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1441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docx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docx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

古达苗族彝族乡初级中学刘应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建设的大潮席卷了中华大地,无数人离开了家园外出经商、务工,用勤劳和汗水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他们的孩子却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对策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也变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

这些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爱护和管教。

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人格上的缺陷,造成各种心理问题。

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心理沟通,在学习和生活上多给予关心和照顾,磨练他们的坚强意志,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其健康的心理。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庭的亲情关怀,常年难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寄养在亲戚家里或由他人代管,或同爷爷、奶奶等长辈生活在一起。

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

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

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只能自己处理。

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逆反心理强

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与人有一点摩擦就较真,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故而跟人相处充满警惕甚至敌意。

因此,在学校中他们容易违纪,迟到、逃学、不完成作业、顶撞老师,甚至与人打架斗殴。

毛应龙是七年级我班的学生,父母都在外打工,爷爷奶奶负责他的生活,来到学校从来没有做作业的习惯,还经常逃学,不时还进网吧,即使没钱上不了网,也不来学校,同学把他的事告诉老师,他就“发横”总认为同学见不得他,不久,就辍学了。

可见,毛应龙的心理不够健康,内心很孤独。

(二)厌学、自卑心理严重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差,对学校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

没有意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由于贫困,‘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

他们只能孤独寂寞地成长,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

更现实一点儿,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三)缺乏沟通,性格孤僻内向

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有困难时不愿向他人求助,偶尔有成功也没人鼓励,久而久之就变得不愿与人交流。

性格就很内向,外表看似没什么,但内心的心结永远解不开。

赵悦是一名清秀文静的女孩子,原因是她很小时母亲就去世,由父亲一手辛劳带大,从小缺乏母爱,性格过于孤僻,老师多次开导她,把她叫到办公室。

没说几句话就红了眼睛,泪珠直往下掉。

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怪异。

坚持到初三就辍学了。

(四)人际交往关系障碍

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得偏激、易怒,与人交往没有礼貌,怨恨父辈导致亲情缺失。

有些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没能耐,才要出去打工挣钱,把自己丢在家里,产生怨恨情绪。

长辈又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与父母间产生情感隔膜。

逆反和自卑心理会日益加重。

(五)家庭因素

由于部分家庭长辈关系不和睦,经常吵嘴,甚至打架。

孩子会无意识之间学习,所谓的“遗传”。

没有很好的家庭作后盾,怎能培养出一位优秀的人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怎样的家庭就孕育出怎样的孩子,孩子会潜移默化的受感染,久而久之就成为习惯。

(六)社会因素

在现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各种习气都在无形蔓延。

网吧是影响最大的层面,很多学生由于没有正确应对,不慎误入歧途。

特别是留守儿童,在没有家长及时的引导下,由他们自己发展,虽然网络不好玩,但与学习相比较要好得多。

即使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由于耽误了学习时间,也跟不上了,辍学是必然。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现象分析。

现阶段辍学的儿童比例时适增加,事实不容乐观。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一)监护现状甚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

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

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

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

一是血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

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

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

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

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

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

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

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

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

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二)父母认知影响

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和不良职业活动存在负面影响尽管“留守儿童”家庭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的长期间断,但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

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

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

也有部分家长总认为,九年义务教育,把孩子送到学习有老师照管,落后地区还有生活补足,不如让孩子住校,有人看管,一举几得。

另一种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

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

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三)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更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孩子”。

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校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

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①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或者是给予很少的机会。

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②教师落后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主权。

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恐惧感。

第二、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认为“玉不琢不成器”。

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半点违背教师的意思,惩罚成为家常便饭。

第三、由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严重地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

儿童在家得不到关爱,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四)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

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农村小集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

小学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

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时下,农村的“闲人”太多,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街上晃着,许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

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父母回到“留守儿童”身边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这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即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实行民工“市民待遇”,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同时,要加快专门学校的建设。

在农民工集中地区,鼓励、扶持专门对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

(二)从父母、监护人入手

从当前来看,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主要应从民工输出地即农村入手。

父母应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应该与学校老师建立“信息链”。

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

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

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

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三)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

不要做形同虚设的形式。

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

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等,还有必要了解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

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开展兴趣活动班,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

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

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

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时期。

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他们有憧憬,有梦想。

教会他们如何经营自己的人生,实现梦想,给他们坚定的信念、温暖的关怀是父母、老师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肖正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1期.

2、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及展望》,《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3、《21世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吴思娜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