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资源在这个网络中流动带来了经济的外向性,河南省可以此为契机,借助郑州航空港发展外向型经济,建立临空经济区,形成对区域经济的强大拉动力[13]。

(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云计算平台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信息对促进经济增长起着桥梁作用,对融合三次产业尤其是新兴第三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产业信息沟通对于资源共享,增进企业生产效率,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大有裨益。

针对河南省当前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可以明确看出,新兴互联网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行业各地区对于互联网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无论是乡村旅游还是城市各类服务型行业都在尝试或已经融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商机中。

但是,可以明显感受到,河南省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因此,必须尽快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息服务基站及各类网点。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激发各行业融入互联网的积极性,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信息共享。

以航空港为例,应当加快搭建云计算平台,整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