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5743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docx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docx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

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参评: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

 

姓名:

强永堂

单位:

蒲城县职教中心

2009年03月19日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

(蒲城县职教中心)

[内容摘要]:

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

然而,面对社会竞争的加剧,学校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的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且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心理压力   厌学   人际关系  青春期  挫折 策略 

现代中学生的心理非常的脆弱,一遇到不开心或想不开的事情就很容易表现出来。

中学生的年龄均在14-18岁左右,正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即青春期),属于心理未成熟时期。

他们朝气蓬勃,精力旺盛,乐观自信,表现为参与欲强,好胜心强,有冒险精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逐渐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中学生的心理需要逐渐加强,特别是社会属性方面需要明显增强了。

  一、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马家爵事件”足以使我们对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深思。

我们的目标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

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失败?

用什么来检验我们教育的得与失?

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重新加以思考。

我们如果只重视对学生文化课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就目前状况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的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教学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成长的需要。

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三)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是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

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

由于以上的因素,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家庭、社会环境的变化都给当今的青少年的心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注重与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

 

(一)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21世纪的人才,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国际有关专家预测:

21世纪精神疾病将更为严重地威胁人类。

当代的高中生的心理正在发生着变迁,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21世纪人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祖国的未来。

然而,毋庸讳言,当代中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社会群体。

近年来,我国医学界和残联调查结果表明:

全国精神病人的平均患病年龄是25岁,中学生所占比例为50%以上。

只要我们打开各类报刊,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欠佳的案例比比皆是,有的反映在环境适应上;有的反映在学习心理上;有的反映在青春期心理上……各式的心理障碍影响着当代中学生的成长。

 

(二)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从国外心理教育的发展来看,社会的需要推动心理教育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

20世纪末,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规则。

以美国为例,在复杂的文化背景和多元的价值观下,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如虐待儿童、自杀、辍学等问题已不容忽视,美国学校心理咨询协会因此规划了《孩子是我们的未来:

2000年学校心理咨询》行动纲领,要求美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在21世纪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使学校心理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学校心理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在上世纪90年代,学校心理教育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1994年,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在全国学校范围内开展心理教育,国家教育部也于1999年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7年和2008年我省拿出专门资金为全省所有高中都免费的培养了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或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回去后在各自学校都受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并作出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蒲城县职教中心和兴镇高中。

但还必须看到,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尚有不少领域有待开发,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在非规范性的探索阶段,和发达国家相比,甚至和我国一些大城市相比,正规化、科学化程度较低,仍需作很大的努力。

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又进一步明确要求,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增大,并造成诸多生理问题。

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

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也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导致心理压力加大。

  2.厌学是目前学习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例如:

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表现出的教学内容过难,“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

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

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指出,过难的教材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于是就出现了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在现行的教育状态下,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

可见,厌学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普通中学表现尤为突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然而,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

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考试上,就出现考试焦虑。

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

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等,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

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

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

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

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

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

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

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

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

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

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

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

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

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来自多方面的,包括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

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

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

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

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中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所决定的特殊心理状态以及学生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变化发展正处在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在此阶段,能否保证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是否全面健康成长。

因此,注重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学校如何才能有效的进行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呢?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

一个好的班主任会使每一个学生自信、自尊地生活在集体中,有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好的班主任会教学生热爱生活,直面困难和挫折,能宽容地对人,能容纳自己……。

所以首先要做的应是提高班主任的心理教育素质。

比如,为每一位班主任订阅这一方面的杂志和书籍,创办颇具特色的“班主任沙龙”等等。

其次,以心理教育科研促进班主任心理教育素质的提高,组织部分对心理教育研究有兴趣、责任心强的班主任参加课题研究。

班主任要运用心理学知识处理学生中的问题,尽可能细致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全面评价学生,而不以学习成绩论好坏;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越来越多的班主任不再凭身份的权威管理班集体。

各班可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包括学习困难学生、体育生、心理发展有障碍的学生、特殊家庭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查测试(内容有学习、家庭状况、气质性格类型、情绪特点等),以达到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

 

(二)课堂教学。

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重要渠道。

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训练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任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课堂的管理,包括对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法,对学生课堂反映的评价,对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关注程度。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应积极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正确处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与维持课堂的良好环境,创造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保证学生能在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并维护心理健康。

比如,针对学生不敢提问,心理不稳定以及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问题,可以考虑如下做法: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供心理安全感———让学生敢问;2.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给予积极评价,经历愉悦的心理体验———让学生乐问;3.教师应示范、启发提问,训练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善问。

还可进行“教师人格的研究”,进行“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人格的调查”,并把学生喜爱的教师人格特征公布给教师;通过每一学期的学生评价,使教师反思教育教学工作。

因为学生能否很好地学会知识,并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还要受教师师生观的影响。

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正确的师生观,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家庭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得到家长的认同和支持,学校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家长进行教育。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烦恼:

“我的孩子怎么了,现在什么都不愿意给我们讲”“我的孩子很难交流,遇到问题就很难沟通”“家长的话,他们根本不愿听,只听老师的”……我曾参加过某班组织的主题班会,学生的谈话,值得深思:

“每一次父母讲那些道理,讲他们的那些经历时,我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但就是听不进去,因那些话我几乎都能背过了。

”“每一次当我想和父母说一些自己的烦恼时,可他们总是绕来绕去把话题绕到学习上,时间长了我什么都不想和他们说了。

”这说明许多家长缺乏最基础的心理学知识,不了解现在的孩子,不知道他们的需求。

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会,以及家长和班主任的交往,帮助家长在这方面得以提高。

比如,在每一次家长会上,可安排心理学、教育学专家的讲座。

引导家长以正确的方法看待、评价、帮助自己的孩子。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切切实实抓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任务,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让我们学生们健康很好的发展,这样我们的国家以后才能够更加的强大。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我们必须很好的加强很实行

 

[主要参考书目]:

1、黄希庭主编 《心理学导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2、张承芬 孙维胜主编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3、宁鸿彬主编 《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4、沃建中主编 《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 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