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的实用给药方法与技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5042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的实用给药方法与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的实用给药方法与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的实用给药方法与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的实用给药方法与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的实用给药方法与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的实用给药方法与技术.docx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的实用给药方法与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的实用给药方法与技术.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的实用给药方法与技术.docx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的实用给药方法与技术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的实用给药方法与技术

不少从事水产动物养殖的人员,在渔用药物的使用上存在许多误区,不正确地使用渔用药物,不仅会影响药物的疗效,贻误治疗的最好时机,还可能导致药物对水产动物机体和养殖环境的污染。

   1.治疗方法的选择

   对水产动物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拌药饵投喂法、浸泡(药浴)法、注射法和局部涂抹法等。

拌药饵投喂法和药液浸泡法比较适用于需要大批量处理的治疗对象,而注射法和局部涂抹法则只适用于观赏鱼、繁殖用亲鱼等能实行个体管理的水产动物疾病的治疗。

选择治疗水产动物疾病的适宜方法,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1根据患病水产动物的状况

   患病后的水产动物的摄食量一般都是趋于下降的,游泳的速度也变得比较缓慢,常出现离群独游的现象。

对于食欲严重衰退的水产动物群体,即使将药物拌在饲料中投喂,也只能是尚未丧失摄食能力的水产动物能吃进药饵,因此,难以达到药物治疗的目的。

   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具有摄食能力的水产动物吃进了过多的药饵,还可能会导致药害现象的发生,而如果摄食药饵量太少,由于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不能达到抑制病原体的药物浓度,就不仅不能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还有可能导致病原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

此外,未被水产动物摄食的药饵,可能在水体中不断地释放药物,还会对养殖水体中的微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

因此,采用拌药饵投喂的给药方式时,一定要考虑患病的水产动物是否还有摄食能力。

   1.2根据病原体的特性

   病毒、细菌、真菌和各种寄生虫都可能成为水产动物的病原体,而能治疗百病的药物是没有的。

因此,在采用某种药物治疗疾病之前,必须要首先确认病原,对疾病作出正确地诊断。

   对于病毒性疾病,目前尚没有药物能进行有效的治疗。

对患病毒性疾病的水产动物用药,主要目的是在于控制病原性细菌对水产动物的二次感染。

对于由病原菌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一般采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注意针对患病水产动物究竟是全身性感染还是局部感染,选择不同的给药方式。

如对于鳗鲡的爱德华菌病,由于病原菌可以通过血液在全身流动,所以采用在饵料中拌药物投喂的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而对于细菌性鳃病和柱状菌病,由于患病部位是鳃和体表,药物能直接接触到病原体,因此,对这些疾病的治疗采用药液浸泡法是比较适宜的。

   由寄生虫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在体表寄生的原生动物、大型吸虫和甲壳动物等,采用药液浸泡法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而对于寄生在水产动物的消化道的棘头虫、线虫等体内寄生虫,必须采用拌药饵投喂的给药方式,才有可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1.3根据药物的类型

   能溶于水或者是经过少量溶媒处理后就能溶于水的药物,不仅可以作为拌药饵投喂的药物使用,同时也是可以作为药浴用药物使用。

但是,对于不溶于水的各种药物就不能作为药浴用药物。

既能用于拌药饵投喂又能作为药浴用的药物是很少的,药物的生产商是根据药物的使用途径和方式制备不同剂型,在选择和使用某种药物时,必须认真地阅读使用说明书。

根据药物不同的剂型,有些药物在消化道内不易吸收,而比较易于通过鳃吸收。

因此,了解各种药物的特性和使用方法是很重要的。

   2.选择药物的依据

   2.1依据药物的抗菌谱

   从患病的水产动物中分离病原菌,进行革兰氏染色和鉴定其种类后,根据不同药物的抗菌谱,就可以大致明确什么抗菌药物可能是治疗某种疾病的有效药物。

首先,可以从药物的抗菌谱中选择病原菌比较敏感的几种抗菌药物。

   最近,人们注重将具有较广抗菌谱的抗菌药物作为渔用药物的研究开发对象,即希望用一种药物就可能对多种病原菌有效。

现在,已经研制出来了一些同时对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病原菌都有抑菌作用的药物。

2.2感受性的测定

   如果选用的抗生素对某种致病菌没有抑制作用,使用后就不可能获得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然而,即使某种抗生素能抑制某种致病菌,不同的致病菌对同一种抗生素的感受性也是存在差异的。

因此,为了达到药到病除或者获得对疾病比较好的治疗效果,筛选病原菌敏感的抗生素作为治疗水产动物疾病的药物是很有必要的。

现在,研究者们采用在养殖现场分离到的水产动物致病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时,已经发现有些菌株对某些抗生素失去了敏感性,或者感受性已经下降了,这就是因为病原菌对这些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

   病原菌对药物的感受性一般都是采用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

即每升(L)培养基中的抗菌药物以毫克(mg)表示,作成倍比稀释系列,当接种在培养基中的病原菌被完全抑制的最低药物浓度,即为表示药物对致病菌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

   测定从患病水产动物中分离病原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是保证药物治疗效果的关键。

但是,开展这个工作要求有一定的试验条件,而且要求操作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试验技能。

因此,尚不具备这种试验条件的养殖单位和个人可以委托有条件的研究单位协助完成这项工作。

   2.3抗生素的作用方式

   在药物疗法中使用的各种抗菌药物都是能对细菌的细胞产生作用,而对水产动物和人体的细胞不会产生危害的,这是因为药物具有选择性毒性的缘故。

在选择抗生素类药物作为水产动物疾病的药物时,首先要了解这种药物的作用原理。

除了要明确该药物的作用原理外,还应该弄清楚药物对病原菌究竟是抑菌作用还是杀菌作用,这些问题对于确定药物的投予量和投予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

   药物对病原菌的抑菌和杀菌作用的机制有所不同。

使用具有抑菌作用的药物后,病原菌的数量不会减少,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以有效的药物浓度并保持一定的时间,因为药物只能抑制病原菌的增殖,最终还要依靠机体的免疫防御机能的作用使疾病痊愈。

而具有杀菌作用的药物,则是通过直接杀死水产动物体内的致病菌而产生治疗效果的。

由于抑菌和杀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使用具有抑菌作用的药物就必须要使药物的有效浓度在水产动物体内维持一定的时间,需要准确计算初次用药量和再次使用的维持量。

使用杀菌作用的药物,则不需要考虑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维持一定时间的杀菌浓度。

   在抗菌类药物中,通常将磺胺类和抗生素类药物定为具有抑菌作用的药物,而将呋喃类药物定为具有杀菌作用的药物。

不过,当大剂量的使用抑菌性药物时,其药物也会显示出杀菌效果。

所以,药物的抑菌和杀菌作用只是使用剂量的差异,而不存在本质的不同。

   2.4第一次选用药物和第二次选用药物

   在水产动物的养殖过程中,由于多次使用同一种药物,会导致病原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最后形成具有抑、杀菌效果的药物越来越少的局面。

如果通过对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在疾病的治疗初期就选用病原菌最敏感的药物,就可能随着病原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而无法再获得有效的治疗药物。

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使用药物治疗水产动物的疾病之前,就应该根据药物的种类和特性,决定不同药物的使用顺序。

将磺胺类和抗生素类等比较容易引起病原菌产生R耐药性因子的药物作为第一次选用药物,而将对已经产生R因子的耐药性病原菌也有杀菌效果的合成抗菌药物,如萘啶酸、噁喹酸和吡咯酸等作为第二次选择用药物,只对第一次选择药物失去疗效的情况下使用。

在决定使用药物的顺序时,最好是能将磺胺类药物作为第一次选择用药,抗生素作为第二次选择用药,而将各种化学合成药剂作为第三次选择用药,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这种用药顺序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实践中是比较难以施行的。

   虽然病原菌对萘啶酸等第二次选择用药物不会产生R耐性因子,但是病原菌能很快获得对这些药物的短期耐药性。

因此,在实际防治水产动物疾病时,应该严格控制这类药物的使用次数。

当第二次选择用药物失去效果后,还必须从第一次选择使用的药物种类中筛选有效的药物,由于病原菌对药物的耐性程度每年都会不断的变化,当磺胺类和抗生素类药物停止使用一段时间后,病原菌又可以恢复对这些药物的敏感性。

3.药物治疗

   3.1拌药饵投喂药物

   3.1.1投药的标准量

   首先,要根据药物的种类决定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基本用药量,在各种渔用药物的使用说明书中经常可以看见“按每千克鱼体用××毫克药物,拌和在饲料中……”或者“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的药物……”的表达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标准用药量,是指对水产动物的单位重量或者单位饲料中添加药物用药的量,与实际用药量“标准用药量×饲料总重量(千克)”之间是有差别的。

根据水产动物重量计算标准用药量。

虽然在水产动物养殖的实际生产中,计算标准用药量有各种方法,但是,只有根据水产动物的体重计算标准用药量,才是正确的方法。

这是因为在现代水产动物养殖生产中,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需要经常对养殖的水产动物按规格进行选择,将规格相同的个体饲养在一起。

因此,即使对于实施群体饲养的水产动物,其个体间的摄食量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所谓标准用药量,就是根据不同的药物种类,对水产动物投药后能在短时间内在其体内上升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并能维持一定时间的药物剂量。

如果超剂量地对水产动物给药,使水产动物体内的药物浓度高于有效药物浓度,只能使水产动物机体受到药物的伤害,而对于疾病的治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与此相反,如果给药量过少,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不能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尤其是具有抑菌作用的药物就难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为了推测饲养在水体中水产动物的总重量,可以根据在放养时记录的总数,与每次对水产动物进行选别时的统计数字进行核对,并根据每天的投饵量和死亡数量等进行校正,就不难获得相对准确的数据了。

将药物添加在饲料中的条件如长时间用饲料饲养的鲤,在体重和水温等条件稳定的情况下,每天的摄食量是比较稳定的。

根据水产动物体重确定投饵量,通常以投饵率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水产养殖生产中制定的投饵率表是不能根据水产动物的饱食量计算的,而是应该根据水产动物能出现最高的饵料效率的投饵量计算的。

因此,一般按水产动物饱食量的80%计算为宜。

   对于每天的投饵率固定的水产动物,将投喂药物的标准量采用在饲料中的添加率表示,也与按水产动物体重计算的标准用药量具有相同的意义。

磺胺类药物的标准用药量按水产动物体重计算一般是每千克100毫克,如果是在饲料中按0.5%的比例添加药物,再按2.0%的投饵率投喂水产动物,就正好合适。

而如果将这种药饵的投饵率提高到3.0%的话,按水产动物体重计算就已经达到了每千克150毫克的用药量。

标准用药量、投饵率和添加率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标准用药量、投饵率和添加率之间的关系

投饵率(%)

药物在饲料中的添加率(%)

0.01

0.05

0.1

0.5

1

5

5*

25

50

250

500

4

4

20

40

200

400

3

3

15

30

150

300

2

2

10

20

100

200

1

1

5

10

50

100

*按每千克水产动物体重添加药物的毫克数。

   鲤、鲫、草鱼和团头鲂等鱼类的投饵率一般均比较稳定,按照表1的方式制定标准用药量、投饵率和药物添加率之间的关系表是可能的。

但是,对于翘嘴鳜等以鲜活鱼类为食的鱼类而言,就难以制定出这样的投饵率表了。

3.1.2药物的剂型与饲料

   水产动物的饲料大致可以分为人工配合饲料和鲜活鱼虾等动物性饵料,前者又可分为粉状和颗粒状两种,后者就可能是直接利用鲜活鱼或者用鲜鱼作成的鱼糜。

拌药饵投喂法就是要将药物混合在饲料中投喂,为了避免药物的损失和让水产动物能摄食药饵,使用者必须熟知药物的剂型和饲料、饵料的关系。

   

(1)脂溶性药物制剂

   不溶于水的药物制剂虽然可以与任何种类的饲料和饵料混合使用,但是,根据饲料和饵料种类的不同药饵的制作方法有所不同。

在配合饲料中,如果是将药物拌在颗粒和微粒饲料中,可以首先采用相当饲料重量的5.0%~10.0%油(明太鱼油)与药物充分混合,然后将固形饲料加入其中混合,使油和药物的混合物吸附在饲料的表面,阴干20分钟后投喂,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粉状饲料和鱼糜可以将准备好的药物直接混合在其中即可。

   

(2)水溶性药物制剂

   能溶于水的药物制剂可以直接用水稀释后,将固形饲料放在其中并稍加搅拌,随着水分被吸入饲料内,药物也被吸附在饲料上。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微粒饲料,由于颗粒比较小,遇水后颗粒很容易散开,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可以将药物用水稀释后,首先加入一定量的淀粉搅拌成稀糊状后,再与微粒饲料混合。

对于粉状饲料可以直接加入用水稀释后的药液中搅拌成糊状,作成块状药饵后投喂。

由于鲜鱼和鱼糜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与药液混合后容易流失,一旦投入水中后其中的药物可能很快地散失到水体中,很难被鱼体摄入其体内。

   因此,水溶性药物制剂添加在固形饲料中比较适宜,而不宜直接添加在鲜鱼和鱼糜中。

在鲜鱼和鱼糜中添加时,需要采用黏附剂等措施,尽量防止药物流失。

(3)药物散剂

   在药物中添加一定比例的乳糖、酵母粉等作成的制剂,成为药物散剂。

在水产动物中的药饵中,当饲料的比例过大时,就会妨碍消化管对药物的吸收。

因此,在制作水产动物的药饵时,应该注意尽量提高药物在药饵中所占的比例。

磺胺类药物添加在不同饲料中的效果如表2所示。

表2饲料的种类与磺胺类药物的添加方法

饲料的种类

磺胺药物的剂型

添加方法

效果

微粒饲料

纯粉

盐化

盐化

混合在油中

用水溶解

混合在油中

×

×

颗粒饲料

盐化

纯粉

盐化

用水溶解

混合在油中

混合在油中

×

鲜鱼饵料

纯粉

盐化

×

×

湿颗粒饲料

纯粉

盐化

×

注:

“○”允许使用;“×”不允许使用。

3.1.3药物与饲料的混合方法

   为了提高药物对水产动物疾病的治疗效果,将药物均匀地拌合在饲料中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保证水产动物均匀摄食药物饲料的前提。

   

(1)用固形饲料制作药饵

   当采用颗粒饲料做药饵时,以水溶性药物最好,其次是脂溶性药物,而药物散剂最差。

在制作药饵时,可以将水溶性药物用相当于饲料重量3.0%左右的水溶解后,将颗粒饲料加入其中,让水分被吸入饲料中即可。

如果水分过多,不仅不能短时间为饲料所吸收,而且还可能导致颗粒饲料的外层散落,结果是固形部分中不含有药物,药物只是吸附在散落的粉末中,投喂水产动物后就不能获得期待中的治疗效果。

微粒饲料由于其粒子较小,表面比较粗糙,很容易吸入水分而散开,因此不宜作为水溶性药物的吸附物。

可以用相当饲料重量5%~10%的油与药物充分混合,然后与微粒饲料混合,使其吸附在微粒饲料的表面。

这种方法当然也适用于颗粒饲料。

在固形饲料中添加药物的方法与药饵入水后溶出量关系见表3。

表3在饲料中添加磺胺甲基嘧啶的方法与入水后的溶出量(%)

添加药物后即投喂

添加方法

添加药物后间隔一段时间后投喂**

添加率

30秒后饲料中含药量*

30秒后饲料溶出量

30秒后饲料中含药量

30秒后饲料中含药量

纯粉→油→微粒饲料

0.25

99.7

2.9

72.9

85.4

盐化→油→微粒饲料

0.25

37.2

62.0

63.2

67.2

纯粉→油→颗粒饲料

0.5

80.3

3.6**

-

-

盐化→油→微粒饲料

0.5

34.4

75.6

-

-

盐化→水→微粒饲料

0.5

63.0

15.7

73.4

94.0

盐化→水→微粒饲料→油

0.5

67.5

23.4

66.9

100.0

*与入水前含量的比例(%);

   **放置时间:

微粒饲料4天,颗粒饲料1天;

   ***因为纯粉不溶于水,可以从颗粒饲料上脱落,故从水中检测的溶出量很少。

   将颗粒饲料与药物混合时也可以用搅拌机械进行,以减轻劳动强度。

   

(2)用粉状饲料制作药饵

粉状饲料做成药饵的过程是比较简单的,无论是对于水溶性药物还是脂溶性药物均是适宜的。

将水溶性药物用水溶解后与粉状饲料充分混合,作成块状后即可投喂。

而对于脂溶性药物,可以首先将粉状饲料分成3等份,将药物添加在1份饲料中充分搅拌均匀,再加入第2份饲料继续搅拌均匀,最后加入第3份饲料混合,这样分成三个阶段混合,就可能使药物在饲料中分布的更为均匀。

如果只是制作少量的药饵,还可以将将饲料和药物放在塑料袋中,充入少量气体后,通过上下左右翻动塑料袋,而使饲料和药物混合均匀后投喂水产动物。

   (3)用鲜鱼和鱼糜制作药饵

   由于鲜鱼和鱼糜中含有大量的水分,药液与其混合后容易流失,一旦投入水中后,其中的药物可能很快地散失到水体中,被鱼体所摄入的药物量是非常少的。

现在,对于翘嘴鳜等养殖鱼类的人工配合饵料尚未开发成功,采用口服给药的方式投喂药物是比较困难的。

有人曾尝试将药物首先混合在黏合剂中再黏附在鲜鱼和鱼糜中投喂,据报道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用湿颗粒饲料做药饵

   为了防治鲑科鱼类的疾病,养殖业者通常是利用鲜鱼的鱼糜或者鱼粉与药物混合后制作成湿颗粒药饵喂鱼。

用鱼肉和鱼粉制作的湿颗粒药饵投喂五条鰤的试验结果表明,分别对体重为22~106克的五条鰤投喂沙丁鱼肉(A组)、在沙丁鱼鱼糜中加入10.0%的粉状饲料(B组)和在沙丁鱼鱼糜中加入50.0%的粉状饲料(C组)等三种药饵,在这三种药饵中均按每千克鱼体重100毫克的剂量添加了土霉素。

投喂五条鰤后,定时取样测定鱼体肝脏内土霉素的量,结果发现,C组试验鱼肝脏中药物含量最高,B组试验鱼肝脏内药物含量稍高于A组。

这种结果说明,药饵中的粉状饲料添加量越大,对药物的黏附性能越好,投入水中后能有效地防止药物散失,从而有利于试验鱼摄入更多的药物。

   3.1.4投饵量与投饵次数

   为了治疗水产动物的疾病,不仅要将药物均匀地拌和在饲料中,还需要考虑怎样投喂才有利于水产动物摄取药饵。

一般而言,水产动物的个体越大。

饲养水温越高,对饲料的摄食量也越大,但是,如果以水产动物的单位体重考虑摄食量,就会发现规格越小的水产动物,按体重计算的摄食量越大。

   药物在药饵中的浓度越大,即药饵中饲料的比例越小,越有利于增强对水产动物疾病的治疗效果。

为了探讨投喂药饵的量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有人以虹鳟为试验鱼,进行了投饵量对鱼体吸收药物影响的研究。

分别对3组试验鱼投喂相当于其体重1%、2%和3%的含有磺胺甲基嘧啶的药饵后,定时测定鱼体内的药物浓度,结果发现投饵量越大的试验组,鱼体内的药物浓度越低。

一般而言,水产动物体内的药物浓度与治疗效果是呈正相关的,即体内的药物浓度越高,治疗效果就会越好。

所以,为了提高对水产动物疾病的治疗效果,药饵中饲料的比例越小,越利于水产动物对药物的吸收。

   然而,对水产动物的人工饲养都是以池塘和网箱为单位进行的大批量饲养的,而尽量地使饲养的水产动物快速生长是所有饲养者的希望。

在水产动物的饲养过程中,当饲料的投喂量不足,或者饲料的品质不均匀,个体间的摄食不均匀,就会导致水产动物个体出现较大的差异。

投喂药饵的目的就在于治疗疾病,让患病的水产动物均匀地摄食到药饵,是获得满意治疗效果的前提。

投喂药饵时减少投喂量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的经验是采用平时投饵量的一半为宜。

   由于减少了投饵量,每天的投饵次数也是必须要考虑的。

对虹鳟进行每天1次投喂饱食量或者分为3次投喂后,对供试鱼摄食状况的检查结果表明,每天投喂1次饵料的试验鱼能全群平均摄食。

因此,以治疗疾病为目的投喂药饵时,因为投饵量比平时减少,以1次投喂全天的饵料量为宜。

空腹的鱼体更容易使药饵中的药物进入鱼体内而达到药物的有效浓度,所以,不是特别需要的话,投喂药饵的当天以不追加投饵为好,必要时则以投喂不添加药物的普通饵料为宜。

   需要注意的是,投饵量越少,使所饲养的水产动物均匀摄食就越困难。

因此,精心投喂药饵是必须的。

   3.1.5开始投喂药饵的时间

   发现饲养的水产动物患病并且确认病原体后,就要尽量作到及时地用药。

但是,根据其摄食和游动状态、死亡数量和外观症状等进行综合判断,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通常的情况下,当每天的死亡数量达到了全群的0.1%以上时,就应当开始投药治疗。

   3.1.6投喂药饵的期限

   在各种渔用药物的使用说明书中,都根据其药物治疗疾病的种类,对投药量、投药方法、投药期限作了明确的记载。

对渔用药物而言,投药期限较短的为3天,较长的为10天左右。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养殖的水产动物品种和养殖环境不同,对渔用药物的投药期限也有不同的规定。

在美国,采用磺胺类药物治疗水产动物疾病的投药期限,为患病水产动物的死亡停止后继续投药10天;而在日本,将所有水产医药品的投药期限都规定在5~7天以内,并且在药物使用说明书中特别注明不能连续投药8天以上。

我国的渔用药物和水产动物的品种较多,其养殖形态也有较大的差异,不能简单地与国外的用药期限相比。

一般而言,采用抗生素类药物的最短疗程为5~7天,对于一般急性传染性疾病,当病情缓解后还应继续用药2~3天。

用杀虫药物治疗水产动物的寄生虫病时,还应该根据寄生虫的生活史周期以及当时的环境条件,灵活地掌握药物的用量与用药程序。

3.2浸泡(药浴)

   对患病水产动物进行药液浸泡虽然有几种不同的方式,但是,其主要过程都是将药物首先溶解在饲养水中或者用某种容器盛装的水中后,再将水产动物放入药液中浸泡,以清除寄生在水产动物体表的病原生物。

与将药物拌在饵料中使水产动物口服药物的给药方法相比,水产动物口服的药物是经过消化道吸收而进入身体的各个部位的,而用于浸泡水产动物的药液除了能直接清除寄生在体表的病原生物外,还能通过患病部位和鳃部被机体吸收。

   3.2.1水量的测定

   由于药物要稀释在水中制备成一定的浓度,因此,首先要正确地测量水体。

如果在容器中浸泡水产动物,只需要准确计算加入容器中的水即可。

当浸泡法用于饲养池中时,就必须丈量池水面积和水深,才能准确计算出池水体积。

   3.2.2.药物的浓度

   根据药物的种类而决定药物的浓度,决定药物的使用浓度主要是以对水产动物安全为前提。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水温与药物的毒性具有密切的关系,即水温越高,药物对水产动物的毒性越强。

因此,在水温较高的条件下,应当适当地降低药物的用量。

   3.2.3浸泡的方法

   根据药液浸泡的浓度和时间的不同,可以将浸泡的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1)瞬间浸泡法

   将水产动物放养在盛有药液的容器中,浸泡数10秒至1分钟时间的浸泡方法。

如采用高浓度食盐水浸泡水产动物,以清除水产动物体表和鳃部寄生原虫。

由于食盐水的浓度比较高,所以一定要注意控制好浸泡时间。

   

(2)短时间浸泡法

一般是在流水饲养池中应用,首先是控制进水阀停止注水,并将定量的药物溶解后均匀泼洒到池水中,这是一种不需要捕捞水产动物的施药方法,经常被用于治疗在水产动物体表发生的疾病和鱼类的细菌性鳃病。

使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泼洒药液要均匀,如果出现池水中缺氧时,还应当注意及时地向池水中充气补充池水中的溶氧量。

从治疗水产动物的疾病而言,该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是,对于浸泡后的药液如何处理则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

   (3)流水浸泡法

   在药物处理的过程中不停止向饲养池中注水,在一定的时间内用高浓度的药液从注水口滴加,使药物均匀地分布在饲养池中,这种方法也可以看成是短时间浸泡法的另一种形式。

该法常被用于对鱼苗孵化池中受精卵水霉病的防治。

这种方法虽然有不伤害治疗对象的优点,但是,也存在药物废液难处理的问题。

   (4)长时间浸泡法

   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