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0021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本章学习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从广阔的宇宙到地球上的高山、大海再到微观的原子和分子,都是本章研究对象。

学习本章知识以后,你会知道:

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物质的三种常见形态: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基本性质-------质量和密度,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等。

同时学会探究物质的密度与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会应用质量和密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

  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

(1)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了解原子的结构;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学法点拨

  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

宇观世界:

宇宙、银河系、地球等。

它们的体积非常大,大多距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和研究:

宏观世界:

地球上人类可以实地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

物体尺寸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研究。

  微观物质的尺度很小,人类肉眼无法直接观察。

但是,分子也有结构,它是由原子组成的。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

  教师:

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

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

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宇宙有多大?

  综合观察课本图10.1-1和课本图10.12-1。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

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

  2.交流资料数据: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科恒星中的一员;

  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光年;

  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

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结论:

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3.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

  哥白尼与日心说;

  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

  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我国“神舟”号飞船的五次成功飞行。

宇航员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绕地球航行。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宇宙的奥秘将逐渐被揭示。

  4.宇宙的组成

  问题:

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物质由分子组成

  ○1问题:

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探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

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组成;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

但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

到底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2分割物质实验:

  物质分割有一个限度,分割到这一限度时小粒子能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但用肉眼不能看到,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

科学研究发现:

任何物质都是由主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第一个把这些粒子叫做分子。

  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1学生交流课前观察蜡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问题:

我们知道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

物质处于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从实验,我们看到物质在一般情况下由液态变为固态体积缩小,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增大。

物质由分子组成,那么,物质存在的形式与分子的存在状态是否联系呢?

  ○3探究:

先让学生说说他们在课堂上听课,课间在教室里活动时,课间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时这三种情况下活动的状态和活动空间。

  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结论:

根据以上探究,可以认为物质存在的形式与构成物质的分子的运动状态有关。

  原子结构

  我们知道了物质同分子组成,人们又猜测分子能不能继续分割?

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并把这样的粒子称为原子。

同时还发现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

  在一般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相相等。

原子核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又由更小的夸克组成……

  达标自查

  .我们人类生活在广阔的宇宙里,太阳是

  中一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人类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

  条轨道上运行。

目前发现的太阳系有

  大行星。

  2.物质由微小的粒子组成。

这些微小粒子保持了物质的性质,我们叫它

  。

由于它的体积很小,一般要用

  观察。

  3.固态物质中,粒子之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具有一定的

  和

  。

  4.液体没有确定的

  ,具有

  。

气体粒子之间作用力小,故气体容易被

  ,并具有

  性。

  5.物质由

  组成。

分子由

  组成。

原子核外的电子绕

  运动。

  6.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时候,体积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A.体积都变小;

  B.体积都变大;

  c.有的体积变大,有的体积变小;

  D.无法判断。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B.液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c.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

  D.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8.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A.12nm=1.2×109m;

  B.12nm=1.2×10-9m;

  c.12nm=12×109m;

  D.12nm=12×10-9m。

  9.下列对物质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固态物质的排列规则,就像学生做广播体操一样;

  B.液态物质的分子可以移动,就像操场上踢足球的学生一样可以在球场上跑动;

  c.气态物质的分子几乎不受力,就像下课以后的同学可以自由活动。

  能力提高

  0.探究: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时候,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猜想:

  设计、进行实验:

选用熟动物油作为探究对象。

  把熟动物油放在烧杯里,用火加热,使它完全熔化,记下液面所在的刻度位置。

  拿开火源,使熟动物油冷却。

  观察:

它的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你还可以用什么物质进一步进行探究?

  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1.探究:

水结成冰以后,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猜想:

  设计、进行实验:

  分析结论:

  交流:

通过第10题和第11题的探究,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

(2)

  课题

  1.1宇宙和微观世界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授课人

  重点

  能描述固液气三物态的基本特征,了解固液气三物态微观的分子排列。

  难点

  学生对物质世界从宏观到微观尺度的了解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过程与方法:

建立模型、拟人类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科学家对科学的探索历程的艰辛,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尊重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显示

  引入新课

  对学生课下的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交流(以知识竞赛的形式)

  提出问题

  学生抢答

  抢答题目

  讲授

  新课

  总结刚才所抢答的题目,得出物质从宏观到微观的尺寸排序。

  宇宙、物质、分子、原子、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分为中子和质子、质子和中子又是由夸克组成的。

  引导学生

  总结

  谈感受

  

  讲授新课

  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状态有:

固态、液态、气态。

这三种状态在宏观上有什么特点?

  提问

  学生讨论,完成表格

  出示表格

  讨论猜想:

为什么固、液、气三态会具有这样的宏观特点?

  猜想:

与物质的分子排列情况有关。

  为了表示三态物质分子排列情况的不同,需要建立一个模型。

  老师引导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建立模型

  并上台展示

  设计实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老师指导

  学生实验

  得出结论,并让学生完成表格。

  总结:

  搜集资料→得出结论→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建立模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

  老师总结整节课的程序。

  学生讨论

  布置作业

  搜集资料探究纳米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