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细胞和组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8055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细胞和组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植物细胞和组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植物细胞和组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植物细胞和组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植物细胞和组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细胞和组织.docx

《植物细胞和组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细胞和组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细胞和组织.docx

植物细胞和组织

第一章:

植物细胞和组织

基本知识体系:

本章主要包括细胞基础知识(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细胞的物质构成、细胞类型)真核细胞的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构造)植物细胞的后含物、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以及植物组织的基本概念,各种组织的特点和类型,复合组织的种类及组织系统的概念等内容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是真核细胞的一般结构及植物细胞的后含物组织的基本概念和不同组织种类的区别。

难点:

植物细胞分裂分化及植物体生长、发育概念的把握,维管束的种类及不同维管束类型的判断等。

基本要求:

了解细胞学说基本内容,搞清各种组织在植物中的分布正确辨别植物细胞分裂分化特点有丝分裂的各过程细胞特征;掌握其核细胞的一般构造、功能;熟练掌握植物组织的概念、组织分类和各类组织的结构特点。

1.细胞的化学组成

1.1水和无机盐

1.1.1水:

生命是离不开水的,早在几十亿年前的远古时代,最初的生命是从原始海洋起源的,距今约4亿年时,生命才开始出现在陆地上,并渐渐适应了陆地环境。

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重要性体现在:

1)水是极性分之,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和吸附力;

2)生命活动中各种化学反应的反应物都必须溶解于水;

3)游离态的水为细胞中的生物化学反应提供了水溶液的环境;

4)水分之中的氢键使水具有高的比热容,这使水吸收较多热能而本身的温度上升不高,保证了细胞或植物体的温度相对稳定,也使得代谢速率保持相对稳定。

1.1.2无机盐

细胞中的无机盐通常以离子状态存在,如Na+、K+、Mg2+、Cl-、

HPO42-、HC03-等。

无机盐在植物生命活动中重要性体现在:

1)有些离子是酶的活化因子和细胞生命活动的调节因子如Mg2+、Ca2+等;

2)有些离子对细胞的渗透压和PH值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3)有些离子是与有机物结合组成核苷酸如PO42-与戊糖和碱基组成核苷酸,Mg2+参与合成叶绿素等;

4)植物细胞中的金属离子也会与一些阴离子形成难溶性的盐类如草酸钙等,从而降低对细胞的毒性。

1.2有机化合物

1.2.1糖类:

糖是一大类有机化合物。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主要是糖类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形式也是糖。

糖类在植物生命活动中重要性体现在:

1)在细胞中,糖能被分解释放能量,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

2)遗传物质核酸中也含有糖;

3)糖还能与蛋白质结合成为糖蛋白,有多种生理功能;

4)糖还是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糖类分子含C、H、0三种元素,三者的比例为1:

2:

1,即(CH2O)n,因此糖被称

为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C6H12O6,但也有例外如脱氧核糖C5H10O4。

糖一般有单糖(是

最简单的糖,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寡糖(为麦芽糖、乳糖)、多糖(如淀粉)等。

1.2.2脂类(lipid)是不溶于水而溶于非极性溶(如乙醚、氯仿和苯)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

脂类在植物生命活动中重要性体现在:

1)构成生物膜;

2)脂类分子中贮藏大量的化学能,脂肪氧化时产生的能量是糖氧化时产生能量的二倍多;

3)在很多植物种子中含有大量的脂类物质,为贮藏物质如茶子、油菜子等;

4)脂类物质还能构成植物体表面的保护层,防止植物体失水。

脂类包括中性脂肪、磷脂、类固醇和萜类等。

1.2.3蛋白质(protein):

在植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与植物体的结构、性状和发育有密切的关系。

蛋白质在植物生命活动中重要性体现在:

1)植物新陈代谢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和生命活动过程如氧化还原反应、电子传递、光合作用、物质运输、生长发育、遗传与变异等都有蛋白质参与;

2)生物体内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中起催化作用的酶也是蛋白质;

3)蛋白质还参与基因表达的调节与控制,起到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

4)此外豆类和谷类的种子贮藏蛋白是供给植物生长发育的营养物质。

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为氨基酸。

1.2.4核苷酸和核酸:

核酸是最重要的一类大分子。

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简称为DNA)主要存在于各种细胞的细胞核中,细胞质中也有少量的DNA,这些DNA存在于线粒体与叶绿素中;核糖核酸(简称为RNA)在细胞质中的含量较高。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可将遗传信息进行“转录”和“翻译”。

组成DNA和RNA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

1.2.5维生素

维生素(vitamin)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但缺少时生命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

很多维生素具有辅助酶的功能,参与某些酶催化的生物化学反应。

2.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

2.1植物细胞的发现及学说

细胞的发现

人们对细胞的认识要追溯到17世纪,显微镜发明不久,1665年虎克(英国物理学家)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软木及其它植物组织,发现其中有许多蜂窝状小室,他称之为“cell”中文译为“细胞”实际上虎克看到的仅仅是死细胞的细胞壁。

19世纪,30年代(1830年)(一百多年以后)布朗在兰科植物叶片的表皮细胞中发现了核与质,至此细胞的基本结构都发现了。

它标志着人类对生物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

细胞学说的创立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第一个指示:

“一切植物,如果它们不是单细胞的话,都完全由细胞集合而成。

细胞是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几乎同时,德国的动物学家施旺在研究动物时也证实以上的结论。

1839年,首次提出了“细胞学说”(celltheory)这一名词。

这是自虎克发现细胞以来,人们对细胞进行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

在理论上确立了细胞在整个生物界的地位。

因此这一学说被认为是19世纪科学史上的三大发现之一。

(其作二大:

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物种起源》)。

小知识:

达尔文一一183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神学院,传教土,毕业后经亨斯洛教授(矿物学、植物学家)推荐,以一个博学家的资格,随着“贝格尔号”巡洋舰做了为期5

年的环球旅行。

经过5年细心的野外工作和学习,世界观由物种不变论、特创论改变为物种可变论、进化论。

1858年写出了生物进化的论文。

1859年发表了进化论的经典著作《物种起源》从而推翻了形而上学在科学上的统治,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赞许。

19世纪最后25年由于固定剂的发明和应用,使细胞质中的中心体、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先后被发现。

成为细胞学的经典时期。

20世纪40年代电子显微镜发明以后,用电子束代替了光束,大大提高了显微镜的分辨率,使观察到的结构更精细。

同时,细胞匀浆,超速离心,同位素示踪等生化技术在细胞学研究上的运用,大大推动了细胞学的进展,对细胞学的研究更加微观化。

2.2植物细胞的形状与大小

对Cell”这一生命单位的了解,是我们认识生物体结构、代谢和生长发育规律的基础。

因此要了解植物的结构及其形态建成的规律,有必要从认识植物细胞着手。

2.2.1植物细胞的形状

1)形态多样(立体)球状体、多面体、纺锤体和柱状体等。

2)单细胞植物体或分离的单个细胞,因细胞处于游离状态常常呈球形。

(如单细胞藻类和细菌)

3)多细胞植物体,细胞排列紧密相互挤压而呈各种形态多面体。

4)根据力学计算和实验观察指出,在均匀的组织中,一个典型的未经特殊化的薄壁细胞是十四面体。

5)所处环境条件和所担负的生理功能不同,其形状不同。

如担负运输水分和养料的细胞呈长柱形,并连接成相通的管道”。

(如图)

各种细胞结构图

ii-i神子植物各种世伏的体细腕

匸纤錐:

B:

匚导首并子:

D.诱昔片子和出體:

E.太建壁甜织切飽;■券泌亚;G.势生细彖倔胞:

乩轰度细豌J匚•原角姐织霜胞:

J分核扰石细胞吒薄壁组毀曲胞;

L.表庫和保卫细甩

正十四面体细胞图

®i-2十四面悴薄壁细胸的形状

AIT卜四面萍酗廨・具有。

个六边血的面和0于四边形脸面;

a吳拆靛的細胞閏拚

222植物细胞的大小

1)一般来讲,植物细胞的体积是很小的,最小的球菌细胞直径为0.5um(微米)

1um=1/1000mm—般植物细胞直径10—100um,有人估计一张叶片可含四千万个以上细胞。

2)但也有少数植物的细胞较大。

如苎麻茎纤维细胞最长可达550mm、番茄果肉细胞直径

可达1mm,肉眼可分辨。

植物细胞之所以小,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

•细胞核和细胞质体积之间的关系;

•细胞相对表面积大小与物质迅速交换和转运的关系。

(自学一书P26)

2.3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植物体内的各类细胞虽然在形状、结构和功能方面有各自的特点,但它们之间有着相同

的共性,即基本结构是一样的,包括:

原生质体(protoplast):

-细胞膜(cellmembrane)

\细胞核(nucleus)

〔细胞质(cytoplasm)

细胞壁(cellwall):

初生壁(primarywall)

<次生壁(secondarywall)

胞间层(intercellularlayer)

植物细胞结构图解

液氾叶绿休鈿胞埜

细胞质内质网核膜

商尔塞体

内质网

细舱膜

2.4原生质体

构成原生质体的主要物质是原生质,而原生质是细胞内具有生命活性的物质,它是构成

生活细胞的基本物质,即细胞是由原生质构成的,原生质是细胞结构和生命的物质基础。

原生质不是单纯的一种物质,而是由许多复杂的化学物质所组成。

化学成分:

除水之外主要是蛋白质、核酸、类脂、糖类(占细胞干重的90%以上),此外还有少量的无机盐和贮藏物质。

在光学显微镜下,原生质体可以明显分为细胞核(nucleus)和细胞质(cytoplasm)。

241细胞核:

是生活细胞重要的组成部分,植物中除最低等的类群一一蓝藻和细菌以外所有的生活细胞都具有细胞核,通常一个细胞一个核,但也有双核或多核的。

如藻、菌植物。

TheCfMucl^nd

1)位置和形态:

随细胞生长而变化

幼年:

位于细胞中央,核较大呈圆球形

生长期:

由于液泡形成,一般核随质一起移到靠壁的部位,呈半球形或

圆饼形。

但细胞核总是存在于细胞质中,中央液泡的形成是成

熟植物细胞的显著特征。

2)结构:

核膜:

包被在核的外面,由内向外二层单位膜所组成,二膜间隔为周腔二膜愈

合形成小孔为核孔(可开闭)

核膜的功能:

将核内遗传物质的质相分隔。

'核质:

染色质、核液:

均匀透明胶状物质。

核液的功能:

染色质和核仁悬浮于其中。

I核仁:

是核质中一个到几个折光性较强的匀质球体,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80%,RAN10%。

少量的DNA和微量脂类。

核仁的功能:

是核内合成和贮藏RNA的场所。

3)功能:

由于细胞内的遗传物质DNA主要集中在核内,因此主要功能是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在细胞遗传中起重要作用。

其次对细胞的整个生理活动也起着重要调节和控制作用。

如果除去细胞核,就会引起细胞代谢的不正常,很快导致细胞死亡。

2.4.2细胞质:

细胞壁与细胞核之间所有原生质。

厂质膜(位于细胞壁之内,紧贴细胞壁。

结构:

{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胞基质):

1)质膜(plasmamembrane):

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厚度7.5nm,75A。

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识别,电子显微镜下,质膜可见明显的三层结构,两侧呈两个暗带(主要成分为蛋白质),中间夹有一个明带(主要成分为类脂)。

(如图)

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结构

 

单位膜一一这种在电子显微镜下显示出由三层结构组成为一个单位的膜。

特点:

质膜是一个不对称的结构、磷脂和蛋白质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可以

在同一平面上自由移动,使膜的结构处于断地变动状态。

功能:

主要功能是控制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一一具有选择透性;其次具有胞饮现象——通过本身的内陷把细胞外部不能透过质膜的大分

子物质包裹起来并转移到细胞内

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生理功能,如主动运输、接受和传递外界信息,抵御病菌感染,参与细胞间的相互识别等。

2)细胞器:

是散布在细胞质内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或微器官。

包括质体、线粒体、

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核蛋白、液泡、溶酶体、圆球体、微体、微管和微丝

包括:

叶绿体(基粒、基粒间膜、基质)、白色体、有色体(胡萝卜素、叶黄素)

光照条件内膜发育叶绿体基粒同时形成叶绿素发育为

前质体:

有色体——叶绿体J

4黑暗条件内膜形成管子相互成网同时不形成色素发育为

有色体白色体/

女口:

发育中的番茄,最初含有白色体,以后转化成叶绿体,最后转化成有色体,因此果实的颜色也随着变化,从白色变成绿色,最后变为红色。

相反有色体也能转化为其它质体,如胡萝卜的有色体暴露于光下,就可发育为叶绿体。

三者的关系:

白色体叶绿体有色体

44

功能:

叶绿体进行光合反应(光反应在基粒上进行,暗反应在基质上进行)。

白色体不含色素,起着淀粉和脂肪合成中心的作用。

有色体能积聚淀粉和脂类,并具有吸引昆虫和其他动物传粉及传播种子的作用。

2线粒体:

双层膜构成,内膜折叠成嵴以扩大内膜表面积。

在两膜之间及中心腔内是以可溶性的蛋白质为主的基质。

在膜上和基质中,有100多种酶。

(如图)

3

功能:

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呼吸释放的能量,能透过膜转运到细胞的其它部分,提供各种代谢活动的需要。

因此,线粒体被喻为细胞中的“动力工厂”。

新陈代谢旺

盛的部位,线粒体相对较集中。

4内质网:

一层膜构成,网状管道系统,向外与质膜相连,向内与核外膜相连,甚至还能随同胞间连丝穿过细胞壁与相近细胞的内质网发生联系。

(如图)

包括:

粗糙型:

膜的外面附有核糖核蛋白质颗粒;

光滑型:

膜的外面不含核糖核蛋白质颗粒。

功能:

粗糙型:

合成并运转蛋白质;光滑型:

合成和运输类脂和多糖。

参与细胞壁的纤维素的合成。

5高尔基体:

一层膜构成。

中间:

一叠扁平的囊状结构,能形成小泡

外围:

穿孔与边缘的小泡和管状结构相连——网状(如图)

功能:

与细胞的分泌物功能相联系,细胞分泌物(主要为多糖和多糖-蛋白质复合体)可以在高尔基体中合成,(但也可以来源其他部分如内质网),经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再由高尔基小泡将它们携带转运到目的地,主要用来提供细胞壁的形成和生长。

因此,高尔基体被喻为蛋白质的“加工厂”。

6核糖核蛋白体简称为核糖体:

非膜性结构的细胞器

7

主要成分:

RNA和蛋白质

部位:

游离态存在,附着于粗糙型内质网膜上,此外,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也存在功能:

蛋白质合成中心,氨基酸在它上面有规则地组装成蛋白质。

因此核糖核蛋白体被喻

为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8液泡:

中央大液泡是成熟植物生活细胞的显著特征,也是动、植物结构区分之特征

一层膜构成,内充满细胞液(cellsap)(如图)

细胞液成分:

代谢产生的储藏物:

如糖、有机酸、蛋白质、磷脂等

排泄物:

草酸钙,花色素等。

功能:

细胞液中各类物质的富集使细胞液保持相当的浓度,这对于细胞渗透压和膨压的维持以及水分的吸收有着很大的关系,使细胞保持一定的形状和进行正常的活动。

同时高浓度的细胞液,使细胞在低温时不易冻结,干旱时不易失水,提高抗寒、旱能力。

9微体:

一层膜,与⑦相似,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类

10微管与微丝:

非膜结构,相互交积的网状结构,是细胞内骨骼状的支架,使细胞具有

一定的形状一一微粱系统。

3)胞基质:

是一种无结构半透明的胶体,能不断运动,细胞器及细胞核都包

埋于其中。

功能:

带动细胞器作规则的持续的流动一一胞质运动,促进了细胞器之间生理上的相互联系而成为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的介质,也是细胞代谢的一个重要场所并为此提供原料。

2.5细胞壁:

是植物细胞显著特征之一

位置:

包围在原生质体外面的一个坚韧的外壳

2.5.1细胞壁层次:

胞间层、初生壁、次生壁

1)胞间层:

又称中间层,存在于细胞壁的最外面或两相邻细胞之间,化学成分主要是果

胶,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和可塑性。

功能:

连接相邻两个细胞的作用。

但果胶很易被酸或酶等溶解,从而导致细胞的相互分离,如沤麻

2)初生壁:

是细胞停止生长前原生质体分泌形成的细胞壁层,存在于胞间层的内侧。

一般很薄1-3um,质地柔软,可塑性大,能随细胞的生长而延展。

主要成分:

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蛋白(少量)。

如果没有新壁层的积累,初生壁便成为它们永久细胞壁

3)次生壁:

是细胞停止生长后,在初生壁内侧继续积累的细胞层。

一般较厚约5—10um,

质地坚硬,有3层结构。

主要成分:

纤维素,少量半纤维素和木质素。

因此,一个典型的具次生壁结构的细胞壁可看到5层结构:

胞间层、初生壁、三层次生壁。

但是,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具有次生壁(胞间层与初生壁是所有植物细胞都具有的结构)大部分具有次生壁的细胞在成熟时原生质体死亡,残留的细胞壁起支持和保护植物体的功能。

如组成机械组织的厚壁组织、组成输导组织的导管、管胞等。

2.5.2纹孔和胞间连丝:

1)纹孔:

细胞壁生长时并不是均匀增厚的(一般微管集中的地方增厚,内质网分布的地方不增厚)次生壁不增厚的地方,细胞壁较薄,称为纹孔。

包括单纹孔和具缘纹孔。

功能:

是细胞间水分和物质交换的通道。

2)胞间连丝:

通过纹孔和细胞壁,而贯穿于相邻两细胞之间的原生质丝。

功能:

是细胞之间物质交换和信息联系的桥梁。

综上所述:

1、细胞的主要结构是原生质体,细胞壁对原生质体起保护作用。

2、各类细胞器在结构、起源、发育以及功能上虽有所不同,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原生质体是作为一个整体单位而进行生命活动。

3、相联系体现在绝大部分的细胞器都是由膜所围成——单位膜,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内膜系统(相对质膜而言)

4、内膜系统是生物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有真核细胞才具有内膜系统,起着分隔化、区域化的作用,保证生化反应顺利、高效进行。

5、内膜系统还与质膜相连,相邻细胞的内膜通过胞间联丝相互沟通,从而形成一个细胞内及细胞间物质与信息的运输系统,从而使多细胞有机体能成为协调的统一整体。

2.6植物细胞的后含物后含物——是细胞原生体代谢作用的产物,有贮藏物和废物。

结构:

为非原生质的物质。

位置:

有的在原生质体中,如液泡内,细胞质中,细胞器中等,有的存在于细胞壁上。

成分:

淀粉,蛋白质,脂肪和油类,及晶体状的无机盐(丹宁、树脂、树胶、植物碱等)。

许多后含物对人类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3.植物细胞的繁殖

植物要生长和繁衍后代,就必须通过组成植物体的细胞来进行繁殖。

种子植物从受精卵一一胚一一幼苗一一根、茎、叶生长一一开花、结果,都是以细胞繁殖为前提,细胞繁殖就是细胞数目的增加。

这种增加是通过细胞分裂来实现的。

植物细胞分裂方式有三种,即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3.1细胞周期

在真核细胞中有丝分裂是最主要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细胞周期。

19世纪末人们就发现了有丝分裂,而分裂期以外的时期在形态上变化不明显,被称为静止期。

20世纪50年代,1953年霍华德通过用放射性标记的磷酸盐浸泡蚕豆根尖后进行放射自显影,发现了静止期”中有一个DNA合成的时间区段,明确提出了细胞周期的概念,静止期改称为间期,从而将细胞周期划分为间期与分裂期。

间期

6;

Gr&*lhandprepar^Eonhi

S

GrowthandDNA

replicatton

分裂期

矗间期:

是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开始的一段时间。

间期细胞的特点:

核:

呈球形,位于中央,并占很大比例,具核膜,核仁(明显),染色质不规则。

质:

很浓,反映出这时的细胞具有旺盛的代谢活动。

细胞真正进入了分裂时期。

包括:

复制前期(gapl,简称G1)是从有丝分裂完成到开始DNA复制以前的间隔时期,是DNA复制的准备阶段,细胞主要进行RNA和蛋白质的合成,所以核仁明显增大。

复制期(synthesisphase简称S)为DNA复制和组蛋白合成时期,到本期结束时DNA的含量增加一倍。

复制后期(gap2,简称G2)是从DNA复制完成到下一次分裂开始之间的这一段时期,在这一时期,DNA的合成终止,但蛋白质和RNA的合成仍然继续进行。

矗分裂期:

细胞经过间期后进入分裂期,细胞中开始出现了染色体(chromosome),(结构图见书P62)又出现了纺锤丝(spindle),故称有丝分裂。

细胞中已复制的DNA将以染色体的形式平均分配到2个子细胞中去。

每一子细胞将得到与母细胞同样的一组遗传物质。

(详见有丝分裂部分内容)。

3.2有丝分裂(间接分裂):

是真核细胞分裂最普通的一种形式,分核分裂、胞质分裂。

3.2.1核分裂:

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开始——出现两个子核为止。

1)间期:

前一次分裂结束一一下一次分裂开始,是分裂前的准备时期。

能量的积累、RNA的合成,蛋白质的合成,DNA的复制一一为细胞分裂进行物质准备。

间期特点:

核:

呈球形,位于中央,并占很大比例,具核膜,核仁(明显)染色质不规则,

质:

很浓,反映出这时的细胞具有旺盛的代谢活动。

细胞真正进入了分裂时期

2)前期:

,随后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缍丝

主要特点:

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进入前期的标志)(由70--150根微管构成)

3)中期:

主要特点:

染色体在纺缍丝的牵引下,聚集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严格讲是着丝点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变的短而粗,纺缍体完全形成,非常明显。

4)后期:

主要特点:

染色体分裂成两组子染色体(着丝点处裂开),在纺缍丝的作用下分别移向相反的两极(染色体牵丝变短,连续丝变长)。

5)末期:

主要特点:

染色体到达两极,核膜,核仁重新出现,新子核形成,染色体重新解旋变成染色质细丝,分散在新核中。

子核的出现,标志着细胞核分裂的结束。

322胞质分裂:

是在两个新的子核间形成新细胞壁,把一个母细胞分隔成二个子细胞的过程。

在两个子核之间连续丝中增加许多短而密的纺缍丝,形成了一个密集着纺缍丝的桶状区域称为一成膜体。

许多含多糖类物质小泡在此聚集,相互融合,释放多糖类物质构成细胞板,将细胞质从中间隔开。

同时小泡的被膜相互融合,在细胞板的两侧形成新的质膜,并向四周扩展与原母细胞的初生壁相连接,把一个母细胞分隔成二个子细胞。

这时的细胞板就成为新细胞壁的胞间层的最初部分。

至此,整个有丝分裂过程结束。

(如图)

zhiwu细胞分裂课件

3.2.3分裂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由于DNA的复制,染色体的合成和染色单体的分离,新形成的子细胞中仍然保持着与原母细胞相同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

意义;由于决定遗传特性的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从而保证了细胞遗传的相对稳定性。

3.3无丝分裂(直接分裂)

特点:

无丝分裂过程较简单,分裂时,核内不出现染色体和纺缍丝,与有丝分裂相比,速度较快,耗能较少,二个子核质有区别。

分裂过程:

最常见的是横缢分裂。

首先是细胞核的核仁,一分为二,接着核伸长,中部凹陷变细,最后断裂成为二个子核,并在子核间形成新的细胞壁。

3.4减数分裂:

发生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又称成熟分裂)与有丝分裂相比:

相同点:

分裂过程中,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

不同点:

DNA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却要连续分裂二次,形成四个子细胞。

染色体数只有母细胞的一半。

包括两次分裂,第一次分裂比有丝分裂复杂得多,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基本相同。

4.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