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4260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目录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本章目录

第一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四节:

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性革命性行动指南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要点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和成果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西方媒体四次评选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活动

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评选“一千年来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为人”:

马克思位居榜首

1999年英国路透社评选千年思想家马克思位列第二(名列第一的是爱因斯坦)

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评选最伟大哲学家马克思名列第一

2005年德国《图片报》和国家第二电视台评选“德国最伟大的人物”:

马克思当选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

教皇和沙皇、梅特捏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共产党宣言》

一、马克思主义的种类

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即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经济危机

生产的社会化和产品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经济危机——英国

局部性的经济危机:

1778年、1793年、1797年、1810年、1815年、1819年

全国性的经济危机:

1825年

波及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1836年、1847年

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一、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

二、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延续长达十余年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

三、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起义的特点:

第一、范围广阔,声势浩大

第二、工人阶级已经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要求

第三、法国和德国的工人运动这时都发展成为武装起义这样的尖锐激烈的斗争形式。

这表明:

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走上历史舞台,开始了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

3、人类思想的优秀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材料

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成就:

劳动价值论

v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乔·威·弗·黑格尔(1770-1831)和路·费尔巴哈(1804-1872)。

v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v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

v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合理内核”——是指在黑格尔唯心主义神秘的外壳中包含着辩证法的学说,即关于永恒、发展过程的思想。

费尔巴哈

v费尔巴哈揭露和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主张使哲学从抽象的思辨回到现实的自然,从幻想的天国回到人间。

v但是,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哲学时,把其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抛弃了。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v“基本内核”——是指在德国哲学唯心主义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费尔巴哈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法国的昂利·圣西门(1760-1825)、沙尔·傅立叶(1772-1837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1771-1858)。

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v主要贡献:

1、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深刻的尖锐的批判.2、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中包含不少科学见解

v但是他们在对世界历史发展动力和资本主义社会前途等重大问题的理解上,仍然裹足不前。

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取得的重大成就: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主观条件)

主观条件:

1、马克思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动力源泉2、勤奋学习和伟大实践3、优化的知识结构4、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5、超越亲情的革命友谊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6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西方科学技术取得重要成果

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

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

社会主义革命可能胜利的历史条件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统治的俄国成为东西方矛盾的焦点和帝国主义统治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一方面,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另一方面,封建农奴制的特征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开国大典1949年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毛泽东思想:

为解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革命问题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解决在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产生了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同心同德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战略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原因)

(三)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的是“行动着的群众”。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企盼过宗教的或世俗的“救世主”,但从来没有过人类解放科学理论的真正阐述者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水,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科学的唯物主义立场

●致力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世界统一于物质;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展;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认识来源于实践;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理论联系实际法;

●矛盾分析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法;

●历史分析法;群众路线;

●抽象、具体互动法;归纳演绎互动法;

●分析、综合互动法;历史、逻辑统一法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思考题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

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

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中国哲学:

⏹先秦——两汉——魏晋——宋明——明清

(子学)(经学)(玄学)(理学)(实学)

哲学:

希腊日本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目录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要点

⏹世界的物质性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

物质实践联系发展规律矛盾发展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的精华

本节知识点:

1、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式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4、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5、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6、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世界是什么?

人与世界的关系怎么样?

世界是否统一?

世界统一于什么?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

水、火、气、原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有两个基本特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离开人的感觉和意志之外的一种精神力量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二元论

(2)可知论:

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是可知论(3)不可知论:

世界不能被人们认识或不能完全认识庄子与惠施(不可知论)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4、唯物论和辩证法要回答的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辩证法:

古代朴素辩证法

形而上学:

(严复翻译)

形而上学: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毛泽东说:

一讲哲学,就少不了这两个对子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旧哲学的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缺陷:

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列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的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意识的产生:

意识的产生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的反作用

1.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

(反映什么?

不反映什么?

怎么反映?

2.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现实对象性,人依据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确定目标、步骤、手段、方法、目的。

3.人的意识活动具有高度自控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标志变化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运动与静止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种属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3.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特性——一维性。

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转性

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是指物质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特点——三维性。

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向度

四维——在某一时间,某一物体所占据事物空间。

即三维空间与一维时间的综合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唯心主义者否认时空的客观性

广义相对论: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时空随着物质运动的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狭义相对论:

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4.社会的物质性及其表现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的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物质性的表现: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但是人类对自然界竭泽而渔式的掠夺性开发导致对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引发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危机。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关于实践,历代哲学家各自有不同的解释旧唯物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感性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关系

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历来是各派哲学在历史上争论的一个焦点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次作业: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方法论意义系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发展:

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新事物、旧事物为什么新事物一定要战胜旧事物?

1.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

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即新的结构,新的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环境和条件。

2.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

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是核心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人类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必然受到人们欢迎。

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矛盾:

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

如何认识矛盾的特殊性

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同一事物内部)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同一矛盾双方)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方法论意义——在分析问题时:

1.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变化。

实践意义:

改革开放后,取得成就是主流,问题是支流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事物的质、量、度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质量界限

量变和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质变巩固原有的量变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量变过程。

4.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事物发展中的肯定与否定及其相互转化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观

否定之否定:

(事物发展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可能性与现实性也是对立统一的现象和本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对立统一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

规律就是事物发展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关于规律的基本观点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意识的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现实意义:

社会历史趋势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1、客观辩证法

⏹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2、主观辩证法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3、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辩证关系

⏹①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②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主观辩证法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归纳与演绎从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形式

⏹归纳:

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

⏹演绎:

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

⏹2、分析与综合

⏹分析:

在思维中分解认识对象,以便加以研究

⏹综合:

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个整体

⏹3、抽象与具体

⏹抽象:

通过分析把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抽取出各个必然的本质的因素

⏹具体:

分为感性的具体和思维的具体

⏹4、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辩证思维中的历史范畴,一是指客观实在自身的历史;二是指反映客观实在的认识的历史

⏹5、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的共同性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教学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关键词

⏹反映论 实践 认识 真理 价值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认识论概括

1、认识论——是关于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体系。

它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认识的对象、来源、动力、

形式、以及认识的真理性标准和目的等。

2、认识论的分类:

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

其中唯心论的认识论又可分为:

天降派——即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自生派——即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起点;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变革的逻辑起点。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从根本上说是:

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①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②实践主体按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

③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也离不开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人——对物的感觉和思想——反映论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反映论——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反映论——坚持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亦即思想反映存在的理论

2、先验论(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它把:

1、把实践引入认识论2、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3、同不可知论、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

不可知论先验论被动反映论

可知论反映论能动反映论

(三)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

(1)不可知论

(2)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由实践到认识

1、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直觉和表象

2、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的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半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反映,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是理性认识的起点。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感性的逻辑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实行的断定。

推理——是由已知合乎逻辑的推导未知的逻辑反映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理性认识中都不能孤立存在,三者是结合在一起的。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即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为什么要进行第二次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