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九年级化学升学考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6289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黔西南九年级化学升学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黔西南九年级化学升学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黔西南九年级化学升学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黔西南九年级化学升学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黔西南九年级化学升学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黔西南九年级化学升学考试.docx

《黔西南九年级化学升学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黔西南九年级化学升学考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黔西南九年级化学升学考试.docx

黔西南九年级化学升学考试

2013-2014学年度黔西南初中升学考试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灯泡发光B.玻璃破碎C.木炭燃烧D.水制成冰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在量筒中稀释浓硫酸

B.用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值为7.3

C.称量测得NaCl固体时,将砝码放在左盘,NaCl固体放在右盘进行称量

D.制取CO2时,长颈漏斗的管口必须伸入液面以下

3.厨房中的调味品﹣﹣食醋,其主要成分是醋酸,化学式为CH3COO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B.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

C.醋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醋酸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3:

1

4.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4Fe+3O2

2Fe2O3B.Cu+2HCl═CuCl2+H2

C.2H2O

2H2+O2D.4P+5O2

2P2O5

5.学习化学最重要的是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下列选项中不完全正确的是(  )

A

B

C

D

①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不会引起土壤污染

②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会造成“白色污染”

③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会造成空气污染

①NaCl——俗称食盐

②Na2CO3——俗称纯碱

③NaOH——俗称火碱

①CaO——氧化物

②Ca(OH)2——碱

③CaCO3——盐

①人体缺碘——甲状腺肿大

②人体缺铁——贫血

③人体缺钙——骨质疏松

6.在pH=1的溶液中,下列离子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的是(  )

A.OH﹣、Na+、K+B.SO42﹣、Cu2+、K+

C.K+、Cl﹣、NO3﹣D.Ca2+、NH4+、CO32﹣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填空题(题型注释)

7.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氢原子  

(2)3个水分子  

(3)4个镁离子  

(4)氯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

(5)画出16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8.用所给元素C、O、H、Ca、Al组成物质填空(填化学式)

(1)用于人工降雨的干冰  ;

(2)用于中和胃酸过多的碱  ;

(3)食品包装袋中的干燥剂  ;

(4)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酸  .

9.按要求填空:

(1)为了区别硬水和软水,常用  ,生活中常用  将硬水软化为软水;

(2)铁在有氧气和  的条件下会生锈,铁锈可用  除去;

(3)酒精灯的熄灭方法是  ,其灭火原理是  .

10.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2)在t2℃时,将30g甲物质溶于50克水中,充分溶解,可形成  g甲溶液;

(3)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采用  方法提纯.

评卷人

得分

三、推断题

11.推断题:

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产物和反应条件已省去.

(1)金属B的活动性  金属D的活动性(填“>”、“<”、“=”);

(2)若A是一种气体化合物,写出①的化学方程式:

  ;

(3)向C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

(4)写出溶液C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评卷人

得分

四、探究题

12.化学实验里,老师给学生准备了如图几种实验装置.

(1)指出仪器的名称:

①  ②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3)实验室常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为 B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NH3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常用加热NH4Cl和Ca(OH)2两种固体混合物来制取NH3,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3.烧杯中装有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C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现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1滤液中的溶质为NaCl;

猜想2滤液中的溶质为NaCl、CaCl2;

猜想3滤液中的溶质为  ;

猜想4滤液中的溶质为NaCl、CaCl2、Na2CO3;

(1)完成猜想3.

(2)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4有明显的错误,其原因是  .

【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滤液于试管中,向滤液中滴加适量的Na2CO3溶液

(3)

猜想2成立

取滤液于试管中,向滤液中滴加适量的稀盐酸

(4)

猜想3成立

【反思与评价】:

(5)当NaCl溶液中混有少量的Na2CO3溶液时,可选用下列哪些试剂除去Na2CO3杂质(多选题)  .

A.稀盐酸B.CaCl2溶液C.BaCl2溶液D.Ba(OH)2溶液

评卷人

得分

五、计算题

14.一块表面被氧化的铝片质量为15.6g,将其放入烧杯中,加入213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称得烧杯中的溶液质量为228g,求:

(提示:

Al2O3+3H2SO4═Al2(SO4)3+3H2O2Al+3H2SO4═Al2(SO4)3+3H2↑)

(1)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g;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

A、灯泡发光过程中只是电能转化为光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玻璃破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木炭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水制成冰的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D

【解析】

试题分析:

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不能在量筒中稀释浓硫酸,应在烧杯中进行;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于标准比色卡上的数字只有整数,用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值不可能精确为为7.3,故选项说法错误.

C、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选项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故选项说法错误.

D、制取CO2时,长颈漏斗的管口必须伸入液面一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考点:

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称量器-托盘天平;溶液的酸碱度测定;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B

【解析】

试题分析:

A、醋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4+16×2=60,故选项说法正确.

C、醋酸中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2×2=24,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4=4,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6×2=32,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最大,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故选项说法错误.

D、醋酸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

(1×4)=6:

1,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D

【解析】

试题分析:

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

3Fe+2O2

Fe3O4.

B、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不能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故该化学方程式错误.

C、该化学方程式氢气、氧气后面没有标注↑,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2H2O

2H2↑+O2↑.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故选D.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

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5.A

【解析】

试题分析:

A、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会引起土壤污染;塑料制品不易降解,大量使用会造成“白色污染”;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会造成空气污染,故A错误;

B、NaCl俗称食盐,Na2CO3俗称纯碱,NaOH俗称火碱,故B正确;

C、CaO,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所以属于氧化物;Ca(OH)2电离出的阴离子只有氢氧根离子,所以属于碱;CaCO3是由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所以属于盐,故C正确;

D、人体缺碘会患甲状腺肿大;人体缺铁会患贫血;人体缺钙会患骨质疏松,故D正确.

故选:

A.

考点: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白色污染与防治;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点评:

化学来源于生产和生活,也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因此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就成了中考的热点之一.

6.C

【解析】

试题分析:

pH为1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

A、OH﹣与酸性溶液中的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三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且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但Cu2+的水溶液蓝色,故选项错误.

C、三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D、CO32﹣与酸性溶液中的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C.

考点:

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点评:

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是在酸性溶液中共存及特定离子的颜色.

7.

(1)2H;

(2)3H2O;(3)4Mg2+;(4)

Cl2;(5)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氢原子表示为:

2H.

(2)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3个水分子可表示为:

3H2O.

(3)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4个镁离子可表示为:

4Mg2+.

(4)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氯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可表示为:

Cl2.

(5)16号元素的原子是硫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6,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层上有6个电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化合价、离子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等)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8.

(1)CO2;

(2)Al(OH)3;(3)CaO;(4)H2CO3.

【解析】

试题分析:

(1)干冰(固体的二氧化碳)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人工降雨,其化学式为:

CO2.

(2)氢氧化铝能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是用于中和胃酸过多的碱,其化学式为:

Al(OH)3.

(3)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可用作食品包装袋中的干燥剂,其化学式为:

CaO.

(4)根据提供的元素碳酸符合要求,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其化学式为:

H2CO3.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解题时应注意只能从给出的元素中选择来组成物质

9.

(1)肥皂水;煮沸的方法;

(2)水蒸气;稀盐酸或稀硫酸;(3)用灯帽盖灭;隔绝氧气

【解析】

试题分析:

(1)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

用肥皂水.如果水的硬度比较大时,就会产生大量的水垢,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

加热煮沸、蒸馏,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故答案为:

肥皂水;煮沸的方法;

(2)铁制品生锈的必须条件是:

铁与氧气和水蒸气同时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可以用稀盐酸或稀硫酸除去;故答案为:

水蒸气;稀盐酸或稀硫酸;

(3)酒精灯的熄灭方法是:

用灯帽盖灭,其灭火的原理是隔绝空气或隔绝氧气,故答案为:

用灯帽盖灭;隔绝氧气;

考点:

硬水与软水;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硬水与软水的区分、金属生锈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等,也体现了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理念.还结合了新课标中的一个新的考点硬水与软水的区分,一定要加强记忆,综合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

10.

(1)甲=丙>乙;

(2)75;(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图可知:

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甲=丙>乙;

(2)t2℃时甲的溶解度是50g,所以将30g甲物质溶于50克水中,充分溶解,最多溶解25g,可形成75g甲溶液;

(3)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变化较大,而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所以当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点评:

据溶解度曲线可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混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进行提纯.

11.

(1)>

(2)Fe2O3+3CO

2Fe+3CO2(3)CuCl2+2AgNO3=Cu(NO3)2+2AgCl↓

(4)CuCl2+2NaOH=Cu(OH)2↓+2NaCl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题目的信息可知:

B是铁,D是铜,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可知,铁比铜活泼,故答案为:

(2)若A是一种气体化合物,则A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配平即可,故答案为:

Fe2O3+3CO

2Fe+3CO2

(3)氯化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氯化银白色沉淀,配平即可,故答案为:

CuCl2+2AgNO3=Cu(NO3)2+2AgCl↓

(4)氯化铜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氯化钠,配平即可,故答案为:

CuCl2+2NaOH=Cu(OH)2↓+2NaCl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点评:

本考点属于物质的推断题,是通过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有两种类型:

一是图框式推断题;二是文字描述型推断题;本题属于第一种类型.不论哪一种类型,都是通过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物质的组成.此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实验题中.

12.

(1)酒精灯;锥形瓶;

(2)AC或AE;A;C或者E;2KMnO4

K2MnO4+MnO2+O2↑;分解;

(3)BC;CaCO3+2HCl═CaCl2+H2O+CO2↑;

(4)A;2NH4Cl+Ca(OH)2

2NH3↑+CaCl2+2H2O.

【解析】

试题分析:

(1)熟记常见仪器即可得出答案:

①酒精灯;②锥形瓶;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物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故选择发生装置A,氧气比空气的密度大,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反应方程式是:

2KMnO4

K2MnO4+MnO2+O2↑,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三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3)实验室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制取气体,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故选择发生装置B,二氧化碳气体比空气的密度大,且能溶于水.故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4)加热NH4Cl和Ca(OH)2固体混和物的方法制取氨气,故选择发生装置A,NH4Cl和Ca(OH)2两种固体混合物加热生成氨气、氯化钙和水,反应方程式是:

2NH4Cl+Ca(OH)2

2NH3↑+CaCl2+2H2O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点评:

本题重点考查了装置选取方法和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发生装置的选择要看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的选择要看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

13.

(1)NaCl、Na2CO3

(2)碳酸钠和氯化钙会发生化学反应,不能同时存在

(5)ABC

【解析】

试题分析:

猜想3、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如果反应物过量,则存在剩余的情况,若碳酸钠过量,则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和碳酸钠,故填:

NaCl、Na2CO3;

(2)由于碳酸钠和氯化钙混合会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剩余碳酸钠和氯化钙不会同时剩余,故填:

碳酸钠和氯化钙会发生化学反应,不能同时存在;

(5)要除去氯化钠中混有的碳酸钠,所加入的试剂与碳酸钠反应不能生成新的杂质,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税以及氯化钠,不引入新的杂质,使用盐酸可以除去碳酸钠;氯化钙溶液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不引入新的杂质,可以使用氯化钙溶液除去碳酸钠;氯化钡溶液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不引入新的杂质,可以使用氯化钡除去碳酸钠;氢氧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引入新的杂质氢氧化钠,不能使用氢氧化钡除去碳酸钠,故填:

ABC

考点:

盐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点评:

本题考查了混合物成分的推断以及杂质的去除方法,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14.

(1)0.6g

(2)30%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减少的质量是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15.6g+213g﹣228g=0.6g;

(2)设铝片中铝的质量是x,生成的硫酸铝的质量为y

2Al+3H2SO4═Al2(SO4)3+3H2↑

543426

xy0.6g

=

x=5.4g

=

y=34.2g

所以铝片中氧化铝的质量为:

15.6g﹣5.4g=10.2g

设氧化铝反应生成的硫酸铝的质量为a

Al2O3+3H2SO4═Al2(SO4)3+3H2O

102342

10.2ga

=

a=34.2g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30%

故答案为:

(1)0.6g;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并能结合题目中化学反应原理灵活分析解答问题,尤其是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确定,要细心分析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