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站施工技术总结综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6713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站施工技术总结综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南京站施工技术总结综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南京站施工技术总结综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南京站施工技术总结综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南京站施工技术总结综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站施工技术总结综合.docx

《南京站施工技术总结综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站施工技术总结综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站施工技术总结综合.docx

南京站施工技术总结综合

南京铁路新客站推广应用新技术综合报告

一、工程概况

南京铁路新客站工程位于南京市龙蟠路262-264号南京站原址上,为南京火车站站房的新建工程。

该站房工程投资总概算4.8亿元,由铁道部与南京市共同投资建设;工程总建筑面积41080.82m2,其中主站房东西长270m,南北宽54.5m,建筑面积36073.4m2,西配楼建筑面积5007.42m2。

火车站站房外型采用法国AREP公司的设计方案,整个新站房像一艘竖起桅杆、正在拉满风帆的巨型帆船停泊在玄武湖畔,主体结构为框架+斜拉索轻钢结构,造型复杂新颖,点式玻璃幕墙的应用为整个站房营造出一种晶莹通透的美感,屋盖采用斜拉索轻钢屋盖体系,斜拉悬挑段最大为37.739m,檐口最大高度30.823m,桅杆顶高42m;内部功能及结构由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设计,首次应用了中央共享大厅的设计理念,各层候车空间变化错落有致,地下1层,地上2~5层,,层高分别为3.9m~9.3m不等,整体风格简洁明快。

该工程为南京市重点工程和窗口工程,同时也是铁道部重点工程和新世纪中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站房建设的样板工程。

本工程基础型式为钻孔灌注桩+承台基础,主体为砼框架+钢管柱体系,屋面系统为轻钢斜拉索体系+铝猛镁屋面板系统+阳关板屋面+虹吸排水系统,外墙为点式玻璃幕墙和石材幕墙、千思板幕墙,内部装饰以石材墙地面、铝塑板墙面、铝合金吊顶板、不锈钢玻璃栏板为主,安装工程主要有空调系统、强电系统、给排水系统、消防系统、弱电系统极其系统集成(包括通讯、信号、BA、综合布线、对讲、电视监控、广播、列车到发信息通告、售票、内部通讯、查询、防雷接地、引导、时钟、有线电视、计算机信息集成等)等。

本工程由上海铁路局设立南京站站房工程建设指挥部做为项目法人组织建设,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设计、南京市苏宁建设监理公司监理、中铁建工集团总承包施工,工程于2002年6月28日开工,2005年8月18日完工。

由于本工程为大型公共工程,内部结构复杂。

基于其结构要求、功能使用和造型的需要,本工程设计和施工中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为保证本工程的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投资控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南京站站房工程施工的特点和难点:

1、典型的边运营边施工项目:

施工过程中需要全力保证车站的正常运营、旅客的正常进出站、行包的进出通行等;施工干扰严重,不仅受到交叉施工的影响,也受到如专列运输、兵运、暑运、春运、黄金周等多方面的影响,且平时南京站客流量也极大,需要保持正常的客流条件和客流高峰期车站的使用需求。

2、场地狭小、交叉施工严重、地质条件复杂:

站房结构落于基本站台上,但又不能占用;部分区域与地铁交叉施工,并与站前广场施工、广场地下室施工、广场高架道路施工、站场改造施工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基本无施工用地,且只能根据地铁、站前广场、站场改造的施工进展分区分段施工;工程处于南京市小红山脚下、跨越多种地质条件,既有冲积土层、又有池塘、河道、岩石层、老站房基础等复杂地质条件。

3、工期紧张、受关注程度高、变更繁多:

工程合同工期720日历天,比定额工期少200余天;本工程为南京市的对外窗口和形象工程,多次受到铁道部、江苏省、南京市、上海路局等的检查,并广受江苏省、南京市有关媒体的关注;为适应新世纪铁路建设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施工过程中进行过大量变更。

4、主体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

本工程层高的设置、结构层的布置均相当复杂,层间高低错落繁复,主体应用了扇面倾斜10°钢管柱+砼框架的结构体系,屋面为轻钢斜拉索钢结构、双曲面屋面体系和倾斜扇面钢管柱结构支撑体系,广泛应用了铝锰镁屋面板系统、点支式玻璃幕墙、智能数控消防水炮、智能化系统集成等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5、质量要求高、安全管理难度大:

本工程确保创建“鲁班奖”,施工质量要求极高,施工过程中不仅要保证正常的施工安全,尚必须考虑到行车、行包、旅客运输和疏散、站场运营和改造等的安全。

二、新技术应用情况介绍

南京站做为目前国内最现代化的站房,不仅具有较大规模的体量,而且技术含量也比较高,设计和施工中综合应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其中应用建设部推广的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05)中的8大类,主要有清水混凝土技术、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碗扣式脚手架应用技术、拉索施工技术、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建筑智能化系统及其调试技术、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技术等25个子项;采用的其他新技术推广有深基坑支护技术、虹吸排水施工技术、铝锰镁屋面板施工技术、电动排烟窗施工技术、金属卡箍式装配管连接施工技术、固定智能数控消防水炮系统技术、复合玻纤风管施工技术、弱电集成信息系统施工技术、非金属耐磨地坪施工技术、干挂瓷砖施工技术、点支式玻璃幕墙综合施工技术等20余项;组织技术攻关和创新的项目有15项,主要为大直径挖孔承台施工技术、出屋面钢管柱节点和拉索节点处理技术、扇面倾斜10°钢管柱安装施工技术、倾斜点支式幕墙安装技术、大截面地铁托梁转换技术等。

1.新技术应用计划的编制

根据南京站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比较多的情况,在分公司领导的指导下,结合项目特点和进度要求,成立了由项目总工程师负责的南京站工程新技术研究与应用领导小组,划分为土建工程、钢结构工程、安装工程、装饰工程四个类别分别进行新技术应用计划的编制,并在每个阶段开始前,组织各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图纸,查找、收集有关资料,在施工组织总设计的指导下编制各类施工方案,实施施工过程中的建设、监理、施工三方的施工方案三级审批制度,坚持技术交底制度、项目周技术总结制度,并在有关的专项新技术施工论证会上对本工程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进行深入讨论和分析,依据各项新技术的特点、难点、重点制定详细的方案和措施,依据本工程实际应用的需要,提前拟定需进行科研攻关的项目,有针对性的收集、整理资料,编制施工方案,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成功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新技术应用计划的实施

为确保新技术研究与应用计划的实施,南京站技术攻关小组针对各项新技术的特点编制了具体实施措施,并根据新技术实施的需要,组织有关人员参观学习,或邀请有关专家开展讲座,进行专门指导,以加强对新技术的理解,结合工程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有关技术方案和施工措施进行深化与完善,如对点玻幕墙施工技术、虹吸排水施工技术等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对电动排烟窗施工技术、地铁转换托梁施工技术、屋面泛光照明等邀请设计院、地铁施工单位、有关专业公司进行深入的研讨,针对本工程最大的技术亮点----斜拉索的张拉控制不仅由中国建科院空间结构研究室进行了建模,施工过程中亦邀请东南大学、铁四院的有关专家召开了6次论证会,详细确定了安装、张拉的有关技术要点和控制因素,明确了质量标准,确保了本工程各项新技术的成功应用。

3.新技术应用过程检查与控制

新技术应用的成功与否,施工过程中的检查与控制十分重要,每一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均需要相应的监控与检查措施,因此,项目经理部在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针对每项新技术方案从编制到实施以及施工完成后的分析、总结都实施了严格的控制、检查、反馈、调整、提高的管理过程,重大技术方案经专家论证会通过后方可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邀请有关专家、设计单位现场指导、确认,现场及时反馈测控数据以进行分析调整,确保了新技术应用的成功,并达到设计要求,确保了施工质量。

4.应用建设部推广“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05)”情况

4.1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清水混凝土技术

南京站±0.00以上砼结构全部采用清水砼施工技术,共计浇注泵送商品砼1.2万m3,施工中通过试配、试验确定配合比,选用优质的水泥品种和等级(江南小野田)、严格控制砂的细度模数、石子的颗粒级配、粉煤灰的掺入量,并根据不同结构的情况和季节的变化采用不同的高效能外加剂,控制砼的坍落度等技术方法,辅以科学的模板施工技术和后期养护技术的到位,确保了南京站应用清水砼技术的成功,主体结构均达到清水混凝土的质量标准。

4.2高效钢筋与预应力技术:

HRB400级钢筋的应用技术、粗直径钢筋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冷轧带肋钢筋焊接网、拉索施工技术

根据设计要求,南京站主体结构框架梁柱钢筋配置主要为HRB400等级大直径钢筋(以Φ32、Φ25为主),合计应用新三级钢5100余吨;本工程Φ14以上钢筋接头全部采用滚压切削直螺纹连接技术,共计接头1.2万个,节约钢材80余吨,直接经济效益28.8万元;南京站地下出站大厅按设计采用了54余吨冷轧带肋钢筋焊接网,大大减少了钢筋用钢量;楼板结构中采用冷扎带肋钢筋,比原设计节省钢筋240吨(节省量达32%);南京站屋面系统采用轻钢斜拉索系统,全部屋盖系统(含钢结构、屋面板、吊顶、遮阳板等)荷载均由自出屋面的18根钢管柱上固定张拉出的72根钢索承担,采用轻钢斜拉索体系,不仅满足了站房造型的需要,也满足了在站房内营造超大立体空间的功能需要。

4.3新型模板及脚手架应用技术:

主要采用了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早拆模板成套技术、碗扣式脚手架应用技术、悬挑式脚手架应用技术等。

南京站站房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不适宜采用大钢模体系,经过对比分析,采用了双面覆塑胶合板模板,共计3.2万m2,结合碗扣式脚手架的应用,配置可调顶托和底托,设计早拆模板的支撑配置方案,不仅实现了模板和脚手架体系的快速支设和早拆技术,加快了模板和脚手架的周转速度,也实现了清水砼的质量目标;由于本工程施工场地极端狭窄,为妥善解决站房北立面和东立面无法搭设落地脚手架的问题,采用了型钢悬挑式脚手架4200m2,不仅保证了主体结构(含屋面钢结构及屋面系统)正常施工,也保证了施工中车站的正常运营,取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

4.4钢结构技术:

主要采用了钢结构CAD设计与CAM制造技术、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预应力钢结构技术、钢结构的防火防腐技术等

南京站站房工程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综合采用了多项钢结构技术,主体结构采用了倾斜10°扇面钢管砼柱与砼框架结构组合技术,由20根钢管柱支撑、72根预应力钢索斜拉起1.2万m2屋面结构体系;钢管柱和屋面钢结构制作应用了钢结构CAD设计与CAM制造技术,满足了本工程钢结构构件变化多端(2.5万余构件无一相同)的设计和制造需要;根据设计要求,本工程所有钢结构构件全部采用了无机富锌底漆,兰陵超薄型防火涂料,保证了钢结构防火防腐的要求,防火涂料的施工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4.5安装工程应用技术:

主要采用了给水管道卡压连接技术、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电缆敷设热缩电缆头制作技术、建筑智能化系统及其调试技术包括通信网络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智能化系统集成、电源防雷与接地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检测与评估等。

南京站作为国内目前最现代化的车站,水、电、暖通、弱电、消防等系统齐全,其安装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在国内车站建设中,均居于领先地位,安装工程中广泛应用了金属矩形风管薄钢板法兰连接技术、给水管道卡压连接技术、电缆敷设热缩电缆头制作技术,根据站房内各种管线繁多的特点,结合装饰要求,应用了计算机预先排布放样的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保证了快速、准确的各类管线的布线安装;按照智能化车站的要求,本工程采用了高度集成的信息化网络建设,包括计算机信息集成系统、综合显示引导时钟系统、电源接地与防雷系统、内部通讯系统、旅客查询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电视监控系统、客运广播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楼宇控制系统、通信网络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计算机联网售票系统、行包系统、列车到发通告系统等15个子系统,工程完工后对有关系统的安装,如空调系统、综合布线、防雷接地等进行了相应的系统检测与评估,均满足了设计要求。

  

4.6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技术:

主要有蒸压加气砼砌块等新型墙体材料应用及施工技术

根据设计要求,南京站站房内所有砌体全部采用蒸压加气砼砌块,共计使用3200m3,砌筑中采用预先浇水、边砌筑边勾缝、砌体稳定后塞实与顶梁的空隙等多种手段保证砌筑质量,为防止砌块容易产生的裂缝问题,粉刷过程中采取喷涂界面剂、铺钉钢板网、砂浆中加入抗裂纤维等措施,有效保证了墙体的质量。

4.7建筑防水新技术:

主要采用了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建筑防水涂料、建筑密封材料等

本工程地下室外墙、局部暴露室外屋面全部采用了SY-115高分子防水卷材,采用热融连接技术;根据设计要求,外墙需要进行防水防渗处理,选用外墙无机防水涂料进行涂刷,保证了外墙防水质量;本工程外墙主要为玻璃幕墙和石材幕墙、铝塑板幕墙,全部采用“硅宝”系列建筑硅酮密封胶。

4.8施工过程监测和控制技术:

主要应用了施工过程测量技术(施工控制网建立技术、施工放样技术)、深基坑工程监测和控制等。

 南京站站房工程由于是既有线施工,同时和地铁、站前广场交叉施工,控制点坐标横跨南京站铁路站场且施工场地条件复杂,使用普通经纬仪测量方法无法建立施工控制网,为此,使用全站仪于周边建筑物和实体上建立施工控制网,保证了站房的精确定位测控;施工过程中广泛采用全站仪施工放样技术,不仅保证了地铁结构和站房结构轴线、标高的一致性,而且保证了由于地铁施工分断站房致使站房结构形成东西合拢的情况下,轴线、标高合拢后的一致性,极大的保证了站房的工程质量。

由于本工程为既有线施工,基坑深度达8.3m,基坑支护和开挖需要绝对保证线路、旅客、周边建筑的安全,为此进行了相应的深基坑检测和控制工作,通过对应力、位移、倾斜、沉降、开裂、地下水位等的监测,为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5.其他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情况

5.1深基坑支护技术

本工程主站房及行包房地下室基坑北侧紧邻1号站台,距铁路Ⅰ条边缘只有18m,基坑南端距离广场旅客出站通道4.8m,西配楼地下室基坑西面距现有南京站综合楼(28层)15m,根据此情况,经过计算和比较,出站大厅地下室(基坑面积3349m2)、行包房地下室(基坑面积2581m2)、西配楼地下室(基坑面积1520m2)均采用了钻孔灌注桩支护、φ600钢管内支撑系统,四大角加密布置,基坑周围压密注浆形成止水帷幕,采用深基坑井点降水系统,顺利完成了深基坑的施工工作。

5.2焊接钢丝网片外墙防裂技术

为保证地下室外墙的防水效果,增强结构自防水能力,出站大厅和行包房地下室外墙设计采用φ6@150点焊钢筋网片,与墙板结构共同浇注,共计2800m2,基础回填前,外墙未发现一条裂缝,地下室蓄水试验未发现一处渗漏,证明采用焊接钢丝网进行外墙防裂处理是成功的,保证了地下室的防渗漏质量。

5.3施工缝和后浇带处理技术

本工程梁施工缝和后浇带处理全部采用快易收口网,共计约360m2,根据本工程梁结构断面大的特点,发展了快易收口网的固定技术,利用快易收口网本身的特性在施工缝处形成良好的接合面,从而省去支模、拆模、凿毛等多道工序,降低了劳动强度,加快了施工进度,保证了工程质量,同时产生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5.4钢管柱承台锚固安装技术

本工程的20根钢管柱均北向倾斜10°,埋深不一,存在支撑难、定位难、找角度难等特点,施工中通过采用专制安装底座、全站仪定位和经纬仪辅助测控的测量方案,保证了钢管柱基础节的快速准确安装,基础节定位最大轴线偏差只有3mm,斜度偏差最大只有0.2°,施工质量为本工程亮点之一,获得了工程参与各方的高度评价。

5.5虹吸排水施工技术

本工程1.2万m2屋面采用目前国内先进的虹吸排水系统,设置不锈钢排水天沟,共设虹吸排水管7处,排水点11处,虹吸管自室内沿钢管柱至地下室或地坪内通往室外减压井,排入市政雨水管网,经过一个雨季的检验,无任何渗漏水现象,排水能力完全满足需要

5.6铝锰镁屋面板施工技术

南京站采用1.2厚铝锰镁屋面板共计1.2万m2,现场滚轧安装,铝锰镁屋面板采用专用的卡式连接件安装,板与板之间采用咬口连接,屋面板每隔15cm压制出一道背筋,极大的增强了屋面板的强度和刚度,安装完后再进行一次机械咬口处理,经过严格控制,保护得力,屋面板安装完成后,板涂层无一处破损,咬口严密,经两个雨季检验无一处渗漏现象,保证了工程质量。

5.7阳光板屋面施工技术

南京站站房办公区和中央大厅屋面采用了以色列进口8cm厚5层阳光板,共计5356.5m2,现场裁切安装,通过改进其节点连接构造,精心施工,严格保护,阳光板施工完成后,经过2个冬雨季检验无一处渗漏现象,保证了屋面质量,获得了工程参与各方的良好评价。

5.8铝锰镁板吊顶施工技术

南京站1~1/3轴办公区及主站房外檐口共计4596m2,采用了铝锰镁屋面板反吊成吊顶的技术,其构造和安装采用屋面板安装技术,由于屋面板系统为整体无缝安装,施工完成后吊顶效果大气、整洁、美观,收到了良好的观感效果,获得了工程参与各方的一致好评。

5.9电动排烟窗施工技术

南京站采用了集中控制式电动排烟窗系统,排烟窗安装于玻璃幕墙上方和吊顶之间,共计534.5延长米,排烟窗控制模块安装于吊顶内,其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于三层服务员室内,并通过控制模块与消防控制中心火灾报警系统联动,既解决了大空间人工控制通风排烟的需要,又满足了火灾自动探测,消防控制中心系统联动的消防控制需要。

5.10铝合金遮阳百叶安装施工技术

本工程站房南立面采用了铝合金遮阳百叶,共计两层局部三层,共计1560m2,遮阳百叶与支撑系统间采用焊接连接,使用效果轻盈、美观,与玻璃幕墙及钢管柱支撑系统浑然一体,收到了较好的观感效果。

5.11金属卡箍式装配管连接施工技术

本工程消防、喷淋、给排水管道DN80以上均拟采用金属卡箍式装配管连接技术,管道总长度约8000m,该技术是通过滚槽机对管道进行滚槽,然后用卡箍装配连接的方式,具有速度快,接头质量高,操作简单等特点,大大减少了管道接头渗漏的渗漏概率。

5.12固定智能数控消防水炮系统技术

本工程于南京首次运用固定智能数控消防水炮系统,共计于站房南北立柱上安装8门,该消防水炮LA100型火灾安全监控系统,具有自动转向、自动红外感应探测器、烟感探测器等装置并与消防控制中心联动;水炮启动后,喷水扬程可达50m~60m,经调试试运转,充分满足了南京站站房超大空间体系的消防灭火需要,采用该技术使单体建筑设计大大突破了目前消防法规的有关限制,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5.13电缆穿刺线夹T接施工技术

本工程主干电缆连接均采用先进的电缆穿刺线夹T接连接技术,即采用专用穿刺线夹进行分支电缆的连接,该施工工艺具有简单、快速、安全、可靠等特点,相比传统的电梯T接技术,大大降低了成本、加快的工期,并具备更好的安全保证效果。

5.14复合玻纤风管施工技术

本工程主干风管系统均采用复合玻纤板制作,共计使用达2.8万m2,该风管具有良好的保温、消音、安装简便等特点,并采用内插式钢制连接,此连接方式不仅保证了风管连接的可靠性,提高了风管的使用寿命,而且克服了普通风管法兰易产生冷桥的弊病,具有极好的推广价值。

5.15变流量异程式动态流量控制平衡阀技术

南京站空调水系统为变流量异程式,整个系统水力平衡通过安装在空调末端的动态流量平衡电动调节阀来实现,大大减少了水管路长度,并能更好的满足空调主机以及风机盘管、分体空调、吊顶式空调器等末端空调设备的需要,降低了能源损耗。

5.16南京站站房空调系统综合调试技术

南京站空调水系统为变流量异程式,整个系统水力平衡通过安装在空调末端的动态流量平衡电动调节阀来实现,大大减少了水管路长度,并能更好的满足空调主机以及风机盘管、分体空调、吊顶式空调器等末端空调设备的需要,降低了能源损耗,相对于传统的工艺,安装时工程成本有所增加(进口电动调节阀价格较高),但长远来看,该技术能够更好的节约能源,从而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5.17弱电集成信息系统施工技术

本工程弱电系统工程在技术上运用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及自动化控制、多媒体技术等实现车站各子系统的一体化集成,即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客运站内弱电各子系统有机的连成一个整体,基于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采用安全、高效的计算平台,以动态车次信息为龙头,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应用软件,对客运站的生产指挥、旅客服务、设备管理等各项运营活动实行一体化、网络化管理,实现集中控制、统一管理,全面整合系统资源配置,对站内的各种资源、各类信息和数据进行采集、汇总、控制和处理,并控制和监视客运站营运的各项活动,进行调度计划管理,随时解决各种瓶颈和矛盾,随时报告和处理各种危机,对合理调配资源、节约能源、保证旅客正点乘车,提供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将不仅提高铁路客运站内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劳动生产率,也降低车站运行成本,更为旅客提供安全、快捷、舒适的优质服务;目前该技术的使用在国内站房信息化建设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5.18非金属耐磨地坪施工技术

本工程行包房地面全部采用了非金属耐磨地坪,共计4000余m2,该技术是在砼浇注初凝后终拧前撒耐磨粉进行反复抹压收光,使耐磨料与砼结构形成致密的结合体,具有高强度、高抗冲击性、耐磨、易清洁、便于维护等特点,相对于传统的细石砼地坪,大大提高了使用性能,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5.19干挂瓷砖施工技术

本工程出站地道内使用了约2000m2的干挂瓷砖技术,该技术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施工方法,即通过在瓷砖上开孔,孔末端形成扩大头,然后利用后切背栓进行干挂的一种施工工艺,该工艺具有简单、快速、干挂质量高、表面平整、便于维护等特点,解决了传统瓷砖粘贴施工中的湿作业难题,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前景。

5.20点支式玻璃幕墙综合施工技术

本工程7.2m以上为营造现代化站房整体通透的设计效果,采用了拉索结构点支式玻璃幕墙8000余m2,,即通过设置水平和竖向承重索、稳定索并完成张拉后(索安装过程中需要配合安装爪件支座),安装爪件和玻璃,最后微调稳定索和幕墙打胶,完成幕墙安装,本工程最大的难点是南幕墙不仅总长达270m,幕墙上部为曲面结构,而且幕墙向南倾斜10°,给施工定位、安装均带来了比较大的难度,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定安装方案、规范实施,本工程的玻璃幕墙得以顺利安装完成,投入使用后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赢得了较高的社会效益。

6.组织技术攻关和创新的项目情况

6.1狭窄场地内深基础施工技术

南京站房F轴20根柱子及承台落于基本站台上,轴线距1条线路9.7m,坑深4.2m,受客观条件限制,借鉴了人工挖孔桩的施工工艺,在桩孔内施工承台和柱体,通过对大直径条件下,桩孔模板的配制、支撑条件、护壁厚度、砼的浇注工艺、坑口的防护等的试配、试验,解决了狭窄场地深基坑的施工技术问题,且未对基本站台使用功能、线路安全造成任何影响,保证了车站的正常运营,为在狭窄场地进行深基础的施工提供了新的思路。

6.2蒸压加气砼砌块墙体开裂防治技术

南京站房室内外砌体全部采用蒸压加气砼砌块,通过采用科学的工序质量控制、喷涂界面剂、铺订钢板网、砂浆中加抗裂纤维等综合措施,解决了墙体粉刷的开裂和空鼓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6.3出屋面钢管柱节点和拉索节点处理技术

本工程钢结构柱及拉索的屋面节点共计92处,且该节点构造复杂,该处节点处理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屋面是否渗漏,通过对这些节点进行重点攻关处理,采用合理的技术方案(如采用多重防护措施等),科学的工序质量和材料制作质量的控制,确保了屋面节点的施工质量,实现了屋面无渗漏的质量目标。

6.4扇面倾斜10°钢管柱安装施工技术

本工程20根钢管柱是按照半径1500m扇型分布,轴间距15m,统一北倾10°(非放射形倾斜),通过研究施工测量定位和钢管柱接长测控技术,辅以科学的焊接技术、质量控制措施,确保了钢管柱的安装质量,为类似工程的施工积累了经验。

6.5钢筋穿钢管柱节点施工技术

南京站20根钢管砼柱与砼框架的节点共计118处,主要采用钢筋穿过钢管柱,辅以部分钢筋绕钢管柱进行砼节点构造处理的设计方案,通过本技术的研究和施工工艺控制,解决了在倾斜钢管柱上开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