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国的.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2800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型中国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转型中国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转型中国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转型中国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转型中国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型中国的.docx

《转型中国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型中国的.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转型中国的.docx

转型中国的

转型中国的“半截”城镇化

——党国英、郑风田深度剖析中国农村发展

∙郑风田:

说“乡村沦陷”是不懂农村发展格局

今年春节,

一篇普通的博士返乡笔记火遍互联网,

再次映照出人们心中复杂的乡愁情怀和艰难的现实考量。

不可否认,

中国正在高速发展,

三农问题也不断被遮蔽在更前卫更宏大的话题之下,

但被遮蔽不等于不重要,

更不等于不存在。

从留守人群到基层腐败,

从土地问题到城镇化,

每一个沉重的问题背后,

既关乎数亿人的生活现状,

也关乎中国转型的功败垂成。

党国英:

农业规模化主力仍是青壮年非妇女老人

凤凰博报:

今年春节期间,火了一篇博士回乡记,其中的农村沦陷问题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这两天我们也做了一个小调查,两天时间,有57000多人参与这个调查和投票,其中有70%的网友认为,中国的乡村正在沦陷,两位觉得呢?

郑风田:

我当时看到这个新闻,本来想写几篇文章反驳反驳的,一直特别忙,一直没讲,这有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东西,这人出去念几天书,就不了解中国农村大的发展格局了。

我认为他不了解农村的这样一种转轨,实际上大量的农民有机会到外边打工,是一个好事。

比如20年前,去到一个村庄,大家都在村头晒太阳,没事干,那是好事吗?

凤凰博报:

党老师您觉得呢?

党国英:

什么叫沦陷?

如果沦陷指的是农民脱离农业大量进城,当然是个好事情。

我们希望这个趋势要保持很长的时间,直到产生一个效果,就是农村人口逐渐减少,以后和他们的土地资源相匹配,形成能和城市收入一样多的农业经营规模效果,那农民的日子就好过了。

凤凰博报:

如果这么一大批年轻人到城里去务工,丢下乡村这些地没有人种的话,对中国的农业发展是否有影响?

郑风田:

这句话也要慎重。

为什么呢?

就说哪些地方没人种,哪些地方有人种,是这样一个问题。

像咱们的粮食主产区东部平原,土地都是在种的,我们每年两百多个亿补贴,很多村庄的农业机器设备特别好,你打个电话,别人都给你种给你收,这些村庄的土地,农民不会让它闲住。

哪些地方闲得住?

就是山坡、丘陵地带,农机设备进不去,像湖南或者云南贵州,本来就不适于耕种,这些地方年轻人出去后,老年人干不动,土地就闲置了,闲置也好,退耕还林吧,恢复自然生态。

所以要说因为两三人出去打工之后,农村大量的土地荒废了,这个现象不存在,国家也不允许存在,这个事实际上没那么严重。

党国英:

我刚到江苏盐城去,机耕道都种了庄稼,马路的路肩都种了庄稼。

为什么?

只要农民种这块地,成本足够低,有正收入,他就会种。

如果条件很差,综合成本很高,种了以后不能有收益,那就不种。

所以政府的责任就是想办法帮助农民降低成本,如果一片地区,特别是一些深山区,成本降不下来,那就不要种了。

凤凰博报:

刚刚郑老师也说,其实土地有人种,不仅仅局限于这些青年人是吗?

谁在种土地?

郑风田:

有时他们开玩笑,中国现在的农业按性别来说,是女性化,主要是50几岁的女同志在一线,因为女同志有孩子有孙子就得在家里。

所以中国农村的女性化很严重。

但我去年去韩国,发现韩国的农村跟中国一样,很多老太太在村里面,可能这是农业社会一个必然的趋势,因为男同志、小姑娘到城市找工作没问题,男同志年纪大一点还能在城里做点体力活,女同志到40、50岁了,还要到城市做体力活,至少从整个家族来说可能不合适,还是留在村里当家长比较好。

党国英:

我觉得这个判断本身有问题。

说的全面一点,他们说的是所谓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在种地,三八妇女,六一就是儿童,九九是老人。

我的观察是这样,农业经营规模越大,种地人的年龄越小。

青壮年种地的比比皆是,因为规模大了以后容易挣钱,种了五亩地、三亩地,不挣钱,年轻人当然不干,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看似地头上有老人、妇女啊,其实专业化的服务者是中青年。

打一个电话,割麦子的还是技术服务领域中青年,他们不是三八六一九九。

郑风田:

中国20多亿亩耕地,传统一般种粮食的就是一些老头老太太,或者一些妇女在弄,但是一些赚钱的行业,还是要有经营头脑。

我那一次去浙江,浙江人经常说我们有三个浙江,浙江的地很少嘛,所以有一拨浙江人到全国各地包地,比如云南的咖啡,普洱咖啡赚钱,就到普洱去包地种咖啡,东北的大米很好,也去包地种。

能包地的这些人,一定是知识文化能力都很强的人,这是一个浙江。

还有一个浙江跑到全世界包地买地,比如宁波的农民可以到巴西包地,生产大豆,运到宁波港,做这样的生意。

然后还有农场,或者合作社,规模比较大,有品牌,自己吃的少,主要用来赚钱的,这些可能有新一代的农民。

包括我前不久去丽水,有一些小年轻的到上海打了工之后,回到家乡搞淘宝村,把村里的土特产,上网去卖,这些一定是信息农民。

郑风田:

日本产量高的稻米只能喂鸡喂猪

凤凰博报:

关于中国粮食,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很多人特意跑到国外买大米,什么日本大米,泰国香米,这是中国大米不够吗?

还是中国大米不好?

党国英:

我倒觉得主要是价格问题。

现在我们官方进口一些大米,又走私进来一些大米,关键不是说谁的好吃,谁的不好吃,是外面有些大米价格低,成本问题,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如果说好吃,这个事情是一个人一个口味,如果你是从时尚的角度出发,就日本大米,你喜欢吃那个没有办法。

凤凰博报:

吃那个洋范是吗?

党国英:

我去年买过日本大米,不是我说不好吃,我们家里人都说不好吃,煮稀饭煮成了糊状,我觉得还是中国大米好吃。

泰国香米,倒是蒸的时候有一点香,但咱们国内有些大米也有这个效果。

凤凰博报:

东北好多大米都带香。

党国英:

对,所以关键是为什么我们的稻谷产量下降,其实是因为劳动成本高,导致我们的成本优势出了一些问题,所以需要进口。

郑风田:

我跟党老师的观点还真不一样,我是有体验的。

我去年11月份在日本开了一个会,日本人做的那个大米饭,真是很好吃,结果我很没有出息,说这个菜不吃了,多要了好几碗米饭。

凤凰博报:

是不是你们是特供?

郑风田:

不是去一家店,那几天开会去了很多地方吃,那个大米真的弄得很好吃。

党国英:

我怀疑你是不是没吃到过国内的好大米?

郑风田:

国内好大米我也吃过。

党国英:

我觉得日本大米不好吃。

凤凰博报:

我也觉得日本大米没那么好吃。

郑风田:

近年日本电饭煲被买,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

可能日本大米再配他们的电饭煲,做得好的时候,口感就特别好。

所以我回来后在反思,因为我们人太多了,所以国家的育种方向(是产量高),我觉得把袁隆平吹得很高就是一个误导。

为什么?

你想,一亩水稻搞几千斤,这个水稻能吃吗?

包括杂交水稻。

党国英:

杂交水稻不好吃,后来袁隆平搞的那个超级稻据说还可以。

郑风田:

学过技术的人都知道,产量和品质是矛盾的,你在一亩地上要追求品质,产量一定受影响。

如果纯粹只有产量,大部分就是化肥农药催起来的。

刚好那次去日本也参观了养鸡场,养鸡场都种稻谷,我感到很奇怪,说怎么让鸡吃这个东西?

他说日本这些年稻米过剩,又有配额必须要进口一部分稻米,所以每亩产量600斤以下的稻谷才让人吃,超过600斤(产量)的就喂猪做饲料了。

所以我们在饭店吃的这些米,都是亩产600斤以下的米。

所以一方面日本在育种,不追求产量,产量太高就喂牲口,人吃的要在某个产量以下的,这个品质是最好的,口感也好,再加上它那个电饭煲也很好,所以综合因素,他们的米饭做出来很好吃。

党国英:

我倒觉得你们可以做个网络调查。

就是让吃过日本大米的投个票,一人一个口味,看说好的多还是说不好的多。

凤凰博报:

其实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我是东北人,小的时候我们家吃米饭偏多,很少吃面,我上小学放学回家一进门,满屋子都是米香味。

党国英:

你都有这个感受,我感受特明显,我小时候那个米香的,再没有出现过,那个香味不好用词语来描述,但脑子有记忆。

郑风田:

当初可能吃不饱。

党国英:

不是,确实香,那个香味我没法描述。

凤凰博报:

这是不是跟咱们现在为了提升产量,而不保质量有关?

党国英:

土地的有机质对那个味道特别有影响。

郑风田:

农民种地种懒田。

什么叫懒田?

比如过去除草,草割掉喂牲口了,牲口有粪进入土地,土地有机质不会下降,现在农民去打工,不喂牲口,用除草剂除草,所以土壤有机质下降,然后又用化肥农药催起来的,所以品质就不行。

凤凰博报:

那党老师,咱们现在国家的粮食安全性如何?

党国英:

不看成本封闭起来讲的话,我认为我们粮食没有什么问题。

我们主产区的好土地,一亩地产一吨粮没问题,我们国家差不多有十亿亩左右的优质土地,如果八亿亩生产粮食,一亩产一吨,即使再打折扣,数量上也还是没有问题的。

关键是我们产出粮食成本高,农民不挣钱。

所以一定要把粮食安全问题转化成竞争力的问题。

如果打通国内国际市场,我认为中国人吃饭也没有问题。

国内生产粮食,国外再补一补,做个结构上的调整,没有必要担心没饭吃。

从历史上看,很多国家发生大规模饿死人的情况,一定不是真正缺粮,一定是有别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