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春秋版中考语文试题A卷测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7527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8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春秋版中考语文试题A卷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春秋版中考语文试题A卷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春秋版中考语文试题A卷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春秋版中考语文试题A卷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春秋版中考语文试题A卷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春秋版中考语文试题A卷测试.docx

《人教版春秋版中考语文试题A卷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春秋版中考语文试题A卷测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春秋版中考语文试题A卷测试.docx

人教版春秋版中考语文试题A卷测试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中考语文试题A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B.在学习上,老师要求我们独立思考、互相合作、积极探究。

C.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关于思考、关于创造的水平。

D.福州市荣获"全国卫生城市"的原因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我们可以从他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找到答案:

他为寻求爱情、寻求知识、寻求人类的苦难而活着。

B.《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120篇。

作者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

C.散文《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选自《朝花夕拾》,都出自我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之手。

D.杜甫的《春望》抒发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王绩的《野望》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说“尊严”

①人是万物之灵!

“灵”在哪里?

②如果按照《圣经》中描述的那样,人类的祖先和其他动物没有任何区别。

使人类脱离动物界而成为万物之灵的,是那枚禁果——亚当和夏娃偷食了伊甸园中知耻识羞的禁果,从而被注入了荣辱观,得到了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尊严。

③尊严的有无构成了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区别。

动物界中,最聪明的莫过于我们的近亲猩猩,它们有语言、会思考,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但是唯独不知道尊严为何物。

它们没有荣辱观羞耻感,即使被当作玩物,()能得到一根香蕉,就可以视牢笼为天堂。

这使它们终于没有迈出成为人类的关键的一步而被留在了动物界。

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好地诠释了尊严的重要性:

吃喝拉撒睡,这是人类最低层次的,和动物没有区别的生理上的需求;第二第三层次的需求也基本上和动物所共有;变化来自于第四层——尊重的需求,尊重产生尊重,这是人类所独有的需求,无关身份地位,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被认同,渴望向这个世界展示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渴望自己能够有尊严地活着。

是的,尊严的有无丰富了人类生存的意义。

⑤尊严的有无还使人类的生存价值得到了升华。

战国时代的孟子说过: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春秋时齐国那个宁可饿死“不是嗟来之食”的饥民,他们敢于对没有尊严的生活说“不”,使人性的光芒在人类的文明史中熠熠生辉,没有了尊严,意味着身为人的价值被否定;没有了尊严,苟活的躯体无异于行尸走肉;没有了尊严,你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没有了尊严,你将什么都不是!

⑥维护尊严应健全人格,首先要培养正确的自我观念,要由客观的自我定位。

资深望重者,不可小视后生晚辈;满腹经纶者,不可忘记山外有山;家有万贯者,不可抛弃诚实守信;位高权重者,不可忘却义务责任;家境贫寒者,自当奋发图强;才疏学浅者,应当刻苦钻研;人生低谷者,应当力争上游;遭遇挫折者,应当奋勇前行,正确认识自己,是维护尊严的基础。

⑦维护尊严,还要能够悦纳自我,能够自我接纳的人,做事往往遵从内心感受,会更积极乐观,容易获得更多的自信。

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总统林肯,由于他的相貌丑陋,常常被政敌所讥笑。

有一天,他的一位政敌遇到他,开口骂道:

“你长得太丑陋了,简直让人不堪入目。

”林肯微笑地对他说:

“先生,你应该感到荣幸,你将因为骂一位伟大的人物而被人们所认识。

”能够自我接纳的人更能保持平等而开放的心态,形成积极和正向的认识,这事维护尊严的必要条件。

⑧除了依靠个人的努力,维护尊严更要依靠众人的努力和社会的进步。

一个好的社会,一个人性的社会,一个文明的社会,必定是尊重个人尊严的社会。

尊重个人尊严,也就是尊重社会和国家的尊严,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

当一个人的尊严遭到践踏而无人问津的时候,那只践踏尊严的脚就有可能落在每个人的身上。

因此,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能够维护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尊严,无论是执政掌权者,还是普通公民,都应为此不懈地奋斗。

3.填入第③段括号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

B.就

C.才

D.只要

4.文章第①②段的作用是:

5.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娃和亚当偷食了禁果,得到了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尊严。

B.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说明人类和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

C.能够自我接纳的人,一定能维护好个人的尊严。

D.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尊严遭到践踏而无人问津的时候。

6.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的填空。

7.下面两个论据,选择拿一个证明第⑤段的观点恰当?

请说明理由。

(论据一)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

——卢梭

(论据二)没有尊严就会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啃噬着心灵的毒蛇,它吸走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

——马克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花盆里的风信子

丁立梅

①他一直不是个好学生,惹是生非,自由散漫,不学无术。

老师们看到他就摇头,同学们也不待见他。

为了让他少惹事,老师们对他说:

“张星,这次考试,你可以不参加。

”“张星,星期天补课,你可以不来。

”那么,好吧,他乐得逍遥,整日里游东逛西,打发光阴。

(A)偶尔坐在教室里,也是伏在桌上睡觉。

②新来的女老师,有双美丽的大眼睛。

女老师特别喜欢花草,自己掏钱包,买来很多的花草装点教室。

这个窗台上搁一盆九月菊,那个窗台上放一盆吊兰,教室被她装点得像个小花园。

③那天,上课铃声响过后,他才拖拖沓沓进教室,却遇见女老师一双微笑的眼。

女老师手上托一个小花盆,对他说:

“张星,这盆花放在你旁边的窗台上,交给你管理,可以吗?

④他有些意外,一时竟愣住了。

定睛看去,花盆里只一坨泥,哪里有半点花的影子。

女老师看出他的疑惑,笑吟吟说:

“泥里面埋着花的根呢,只要你好好待它,它会很快长出叶来,开出花来。

⑤他接下花盆,心慢慢湿润了,第一次有种被人信任的感觉。

虽然表面上,他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⑥他极少再东游西荡,呆在教室里的时间,越来越长。

(B)他不再伏在桌上睡觉,他给那盆花松土,浇水。

他的眼光,常不由自主地望向那只小花盆,心里开始充满期待。

⑦春寒料峭的日子,那盆土里,竟冒出了嫩黄的芽。

芽最初只有指甲大小,像羞怯的小虫子,探头探脑地探出泥土来。

他忍不住一声惊叫:

“啊,出芽了!

”心里的欣喜,排山倒海。

同学们簇拥过来,围在他的座位旁,和他一起观看花长芽。

弱小的生命,在他们的守望中,渐渐蓬勃起来。

三月的时候,葱绿的枝叶间,开出了桃红的花,一朵,再一朵。

居然是一盆漂亮的风信子。

⑧他激动地拉来女老师。

女老师低头嗅花,突然微笑地问他:

“张星,你知道风信子的花语是什么吗?

”他茫然地摇摇头。

女老师说:

“风信子的花语是,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盛人生。

”他没有吱声,若有所思地打量着那盆花。

桃红的花朵,像燃烧着的小灯笼,把他黯淡的人生,照得色彩明艳。

⑨他开始摊开课本,认真学习。

本不是个笨孩子,成绩很快上去了。

老师们都有些惊讶,说:

“张星啊,没看出你这小子还有两下子呀。

”他羞涩地笑。

坚硬的心,像窗台上的那盆风信子,慢慢地盛开了。

有些疼痛,有些欢喜。

做人的感觉,原来是这么的好。

⑩后来,他毕业了。

由于基础太差,他没能考上大学。

但他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支点,租了一块地,专门种花草。

几年之后,他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匠,培育出许多品质优良的花卉,其中,有各种各样的风信子。

8.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9.结合短文理解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0.文中画线句子(A)(B)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是什么使他产生了这样的转变?

11.第⑧段划线句子“桃红的花朵,像燃烧着的小灯笼,把他黯淡的人生,照得色彩明艳。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作用?

12.你喜欢文中的女教师吗?

说说理由。

三、句子默写

13.古诗文名句默写。

(1)是故________________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大道之行也》)

(2)____________________ ,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______。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李白在《送友人》诗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抒发游子行踪不定与友人难舍难分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他想要温暖天下寒士、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的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式微式微,胡不归?

___________________,故为乎泥中?

(《诗经·式微》)

四、对比阅读

14.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①龙嘘气②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

然龙乘是气,茫洋③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④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⑤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然龙弗得云,无以神⑥其灵矣。

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

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

“云从龙。

”既曰:

“龙,云从之矣。

(韩愈《龙说》)

(注释)①(乙)文题为《龙说》,是《马说》的姊妹篇,文中的龙和云分别喻指君与臣。

②嘘气:

吐气,呼气。

③茫洋:

辽阔无边际的样子。

④感:

通“撼”,摇动,震动。

⑤汩(gǔ):

淹没。

⑥神:

这里是显示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执策而临之    

③云固弗灵于龙也    

④乃其所自为也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②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4)甲、乙两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共同的写作手法?

请结合乙文简要分析。

(5)在现实生活中,想成为有用武之地的“千里马”,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请谈谈你的看法。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5.诗人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

1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六、综合性学习

17.综合性学习。

为了进一步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彰显华夏悠久文明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过好每一个传统节日,传承好、守护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习俗,2018年12月25日起黄海中学开始举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周活动。

请你结合材料内容,根据要求完成活动任务。

(材料一)

现在为什么国人很喜欢过“洋节”?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尽力在我国移植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无论是圣诞节还是情人节,乃至连恶俗的万圣节(鬼节)也趋之若鹜。

商家也借机造势热炒,营造气氛,吸引消费者,洋节越来越受到中国一些年轻人的追捧,这对我国的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