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语文园地二》指导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6657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语文园地二》指导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语文园地二》指导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语文园地二》指导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语文园地二》指导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语文园地二》指导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语文园地二》指导教案.docx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语文园地二》指导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语文园地二》指导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语文园地二》指导教案.docx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语文园地二》指导教案

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指导方案

创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次口语交际趣味性较强,通过比眼力,交流观察感受,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到观察带来的乐趣。

教材提供了3幅图片,教材中的左图,可以从树上找到隐藏着的10个头像,右上图,从黑白两色中可以分辨出,中间白色的部分是一个杯子,两边黑色的部分是两个侧面头像,而右下图,通过画面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以看出两个头像:

一个是小女孩,另一个是老妇人。

通过这次口语交际,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发现,把观察过程、结果及想到的、感受到的进行多向交流,以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图画的多次观察,学会观察,并总结观察的方法:

观察要仔细、反复、多角度。

2.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有一定条理地把观察内容、过程及“想到的内容”和“观察的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

3.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提出问题和看法,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

4.在有趣的观察活动中,体验观察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围绕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学会观察。

难点:

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1.导言:

(播放多媒体课件:

《西游记》中孙悟空片段。

)孙悟空有许多本领,你最欣赏他什么本领,为什么?

(生答)同学们,从你们的话语、眼神中,老师发现你们对腾云驾雾、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火眼金睛的孙悟空十分佩服,你们想不想拥有他那样的本领?

今天我们就先学学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成为小齐天大圣吧。

(出示课件:

火眼金睛的孙悟空图片。

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书中的三幅图,看看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

上课伊始,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为学生创设了能触动情感的情境,让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激发主动性,让学生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交际情境中,去做进一步体验,学生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

二、小组交流,练习描述

1.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分别介绍自己观察到的图片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并且提出补充意见。

问题导引:

(1)说一说你刚开始时看到了什么,仔细看时又看到了什么?

(2)根据自己的观察把看到的、想到的说清楚,小组同学互相交换意见。

(3)谈一谈你是怎样观察出来的?

2.学生小组内练习描述,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教师搭建了生生交流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交流的兴趣。

通过设计在小组合作中比眼力这一活动来逐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们在无拘无束的教学环境中自由表达,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欲望。

三、全班交流,补充修订

1.各小组选拔刚才组内交流时描述最好的同学上台,在全班进行交流。

其他同学要边听边补充表达的不足。

预设:

生1:

第一幅图,我们组的同学首先只看到了一棵枯树的下面有两个老人的头像,后来经过仔细观察,我们惊喜地发现,其实,树的枝丫中还藏着八个头像,一共有十个头像呢!

师:

请你们组的同学到前面来指给大家看。

(学生到前面指出课件上的十个头像。

生2:

第一幅图在一棵光秃秃的树下,一眼就可以看见两位白发苍苍的外国老人,他们可能是夫妻,正相视而笑呢!

经过全组同学反复地看,结果发现左上方的树杈中间,隐藏着三个戴帽子的男人头像,有的脸上布满皱纹,有的脸上有胡须。

根据这个方法,我们发现树顶上还有两个老人的头像,一个戴着眼镜,一个高鼻子,有浓浓的胡须,头发花白;同样,右边的树枝中间,藏着三个男人的头像,其中有两个戴着眼镜和帽子,中间一个目光炯炯。

那么,整个这幅图,枯树上藏着十个头像,五个戴帽子,三个戴眼镜。

师:

你们组的同学们真是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可以当火眼金睛的小孙悟空啦!

其他组也来说说吧!

生3:

第二幅图,阴影部分是相对着的两个人头侧面像,中间留出的空白部分是一个花瓶。

师:

你们小组观察得也很认真,可以做一个“独具慧眼”的美猴王!

生4:

第三幅图,我们小组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了奥秘,除了小女孩半身像以外,还藏着一位老妇人的头像。

师:

你们小组可以当不怕困难的孙悟空!

2.综合各小组意见,由学生谈自己的观察方法。

预设:

生1:

观察要仔细、耐心,要反复地看。

生2:

要从不同角度来观察,组内同学互相帮助也很重要,要学会综合采纳别人的意见。

生3:

观察时还要加上丰富的想象。

师:

是呀!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

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通过这次有趣的观察,你有哪些感受?

生1:

我觉得观察生活很重要,有观察才会有所发现。

现在我明白了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生动、具体了。

生2:

观察要细心,要耐心。

我刚才一开始说只有两个头像,结果后来找到了十个头像,看来以后没有观察清楚,不能随便下结论。

生3:

以前,我习作时老是觉得无话可说,那是因为观察不够仔细,从今以后,我要认真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事物。

设计意图:

通过集体交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且能够锻炼他们客观分析他人意见,实事求是的观点。

对于小孙悟空的评选这一活动,更能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努力让自己说得更生动具体。

让学生谈自己的观察方法,既可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观察,又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四、教师总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图片我们学会了静心看、仔细看、反复看、多个角度看,炼就了火眼金睛,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孙悟空。

但是你们还将会经受不断的考验,老师这里还有两张图片,(见左面,出示多媒体课件。

)请课后认真观察。

把你看到的内容在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并回家告诉你的家人。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小结,让同学们明白这次口语交际怎样表达得更生动。

课后观察图片的活动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并且和家长交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反思

 

活动案例展示

小组长: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来进行一次观察比赛好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第一幅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有哪些新发现?

时间为2分钟。

王璐:

真是太有趣了!

我一开始看到了一棵黑色的大树,可再仔细一看,原来树上还藏着7个人呢。

这幅图真是太奇妙了!

徐亮:

我来补充一下。

我也感到很惊讶,可我看到的是9个人头像,而且都是老人,他们各有各的神态。

小组长:

徐亮同学补充得很好,你观察得很认真,奖励你一颗观察星吧。

谁还愿意补充?

李天:

我看到的是10个人头像,我给大家数一数吧。

你看,这个树杈(chà)上还藏着一个呢。

我也是经过反复地观察才发现的,我当时真是太兴奋了。

赵宇:

这是一棵没有叶子的古树,围绕树枝绘有10个人的头像。

这些头像的最下边的2位是普通人,而上面8位都是科学家。

这棵树又可以命名为“科学树”。

小组长:

谢谢李天同学的演示,也谢谢赵宇同学的精彩发言。

看来,我们不但要认真观察事物,多角度思考,还要养成查阅资料的习惯。

今天的智慧星就奖给李天和赵宇同学吧!

(提示:

第二幅图的白色部分是一个高脚杯子,黑色部分是对着的两个人头;第三幅图上部有变化,仔细观察,能够看到一个小女孩和一个老妇人。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的内容非常广泛,只要是在观察过程中的发现都可以,把观察时所发现的有趣的事情以及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写具体,有两种习作的形式供选择:

一是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二是以《观察日记×则》为题,把自己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观察的情况以日记的形式整理出来。

通过习作以表达自己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新的所得、所感以及观察过程所带来的无限乐趣。

教学目标

1.在习作过程中,围绕观察事物中“新的发现”和“有趣的事情”这两个角度确定主题,把观察中的发现或者观察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

2.语言要具体形象,把自己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新的发现以及当时的心情描绘出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紧扣“新”和“趣”选材。

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作者表达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2.把观察的经过写清楚,把观察时所发现的新奇的事情以及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写具体。

课前准备

制作和习作内容有关的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习作前认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可以用日记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热情

同学们,通过学习第二单元的课文和上节课同学们的口语交际,老师和你们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

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

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设计意图:

上课伊始,通过回忆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使学生“温故而知新”,自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要求。

二、围绕要求,交流素材

1.出示问题,启发思考。

(1)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同学们回忆一下,最近你观察了什么事物,是怎样观察的?

(2)在观察中有什么新的发现?

(3)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相互交流,拓展材料。

交流范例:

同学1:

学习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我就开始观察我家里的月季花。

一天早晨,我忽然发现月季花的茎上绽出四个小小的花蕾,花蕾穿着一件绿色的外衣。

又过了几天,花蕾顶破了外衣,露出粉红的花瓣。

一开始,由最外层的花瓣向外伸展,而里面的几层花瓣还紧紧地合拢在一起。

渐渐地,层层舒展,整朵月季花终于绽开了。

花是粉红色的,像一个穿着粉红色衣裙的少女。

绿叶红花被晨光一照,又像一只粉蝴蝶在微风中翩翩起舞。

我把鼻子靠近花朵,扑鼻的清香迎面而来。

再仔细一嗅,花香里还透着一股蜜一样的甜味呢。

同学2:

我观察的是春蚕。

春蚕刚从蚕卵中钻出来的时候又细又小,全身都是黑绒绒的,像一条条黑色的细毛线一样,只要你将桑叶盖在它们的上方,它们就会“循味而至”,慢慢蠕到桑叶上面……经过几天努力成长,绒线般的小蚕宝宝渐渐脱皮后变成了灰白色,这时候的小蚕宝宝的身子上已经能够清楚地看到是由九个小节组成的,每个小节旁边都有两个小黑点,而且长满了小脚,更令人惊奇的是它的小脚上竟然有吸盘。

通过观察我才知道,原来蚕宝宝脚上的吸盘是为了保证它们能够更稳固地吸附在桑叶上啊!

同学3:

春蚕可真伟大!

我要介绍的是丝瓜。

丝瓜的生命力极强,它无论在多么坏的环境下都能生长。

你在石缝里,在墙角,或是贫瘠的土地上随便撒几粒种子,浇上点水,没过几天,它就会破土而出,长出嫩绿的芽来。

如果长大的叶子,被小虫子咬坏了,这时你只要趁早晨往有露水的叶子上面撒点木灰,就可以防虫子咬。

丝瓜耐高温,耐干旱,耐潮湿,也耐腐,耐贫。

只要你在它身上扎上几根绳子或木棍,它就会攀缘而上,茁壮成长起来。

如果搭一个棚架,瓜藤可以延伸,那就会长得更旺盛。

同学4:

我还发现了会“唱歌”的杯子呢!

有一次,我刚跑完步,渴得嘴唇快裂开了,就去冰箱里拿冰水,想滋润滋润那干燥的喉咙。

不小心,两个杯子相碰,发出清脆的声音,那么改用筷子敲打杯子也会发出声音喽!

我马上拿来杯子和筷子,杯子里的水从多到少放,用筷子依次敲打,多么像基本音符的“do re mi fa sol la si”。

我欣喜若狂,敲打了一首首熟悉的歌曲。

看,观察事物是多么有意思!

当自己发现奥秘时,又是多么欣喜。

同学5:

一天下午,我写完作业就到楼下玩。

忽然,我看见一群蚂蚁,于是我就跟了过去,原来是一只蚂蚁发现了四条大青虫,这些蚂蚁都是它搬来的救兵呢!

大战开始了,蚂蚁军团分成了四队,每队咬一条青虫。

青虫看见了就想逃跑,可是青虫爬不过蚂蚁,很快就被追上了,蚂蚁们左咬一口,右咬一口,前咬一口,后咬一口……五分钟过去了,两只青虫已经被咬死了,又是五分钟过去了,四条青虫全部“遇难”。

我从观察中得到的发现是:

蚂蚁是团结一致的,所以才能战胜比他们大很多的青虫。

我们要像蚂蚁一样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3.教师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感受到同学们不仅善于观察,而且善于表达,老师也想去观察一下你们说的这些事物了。

你们的这些观察都是很好的习作素材,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你观察中的新发现,我们来一同揣摩写作思路,把自己眼中多彩的世界用手中的笔描绘出来吧!

设计意图:

通过相互交流,说出自己平时的观察,使同学们有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集思广益,开阔自己的习作思路。

三、指导思路,放笔成文

选题一:

写以观察发现为主的记叙文

1.指导写作思路。

(1)这个选题,要写清自己观察的是什么,怎样观察的,观察中发现了什么,当时的心情怎样,其中观察中的发现要详细描写。

例如:

写《春蚕的秘密》,要把观察到的春蚕的形状、习性写具体。

(2)确定表达顺序。

习作时安排好表达顺序,可以使内容有条理,联系更紧密。

常用的顺序有:

①以空间为序。

就是按照空间转换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一种结构方法,要求将所要记叙的事物按照空间位置进行排列,从远写到近,从上写到下,从内写到外,从整体写到部分……或者与上述顺序完全颠倒过来也可以。

例如:

写牵牛花,可以按照“远看什么样―→近看什么样―→生长有什么特点”这样从远到近的顺序来描写。

②以时间为序。

一些事物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

因此,按照时间顺序观察事物组织材料,是本次习作的又一种结构方式。

例如:

观察日出的过程,可以按照“日出前天空什么样―→日出时天空的变化―→日出过程中天空的变化―→太阳的形状变化―→日出后天空的变化”这样时间推移的顺序组织材料。

③以观察的不同角度为序。

观察一种事物,往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

如观察一种小动物,我们可以从它的外形、饮食、性情、喜好等特点进行。

写作时就可以以观察的不同角度为序来组织材料。

例如:

我们描写一只小猫,可以参考下面的结构图。

(3)恰当运用修辞方法。

在描写事物的形状、颜色、姿态以及变化过程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并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使习作读来倍感生动,笔下的事物更加形象。

2.展示例文,从例文中进一步领会习作的写法。

3.学生进行习作构思,列写作提纲。

范例:

4.交流习作提纲,同学间进行评议。

5.完善构思,动笔成文。

根据讲解的思路和写法,相信同学们在头脑中都有了一定的行文思路,那就动笔成文,写出你观察到的事物吧。

学生尝试起草,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开拓思路。

及时发现共性的问题,并随机点拨。

设计意图:

进行习作的具体指导,让学生有章可循。

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自信非常重要,让尽量多的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也是激发学生习作热情很重要的途径。

所以在课堂上尽量发挥学生主动性,让他们把自己的习作大胆表达出来。

选题二:

写连续观察日记

1.指导写作思路。

(1)写连续观察日记要求学生对某一事物做多次观察,然后将观察所得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围绕一个重点写一篇日记,几篇日记连起来就能够展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变化情况。

例如:

我们观察春蚕的生活特点,就对它的生长、习性等情况进行多次观察,然后针对每一方面的观察所得写一篇日记,将几篇日记连起来就形成了有关春蚕的连续观察日记。

(2)小标题引领法:

根据每篇日记的主要内容概括一个小标题,将小标题连接起来,就是整篇习作的主要内容。

例如:

写生绿豆芽的过程,运用小标题引领法“泡上绿豆―→开始变大―→长出嫩芽―→嫩芽长大―→长出叶片”。

2.展示例文,从例文中进一步领会习作的写法。

3.交流写作内容,学生互相评议。

4.完善构思,动笔成文。

根据刚才讲解的思路和写法,相信同学们在头脑中都有了一定的行文思路,开始动笔整理你自己平时的观察日记吧。

学生尝试起草,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开拓思路;及时发现共性的问题,并随机点拨。

设计意图:

因为事先已经布置同学们进行观察,所以这里只是对学生的观察日记写法加以引导。

四、交流习作,互评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重点评价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所用的修辞方法。

2.学生完稿之后,挑选几名学生把习作读给同学听,大家共同评议,然后分头修改自己的习作。

选取有突出特点的习作,集体评价,进一步进行习作的指导。

3.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再引领学生办一期以“我的观察”为主题的习作展览。

设计意图:

修改是一篇成功习作的必要环节,修改是习作逐渐完美的重要手段,修改是学生必须养成的一个良好的习作习惯。

在学生主动修改、乐于修改的基础上,还必须让学生善于修改。

这样习作课堂教学才会出现勃勃生机与新的活力,学生的习作水平才会得以提高。

课后办习作展览,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到习作的满足感,从而让学生热爱习作。

教学反思

 

范文引路

我发现了鸡为什么吃小石子

放假了,妈妈带我去看望舅舅。

在舅舅家我玩得可开心了。

这不,一玩就“玩”出了问题:

鸡为什么吃小石子?

那天中午,我在舅舅家的院子里玩,发现院子一角几只脖子油亮、神态安详②的公鸡正在啄米。

我情不自禁地蹲了下来,目不转睛③地注视着它们。

只见一只身穿“大花衣”的公鸡啄了几下米,突然迅速地啄 起了一块小石子,脖子一挺,就把它吞④下去了。

咦?

大公鸡有米不吃,为什么偏偏吞小石子呢?

我觉得很奇怪,想啊想,脑子里的疑问越来越多,我真是越想越糊涂。

俗话说:

“无巧不成书。

”⑤恰好这天晚上,舅舅要杀鸡。

一听到鸡翅膀扑棱的声音,中午的事情又浮现出来,我决定要弄个明白。

于是,我悄悄地溜进厨房。

还好,放鸡内脏的袋子还没扔掉。

我连忙一扯,将还没整理好的鸡肚(dǔ)子扯了出来,拿到后院准备研究一番。

我准备好工具——剪子、塑料盒和一双手套。

我迅速戴上手套,拿起剪刀,将鸡肚子剪开了。

随之,一股难闻的血腥味扑面而来。

我只好屏住呼吸,把鸡肚子一翻,仔细一看,都是一些小石子和一些半碎的米粒,湿湿漉漉的。

难道鸡吃小石子是为了磨碎肚子里的食物吗?

为了证实这一点,我找来一个瓶子,倒上一点儿水,放了一些米和小石子,盖上盖儿,摇了半天,打开瓶盖儿一看,呀!

米都碎了!

⑥原来,鸡的胃不会收缩,它只好吃一些小石子,借小石子的滚动把米磨碎,以助消化。

啊,我终于明白鸡为什么吃小石子了!

我高兴得一跳三尺高,真想把这件事告诉全世界的人!

虽然很多人已经发现了鸡吃小石子的原因,但我认为,自己的发现和别人的发现是截然不同的。

行文写法赏析

❶开篇点题,自然引出对事件的叙述。

❷用词准确,刻画了大公鸡外形和神态的特点。

❸运用两个成语描绘出小作者对公鸡啄米产生了兴趣。

❹用了“啄、挺、吞”这三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公鸡啄石子的动作。

❺引用俗语,巧妙过渡。

 

❻详细描写了探索发现的过程,突出了本次习作的重点。

 

❼结尾道出这次探密的感想,使习作更有深意。

★篇章结构借鉴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本组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课文写得那么具体、准确的。

2.学习文章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的能力。

3.学生背诵积累花名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通过哪些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

背诵歌谣并试写歌谣。

难点:

能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留心观察的重要性,并且能够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课前准备

1.梳理总结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制成多媒体课件。

2.准备一些其他相关文章。

3.有关日积月累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主题

在本组的课文中,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一起走进“我的发现”,共同感受作者敏锐的观察力。

二、品读片段,感受具体

1.每当读到本单元的文章时,我们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作者笔下的事物一样,让我们一同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事物写得这样生动具体的吧!

读一读书中“我的发现”里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联系课文里的相关语句思考。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1)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2)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3)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些精彩语句,边读边思考:

它们都分别选自哪篇课文?

从这些句段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三、想问题,说发现

1.通过上面的例句和对话,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探索和交流。

3.小组分别派代表发言,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四、总结内容,延伸拓展

1.小结:

通过“我的发现”,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要想写好文章,在生活中就要做一个有心人,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2.拓展:

结合自己平时读到的这一类文章,说说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3.过渡语:

通过“我的发现”我们知道了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这当然离不开鲜花的装扮。

同学们都喜欢花么?

一年四季都有哪些美丽的花儿盛开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排序的花名歌谣。

五、链接歌谣,内化积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的歌谣。

(1)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诵读,边读边思考:

这首歌谣都介绍了哪些花?

(2)小组内合作探究,相互交流、讨论。

(3)分组汇报交流结果,理解歌谣的内容。

(这首歌谣分别介绍了梅花、兰花、桃花、蔷薇、石榴、荷花、栀子、丹桂、菊花、芙蓉、水仙、腊梅。

(4)通过自读、赛读等形式把歌谣背诵下来。

2.小结:

通过同学们朗读、理解和背诵,进一步体会四季不同,开的花朵也不同,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中美丽的花儿。

3.拓展:

我还能试着编写这样的歌谣。

根据自己熟悉的花名,以及花开放时的特点,依照原文的句式,说上几句歌谣。

如:

三月杏花满枝头,四月樱花上粉妆,

五月丁香开得旺,六月牡丹争芬芳。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成语故事《胸有成竹》,使学生明白做事情之前要有全面的考虑。

教学重难点

理解成语的意思。

课前准备

“成语故事”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故事,明道理

1.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成语故事,不认识的字或者词语通过查阅工具书进行解决。

2.同桌互相朗读,在读中感悟,思考以下问题:

(1)联系上下文理解“胸有成竹”的含义。

(2)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3)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4)联系生活中的例子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3.集体交流:

(1)胸有成竹:

原指画竹子之前心中已有竹子的形象。

现在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2)文与可每天都去观察竹子,看看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有什么变化。

(3)当他从外面回到书房的时候,发现一只猫正抓着那幅画玩呢。

原来,那只猫把画上的竹子当成真的了。

(4)要想写好观察作文,就要认真观察,不放过一点变化,这样才能写出生动的习作。

二、相关链接,内化积累

★相关链接

齐白石画虾的故事

大名鼎鼎的齐白石早已是家喻户晓了,但一提起他,我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他画的活灵活现的虾。

灵动而呈半透明质感的虾在水中嬉戏,或急或缓,时聚时散,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情态各异,着实惹人喜爱。

然而白石老人取得这样前无古人的成就却是来之不易,据说他画虾先后竟历经八十六年,真是千锤百炼才打造了“白石虾”。

齐白石老家有个星斗塘,塘中多草虾,幼年的白石常在塘边玩耍,从此与虾结缘。

儿时欢乐的情景也成了他每每题画的素材。

白石画虾开始学八大家,板桥等人,因时代关系那些古人画虾并不成熟,所以白石的虾只是略似的阶段。

为了画好虾,他在案头的水盂里养了长臂青虾,这样就可以经常观察虾的形态并写生,能更好地了解虾的结构和动态。

这时他的虾画得很像,依样画葫芦,但墨色缺少变化,眼睛也像真虾一样画成小黑点。

只是像归像,却没有虾的动感和半透明的质感,刻画不出虾的神,仅仅逼真罢了。

再以后,他在观察虾的过程中,将虾的进退,游得急缓,甚至斗殴,跳跃等情态统统收于笔端。

更于笔墨变化上增加变化,使虾体有了透明感。

他在画虾的头胸部时先用小勺舀清水滴在蘸了淡墨的笔腹上,使之有了硬壳般的感觉。

通过观察,强调腹部第三节的拱起,很好地表现了虾体的曲直,弹跳的姿势,因虾的跳跃全靠腹部,这样虾就画得更生动了。

他又将虾钳的前端一节画粗,笔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