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教案全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9024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2 大小:64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2教案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必修2教案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必修2教案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必修2教案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必修2教案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2教案全集.docx

《必修2教案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2教案全集.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2教案全集.docx

必修2教案全集

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

【知识解读】

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得人口政策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

【能力解读】

1.能通过阅读人口金字塔及相关模式图分析人口增长的特点

2.能运用有关资料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趋势

3.学会比较类似概念的异同,在实际分析解决问题时正确使用有关概念

【命题探究】

本节内容在近五年的各地高考中每年都有涉及,上海、广东几乎年年都考。

由于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比较突出,预计今后高考中本部分内容将会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

命题规律:

1.从命题形式上看,多以坐标图、柱状图、区域图、构成图或表格等方式提供数据,考查学生的析图能力。

2.从考核内容上看,多集中在人口增长、分布不平衡,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质量上。

命题趋势:

1.世界和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和分布特点;比较分析发达国家河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类型及特点。

2.结合有关人口的数据、图表等资料说明人口发展的规律、问题及对策。

【知识讲解】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60亿人口日

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数量第60亿人口在波黑诞生,联合国将这一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

我国人口在2005年1月6日达到13亿。

不仅如此,我国和世界人口都还在快速增长。

思考:

为什么世界60亿人口日益备受重视?

世界人口突破60亿的事件之所以举世瞩目,是因为60亿人口对于地球来说,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量。

设立“60亿人口日”是为了唤醒世人对人口问题的重视,并能自觉约束自己的生育行为。

2.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是有一个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1)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增长特点及原因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增长对比表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活动

人类数量和

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少,增长缓慢

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人口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占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开始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科技进步不断增强改造自然的能力,能够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从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的一百年来是世界人口迅猛增长的时期,从世纪初的不足20亿人到世纪末的60多亿人口,平均每20多年净增10亿人口。

图中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的曲线变陡,说明这一段时期,世界人口的增长又变得更加迅猛。

究其原因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世界发生了新的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上二战后占世界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后,民族经济迅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很大进步,使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世界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3.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读“1950——2000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示意图

2000年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

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大洋洲

1950——2000年各大洲增加的人口数量由多到少: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大洋洲

1950——2000年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达到小:

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

世界人口增长不平衡及其原因

历史时期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主要分布

北美和欧洲

亚、非、拉美

自然增长率水平

保持较低水平

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特点

增长缓慢

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原因

经济原因、生育观念

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导致人口死亡率下降

今后变化趋势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采用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将趋于缓慢

思考:

①从1950年—2000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增长示意图看,世界人口数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哪类国家?

为什么这类国家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发展中国家二战后占世界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后,民族经济迅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很大进步,使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世界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②既然世界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引发了人口危机,并出现深刻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因此世界各国都应该采取严厉的人口政策和措施吗?

为什么?

日本政府——鼓励生育

中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

印度——提倡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

人口增长不仅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还要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利用状况相适应。

③我国的人口政策(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的表示方法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

2.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

①原始型(两高一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自然增长率很低,人口增长缓慢。

出生率高的原因是没有控制生育,而且早期的农业社会需要多生子女,来帮助从事农业生产。

死亡率高的原因是频繁的战争、食物匮乏和医疗卫生条件差等。

目前这一类型仅见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

②传统型(两高一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有了提促使粮食供应和医疗条件等得到改善,人们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

因为节育还不普及,多生子女一方面可以养老,另一方面可以分担工作,增加收入,因此出生率仍然很高,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迅速。

代表性国家如尼日利亚等。

③现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现代科学和技术飞速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革。

儿童衣、食、教育等花费多,人们晚婚晚育,家庭规模小,有的甚至不愿生育,使得出生率很低。

死亡率因为人口老龄化而有所回升,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趋近于零,甚至降为负数。

代表性国家如德国、匈牙利等。

3.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差异

历史发展表明,人口增长模式是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型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继而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逐步过渡。

4.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

从世界各地区的情况看,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表现为“三低”的“现代型”;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出生率较高,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高低高”的“过渡型”。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等的差异,并不具有同步性,也存在着各自的一些特点:

A.发达国家的人口再生产均已处于“现代型”,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出现负增长。

如德国、匈牙利等国,人口已连续多年为负增长。

B.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再生产总体上处于“过渡型”,但不同国家和地区仍有差别:

①非洲国家是发展中国家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典型代表。

②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再生产也处于高出生、高增长阶段,但有些国家已进入或正进入“现代型”。

如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等国。

我国目前已接近“现代型”。

③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外,其余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均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对比表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生产力发展水平

较低

出现时期

最早

较早

最近

基本特征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进入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

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中国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

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5.如何确定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原始型和现代型的人口出生率都较低,它们的区别主要是看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异。

由于目前世界上主要存在着现代型和传统型良种人口增长模式,所以关键是能够准确地确定现代型和传统型。

二者的根本区别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并且可以把1%的数值指标作为二者划分的界线,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1%,则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1%,则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6.案例:

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表

人口指标

人口阶段/年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1785~1790

3.8

3.2

0.6

传统型

1825~1830

3.8

2.4

1.4

1910~1915

2.9

1.7

1.2

现代型

1970~1976

1.3

1.0

0.3

 

芬兰人口增长模式从原始型向传统型转变的影响因素: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

芬兰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影响因素:

生产力水平、社会福利、文化观念、国家政策、自然环境。

7.参考资料

①老年人口数与少年儿童人口数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是:

老少比=(≥65周岁人口数÷0~14周岁人口数)×100%

②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指在人口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③什么是老年人口系数?

老年系数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又称老年人口比重,老年人的年龄起点一般在60(或65)岁。

④什么是少年人口系数

少年系数是指少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又称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少年儿童是指年龄不满15周岁的人口。

⑤什么是什么是老龄化?

当老年人口比重60岁(65岁)大于10%(7%)时,我们说人口处于老年型人口,即步入老龄化社会。

【能力训练】

1.根据各洲人口状况和下表资源,正确的结论是(A)

地区

亚洲

非洲

欧洲

北美*

拉丁美洲

大洋洲

人口自然增长率

19‰

28‰

3‰

7‰

22‰

12‰

*指不含墨西哥的北美洲

A.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最高,死亡率最低B.欧洲的新增人口最少

C.世界新增人口至少30%分布在亚洲D.拉丁美洲的新增人口至少是北美的5倍

下图为新中国人口自然变动图,

回答2—4题。

2.1950—2000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

最高年份的数值约为A

A.33‰B.43‰

C.27‰D.15‰

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的年份是B

A.1960—1961年间B.1959—1960年间

C.1957—1958年间

D.1949—1950年间

4.根据图上曲线延伸的变化,未来10—20年内将会出现B

A.人口总量稳定B.人口老龄化加速

C.人口自然增长率约在17‰左右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

5.读下图分析(注0~15岁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例,即少年儿童人口的系数;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即老龄人口系数):

(1)世界人口剧增的同时,也在老龄化。

分析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特点。

(2)21世纪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将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解析】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世界人口老龄化的两大特征:

老龄人口系数的提高和两类国家老龄人口系数的差异。

描述特征时要注意观察图(或其他材料),从中归纳出尽可能多的信息,但总体应包括变化和差异两种(从上图中也可得出少年儿童人口系数的发展特征)。

回答第二问时,首先从图中读出21世纪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发展特征,即少年儿童人口系数下降,老龄人口系数不断上升,其人口发展特征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相当于发达国家目前已经面临的老龄化的影响,但仍有自己的特征。

【答案】

(1)①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②人口老龄化进程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1998年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系数超过少儿人口系数。

20世纪发展中国家老龄化进程落后于发达国家。

21世纪,发展中国家老龄化人口将在世界老龄化中占主导地位,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③高龄化趋势明显。

(2)劳动力不足,劳动力素质低下,老年人口比例大,社会负担重,福利开支大。

6.图31—3为A.B两国人口金字塔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31—3

(1)儿童占有较高人口百分比的是国,老人占有较高人口百分比的是

国。

(2)若A国的人口仍无控制地迅速增长,20年后,该国面临的困难问题主要有:

①,②。

若B国人口按现有趋势发展,且它是发达国家,该国的人口主要从事产业的工作。

若干年后,该国面临的问题有:

①,②。

命题意图:

本题通过“人口金字塔图”,考查学生读图、析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地理事物的综合能力。

知识依托:

在处理本习题时,往往涉及到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资源、人口与发展关系、人口老龄化问题等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要求学生有相关的读图、析图能力。

错解分析:

主要问题是学生不能准确读出各年龄段的人口比例状况,进而导致回答问题的错误,这也说明读图能力是处理本题的基础。

同时,由于学生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往往回答知识要点欠准确,失误较多。

解题方法与技巧:

本题读懂图是基础,它把不同年龄段的人口百分比以金字塔的形式反映出来。

要求通过判断年龄构成,推断人口自然增长率情况,进而分析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

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与综合能力。

通过析图,显然,A国儿童所占百分比较高,若不进行控制,可能会带来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经济和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

B国老龄人占的比重较高,该国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较多,若干年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答案:

(1)AB

(2)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或经济与生活水平下降)第三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教后感】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知识解读】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能力解读】

1.学会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命题探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口的全球流动对世界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成为人口共同关注的问题。

高考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此领域,从近五年高考试题中不难看出这一点。

命题规律:

1.从命题形式上看,多以坐标图、柱状图、区域图、构成图或表格等方式提供资料,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考核内容上看,突出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命题趋势:

1.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原因比较及其影响比较。

2.由单一知识考核向综合症是考核转变,把人口要素变化与其他要求变化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区域发展方向及特点。

【知识讲解】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

人口迁移就是指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判定:

人口迁移就是指人口的空间移动吗?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联系与区别)

2.属于人口迁移的人口移动一般具备的条件

必须改变居住地、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一年)、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3.分类

(1)国际人口迁移

概念:

是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

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比较表

时间

流向

原因

特点

作用

二战前

15世纪末~16世纪初

欧洲流向美洲(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地理大发现、新航线的开辟

由旧大陆移向新大陆、由开发国家移向未开发国家

客观上促进了种族、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16世纪~19世纪

非洲流向美洲(从非洲西、中部到北、南美洲)

殖民者开拓殖民地、进行奴隶交易

广大亚非移民处于悲惨境地:

对输入国的经济繁荣作出贡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

亚洲到美洲(从开发区到未开发区)

帝国主义开发东南亚、美洲

开发、建设了“新世界”

二战后

20世纪40年代以来

拉美至北美:

东南亚至西亚:

南欧至西欧(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定期移民减少,短期工人大量增加

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怎样区分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流向

迁入变迁出的地区

迁出变迁入的地区

始终是迁入的地区

拉丁美洲

欧洲

北美和大洋洲

(2)国内人口迁移

A.概念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外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B.不同时期中国国内的人口迁移

时期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Ⅰ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Ⅱ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

大批移民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

国际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

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际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变化

由西部迁往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C.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

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了地区差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一)主要因素

1.自然地理因素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①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从而影响人口的迁移。

美国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

②淡水决定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格局,从而决定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现在依赖减弱)

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

现在某些大河流域如长江、珠江、尼罗河、多瑙河,伏尔加河等,也是人口密集地区。

③土壤通过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影响人口的迁移。

乌克兰的黑土地,尼罗河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冲积土地区,对该地区的人口分布与迁移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④矿产工业生产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

世界上很多的工业城市,如英国的伯明翰和我国的大庆、攀枝花等,都是因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大量人口迁入而形成的

2.社会经济因素

①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

A.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

B.宏观上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深圳

②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的迁移

人类越来越大规模、大范围、大跨度的人口迁移,得益于这种发展

③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迁移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改变了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④家庭和婚姻对人口迁移也有一定的影响

A.婚姻是影响青年人迁移的重要因素-结婚

B.家庭因素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重要作用-团聚

3.政治因素:

①国家的政策,特别是有关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A.三峡工程建设而导致三峡库区移民

B.我国“文革”期间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劳动

②战争是对人类正常生活环境和秩序的破坏,并引发人口迁移。

中国历史上的“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八年抗战”。

自三国至魏、晋、南北朝之间长达300年的战乱,曾引发黄河流域人口大规模南迁,使我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

③一个国家政治上的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也引了人口迁移。

我国历史上,都城在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和北京之间不断变换,引起人口的大规模迁移。

(二)一般认为,人口迁移使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

你是如何评价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

(三)人口迁移的基本原理——推拉理论

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三.案例:

1.哪些因素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

宗教、国土辽阔、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较优越、人口密度与数量较少、经济发达、个人需求等。

2.哪些因素导致了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

战争、自然灾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新资源的开发、新工业区的建立、环境质量的改善等。

美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对比表

时期

迁移原因

迁移方向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由乡村流向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和自然灾害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工业的阳光地带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能力训练】

【教后感】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知识解读】

1.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含义,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说出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3.理解提出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

【能力解读】

1.能通过分析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理解其特点。

2.能正确比较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命题探究】

从近五年的高考命题看,未考过本知识点,但随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认识逐步提高,很可能成为新的命题点。

命题规律:

1.以漫画、关联图等方式,提供信息源,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运用术语分析问题的能力。

2.内容商会侧重考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及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及概念提出的意义分析。

命题趋势:

1.提供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理论供养人口数、分析差异及变化原因。

2.提供资料并依据资料分析,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途径。

【知识讲解】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

(1)概念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或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木桶效应

读图回答问题:

当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以及桶板长度不等的条件下,木桶容纳水量的多少取决于长的桶板还是短的桶板?

(短的桶板)

假如各块桶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

揭示了各种资源决定环境承载力,而最小环境承载力则为环境人口容量

人类获得的资源数量会不会变化?

其变化与哪个因素的关系密切?

资源的数量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有什么影响?

(3)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状况、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三个因素中,资源是最主要的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通过资源供应能力影响环境人口容量。

三个影响因素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反比水平。

(4)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一些学者认为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

你的观点是?

应该采取辩证的、发展变化的来看待这个问题。

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假设条件得出的结论,假设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结论也会不同。

结合人类发展史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