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副伤寒真题精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77317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副伤寒真题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伤寒副伤寒真题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伤寒副伤寒真题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伤寒副伤寒真题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伤寒副伤寒真题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副伤寒真题精选.docx

《伤寒副伤寒真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副伤寒真题精选.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寒副伤寒真题精选.docx

伤寒副伤寒真题精选

伤寒、副伤寒真题精选

[填空题]

1伤寒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有哪些?

参考答案: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伤寒沙门菌进入消化道后,未被胃酸杀灭的细菌进入小肠,在肠腔内碱性环境、胆汁和营养物质的适宜条件下繁殖。

伤寒沙门菌入侵肠黏膜,经淋巴管进入肠道淋巴组织及肠系膜淋巴结继续繁殖。

再由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1次菌血症。

此阶段属潜伏期内,患者无症状。

伤寒沙门菌随血流进入肝脾、胆囊、骨髓等组织器官内继续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2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产生临床症状(相当于初期)。

病程第2~3周,伤寒沙门菌继续随血流播散全身,经胆囊进入肠道,大量细菌从粪便排出。

来自胆囊的伤寒沙门菌,部分通过小肠黏膜,再次入侵肠道淋巴细胞,使原已致敏的肠道淋巴组织产生严重炎症反应,加重肠道病变。

随着机体免疫反应,尤其是细胞免疫作用的发展,细胞内伤寒沙门菌逐渐被消灭,病变亦逐渐愈合,患者随之恢复健康。

少数患者在病愈后,由于胆囊长期保留病菌而成为慢性带菌者。

[填空题]

2简述肥达反应的临床意义。

参考答案:

(1)应用伤寒沙门菌“0”与“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的鞭毛抗原(“A”“B”“C”)等5种抗原,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对伤寒与副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

(2)通常在病后1周左右出现抗体,第3~4周的阳性率最高,可达70%以上。

(3)有少数患者抗体阳性出现较迟或者效价水平较低,约有10%~30%患者肥达反应始终为阴性。

(4)评价肥达反应的结果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①“0”抗体的凝集效价在1:

80及“H”抗体在1:

160或以上时可确定为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②若只有“0”抗体上升,而“H”抗体不上升,可能是发病早期;若只有“H”抗体上升而“0”抗体不增高可能是不久前患过伤寒或经伤寒菌苗,预防接种,或因其他发热性疾病所致的非特异性回忆反应;③沙门菌D群与A群有部分共同抗原,后者的感染可产生“O”与“H”的交叉反应;④某些疾病如急性血吸虫病、败血症、结核病、风湿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可出现假阳性反应;⑤部分血培养阳性证实的伤寒患者,肥达反应却有假阴性结果。

因此,肥达反应对诊断伤寒有帮助,但不能作为确诊的惟一依据。

[填空题]

3唐××,女,48岁。

因发热10天入院。

患者于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开始为低热,38℃左右,随后体温逐渐升高,5天后体温达39.5~40℃,并持续高热,当地给予青霉素80万U,肌肉注射,2次/天,3天无效,并出现明显腹胀、听力下降,遂转来本院。

门诊以发热待查收入院。

起病以来无咳嗽、胸痛,无尿频尿急尿痛,食欲明显下降,无厌油呕吐,大便干结,3~5天1次,小便量尚可。

既往体健,当地无类似患者。

体查:

体温39.5℃,脉搏80/分,呼吸24/分,血压90/60mmHg急性病容,表情淡漠,听力下降,胸前可见5个直径约2~4mm的皮疹,淡红色压之褪色。

双肺(-),心率80/分,律齐,腹平软,无压痛,肝肋下1cm,质软,脾肋下约1.5cm,质软,腹部叩诊鼓音,腹水征(-)。

血常规:

白细胞4.0×109/L,中性粒细胞0.56,淋巴细胞0.44,血小板100×109/L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诊断依据有哪些?

参考答案:

最可能的诊断:

沙门菌感染。

依据:

发热,持续高热;消化道症状:

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神经系统症状:

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下降;循环系统症状:

有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皮疹:

胸前有皮肤玫瑰疹;血常规:

白细胞不高。

[填空题]

4唐××,女,48岁。

因发热10天入院。

患者于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开始为低热,38℃左右,随后体温逐渐升高,5天后体温达39.5~40℃,并持续高热,当地给予青霉素80万U,肌肉注射,2次/天,3天无效,并出现明显腹胀、听力下降,遂转来本院。

门诊以发热待查收入院。

起病以来无咳嗽、胸痛,无尿频尿急尿痛,食欲明显下降,无厌油呕吐,大便干结,3~5天1次,小便量尚可。

既往体健,当地无类似患者。

体查:

体温39.5℃,脉搏80/分,呼吸24/分,血压90/60mmHg急性病容,表情淡漠,听力下降,胸前可见5个直径约2~4mm的皮疹,淡红色压之褪色。

双肺(-),心率80/分,律齐,腹平软,无压痛,肝肋下1cm,质软,脾肋下约1.5cm,质软,腹部叩诊鼓音,腹水征(-)。

血常规:

白细胞4.0×109/L,中性粒细胞0.56,淋巴细胞0.44,血小板100×109/L为了明确诊断需进一步做哪些检查?

参考答案:

进一步检查:

尿常规、肝功能、血心肌酶、肥达反应、血培养、骨髓培养、胸片。

[填空题]

5唐××,女,48岁。

因发热10天入院。

患者于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开始为低热,38℃左右,随后体温逐渐升高,5天后体温达39.5~40℃,并持续高热,当地给予青霉素80万U,肌肉注射,2次/天,3天无效,并出现明显腹胀、听力下降,遂转来本院。

门诊以发热待查收入院。

起病以来无咳嗽、胸痛,无尿频尿急尿痛,食欲明显下降,无厌油呕吐,大便干结,3~5天1次,小便量尚可。

既往体健,当地无类似患者。

体查:

体温39.5℃,脉搏80/分,呼吸24/分,血压90/60mmHg急性病容,表情淡漠,听力下降,胸前可见5个直径约2~4mm的皮疹,淡红色压之褪色。

双肺(-),心率80/分,律齐,腹平软,无压痛,肝肋下1cm,质软,脾肋下约1.5cm,质软,腹部叩诊鼓音,腹水征(-)。

血常规:

白细胞4.0×109/L,中性粒细胞0.56,淋巴细胞0.44,血小板100×109/L确诊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

确诊依据:

血培养或骨髓培养阳性。

[填空题]

6王×,男性,28岁,农民,南昌县人,因畏寒发热18天,伴腹胀腹泻10天,于2003年8月10日急症入院。

患者7月22日渐感畏寒低热伴有乏力,食欲减退,2周后呈持续性高热,体温39~40℃,伴腹部隐痛,腹胀,大便稀水样,2~3次/天,不思饮食,卧床不起,在当地经用青、链霉素治疗效果不佳。

最近2天来大便带黑色,因病情加重转来我院。

过去史:

生长在血吸虫疫区,1年前治疗过血吸虫病。

体查:

体温40℃,脉搏130/分,呼吸28/分,血压120/80mmHg急性病容,神清,皮肤未见皮疹及出血点,颈部有轻度抵抗感,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肺部无阳性体征,心律齐,心率130/分,第一心音低钝,腹软稍胀,肝在肋下1.5cm,剑突下4cm,质中等,压痛(+),脾在肋下2cm,质中,右下腹轻压痛,膝反射存在,克布征(-)。

血常规:

血色素90g/L,白细胞3.5×109/L,中性粒细胞0.60,淋巴细胞0.40,大便常规:

黑褐色稀便,隐血(+++),WBC0~1/HP小便常规:

正常,肝功能:

TBIL27μmol/L,DBIL61μmol/L。

ALT140u,肥达反应:

O,1:

160,H,1:

160,A,1:

40,B,1:

40,脑脊液检查:

清亮,潘氏(-),压力17.7mmHg,细胞总数10个/mm3,糖4mmol/L,蛋白0.4g/L,氯化物125mmol/L。

本例有何并发症?

参考答案:

肠出血;贫血;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

[填空题]

7王×,男性,28岁,农民,南昌县人,因畏寒发热18天,伴腹胀腹泻10天,于2003年8月10日急症入院。

患者7月22日渐感畏寒低热伴有乏力,食欲减退,2周后呈持续性高热,体温39~40℃,伴腹部隐痛,腹胀,大便稀水样,2~3次/天,不思饮食,卧床不起,在当地经用青、链霉素治疗效果不佳。

最近2天来大便带黑色,因病情加重转来我院。

过去史:

生长在血吸虫疫区,1年前治疗过血吸虫病。

体查:

体温40℃,脉搏130/分,呼吸28/分,血压120/80mmHg急性病容,神清,皮肤未见皮疹及出血点,颈部有轻度抵抗感,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肺部无阳性体征,心律齐,心率130/分,第一心音低钝,腹软稍胀,肝在肋下1.5cm,剑突下4cm,质中等,压痛(+),脾在肋下2cm,质中,右下腹轻压痛,膝反射存在,克布征(-)。

血常规:

血色素90g/L,白细胞3.5×109/L,中性粒细胞0.60,淋巴细胞0.40,大便常规:

黑褐色稀便,隐血(+++),WBC0~1/HP小便常规:

正常,肝功能:

TBIL27μmol/L,DBIL61μmol/L。

ALT140u,肥达反应:

O,1:

160,H,1:

160,A,1:

40,B,1:

40,脑脊液检查:

清亮,潘氏(-),压力17.7mmHg,细胞总数10个/mm3,糖4mmol/L,蛋白0.4g/L,氯化物125mmol/L。

为进一步确诊须做什么检查?

参考答案:

血培养,骨髓培养;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

[填空题]

8患者女性,28岁,已婚,因持续发热17天,于2005年9月17日入院。

患者于9月1日开始突起畏寒,发热,体温38℃,自认为“感冒”,未经特殊治疗,3天后体温上升至39℃,感全身不适,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

白细胞7×109/L,中性粒细胞0.62,嗜酸性粒细胞0.02,淋巴细胞0.35,经青、链霉素治疗无效于9月5日再去医院就诊,疑为“伤寒”,抽血作肥达反应,结果“H”1:

80,“O”1:

40,“A”1:

40,“OB”(-),血象检查:

白细胞6.7×109/L,中性粒细胞0.65,淋巴细胞0.35,改用氯霉素治疗无效。

因体温持续不退,全身酸痛,当地医院加用地塞米松每日10mg静脉滴注两天后体温下降,9月9日又开始发热,体温达39.5℃,伴有腹胀,右下腹压痛,加用庆大霉素2支/天,共用3天,12日又退热回家,15日起发热,食欲不振,腹胀,再次加用地塞米松每天20mg静滴。

17日晨大便呈暗红色,并感头晕,面色苍白,口渴,出冷汗,即以发热待查收住院治疗。

既往体健,家中无类似患者。

体查:

体温38.5℃,脉搏20次/分,呼吸20次/分,BP80/50mmHg发育正常,急重病容,面色苍白,颈软,心律齐,无杂音,心率120次/分,肺部清晰,腹软,肝肋下1cm,质软,脾肋下1.5cm,右下腹部压痛,无腹水征,脊柱四肢无畸形。

此例应诊断为何病?

参考答案:

最可能的诊断:

伤寒并发肠出血、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

诊断依据:

①流行季节;②长时间发热、消化道症状、中毒症状;③有黑便、肝脾大,心音低钝;④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不升高。

[单项选择题]

9、男,15岁,学生,不规则发热半个月,体温38~40℃,无畏寒、寒战,伴食欲不振、腹胀,近日出现精神恍惚,谵妄,听力下降,在当地不规则用过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治疗。

体查:

体温40℃,脉搏80次/分,血压:

98/69mmHg,表情呆滞,心肺无异常,腹软,右下腹轻压痛,肝右肋下0.5cm,脾左肋下1cm,血象:

WBC4.0×109/L,N0.65,L0.35。

最可能的诊断是( )

A.败血症

B.疟疾

C.伤寒

D.病毒性肝炎

E.恶性组织细胞病

参考答案:

C

[填空题]

10患者女性,28岁,已婚,因持续发热17天,于2005年9月17日入院。

患者于9月1日开始突起畏寒,发热,体温38℃,自认为“感冒”,未经特殊治疗,3天后体温上升至39℃,感全身不适,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

白细胞7×109/L,中性粒细胞0.62,嗜酸性粒细胞0.02,淋巴细胞0.35,经青、链霉素治疗无效于9月5日再去医院就诊,疑为“伤寒”,抽血作肥达反应,结果“H”1:

80,“O”1:

40,“A”1:

40,“OB”(-),血象检查:

白细胞6.7×109/L,中性粒细胞0.65,淋巴细胞0.35,改用氯霉素治疗无效。

因体温持续不退,全身酸痛,当地医院加用地塞米松每日10mg静脉滴注两天后体温下降,9月9日又开始发热,体温达39.5℃,伴有腹胀,右下腹压痛,加用庆大霉素2支/天,共用3天,12日又退热回家,15日起发热,食欲不振,腹胀,再次加用地塞米松每天20mg静滴。

17日晨大便呈暗红色,并感头晕,面色苍白,口渴,出冷汗,即以发热待查收住院治疗。

既往体健,家中无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