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书读好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1656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读书读好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好读书读好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好读书读好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好读书读好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好读书读好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好读书读好书.docx

《好读书读好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读书读好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好读书读好书.docx

好读书读好书

好读书、读好书

课题:

战士要读好书

目的:

使同志们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读好书的意义,掌握好读书的方法。

内容:

一、读好书的意义

二、什么是好书

三、怎样读好书

重点:

三、怎样读好书

方法;集中上课

时间:

50分钟

地点:

教室

好读书、读好书

世界著名大文豪高尔基曾说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能使人获得知识,明白事理,陶冶情操,增长能力。

青年是一个人一生中知识积累和人生观养成的黄金时期,又有着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读书应是青年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军队里的战士,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对于很多知识都还不了解,人生观、价值观、也不牢固,所以不但要读书,还要多读、博读,而且要分清良莠,精心选择,不能滥读。

一本好书是他们的良师益友,战士们读了它,会对成长带来莫大的帮助;而一本坏书的作用就象交了一个坏朋友,不但会使其颓废、堕落,还会葬送一个青年的前程。

在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军营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目前,在我们基层连队里,就存在着两种和时代趋势不相适应的错误倾向:

一是部分战士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和的影响,片面追求实用的庸俗关系和拜金主义,从而产生“厌读书”的倾向;二是部分战士不思进取,整天捧着本“武侠小说”看得精疲力竭,或沉醉于格调低下、趣味低级的书刊,从而产生了一种“滥读书”的倾向。

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厌读书”意味着要选择愚昧和无知;“滥读书”则意味着选择犯罪。

这不但不利于战士个人的成长,也给军队建设和社会治安带来了不良的隐患。

所以帮助“厌读书”的同志对读书产生健康的情趣,帮助“滥读书”的同志去读好的书籍,是军队基层领导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如何引导战士去读书、读好书呢?

我认为应使战士们了解以下三个内容:

一、读书的意义

1、读好书是时代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崇尚文明的国度,自古以来,读书就是一项十分高尚的活动。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虽不完全正确,但却形象地反映出读书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

我国古代也流传着无数个关于读书的动人故事。

我国晋朝的孙康,小时候很爱读书,但家里穷,买不起灯油,便在冬天的晚上,冒着严寒,借着积雪的反光来读书。

另外,还有“凿壁偷光”、“头悬梁,椎刺骨”等故事。

虽然在那个科举时代,他们很多人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但也反映了我国历来地读书的崇尚。

进入二十世纪,时代赋予读书以更高的含义,周恩来同志在上小学时就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邓小平同志号召青年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江泽民同志勉励青年要多读书,对我们军队的战士更是格外关心,曾多次强调,要“把军队这所大学校办得更好,让全军官兵在这所大学校里学政治、学军事、学科学、学文化。

青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的大好时期,读书学习和实践锻炼是青年走好人生之路的一条根本途径。

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我军一代又一代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勤奋读书,刻苦实践,成长为祖国和人民的优秀儿女。

我们当代年青的士兵,更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多读好书,多学知识,圆满的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

2、读好书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由于我国目前教育条件的限制,我军士兵的文化素质并不高。

每年虽然有地方大学生毕业参军,但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代表不了我军士兵整体的文化教育素质,据资料统计,目前,我军士兵中,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不到三分之一,初中文化水平的约占一半,其余为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

这样的文化层次,不仅使连队在特色文书,军械员或需派遣专业性较强的人员参加业务学习时,往往因找不到文化水平较合适的人选而挠头,更严重地阻挠着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速度。

有这样一件事:

某部接到上级的命令到某地接新装备。

接新装备的人乘兴而去,却败兴而归,没有将新装备接回来。

原因很简单,接新装备的人对新装备的技术性能一无所知,驾驭不了这些“金弋铁马”。

部队只好在本团内文化素质较好的官兵抽调出一些人,进行了半年的培训,第二次才将新装备接回来。

但由于广大战士的文化水平较低,对新装备的性能掌握不好,在训练中没有发挥其效能,训练效果不佳。

因此战士们说:

“想装备、盼装备,装备来了怕装备。

”由此可见,官兵文化素质低对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影响是多么大啊!

杨尚昆同志曾指出:

“军队现代化建设,关健在人才。

不造就一大批现代化的军事人才,就谈不上军队的现代化。

”培养现代化的军事人才,一方面要靠军事院校,另一方面也要靠部队的战士自发或有组织地读书,学习。

“立足现有装备,打赢高技术革新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需要我们官兵要多读些军事书籍,熟练掌握手中武器,使之形成战斗力;将来许多新技术,新装备陆续在部队补充和更替,必须有掌握了科学技术的人去使用,才能发挥其作用。

所以,战士只有读者好书!

学习好科学院文化,才能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读好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

我军的兵役制度,决定了军队的主体是义务兵,义务兵服役期满后就要离开部队,投入到火热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当中去。

这应要面临着生存和就业的考验,市场经济就意味着竞争,竞争的最终表现形式是人才的竞争。

作为一名革命战士不仅要成为军营中的强者,也要成为经济建设大潮中的强人。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建设现代化所必需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

如果战士自己有一技之长,一入社会就会适应,从而能为经济建设贡献己的力量;如果战士在军队一无所成,那么回到社会也必将社会所淘汰,从而为经济建设增添负担。

我军每年复员军人将近百万,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军队就学会了很多技能,一旦进入社会,立刻成了经济建设的生力军,无论是回农村,还是进工厂,无论是搞科研,还是办企业,都显示出其强大的竞争力,对经济的发展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但也有一少部分战士在部队时一无所成,一离开部队,便觉得无所是处,于是成了社会中消极的一部分。

面对着每年汹涌而来的复员大军,社会在呼唤:

战士们,多读些书吧!

只有多学些知识,多掌握本领,你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也只有这样,你们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4、读好书是个人发展的需要

书籍是青年成长进步的阶梯。

在服役期间多读些好书,将会对战士们产生非常大的帮助。

1、有助于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不是短时间所能达到的,但养成后将在今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思想,使你做出有利于正确发展的决定和行动。

雷锋同志就常把毛主席的著作随身携带,一有时间就看,悉心领会,培养成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人民做出了大量的好事,成为全世界人民学习的榜样。

2、有助于从本职工作出发,苦练基本功,使战士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南京军区某师舟桥连一战士,只有高小文化,但为了解决工兵渡河计算上的难题,硬是学透了初中和高中的数理化书籍,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研制成功了“渡河计算盘”。

过去三个人要花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的计算项目,现在使用计算盘,一个人只花两三分钟就能准确地计算出来。

部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提高,该战士也因此荣立了二等功,实现了个人的进步。

3、有助于战士考学或提干,步入军官的行列,实现其积极要求进步的愿望。

我军每年都要从现役士兵中选拔大批人员入军校深造或直接提干,为我军的现代化建设保留人才。

正因为这样,很多地方青年之所以报名参军,也是报着这样的目的。

这些人有上进的想法和求知的欲望,服役期间多读书,对于这些人来说将是非常有益的。

4、有助于发展自己的专业和特长,在复员后能迅速适应新环境,在经济的战场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某部战士徐成华,入伍后分到炊事班他开始时有些想不通,后来,在党支部的帮助下,他纠正了错误认识,并打算在这行干出些名堂来。

他买来很多烹饪书籍,还向_一些饭店厨师请教,学会了二百多种菜的烹调技术,一个人能腌制出一百二十多种小菜,达到了二级厨师水平。

复员后被各大饭店争先恐后地骋请工作,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以上给大家讲解了读书的意义。

有的同志一定要问:

“什么样的书才是我们应该看的好书呢?

”下面就给大家讲一下。

二、什么是好书

人有高低之差,书亦有好坏之别,就象《红楼梦》那样的好书,其中也有许多芜杂之处,误食之,就将引火烧身,自食恶果。

瑞士作家凯勒说:

“一本好书就是一艘船,它可以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

”可别林斯基也说过: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读书和选购商品一样,同样需要识货,才不致于上错“贼船”,误了青春。

你们大家都是18--22岁的青年正处于人生观形成时期,求知欲望强烈,但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

如果不加选择地乱读书,每天沉醉于那些格调低下的作品里,就必将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消极悲观,浪费青春不说,还将给家庭、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

那么,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呢?

在我看来,作为好书,它必须具备以下四个重要条件:

一、要具有引人向上、摧人进取的思想性。

例如: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雷锋》等。

那“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这样,他就可以无愧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类最崇高的事业——共产主义。

”的富有哲理的名言,曾激励着几代人的拼搏和进取。

二、要具备结构严谨、文笔精雕的艺术性。

如:

高尔基的《海燕》、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多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等。

象《海燕》里的: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一道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使我们在被那优美的语言所陶醉的同时,又油然而生一种奋起拼搏的感觉。

又如:

郭沫若的《屈原》里“雷电颂”那段精彩的词句:

“风,你咆哮吧!

咆哮吧!

咆哮吧!

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在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你咆哮的时候,正是你大声咆哮的时候。

啊!

尽管你是怎样地咆哮,你也毫不能把这比铁还沉重的黑暗摧毁,不能把死了的摧活转来。

但你,你至少可以吹动一些尘土,吹动一些沙石,吹动一些花草树木。

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大声咆哮啊!

啊!

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浪啊;那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力啊!

你们是自由、是音乐、是跳舞。

这豪壮的气势,难道不象汹涌的海浪一样给人以排山倒海般力量的感觉和表达了人们冲破黑暗,向往光明的强烈愿望吗?

三、要具备富于生活、广闻博采的趣味性。

无《战士小百科》《文摘周报》等报刊书籍。

世界是多采奇妙的,假如你想不断地摆脱令你目不暇接的惊奇,去走向成熟;假如你想尽快地对书籍产生浓厚的情趣,那么你就不能忽视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

四、要具备科学可信、方便生活的实用性。

如:

《摄影技术》《家用电器维修技术》等军地两用人才丛书。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和科学技术时代,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竞争异常激烈。

假如你没有一技之长,那么,你非但不能很好地保卫祖国,就是将来走向社会,也将很难在立足之地,只能被社会强大的潮流所淘汰。

综上所述,凡具备以上四个条件的书籍,对我们成长进步都有帮助,我们都可以将它们统称为:

“好书”。

我们在读书前,一定要区分书是好是坏。

适合战士们读的好书主要有以下四大类:

第一类:

政治理论书籍。

如《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我们竖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取向,使我们在成长的路途上不会迷失方向。

第二类:

军事理论书籍。

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古代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等。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我们加强军事修养、掌握军事技能。

为在本职工作上作出一番作为垫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类:

文学艺术书籍。

如名人传记、世界名著、军旅丛书、艺术欣赏类书籍等,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科技知识、培养各种技术能力。

第四类:

科学技术书籍。

如科普读物、专业技术书籍等,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科技知识,培养各种专业技术等能力。

对于一些娱乐消遣性书籍,比如说:

武侠小说。

适当地有节制地看一些也谓常不可,但是这类书往往故事惊险、情节曲折,宣扬豪侠仗义的色彩较浓,适应青年人情感强烈、血气方刚、崇尚英雄的心理。

所以,有的人一旦恋上了便被弄得整天云涌雾照,昏昏沉沉,甚至走火入魔,影响工作和学习。

所以,我们要以尽量少读或不读这类作品为佳。

对于那些国家法律禁止的“地下出版物”和一些手抄本以及宣传色情、凶杀和犯罪的书刊,都统称为黄色书籍。

什么是黄色书籍呢?

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

黄色,起源于十九世纪美国报业资本家赫斯特和普滋所办的报纸竞相刊载低级趣味的连环画:

《黄色孩童》,当时被称为黄色报纸,以后凡是低级下流的所谓书刊都统称为黄色书籍。

因为这类书籍只能腐蚀人们的灵魂,淡化人们的信念,有百害而无一利,是绝对不能涉猎的禁书。

还有一些书籍,虽然也是名著,也是健康的书籍,但由于读者的文化层次思想理论高度等的限制,只适合少部分人去读,其它人看了则起不到好的效果,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就是坏书。

如我国古代名著《金瓶梅》等,很多人由于欣赏水平的限制,只是为了追求单纯的感观刺激而读它,这就起到了相反的效果,所以这类书,我们就不要读它。

对于好书,我们要把它当成良师益友,置于桌前枕畔,一有闲暇就要拿起它;对于坏书,我们可以从电影《列宁在十月》中学习如何对待它。

有这样一个镜头:

瓦西里给列宁取书做枕头,列宁一本本地查看,翻到反动的黄色书籍时,他风趣而果断地说:

“这样_无聊的坏书,只能用来垫脚。

”我们在对待好书与坏书时,要学习列宁的爱憎观。

三、怎样读好书

好的书籍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集中了人类世世代代文明与知识的结晶。

它象高级营养品一样,能滋补你的头脑,启动你的智慧,颐养你的品性。

所以,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学习它,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具体方法我认为应从以下六个点来学习。

一、博读。

治学皆自读书始。

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不是博览群书者。

鲁讯先生主张“博采众家,取其所长”。

杜甫诗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到用时方恨少,不博便无以致精。

博学方能足智,足智才能多谋。

阅尽世间用兵佳话,锦囊妙计莫不出自学而不厌、知识渊博的谋士之手。

由此可见,纵横博深的知识也是战斗力。

《史记》中讲,项羽少年时代不愿学剑,他对叔父项梁说:

学剑,只能“一人敌”,我要学“万人敌”“一人敌”,即使学得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也只能是一名合格的战斗员;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即“万人敌”就一定要博才广学。

东吴的吕蒙曾一度担心军务繁忙,没机会读书,孙权便批评他:

“汉光武在军事紧张时手不释卷,曹孟德也说自己老而好学,你们为什么不能以此自勉呢?

”拿破仑的军事才能尽人皆知,他发愤读书,一有空就废寝忘食地博览群书,即使住在军营里,也是象平时一样贪婪地阅读一切能够弄到手的书,尽可能一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

现代的军事科学,更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要在军事科学研究上焕发创造精神,重要的是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鲁讯说:

“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当今的科学高速发展,各个科学领域都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任何一门科学,都不是孤立的。

要想在本专业内取得成就,必须通晓专业外的种种有关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触类旁通,深刻理解专业内的学问,搞好本专业。

如鲁讯所言,专才首先应当是博才。

“实践出真知”,这话虽然一点不错,但由于每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精力又有限,加上活动范围的限制,不可能事事都去亲身实践,因而主要地还是通过借鉴前人或者他人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和智慧,正如列宁所讲“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要想达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境地,重要的途径就是多读书。

书本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集中了人类世世代代文明与知识的结晶,它象高级营养品一样,能滋补你的头脑,启动你的智慧,颐养你的品性。

孙中山先生有句名言,一两顿饭不吃倒不在乎,不看书却受不了;高尔基总是象饿汉扑向面包一样扑在书本上;革命导师马克思更是博览群书的典范,他说: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博览群书呢?

一是“有空就看”,二是“有书就读”。

时间紧怎么办?

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挤一挤就出来了。

古人挤时间的办法有“三上”:

马上、枕上、厕上。

书从哪里来?

“借、换、买、抄”连队都有图书室,要充分利用起来,如有机会去地方的图书馆当然就更好了;连队干部以及战友的书也可以借来或用自己的书与之交换着看;每月的津贴费注意节省一些,用余下来的钱也可以购买自己所需的部分书籍;对于一些内容较少归还时间又紧的书,我们还可以先抄下来再慢慢看。

有了书怎么读?

一是要注意广泛性,即使与本专业不相干的,也要泛览。

众多学科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了某一科都会对你所要进行的内容产生影响。

这正如蜜蜂采蜜一样:

蜜蜂采过很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二是要加强针对性,切忌盲目。

苏东坡说:

“书富有如海,百货皆有。

人之精力有限,不能兼收尽取,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对于与己相干的内容,要重点去看,不重要的内容,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三是要有灵活性,看书时要由浅入深,才能很快理解。

不要盲目冒进,一味求快,这样会适得其反。

二、笔记。

有些人确实读了很多书,可是宛若过眼烟云所得无几,甚至如朱熹所说的“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什么道理呢?

这就是俗话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时觉得会了,便没有把该记的东西记下来随着时间流逝,记忆便慢慢淡化了。

所以,我们应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记笔记的好处很多:

有利于纠正急于求成、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式的读书怪癖,迫使自己慢读、细读、精读,帮助思考,加深理解,促进消化吸收;有利于增强记忆和积累资料,录以备忘,逐步增加知识,“积学以储宝”;有利于日后查找、复习与使用,免除了“踏破铁鞋无觅处”之苦;记笔记,还可以训练分析问题、综合问题和书面表达能力。

有了各种各样的笔记,便于自己治学,开展研究工作,做到需要资料时呼之即出、召之即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没有“千日养兵”的充分准备,就不可能有“一时之兵”而获得胜利的绝对把握。

“临渴掘井”,决非读书治学之道。

大凡读书治学中卓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重视笔记的作用。

尽管他们的脑子很好,博闻强记,但并不依赖自己的脑子,而是眼口脑手并用,把在读书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东西记下来。

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作过研究和摘要的书籍达一千五百多种,仅在1861年到1863年两年时间,在大英博物馆摘录的材料就写满了二十三个笔记本。

正是这些笔记,使马克思在想用哪方面资料时,都能从笔记上翻出来,加快了《资本论》的完成。

列宁从不依靠自己的记忆力,虽然他的记忆力是很出色的。

他从不凭记忆“差不多地”来叙述事实,他叙述事实是非常确切的。

他阅读了大量的材料┄┄,凡是要想记住的地方,他都摘录下来记在笔记本上。

毛泽东同志历来提倡“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

十九世纪法国科学幻想小说作家凡尔纳,一生写作科幻小说一百多本,平均每年写两到三本,在他去世后,人们在他的书房,发现他摘录的笔记竟有两万五千多本。

只要勤于动笔,发扬燕子衔泥垒大窝的精神,就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宝库。

读书时,记笔记的方法有很多。

把读书的心得体会或者将原书的内容要点写出来,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二是根据需要摘抄原文,甚至整篇抄录的也有。

例如明朝的宋濂,幼时家贫,买不起书,便向人家借书来抄录,即使天寒地冻,砚台结冰,手指冻得不能屈伸,也不放松;我们今人不至于无钱买书,主要是学习他这种认真读书的精神。

不过,有些好书是花钱也买不到的话,就不能不抄。

除此之外,一般只是在原文较短的情况下,采用抄书的办法;三是写提纲;四是在原文上做记号或批注。

这种方法只限于本人所有的书刊资料,切不可在公用或他人的书籍上乱批乱划。

读书人知书该识理,最要讲究道德,虽是题外之言,却不能不说。

总之,采用哪一种方法,要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确定,同志们应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置疑。

书本上的知识,是正确还是错误,是精华还是糟粕,需要我们自己来判断。

如果全般不加思索便接受了书的全部内容,那就是“书呆子”,并不能更深地领会书的内容,只有深入钻研,在吸取书中营养的同时,提出若干疑义,究根究底,才能获益匪浅。

正如古人所说: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悟。

真理的长河永无穷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不管他如何有成就,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条件下,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他的学识、见解不可能至善至美。

因此,我们在继承前人治学成果的同时,对于其不足之处,对于某些陈旧观念,要敢于怀疑,敢于质询。

古人有言: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头脑凝固,屈从于已有的成就,拘泥于过时的观念。

人类的思维就永远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永远不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就不可能有哥白尼“日心说”的创立,没有对“物种不变论”的怀疑,就不可能有达尔文“进化论”问世。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经说过:

“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怀疑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所压倒。

”正因如此,他敢于向地质“权威”的偏见和谬误挑战,创立了崭新的地质力学理论。

可以说,这些科学家能够在科学的崎岖山路上攀登高峰,为人类文明作出杰出的贡献,正是他们不断置疑而后释的结果。

读书学习的过程,就是地个见疑、置疑、释疑的过程。

一个不善于见疑、置疑、释疑的人,读书断无所得,治学必无所成。

然而,置疑不是目的,不是消极的“怀疑主义”,而是否定不正确的东西、求得正确答案的一种手段,是一个去泥沙、清除污垢、找到珍珠、挖掘宝藏的过程,是出于对新的事理的执着追求,目的是有所肯定。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学贵知疑的同时也要善疑。

否则,当疑不疑,不应疑而乱疑,都只会把思想引向邪路,这不是我们应取的读书学习的态度。

四、多思。

古人云:

“学而不思则罔”,是说学习不寻思其义,就容易受到欺蒙。

哥德说过,缺少思考就不会有知识。

大数学家高斯更是一语破的:

“假如别人和我一样深刻和持续地思考数学真理,他们会作出同样的发现。

”伽利略是怎样打开近代科学的大门的呢?

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不轻易放过一个思考的机会。

他十七岁进入比萨大学学习,那是天主教的天下,要做礼拜。

可是就连在教堂里做礼拜这样神圣不可侵犯的时刻,怎么也禁止不了伽利略的思考。

当别人在虔诚地祷告时,他却全神贯注地看着教堂里吊灯的摆动,根据摆动的原则,发明了伽利略摆,为制造钟表打下了理论基础。

所谓学问,就是要学要问。

问有两种,一是问人,一是问己。

问人先问己,问己才能迫使你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提出问题想办法去解决。

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实际检验,也是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开始。

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又解决问题,尝到了独立思考折甜头,就能更加激发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使知识逐渐丰富起来。

我们每个人都有头脑,遇到困难,就要思考着去解决而不能绕着走,也不能不加思索就求助于别人,这样才会理解深刻、记得牢固,甚至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如果再三思考,实在解答不了,就应该虚心求教。

自然,“学问”二字,一定要先“学”后“问”。

五、温故。

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还有重要的一环,就是坚持经常不断地重新温习学过的知识。

这样作的好处在于:

第一,能巩固已学的知识,使学到的东西真正在自己头脑中“扎根落户”,而不至于成为来去匆匆的“过客”。

所谓“过目不忘”者,这样的“奇才”也许有,但毕竟太少。

即使一时“不忘”,如果此后再也不“过目”,久而久之,恐怕同样也会忘掉的。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在他看来,温习故学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第二,突破难点,增进理解能力,我国著名科学家高士其,在回答部分青年反映外语难记的问题时,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学习外语并不难,学习外语就象交朋友一样,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见面,朋友之间就亲密无间了”。

读书也是这样,只有多读,反复温习,原来不懂的地方自然也就懂了,不理解的东西也会迎刃而解。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重复不是被动的,而是在温故的牢实基础上,达到新的飞跃,为学习新的知识架桥铺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