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pdf范文模板 13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9901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pdf范文模板 13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pdf范文模板 13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pdf范文模板 13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pdf范文模板 13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pdf范文模板 13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pdf范文模板 13页.docx

《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pdf范文模板 1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pdf范文模板 13页.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pdf范文模板 13页.docx

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pdf范文模板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pdf

篇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新课标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且把“数感”摆在六个核心概念中的首要位置,充分表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数感。

一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

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

二体验生活,在生活实例中启蒙数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1.联系身边事物,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味。

例如在认识“0”时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

“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计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格尺上有0”?

?

使学生直观体会“0”,甚至理解了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还可以在温度计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电话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

?

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建立

数感奠定了基础。

2.感受生活实例,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实例,并从中深刻领会数学知识,不仅能使学生加深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采撷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三活动激智慧,在活动中发展数感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又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并自我建构数学知识过程的活动,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等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1.构建活动平台,让学生感应数在何处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把握数的大小、顺序等相对关系,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应数无处不在,体验数感的存在。

如为了让学生感应信息数字化,教师构建一个活动平台:

让学生把自己父母的居民身份证号码抄下并且解读。

当明白了身份证号各位数字所代表的信息后,请学生当一次校长助理,仿照身份证号码的设置,为学校设计全校学生的学号。

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应到数能表达和交流信息,而且数就在生活中。

2.开放活动时空,让学生感受数有何能学生对数学一般有枯燥无味、神秘难测之感。

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开放活动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之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如在认识厘米、米以后,我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小组合作用一根5米长的绳子结合估算实际丈量校园内某一地方的长度,进一步加深对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

往后我又随机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以绳子当篱笆,去围一块地,开展“看哪个小组围得多”操作活动,学生很有创意的想出了各种

五花八门的围法,有在操场上围成长方形的,有靠一边围墙的,还有找一个角靠了两边墙围的?

?

学生通过相互比较,最后择优选定了操作的方法。

这样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就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单位概念教学“鲜活”了起来,学生也更加喜欢数学,更好地应用数学,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以人为本”,在估算中增强数感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

新课标也指出估算相对于精确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广泛的实际应用,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改变学生对估算的认识,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综上所述,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

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2、谈谈自己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1.合作学习前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

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2.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

由于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耐心扶助,除教给他们一步一步的思考方法外,还要努力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

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

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交流时,需要我们教师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为此,可采取下列措施:

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3.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使优生更优,差生更差。

为此,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第四,进行行间指导时,教师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对于优秀生则鼓励他们回答难度大、有挑战性的问题。

?

?

?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一、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如果最初的数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总之,能够让儿童的感官所接受,这时,我们就能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并且使我们进入儿童的思维世界。

”这就是说,数学教学充满兴趣性。

我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大量使用学具卡片,如小猫、小狗、大象?

?

用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卡片,教会学生认数,计算;同时大量使用幻灯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最后动口表达的“三动”能力。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不是按照教学进度:

每个数都要讲一堂课,而是利用学生学龄前的基础,利用图片,仅用二节课就教会了1-10这10个数。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摆卡片、说数、互相检查、汇报。

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充满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数学课有意思,不枯燥,为今后培养能力奠定基矗。

二、教给学习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时,我们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忽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教给学生会使用教科书低年级使用教材重点应放在观察上。

新课本大量使用了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

在指导学生看书观察时,可根据儿童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采用以下顺序:

①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能按一定顺序观察,用上、下、左、右等方位词。

②按图意要求,会操作摆学具,并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

③会按图意要求填数、填符号或计算;

篇二: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力

数学思考力的提升对学生的数学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是衡量一个人数学能力高低的权重砝码。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力从本质上说需要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以课堂实施为抓手,从问题情境的创设、思维方式的养成、引导探索的空间、练习题的设计和练习题的开发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学生的思考力。

在新课程理念映射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思考力无疑应将成为照亮学生学习过程的一支“火把”,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数学素养的积淀提供动力保障。

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力呢?

下面我先从《数学课程标准》谈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作为课程目标之一的“数学思考”对学生的发展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数学思考弥散于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之中,融合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而数学思考能力的高低更是衡量一个人数学能力高低的权重砝码。

因此,站在关注学生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数学思考力的培养,我们感觉,我们平时习惯的串讲串问常常阻塞了学生思维的通道,我们创设的狭隘的问题情境常常顺应了学生思维的惰性,而学生惯常的线性思维方式又阻碍了他们思维深度与广度的开掘。

要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力,必须完成以下几方面的“转变”过程。

1.问题情境的创设上,要由“一望到底”式的浅性开问转向“一石激起千层浪”式的深度设疑

以下是两位老师在执教表内乘法练习课始创设的问题情境。

师A:

出示一盒乒乓球图片,标价6元。

问学生:

体育组的王老师买9盒这样的乒乓球要多少元?

从所用的乘法算式中引出:

“今天咱们就来练习乘法”。

教师揭示课题。

师B:

(师生谈话)小朋友,双休日做完作业后,你们通常会干些什么?

学生说会休息、会玩一会儿等等。

教师接上:

小明双休日做完作业后,约了附近的5个小伙伴一块到楼下踢球,之后又邀请他们到家里坐坐。

小明的妈妈很热情地招待他们,她拿出一袋巧克力,

告诉小明:

这里一共有46颗巧克力,你去分给你的5个小伙伴,可以全部分完,也可以剩下一些(教师边讲边出示图及数字)。

你们猜猜看,小明会怎么分?

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想出了多种答案:

每人分1颗,分掉5颗;每人分2颗,分掉10颗;每人分3颗,分掉15颗……,由此教师引出本课练习内容,并揭示课题。

对比以上两个案例,不难看出,对于教师A而言,这个购物情境的创设只是引入新课的一个楔子,只要学生简短地想一想该怎样列式,算出答案后即可“推门而入”,进入练习程序了。

而教师B则将问题情境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载体进行了“用心良苦”的设计,面对这个综合的具有思维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思维的触角会在原先的知识经验领域内探寻、搜索:

这要用到哪方面的知识?

和我以前解决的什么问题有关联?

一旦触碰到、抓住了有关联性的东西后,思维马上进行收敛:

我该从哪儿开始思考?

在我的思维经历中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情况?

我是否可以按一定的顺序去想?

……试想,在这种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下,学生会去主动地思考,不断地变换思维的角度,不断地思索试探下一个答案,思维会不断地波动,荡起阵阵涟漪。

两个问题情境带给学生思维的冲击力孰轻孰重,一望而知,哪个更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毋须多言。

由此也提醒我们,要引发学生“智力亢奋”的状态,就要将问题情境这颗“石子”投掷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的思维鼓荡、蔓延和发散,变被动的想一想为积极的主动思考。

2.思维方式的养成上,要由“零敲碎打”式的线性思维向“条分缕析”式的宽度思维跃进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起始阶段,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习惯于点状契入,线状延伸,是一种比较封闭的思维方式。

与其说是一种思维的特点,不如说是一种思维的习惯,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雕琢它,刻意地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有条理的思考,将学生思维的一个个零散的点联结成一张严密的网。

在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可以依托进行这方面思维培养的素材。

如在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

买一张8角钱的邮票,该怎么付钱?

学生也想到了好几种答案:

付8个1角;付1个5角,1个2角,1个1角;付4个2角;付1元找2角……不过,都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地从脑袋中“蹦”出来的答案,

没有经过深入和缜密的思考,也并不去深究是否还会有其它拿法。

对此,教师不妨将这些凌乱的答案板书出来,启发学生:

看来拿法不止一种,那你能帮这些拿法分分类吗?

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明确了有一种面值的取法,两种、三种面值的取法,一种面值的取法中又有需要找零和不需要找零之分。

至此,学生对这些思维结果的由来有了初步的体验,但仅此还不够,教师可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将黑板上所有的拿法擦去,问学生:

如果现在让你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会有哪几种答案呢?

能否将所有的答案都找出来?

一追到底的提问推动学生二次经历思考过程,而这样的二次思维过程无疑是学生重新调整思维路径,达到思维条理化、系统化的一次重要经历,是凌乱的思路重新梳理的过程,也是思维由点到线至面的集结过程,更是思维品质优化、思维能力优化的一个过程。

3.引导探索的空间上,要将“小碎步”的提问牵引置换为“大跨步”的开放预设

在常规教学中,我们习惯了将关注的目光聚焦于学生接受知识的达成度,习惯于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为他们铺设一个个问题台阶。

殊不知,这一个个细碎的问题无形中给学生以暗示,肢解了他们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削弱了思维的挑战性,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

以下是两位教师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的不同教学行为。

师A:

出示例题3.6÷0.24的竖式后,问学生:

这也是一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回想一下,前面我们碰到这类问题是怎么办的?

生:

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算。

师:

那这道题该怎样转化?

生:

将除数0.2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变成24,再将被除数3.6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两位。

师:

那3.6的小数部分只有一位,该怎么办?

生:

在末尾补上一个0。

教师板书后问:

接下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

师B:

出示例题3.6÷0.24,问:

这也是一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你能不能算出得数?

自己可以试试看。

接下去学生在下面尝试的同时,教师进行巡视,然后分别让不同做法的几位学生上黑板板书计算过程:

接下来就是组织学生就以上算法进行交流、讨论、辨析,直至顺利完成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正确建构。

可以看出,教师A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步步为营地顺利将学生送到知识获取的最

后一站,可谓“尽心尽力”,而教师B则放任自流,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只在典型的几种算法出来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和讨论。

两种教学行为折射的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

教师B意在深远的行为却给了我们有效的启示:

要为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尝试放行,舍得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因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尝试、体验,只有亲身经历探索过程,他的思维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思维能力才能得到不断提升。

4.练习题的开发上,要由“家常”式习题逐步向挑战性习题跳进。

在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当常规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所熟悉,当解决的问题永远是学生熟悉的形式,则学生眼中求知的光芒会减弱,思维的惰性会日渐增长。

新教材中虽然在习题的设计上花了许多心思,但见多了这类常规题的学生犹如吃多了“家常菜”一般还是感觉到了厌倦。

本着尊重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从提升学生数学思考力的角度考虑,在设计练习题时,不妨适当补充一些生活应用题、智趣探索题和开放题。

如在学生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一)”时,除了沿用教材中的部分习题外,我分别补充了如下的生活题、智趣题和开放题。

生活题:

201X年10月12日9时整,“神州六号”飞上太空,绕地球飞行,起初运行轨道是椭圆形,距地球最近距离是200千米,最远距离是347千米,后来调整轨道是圆形,距地球343千米。

根据以上数据提出问题并解答。

开放题:

(1)班小冬、小明和小亮三个男生家住得比较靠近。

小冬和小明家相距300米,小明和小亮家相距450米。

小冬和小亮家相距多少米?

(友情提示:

三家的位置关系可不止一种情况哦!

其中的生活应用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沟通,又恰当渗透了时事科学信息,让学生感受到奥妙的天文科学中竟也有自己能解决的数学问题,令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被强烈地挑起。

智趣题既迎合了低年级学生的兴趣需求,又兼顾了巧妙比较的思想方法,令学生有茅塞顿开、眼前一亮的感觉,体会到科学巧妙地思考竟能事半功倍。

开放题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严密性提出了挑战,也让学生从相互的交流讨论中得到启发,有效锤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应该说,生活应用题可以扩张数学思考的表面张力,让数学变得更有内涵,智趣探索题有效挑战了学生数学思考的高度和灵巧度,令数学更有生机和魅力,而开放寻根题则增加了数学思考的厚度承载,令学生的思维更有宽度和延展性,让数学更意味深长。

数学思考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它似乎是一种显性的教学行为的探讨,其实它更属于教师观念形态中的认识范畴,只有不断改进我们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始终站在关注学生终身发展需求的角度来审视,才能使这一命题永远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为课程改革这支和弦上增添出美妙的音符!

在新课程理念映射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思考力无疑应该成为照亮学生学习过程的一支“火把”,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数学素养的积淀提供动力保障。

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力呢?

下面我先从《数学课程标准》谈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作为课程目标之一的“数学思考”对学生的发展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数学思考弥散于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之中,融合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而数学思考能力的高低更是衡量一个人数学能力高低的权重砝码。

因此,站在关注学生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数学思考力的培养,我们感觉,我们平时习惯的串讲串问常常阻塞了学生思维的通道,我们创设的狭隘的问题情境常常顺应了学生思维的惰性,而学生惯常的线性思维方式又阻碍了他们思维深度与广度的开掘。

要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力,必须完成以下几方面的“转变”过程。

1.问题情境的创设上,要由“一望到底”式的浅性开问转向“一石激起千层浪”式的深度设疑

以下是两位老师在执教表内乘法练习课始创设的问题情境。

师A:

出示一盒乒乓球图片,标价6元。

问学生:

体育组的王老师买9盒这样的乒乓球要多少元?

从所用的乘法算式中引出:

“今天咱们就来练习乘法”。

教师揭示课题。

师B:

(师生谈话)小朋友,双休日做完作业后,你们通常会干些什么?

学生说会休

篇三: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如果你想挑选其中的3个项目玩,算一算需要多少钱?

如果全班50人一起去划船,可以租大船和小船,怎样租使每人都能乘到船,你有几种租船的方案,而所用的开销最少是哪一种?

学生先个体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生活场景,可以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计算富有生活气息,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再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索动机,自然而然地驱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的思考能力。

3.组织学生有效地自主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的组织、观察和调控。

问题提出后,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能带着自己的观点参加讨论,防止讨论过程中出现“人云亦云”的情况;讨论开始时,要鼓励每位同学积极发言,学会倾听,分享经验,尤其要鼓励平时不能主动发言的同学参与讨论;讨论后要引导不同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对持不同观点的同学要引导他们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争鸣。

充分利用讨论、交流的互动功能,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的本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习完轴对称图形后组织学生活动

(1)师:

(几何图形)先判断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

哪几个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

如果是,请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生:

实践动手

(2)交流:

通过刚才的折一折,画一画,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1:

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只有一条。

生2:

长方形的对称轴有两条。

生3:

正方形的对称轴有四条

生4:

圆形我们找到许多对称轴

师:

看来不同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可能不止一条。

那么除了平面图形中有轴对称图形,生活中还有没有轴对称的现象呢?

(3)师:

找找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

生1:

这是衣服、剪刀,轴对称在我们的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

生2:

这是树叶、蜻蜓,轴对称在植物和动物身上也得到了体现;

生3:

这是汽车、飞机,左右对称既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平衡;

生4:

我们上海的南浦大桥、东方明珠,都采用了

对称的建筑风格等等。

生5:

在汉字中,有对称的文字,如口,日,中,田等

4.善于运用激励性、启发性评价

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激励学生不断地大胆尝试,不断增强学生成功的愿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不仅能促进师生、生生心灵沟通,还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并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能力。

二、指导数学思考的方法

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

1.指导学生有序思考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有序思考能力。

在新知的探索中要把问题的发现、思考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思考这个问题,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想的;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深入理解题意,特别是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多余条件要学会挖掘、选用,在思考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进行表达。

2.指引学生对比辨析

培养学生细致的对比辨析能力,是数学思考方法的精髓,对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都具有长远的意义。

例如: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教学片段

师:

想办法算一算24×3等于多少,行吗?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相互商量一下。

(学生尝试计算,计算后反馈结果)

生1:

24乘以3等于92。

生2:

我不同意,24乘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