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三大流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6498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哲学三大流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西方哲学三大流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西方哲学三大流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西方哲学三大流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西方哲学三大流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哲学三大流派.docx

《西方哲学三大流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三大流派.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哲学三大流派.docx

西方哲学三大流派

西方哲学三大流派

♦哲学是无门之门,入门极其困难。

哲学不是知识,是智慧,至高的形而上的智慧,同时也是实践的智慧。

对哲学的学习就是追求智慧,获得人生完美幸福的过程。

歌德《浮士德》,反思一生,真正快乐的时光不到两个星期。

反思我们自己,一年365天,从早到晚快乐的日子可否有一天、两天?

有价值人生的基本标准?

断烦恼,得幸福的过程,也就是求智慧、人性升华的过程,也就是具有美德的过程。

如果学哲学烦恼不仅没有少,而是越学越夺,那一定不是哲学。

那是被“哲学知识”所害,一切人文学科都是如此,文学、历史,学佛更是如此。

有的人学哲学几十年也没入门。

陈修斋:

“我越研究莱布尼茨,越不敢写”,哲学无定论。

当我们觉得学哲学很困惑,找不到一个确定的标准的时候,哲学才算是入门了。

(这就是从欲望构织的形而下的表象世界,慢慢趋向于本体世界的追寻)

麻老师:

研究佛学,但是不信佛法,不懂佛法。

禅外说禅。

(哲学不能没有激情、兴趣,但是也不能陷入其中;禅外说禅,或迷信邪见)

入门类似禅宗:

神秀“身是菩提树”,慧能“菩提本无树”。

慧能的故事:

文盲,三岁丧父,打柴供养老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弘忍;打杂八个月。

传得衣钵,开禅门之盛。

文盲而具有天赋,道家,绝圣弃智,绝学无忧。

一心不乱谓之“诚”,周敦颐。

当代人就是心思散乱,若制心一处,一生只做一件事,绝对成就辉煌!

哲学就是心学,类似禅宗的“以心传心”。

道可道,非常道。

言语道断,要从哲学知识的表象中洞悟至高的真理和智慧,类似康德所说的至善、至福的境界。

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载,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为大梵天王说法时,闭口不言,拈花而立。

全场只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佛陀曰: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与摩诃迦叶”。

因此摩诃迦叶尊者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

据称禅宗在印度历经二十八代,传到菩提达摩大师,远从西天来中土弘扬印心佛法,为中土禅宗第一代祖师,西天第二十八祖。

唐玄宗开元二年(730年),在洛阳的明定南北总是非大会上,慧能弟子神会辩倒其余宗派,使得禅宗树立了全国性的影响。

此后禅宗在中国又分成“五家七派”(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黄龙、杨岐),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禅宗,“口头禅”也流弊甚广。

禅外禅说,胡说八道公案,甚至大妄语,自认为已经得道。

所以近代第一高僧印光大师(1861〜1940)号常惭愧僧,痛斥“狂禅”。

在当时印祖所处的时代中,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是抗日战争。

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印祖应劫出世,救万民于水火,度化世人往生净土。

印祖极为反对当时所谓参禅人不务实,只是口头功夫的做法,而且由于真正的禅门善知识非常少,所谓参禅者多是禅外说禅,所说之禅并非真禅,乃是狂禅、伪禅、口头禅,如果普通人不能分辨,就会被误入歧途,犹如以盲导盲,共堕火坑。

“今之人,每以世智辩聪之资,研究佛学。

稍知义路,便谓亲得。

从兹自高位置,藐视古今。

且莫说现今之人,不入己目。

即千数百年之高僧,多有古佛再来,或法身菩萨示现者。

彼皆以为庸常,不足为法。

未得言得,未证言证。

听其言,高出九天之上。

察其心,卑入九地之下。

当代,学问越高,道德越低的人也很多,比如湖北经济学院的思想品德教授猥亵19岁女大

学生,比如湖大副校长、武大副校长、畐师记贪污腐化、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学术造假,都是如此。

自己给自己挖坑,挖坟墓,愚痴!

印祖一方面痛斥这种贡高我慢、误导学人的做法,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学禅人来说,也指出禅

宗悟入何其之难!

印祖曾举例说,赵州谂禅师从小出家,到了八十多虽还在行脚,长庆禅师

坐破了七个蒲团才开悟,可是现在这些人刚刚一知半解就狂妄自大,未得言得,实在是大妄

语!

由于末法时期禅宗善知识稀少,人根陋劣,因此学禅者不明教理,“至于静坐澄思,空

境现前。

不过以静澄伏妄,偶尔发现之幻境耳。

若错认消息,生大欢喜。

则丧心病狂,佛亦难医矣。

”由于没有善知识指导,一旦堕入魔道,非但不能了脱生死,只恐堕入恶道。

这就是什么呢?

走火入魔,当代自称开悟的人太多了。

群魔乱舞!

印祖则自称:

常惭愧僧,粥饭庸僧。

度化弟子数十万,这才是毫不利己专门度人,这才叫大智大慧,大慈大悲。

弘一大师(李叔同,介绍。

两个妻子。

三次恳请成为印祖弟子。

称赞印祖为“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在1924年到普陀山拜见印祖时,前后七天和印祖住在一起,默默观察印祖的一切行为。

回来后弘一大师对于印祖的行为深为赞叹、敬佩。

印祖每天早上只吃一大碗粥,无菜。

弘一大师问,印祖回答说:

“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

”吃完以后,印祖先把碗舔干净,再以白开水倒在碗里,漱口之后吞下,绝不浪费一点粮食。

中午吃饭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

吃完之后也是先舔干净,再用白开水涤荡以漱口,和早饭一样。

以上且举饭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不胜枚举。

印祖数十年都是这样勤俭节俭。

每见到有人吃饭后碗里有剩饭,必大呵曰:

“汝有多么大的

福气?

竟如此糟蹋!

”此事常常有。

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印祖亦呵诫之。

而受呵斥者不仅不以为诩,反而觉得于平实中得到教育,对印祖更加敬佩。

大家自己反思一下,学哲学的、文学的、历史的、以及理工科的,有多少人连良好的生活习

惯都坚持不下来?

学其他学科的还好点,哲学是最接近智慧的学科,如果我们学哲学的不能

改变人生,改变自我,那绝对是白学了,绝对是一场悲剧!

♦哲学的用处

哲学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道在器中,道器圆融。

哲学是“道”,其他学问是“术”。

哲学不是没有用,而是一般人不会用。

所以哲学,正如人类最高的智慧一样,永远只有少数人理解。

没有福缘,终生不得闻“哲学”之名。

或闻之而诽谤。

佛法,谤法。

♦哲学是实践智慧

哲学的核心在于知行合一,在于实践。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

少实胜多虚。

(引出后面

将要重点谈论的“哲学的异化”)

马克思“哲学家重要的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

白居易(唐朝三大诗人?

)古代帝王的服装颜色,隋唐以后皇帝用黄色,高官用“大红大紫”

《琵琶行》:

“坐上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50岁,“假著绯袍君莫笑。

”“勿谓身未

贵,金章照紫袍。

”老百姓,白衣,布衣,青衣。

白居易拜访鸟窠禅师的公案:

据《五灯会元》卷二记载,唐元和(806—821)中,白居易出

任杭州太守,入秦望山去见“鸟窠禅师”道林。

于是有了以下的一段对话:

白居易问曰:

“师

傅住处甚危险?

”禅师坐的摇摆不定的树上。

师曰:

“太守危险尤甚!

白曰:

“弟子住镇江山,何险之有?

师曰:

“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

白居易听了,心中大惭,又问:

“如何是佛法大意?

师曰: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不以为然,说:

“三岁小孩也知道这么说。

师曰:

“三岁小孩虽得道,八十老翁行不得。

♦哲学的本意。

分清两个概念:

哲学,哲学知识。

哲学气。

哲学是爱智慧一一对至高智慧的追求(至善、至德、至福)。

哲学气:

不要学得一身哲学气,那不是智慧。

爱智慧(philosophy),怎么爱?

智慧是什么?

感性、理性;智慧、聪明、知识。

哲学知识只是智慧的象征与隐喻,只有融会贯通、知行合一,哲学知识才升华为智慧。

♦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宗教哲学(伦理思想)的介绍:

【经验主义】伊壁鸠鲁,培根,洛克,休谟(不可知论),费尔巴哈(唯物)

早期古希腊罗马的经验主义:

伊壁鸠鲁,感觉论,原子偏斜说。

多世界理论(神逃避痛苦,因此住在世界的缝隙中,与人

类无涉)。

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类唯物主义者,反对迷信。

“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

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

目的乃是得到快乐。

”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人都是趣乐避苦的,每一

种快乐就其本身的性质而言,都是一种善(但这并不表示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就像每一

种痛苦都是一种恶,但并非每一种痛苦都应该被规避。

取舍何种快乐或痛苦就体现了一个人

在精神上的自由程度)。

在快乐方面,灵魂的快乐更为深刻和持久。

总之,他的学说的宗旨是要使他的信徒产生一种个人自足的状态,他教导人们美好的生

活在于享乐(主要是灵魂),不过他对于享乐的解释是消极的。

真正的幸福在于避免一切痛苦、烦恼和忧虑。

达到灵魂的宁静。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原子偏斜说,个人自由意志的彰显。

在政治观上,伊壁鸠鲁提出了“社会契约”的主张。

他认为: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同相

互约定的关系,个人并不先天地弱于社会,也不必事事服从社会,个人与社会是平等的。

人出于自愿与社会结成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个人的自主意识。

这里也第一次提出了国家起源于人们相互间的契约,起源于社会契约的观点。

文艺复兴以后经验主义的尝试

一、经验主义和归纳法

弗兰西斯?

培根,霍布斯、洛克、狄德罗、霍尔巴赫、休谟、贝克莱、马赫。

培根“知识和人的力量结合为一”、“知识就是力量”。

人的一切知识都是来自对客观世

界的感觉,认识过程就是从感官知觉上升到理智知觉的过程。

单靠感性直观是不够的,还要

以实验来弥补感觉的不足。

为了能把实验的力量和理性的力量真正结合起来,为收集和加工

材料提供一个新的正确方法,培根创立了“真正的归纳”的方法,“新工具”。

二、伦理学思想的反思

培根的批判性工作:

①他认为以前的伦理学说主要是注重研究德性本身,将视角放在了

德性的分类、范围以及实现途径和方法上,忽视从现实的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去揭示德性的来源和获得美德的方法;②以往的伦理学说或者只注重个人的快乐和幸福,或

者只是空洞地高喊公共幸福,从来没有合理地把个人幸福和公共幸福结合起来;③以往的伦

理学说绝大多数都没有重视对人的情感研究;④以往的伦理学说大多是从先验的一般公理、原则出发,用演绎推论的方法得出特殊行为的准则,而没有遵照自然的规律和社会的实际经

验,把理性和经验密切结合起来,用观察和归纳的方法,从道德生活的特殊事实中引申出普遍公理和原则,用以指导生活和行为。

特别是没有注重给人们指出道德价值的所在,人们的

行为和相互关系“应该”如何。

三、培根的全体福利说

在道德来源上,培根认为知识是一切道德的来源和基础;在道德修养途径上,培根主张

依靠知识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习惯的养

成和良好的教育)。

每一种事物都包含有双重的善,即事物作为整体的善和作为整体组成部分的善。

整体的善高于部分的善,所以美德的价值就在于“利人”和“爱人”,这是人性中

固有的倾向,是人性的本质。

培根的明智的利己主义:

“要像别人爱你们那样爱别人”,而不是基督教道德的黄金律“爱人如己”。

这隐含了资本主义的等价交换原则。

情感主义道德学,大卫?

休谟,《人性论》《道德原则(理)研究》,《伦理和政治论文集》著名的不可知论者,引发康德十年沉思的天才。

一、人性和道德

休谟通过经验归纳法和心理分析方法对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为进行考察,发现在人性

中对道德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基本倾向不是理性,而是情感、同情。

理性不能直接导致行为的发生:

①引发人们行动的是人们的欲求、需要而不是理性或推

理;②理性在指导意志方面并不能反对情感(情感是第一性的存在,理性是第二性的):

通过理性、推论而获得的信念,不能直接导致行为(信念只有通过影响主体的心理倾向产生好恶感后才会引起人们行动的愿望)。

理性辨别事实真相,情感断定善与恶;理性指出行为或品质的趋向,情感判明它们的正当与否。

(理性告诉我们倾向,情感才能告诉我们道德上的赞许和责备)。

道德不是理性证明的科学。

决定道德善恶的情感,即不是自爱的利己心,也不是仁爱的利他心,而是人的同情心。

“道德的区别是由道德感得来的”,道德感即自身基于快乐、不快的感觉(苦乐感)。

二、正义感和道德原则

德性的分类:

“人为设计”的德性(如正义、忠诚)确立的基础是“公共效用”,“自然”

德性,基础是“私人效用”。

道德的两个原则:

①有用性原则;②愉快原则。

道德的真正起源发源于对他人有用、对自己有用、直接令他人愉快、直接令自己愉快,四个源泉。

正义缘起于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和人性的局限性,通过协调人的自私性而使社会整体受益,其基础是人们对他的共同认同,即共同利益感(共同利益感是人类生活经验的警示和人性同情的结合)。

三、道德价值的发现

道德认识不同于科学认识。

道德认识不是认识业已存在的事物及其属性,而是用情感的

表达评价人们的行为和品质;

道德命题和事实命题判断的角度不同。

科学命题中的“是”与“不是”,道德命题是“应

该”与“不应该”;

道德判断依靠的是情感,事实判断依靠的是理性。

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感觉论。

思维与存在,客观存在是第一位的,主观思维由客观存在产生。

统一于存在。

《基督教的本质》《黑格尔哲学批判》,费尔巴哈认为,精神不能脱离自然,感觉是一切认识的源泉,也是道德的源泉。

个体是类的基础,是道德的尺度和基础。

爱(新宗教)是最基本的生活事实,也是道德的基础和原则;道德就是要追求幸福,没有幸福也就没有道德

〖感性主义的缺陷〗只是经验性情感,缺乏形而上学,人的高贵性丧失。

【理性主义】理性主义伦理学

早期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伦理学

“伦理德性则是由风俗习惯沿袭约束。

一、目的与至善

人的每种技艺与研究、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善就是这些活动所追求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将生命的实现其最终完善状态的倾向或品质称为“隐德来希”,人的目的,即人

的可实践的最高善,就是幸福。

那么,什么是幸福?

有这样三种生活:

享乐的、政治的、沉思的。

而沉思是最高等的实现活动,因为它是理性的那个最高部分一一积极的努斯或理论理

性的活动。

幸福在与两种水准的生活:

沉思的神性的生活,和合于伦理德性的生活。

前一种是本义上的,后一种是引申义的。

二、伦理德性与理智德性

灵魂有一个有理性的部分和一个没有理性的部分,因此人的德性也可以分为理智德性与

伦理德性两个部分。

理性活动上的德性,即理智德性,可以由教导生成。

欲望活动上的理性,即伦理德性,则需要通过习惯来养成。

理性又可以分为两个小部分:

一部分思考其原因和本质不变的事物,另一部分思考可变的事

物,所以“理智德性”又可以分为“理论理性”的德性和“实践理性”的德性。

两层关系:

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实践理性与欲望的关系。

即智慧与明智的关系,

明智与欲望上的伦理德性的关系。

理智德性照耀伦理德性(无理性),(理性之内)理论理性

的德性即积极的努斯投射到实践事务上的那束光就是实践理性的德性。

三、德行的自愿与非自愿

在《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中,“四因说”:

动力因是质料转为现实的推动者,目的因

是质料转为现实的目的。

形式、动力和目的是一致的。

质料因和形式因。

“质料和形式比较

起来,还是把形式作为‘自然’比较确当。

”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当潜在的事物转向

现实的事物时就是事物的运动。

导致事物运动的原因有二:

一是合乎自然,二是反乎自然。

凡是合乎“自然”的运动都是主动的运动,行为的主动源于人自身,凡是因为灵魂某部分所引起的行为都是主动行为。

人的行为除了源于自身的本性之外,还可能因为自身之外的

某种原因,不得不进行反乎自身或反乎愿望的被动行为。

其原因为无知或强制。

四、选择与中道原理

在欲望+努斯一一目的一一选择一一实践的这个实践链条上,选择是实践的最近的环节。

选择是必须出于意愿的,还必须是经过了预先考虑的。

好的选择同实践理性的德性一一明智不可分割,明智帮助人获得伦理德性,主要在于它在选择上提供给人好的考虑,好的考

虑既是一种正确,也是一种善。

亚里士多德反对苏格拉底的作恶都是违反当事人意愿的观点,认为如果说德性是出于意愿和选择,那么恶也就同样如此。

实践的中道原则:

首先,要努力避开那个与适度品质最对立的极端;其次,要研究自己容易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的那些事情,然后把自己拉向相反的方向。

文艺复兴之后的理性主义

一、科学与道德

近代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

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布鲁诺。

近代科学理性精神的首要特征就是尊重事实,注重经验,尊重理性和自然,反对迷信和盲目信仰。

布鲁诺认为宗教神学不讲科学,不要正常的理性,用盲目信仰代替理性知识。

他把神学家痛斥为“神圣的无知”和“神圣的驴性”。

“谁要想从事哲学,那就得首先怀疑一切。

”“英雄热情”的崇高道德理想。

二、理性主义方法

17世纪是方法论觉醒的世纪。

培根是经验主义方法的始祖,笛卡尔是理性主义方法的先师。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所谓理性,在他看来就是人的“判断和辨别真假的能力”。

是每个人生而具有的,是人的本性和自我的本质。

自我是一个正在思想的东西,我只是一个

在思想的东西,一个心灵,一个灵魂,一个理智,一个理性。

天赋观念论。

真理的标准在于理性思维的清楚明白。

对认识的出发点和结果的明确要求就是确定性、清晰性和全面性。

其中,清楚明白是一

个命题之所以真实确定的必要条件。

如何获得明白清楚的知识呢?

怀疑的方法、分析的方法、演绎推理的方法。

情感是灵魂的知觉或激动,为理性所产生和保持。

理性是人人皆有的“良知”,人们要

正确地做出判断、控制情感并指导行动,单有良知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在于正确地应用它。

“豁达”和“经常回想神圣的天意”。

三、斯宾诺莎伦理学

伦理学的出发点: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每个个体应竭力以保存其自身,这是自然的最

高的法律与权利。

人的所有情感都不过是自私本性的派生物。

能够引起痛苦或者快乐的情感

便是道德的基础和善恶的根源。

但是,自保欲望并不是道德的根基,道德的价值更在于在行

为中对自保欲望的克制与调节。

在情感与理性问题上,斯宾诺莎既把理性看作满足情感的手段,也将理性视为最高的目

的。

人的情感分为被动的情感和主动的情感(即被理性所认识和把握的情感)。

只有主动的

情感才是道德的基础,他主张人们应当成为情感的主人,要变被动情感为主动情感,在理性

的指导下过和谐的生活。

并由此证明了个人利益的正当性。

斯宾诺莎的“理性命令”:

①德性的基础即在于保持自我存在的努力,而一个人的幸福就在于他能够保持其自己的存在;②追求德性即以德性为目的,除德性之外,世界不存在更

有价值和更有益的东西;③凡自杀的人都是心灵薄弱的人,都是被违反他们本性的外因所征

服的人。

当霍布斯认为人性自私,“人对人是豺狼”最终依靠契约和国家法律权威解决这种对立

人在认识到个人利益的同时,理性使

为利己而利他,只有利他才能实现利己。

只有按照理性而生活,保持自我利益与

时,斯宾诺莎认为人类理性自身就可以解决这一冲突,其同时认识到保持个人利益必须为公共福利而努力,单纯的自我保存或利己是不符合人的本性即理性的,公共利益的一致,才是合乎人的本性和德性要求的。

"只有完全

斯宾诺莎反对唯意志论,也反对宿命论。

他认为自由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

听理性的指导的人才是自由的人。

”四、康德伦理学

伊曼奴尔?

康德(1724-1804)在1770年前研究自然科学,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论》、1781《纯粹理性批判》、1788《实践理性批判》、1790《判断力批判》,分别对认识论、伦理学、美学作了阐述。

“伦理学说标准原著”的《实践理性批判》和《伦理学讲演录》、《道德

形而上学基础》。

“完成了哲学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纯粹理性批判》建立起批判理性主义体系,即

“批判哲学”。

通过理论理性,“人为自然立法”;通过实践理性,“人为自己立法”。

康德主张为了认识世界,首先必须对认识能力的范围和局限性作批判的探讨,他认为,人的

认识能力只限于“现象”的范围,而“本体”则不是人的认识所能达到的;“现象”是知识

的领域,而“本体”是信仰的领域。

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的自在之物(物自体)是不可认识的本体;现象是自在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形成经验材料,再加上人的感性和知性的先天形

式而产生的,是人们认识的对象。

但是自在之物可以被信仰所揭示。

“纯粹理性”指的是纯粹的、不依赖于任何经验内容的认识能力。

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

知性把感性材料组织起来,使之构成有条有理的知识,但它所能认识的只是“现象”;理性以超现象的本体作为认识对象,要求对本体有所认识。

不过理性在企图探讨本体问题时,例如在探讨世界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简单性和复杂性等问题时,却陷入了种种错误

的推论和不可解决的自相矛盾之中。

这就是康德所称的“二律背反”。

因此康德得出结论:

人的认识能力是有局限的,理性无力认识本体;要对本体有所认识,理性必须让位于信仰。

康德批判哲学的两大任务:

一是科学上反对蒙昧主义,论证科学规律的必然性;一是道德上

反对奴隶主义和利己主义,解释自由意志的普遍必然性的法则。

康德的道德形上学原理

一、善良意志(在邓晓芒翻译的《实践理性批判》中没有这个过概念;只是认为善恶的概念必须后于道德律的原则,依照道德律的行动就是善的。

人是理性的存在物,人的自由意志就是理性的实践能力,就是实践的理性。

意志和理性

不是相互分离的两样东西,而是同一个实践理性的两个方面。

自由的规律就是实践理性的普

遍法则,就是解决意志应当如何的问题。

康德认为,超越常人的而具有普遍性的特殊意志就

是善良意志。

作为惟一的无条件善的善良意志,是一切道德价值的必要条件。

首先,人的一切内在品质,只有具备善良意志才具有善的道德价值(如聪明、勇敢等);如果离开了善良

意志的统率,就必将酿成恶行;其次,人们通常追逐的身外之物,诸如“财富、权力、荣誉、健康……也就是那名为幸福的东西”,如果没有善良意志就都可能造成道德祸害。

善良意志本身就是善,是理性意志的自由。

康德的义务三命题:

义务是道德价值的根据和标准(唯动机论);凡出于义务的行为,

其道德价值不取决于它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取决于它所遵循的道德法则(善良意志的道德内

在价值是惟一动机);义务就是由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然性。

(只有基于敬重理性道德律

的行为才具有普遍必然性)

二、绝对命令(道德律)

“不论做什么,总要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

”“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善就是执行绝对命令,恶就

是背离绝对命令。

道德律不能涉及“命令”的内容,而只能有一个普遍适用的命令的“形式”,

因为“内容”只能是后天的,只有“普遍的形式”才是先天的。

三、意志自律

道德律的实质是论证人的意志“自律”即“自由”。

意志的自律即意志只从属于它自己

订立的规律,而它之所以服从这个规律仅仅是因为它自己是这个规律的制订者,它敬重自己

订立的规律的缘故。

真正道德的行为必须是:

客观上合乎道德律,主观上出于对道德律的敬重。

康德认为,个人的行为准则是以“主观的目的”(主观目的意味着具体目标)即个人的

自我为根据的,而道德律的根据是“客观的目的”,这个客观的目的就是作为理性本身的人

本身。

“在全部宇宙中,人所希望和所能控制的一切东西都能够单纯用作手段;只有人类,以及一切有理性的被造物,才是一个自在目的。

”一切道德法则和义务要求,不是基于其他

任何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