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期末复习指导册》附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0320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期末复习指导册》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指导册》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指导册》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指导册》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指导册》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期末复习指导册》附答案.docx

《《教育学期末复习指导册》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期末复习指导册》附答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期末复习指导册》附答案.docx

《教育学期末复习指导册》附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请将正确答案选出来,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题中的横线上。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教育家是(B)。

A.卢梭B.杜威C.斯宾塞D.陶行知E.蔡元培

2.作为进步教育的代表,杜威提出的基本主张包括:

(ABD)。

A.学校及社会B.教育即生活C.教师中心D.儿童中心E.书本中心

二、填空题

1.我国最早对教育的内涵做出解释的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2.教育有四个基本要素,它们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

3.对教育的起源有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它们是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和劳动起源论。

4.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5.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6.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7.近代社会的开端,起始于1640年英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也从该时期算起。

8.工业社会的教育模式,作为“传统教育”的代表,其为人诟病的典型特点是:

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

9.苏格拉底采用一步步追问的方式使对话一方对所讨论的问题不断阐释质疑,这种教育方式被称为是“苏格拉底法”,也称为“产婆术”。

10.1632年出版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11.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三、辨析题

1.教育是人类和动物界都具有的一种现象。

答:

错。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动物的活动源于其生存本能,而非教育。

2.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

答:

错。

利托尔诺的生物起源论把动物的本能活动看是教育是错误的。

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答:

对。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

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4.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答:

对。

教育中方方面面的矛盾或关系都是由此派生出去,最终又复归到这两个基本规律中的。

5.普通教育学是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答:

错。

普通教育学只是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基本学科,教育学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逐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育学科,另一方面,它本身又逐步分化为许多相互联系的交叉与边缘教育学课。

6.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产生的条件是印刷术。

答:

错。

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产生的条件之一是文字的出现。

7.《论语》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教育学的萌芽。

答:

对。

教育学的萌芽其标志有中国古代的《论语》和《学记》。

8.教育学学科独立的标志是《普通教育学》。

答:

错。

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教育学的第一本代表著作。

四、简答题

1.简述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

引起动机的主要条件有两个,一是内在条件,二是外在条件。

内在条件主要指“需要”。

要使人产生欲望和驱力,引起行为。

外在条件是个体之外的各种刺激。

这些刺激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社会性因素,统称为“环境因素”,它也是引起动机的原因之一。

凡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够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称为“诱因”。

行为可由需要引起,也可以由环境因素引起,但动机往往是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交互影响的结果。

树立学生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注重教学策略,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注意,给予成功的满足,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

2.简述教育学的价值。

答:

所谓教育的价值,即教育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教育进行培养一定的人,满足人的需要,教育的价值,就是教育对人的意义。

3.简述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答:

1.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3.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4.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形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对立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6.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7.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4.简述近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答: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

(3)普及教育和公共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琢步完善。

(4)教育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5)工业社会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改革。

(6)教育功能得到多方面认识并期待得到全面释放。

(7)教育改革朝向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

(8)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5.简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阶段。

答:

1前教育学阶段,代表作《学记》,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代表作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德国普鲁士王朝颁布第一部义务教育法。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3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包括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代表作,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6.简述赞科夫的五大实验教学原则。

答: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7.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基本思想。

答:

1、"生活即教育"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 。

五、论述题

1.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答:

这个基本问题贯穿整个教育学的体系中。

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教育和人发展的关系。

简单的说就是社会--教育--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就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

教育和人发展的关系是两个大的教育规律,前者是教育的外部规律,后者是教育的内部规律。

这两个关系里面蕴涵着教育的基本规律,但这个关系的本身不能说就是规律。

我们把这两个关系看作是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整个教育学就是围绕这两条大的主线展开的。

教育学的各章各节都是在不同层次和不同层面上对教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和阐发。

2.论述教育学对教师的价值。

答:

1.教育理论的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学课程中,通过教育本质、教育功能、教育目的等教育学知识的学习,可全面地提升教师的教育文化底蕴和教育理论修养。

2.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实践的理性阐释,具有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的功能。

它可以科学地回答与解释关于教育实践“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样”的基本问题,从而揭示其本质与规律。

教师通过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认识教育规律,从而按照教育规律指导教育教学,提高其教育实践活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3.教育学也是关于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

通过教育教学方法等相关理论的教学,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确定教学的进度和教学重点;根据人的成长规律,从道德认知、能力等方面确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4.主要要掌握教育规律,并且要了解教学方法,熟悉教育方针、原则,是教师发展必须的科目;同时对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帮助教师更加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机。

更能指导教师正确引导学生。

这也是教师终生学习的过程。

3.从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分析,起源时期的教育对今天的教育有哪些启示?

答:

1.教育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教育原与生产劳动直接联系;2.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原始公社,老年人对新生一代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决不是盲目不自觉的,可见“无意识地模仿”之说毫无根据;3.由于原始社会不存在剥削、压迫的现象,没有阶级,所以,教育也没有阶级性.那种教育属于公共性质,是完全平等的.在氏族社会,男女两性间的教育逐渐有所差别,这是由于社会劳动的分工所引起的;4.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同生活结合在一起、是多方面的.只因当时生产力很低,社会生活简单,所以教育的内容也较贫乏,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还处在萌芽状态(后来才渐趋复杂、丰富);因此,我们在认识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以后,不可把它过分理想化;5.原始社会的教育为原始社会的发展情况所制约,它恰为满足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要求,和阶级社会中把教育看成特权阶级的专利品,并使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截然不同.因而对于当时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它完全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4.近现代社会的教育与古代社会的教育相比较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选择题。

(包括单选和多选)

1、制约教育发展规模与速度的因素有(AE)。

A.人口数量与增长率B.人口质量C.人口结构D..政治制度E.生产力发展水平

2.教育的目的主要受(D)因素的制约

A.人口数量与增长率B.人口质量C.人口结构D.政治制度E.生产力发展水平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主要受(E)的制约。

A.人口数量与增长率B.人口质量C.人口结构D.政治制度E.生产力发展水平

4.与现在社会发展和需要一致的现代教育观念,包括(ABCDE)等。

A.终生教育B.教育主体观。

C.教育民主观D.效益效率观E.整体优化观

二、填空题。

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三方面对教育的制约。

2.教育的现代化的内容涉及到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设备)教育、(管理)和(教师素质)等诸多方面。

3.在终身教育观影响下,教育内容现代化应体现在(基础性)、(综合性)、平衡性和(个体化)的有机统一。

4.教育设备现代化进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人性化)、(教育化)和(效能化)。

5.教育的个体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个体(享用)功能。

6.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两个方面是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

7.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传承)功能、(选择)功能、(交流)功能和(创新)功能。

三、辨析题。

1.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是指产生于现代社会时期的教育观念。

答:

错。

2.教育能推进一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答:

对。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更重要的是民主教育本身的实践影响每个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民主教育中增强民主的意识,使民主在一代人的心中得以保存和延续。

3.社会可以制约教育的发展。

而教育无法制约社会的发展。

答:

错。

教育和社会生产力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四、简答题。

1.简述社会制约教育的表现形式。

答:

.社会制约教育的表现形式包括:

(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

(2)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3)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2.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的主要表现。

答:

社会的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一制约着教育的目的;第二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简述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答:

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体现在8个方面:

(1)教育普及化,即打破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对人的限制,剔除对人接受教育的种种主观和客观制约,保证每一个社会公民都能接受他们希望接受到的教育;

(2)教育国际化,即打破封建闭锁的落后状态,使教育处在全球共通的信息网络中,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以全球视野和国际化观念来组织教育过程;(3)教育民主化,即打破不民主的专制教育,以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共处的方式处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事物;(4)教育法制化,即打破教育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状态,把教育纳入法制轨道;(5)教育个性化,即在追求人全面发展的同时,注意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得到充分发挥;(6)教育多样化,即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种需要和学习主体对学习的多种需求,在保证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为求学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使他们能够在多种选择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从而为提高国民素质提供条件;(7)教育整体化,即根据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对构成教育活动的各个因素进行整体构思和系统设计,从而使教育活动成为一个整体优化的工程;(8)教育终身化,即走向现代化的教育及其教育过程应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教育过程。

4.简述教育内容向现代化转向及调整的总体特点。

答:

教育内容向现代化转向及调整的总体特点是具有:

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5.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

答:

教育的人口功能主要表现为:

A.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B.提高人口素质,改变人口质量C.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

6.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答:

(1)维系社会政治稳定;

(2)促进社会政治变革;(3)培养社会政治人才;(4)推进社会政治民主。

7.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

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如下:

(1)提高劳动者素质

(2)促进经济增长(3)推动科技发展。

五、论述题。

1.教育是如何受到社会制约的?

答:

(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选择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教学手段及其组织形式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教育观念2.文化影响着人们对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教育需求4.文化影响着教育管理体制5.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的选择和组织形式的采用(四)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科学、技术的概念科学首先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探索这种知识的认识活动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它并且还成为一种社会建制。

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是根据生产实践和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它还包括生产工具、设备、程序等。

科学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在现代,科学转化为技术的周期有越来越短的趋势。

2、科学技术如何影响教育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首先,科学能够有力地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

其次,科学也能够影响到教育对象。

再次,科学还会渗透到教育资料的所有环节之中,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需的思想要素和技术条件。

(2)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的影响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上看。

科学进步与教育发展是同步的,但在某种的历史时期和某些局部地区,两者之间并不一定同步。

甚至还会出现相反的情况。

科学发展与教育发展的这种不同步,表明科学不会自动地对教育发生影响,它们之间不是直线关系。

科学能够对教育发生影响,关键在于科学因素能否进入教育过程。

而这种介入的有无或大小,则又取决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科学与教育制度以及文化传统。

(3)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的途径第一,思想理论的途径。

第二,技术手段的途径。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的特征首先,动力性其次,方向性再次,趋同性(五)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区或一个单位内的人的总称。

其具体状况通常包括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质量。

而人口的质量一般又由人口的年龄结构、就业结构、文化结构等来反映。

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口数量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2.人口质量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3.人口结构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论述何谓教育现代化?

教师个人如何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答:

1.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丰富,一般可从以下八方面的价值追求和具体目标体现出来,教育普及化、教育国际化、教育民主化、教育法制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多样化、教育整体化以及教育终身化。

2.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师素质现代化。

教师素质现代化,首先是其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其次是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再次是知识构成上的现代化,最后是能力素质的现代化,即教师应具有一个完善的能力结构。

3.结合实际论述部分。

3.阐述你对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地位的认识。

答:

1.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2.把教育放在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3.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4.确定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5.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只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4.你认为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如何才能实现?

答:

一、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教育能促进个体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其“基本涵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的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首先表现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表现在三方面:

1、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1)个体观念是指个体对于社会事物的看法和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思想。

个体的观念也是其思维活动的结果。

个体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文化前景和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

个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乃是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

而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从某种角度看,正是个体内化社会观念的过程,即是人的观念的社会化过程。

(2)在人的观念社会化的过程中,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若对教育作广义的理解,可以这样认为,人的观念的形成一刻也离不开教育。

即使对于任一具体的个体,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不同的观念,但这种不同的观念也是不同教育的结果。

没有教育的参与,人的观念的形成便不可思议。

2、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社会化

(1)个体智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这一点早已成为教育学的共识。

教育学关于人的智力发展的研究也揭示出教育所具有的社会性、历史性特征。

(2)在人的智力、能力适应社会需要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的功能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教育指导或规范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教育加速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

3、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1)社会职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社会分工的发展与科技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联。

科技推动社会生产变革客观上要求教育的变革。

现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担负着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的使命。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谋求某种社会职业通常是以接受相关的教育和训练为前提的,教育是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的手段。

(2)教育也是促进个体的身份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个体的身份是指个体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身份社会化与职业社会化有相联系的一面。

人所从事的职业与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即人的身份)往往相一致。

在这种意义上,个体的身份社会化也是以接受相关的教育与训练为前提的。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选择题。

1.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各种观点中,中国俗语“龙生九子,各各不同”所反映的是

(A)的观点。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教育决定论D.活动决定论。

E.多因素决定论

2.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等都是指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中的(D)进行教育。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均衡性D.个别差异性E.稳定性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BDE)。

A.顺序性B.阶段性C.均衡性D.不均衡性E.个别差异性

4.儿童期指的是(C)。

A.1~3岁B.3~6岁C.6~11/12岁D.12/13岁~15/16岁E.16/17~25/30岁。

二、填空题。

1.人的本质包括人的(自然本性)、(社会本性)和(个性)本质。

2.从人的自然本性来讲,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

3.人的身心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终止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积极变化。

4.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有(认知)发展理论、(智力)发展理论和(道德)发展理论。

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认知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6.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能力至少包括八种,(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感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以及(自然观察)智能。

7.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和(活动)。

8.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基础)和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9.活动是影响人发展的现实性因素,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三、辨析题。

1.人的素质不是先天遗传的,完全是后天影响教育的结果,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

答:

错。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最初的可能性,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实现的,我们不能因为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而片面的认识教育决定人的身心发展。

2.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提倡“不陵节而施”,其依据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答:

错。

“不陵节而施”意思是不超过学的人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指教育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3.荀子说: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他的观点属于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答:

对。

四、简答题。

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答:

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③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④人的身心发展还具有个别差异性。

2.简述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

(1)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心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3.简述环境中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

(1)环境是个体发展的资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

(2)环境对人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五、论述题。

1.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反思自己是否达到了第三种水平,并根据你施教对象所处的阶段,论述你应该如何对其进行教育?

(或: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

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两难模式”和“公正团体模式”促进了学生品德的发展,为道德教育科学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当代一位有影响的教育学家,其理论与实践为我国教育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学校道德教育应适合学生道德发展水平及年龄特点;2.确立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3.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素质;4.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努力塑造良好的环境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不仅对世界的道德教育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且对我们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科尔伯格道德理论的局限,我们理当引以为戒。

但对于科尔伯格道德理论的有益成分,我们还是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加以引用和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