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浙科版生物的进化 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0040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浙科版生物的进化 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浙科版生物的进化 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浙科版生物的进化 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浙科版生物的进化 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浙科版生物的进化 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浙科版生物的进化 单元测试.docx

《届浙科版生物的进化 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浙科版生物的进化 单元测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浙科版生物的进化 单元测试.docx

届浙科版生物的进化单元测试

生物的进化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进化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B.共同进化不仅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C.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属于同一物种两个种群,现存变异类型越多的种群往往所处环境越多变

【答案】D

【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A正确;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B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与环境没有直接的关系,环境只是对生物变异进行选择,D错误。

2.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

A.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施用农药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

C.马和驴交配产生骡子以完成物种间的基因交流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种群多样性

【答案】B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项错误;施用农药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B项正确;马和驴属于不同物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项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项错误。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不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

B.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有性生殖的出现推动了生物进化,增强了生物的变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因为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A错误;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主要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也可以是在互利的条件下,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新的物种的形成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C错误;有性生殖增强了生物的变异,推动了生物进化,D正确。

考点: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名师点睛】知识点总结:

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关影响,而表现为共同进化,所以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共同进化的结果是形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4.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观察到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着13种地雀,这些地雀的喙差别很大。

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岛屿的环境差别是地雀喙进化的内在因素

B.不同岛屿上地雀种群可能产生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并决定地雀的喙进化方向

C.不同岛屿上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定向改变

D.不同岛屿的环境直接对地雀的基因型进行选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生物的进化总是朝着更适应环境的方向走,当环境不断变化的时候,生物的进化方向也在不断的改变,因此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是环境的差别,A错误。

自然选择决定地雀的喙进化方向,B错误。

不同岛屿上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定向改变,C正确。

不同岛屿的环境直接对地雀的表现型进行选择,D错误。

考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5.若“M→N”表示由条件M必会推得N,则这种关系可表示为

A.M表示遵循基因分离定律,N表示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M表示基因型频率的改变,N表示生物的进化

C.M表示基因突变,N表示遗传信息的改变

D.M表示伴X隐性遗传母亲患病,N表示儿子不一定患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多对等位基因,它们遵循基因分离规律,但不一定遵循自由组合规律,A错。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

基因突变导致基因中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替换,则基因中碱基对排列顺序改变,即遗传信息改变,C正确。

儿子唯一的一条X染色体一定来自于母亲,所以母亲患X隐性病,儿子一定患病,D错。

考点:

本题考查相关生物学概念的内在联系,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6.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

A.遗传信息多样性B.生态系统多样性

C.生物物种多样性D.生物性状多样性

【答案】A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多样性即遗传信息多样性,A正确。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C错误。

生物性状多样性是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D错误。

点睛:

题干中只要问根本原因都是从基因的角度来回答的,直接原因是从蛋白质角度回答的。

7.下列有关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猫叫综合征和先天愚型都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

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D.大肠杆菌不能发生基因重组,但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A

【解析】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先天愚型(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猫叫综合征是染色体结构变异,B错误;细菌中原本存在各种各样的突变个体,接触青霉素后,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存活下来了,其他个体不能生存,青霉素对细菌进行了选择,所以并不是细菌接触青霉素“后”产生突变个体,而是青霉素选择出了抗药突变个体,C错误;基因突变能发生于所有生物,基因重组发在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染色体变异发生在真核生物,因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故其变异来源只有基因突变,D错误;

【点睛】易混提醒:

基因突变能发生于所有生物中,基因重组发在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染色体变异发生在真核生物。

8.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不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的是()

A.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生物的新类型

D.生物生活的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的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答案】D

【解析】

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因此可遗传的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A错误;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此自然选择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B错误;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会导致生物间的差异增大,就可能产生生物的新类型,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C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存在,环境只是对生物的变异起到了选择的作用,不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D正确。

9.下图中A、B、C表示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存在地理隔离的三个地区,A地区某种群部分个体迁移至B、C地区(t1、t2表示不同的时期),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留居在A地区的甲种群基因库将保持稳定不变

B.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隔离这一条件

C.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种群间的地理隔离不会阻碍其基因交流

D.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乙、丙是能适应各自环境的新物种

【答案】D

【解析】由于基因突变、自然选择等因素的存在,留居A地区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基因库也将发生变化,A项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自然界中绝大多数新物种的形成是经过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但也有新物种的形成不经过地理隔离,B项错误;同一物种的两个不同种群间的地理隔离会阻碍其基因交流,C项错误;乙、丙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进化而成,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乙、丙是能适应各自环境的新物种,D项正确。

【点睛】本题以物种形成常见方式的示意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的认知、理解和掌握情况,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识图辨别能力,难度稍大。

解答此题一定要抓住“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存在地理障碍”和“……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这一解题的切入点,再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进行作答。

10.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B.可遗传变异降低了种群的基因多样性

C.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D.种群内部个体间的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即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最终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根据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的“收割理论”可知,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种群内部个体间的差异能体现基因的多样性,但由于该种差异针对的是同一物种,因而不能体现物种的多样性。

【详解】

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该过程地球上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即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故A正确;可遗传变异能增加种群基因的多样性,故B错误;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故C错误;种群内部个体间的差异可体现基因的多样性,但不能体现物种的多样性,故D错误;综上所述,选A项。

【点睛】

解答本题考生需识记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及相关多样性形成的成因。

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共同进化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11.舞蹈症属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人群中每2500人就有一个患者。

一对健康的夫妇,生了一个患此病的女儿,两人离异后,女方又与另一个健康的男性再婚,这对再婚的夫妇生一个患此病的孩子的概率约为()

A.1/25B.1/50C.1/102D.1/625

【答案】C

【解析】

舞蹈症属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人群中每2500人就有一个患者,说明a的基因频率为1/50,A的基因频率为49/50,由此可以计算出人群中AA比例为2401/2500,人群中Aa比例为98/2500,因此,正常个体中Aa的概率=人群中Aa比例÷(人群中AA比例+人群中Aa比例)=2/50。

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病的女儿,所以该妇女的基因型为Aa,两人离异后,女方又与另一个健康的男性(以上已经计算出正常个体中基因型为Aa概率是2/50)再婚,则这位妇女再婚后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是2/50x1/4=1/102,答案选择C。

【点睛】

遗传平衡定律也称哈迪—温伯格定律,其主要内容是指:

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

该理想状态要满足5个条件:

①种群足够大;②种群中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③没有突变发生;④没有新基因加入;⑤没有自然选择。

此时各基因频率和各基因型频率存在如下等式关系并且保持不变:

设A=p,a=q,则A+a=p+q=1,AA+Aa+aa=p2+2pq+q2=1。

其中p代表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q代表另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

运用此规律,已知基因型频率可求基因频率;反之,已知基因频率可求基因型频率。

12.假设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如图表示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自然选择对基因A或a有利时,其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表示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A的基因频率变化曲线

B.乙表示当自然选择对杂合子不利时A的基因频率变化曲线

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

D.若有利基因的频率变化如曲线甲,那么该种群已进化成新物种

【答案】C

【解析】分析曲线可知,甲曲线,基因频率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速度快,表示表示当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不利时隐性基因频率变化曲线,A错误;乙曲线,基因频率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速度慢,表示表示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显性基因频率变化曲线,B错误;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而不是决定表现型的基因,C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有利基因的频率变化如曲线甲,虽然基因频率变化速率较快,但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因此不一定形成了新物种,D错误。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环境改变对基因频率的影响,自然选择对生物个体的表现型的选择作用,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的实质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随机交配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B.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进化与基因频率的改变有关而与环境无关

D.捕食关系的存在有利于物种间的共同进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随机交配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A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正确;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环境(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捕食、竞争等关系的存在有利于物种间的共同进化,D正确。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14.河蚌的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形成的,其中贝壳的角质层和棱柱层是由外套膜的边缘分泌形成的,珍珠层则是由整个外套膜分泌形成的。

因此,随着动物的生长:

   A.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层不断加厚

   B.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层的厚度不再发生变化

   C.角质层和棱柱层的厚度不发生变化,珍珠层不断加厚

   D.角质层和棱柱层不断加厚,珍珠层不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随着河蚌的生长,外套膜不断生长,边沿不断外移,不断形成新的角质层和棱柱层,而珍珠层则不断分泌加厚。

1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一定越强

B.若某种群中BB个体占81%,Bb个体占18%,bb个体占1%,则B的基因频率为90%

C.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D.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答案】B

【解析】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不一定越强,比如在无氧环境中,乳酸菌能生存,但人类却不能生存,A项错误;根据种群中某基因频率=该基因控制的性状纯合体频率+1/2×杂合体频率,则B基因频率=BB%+1/2×Bb%=81%+1/2×18%=90%,故B项正确;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不能繁殖后代,说明这两个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C项错误;长期的地理隔离往往导致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但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如华南虎和东北虎存在地理隔离,但没有生殖隔离,D项错误。

【考点定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名师点睛】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频率计算

(1)已知各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求基因频率。

此类题型可用定义公式计算,即某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个体数×2+杂合子个体数)÷(总个体数×2)]×100%。

(2)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此类题型可以将百分号去掉,按定义公式计算或直接用“某基因的基因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百分比+杂合子百分比的1/2”来代替。

如基因A的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基因a的频率=1-基因A的频率。

16.藏獒是一种凶猛的犬类,从上个世纪90年代科学家就发现很少有纯种藏獒,因而曾被炒作成天价。

研究发现,西藏牧区不少藏獒在随主人放牧期间会和狼杂交,是导致基因不纯正的原因之一,也有一些是因为人们为了改良其他犬种,让其他犬与藏獒杂交所致。

以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们改良其他犬种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B.西藏牧区藏獒与狼的杂交,也会提高狼群的遗传多样性

C.藏獒和狼是同一物种,它们所生后代的育性与虎狮兽的不同

D.用达尔文的观点看,藏獒的凶猛是自然选择使得相应基因频率不断增加而形成的

【答案】D

【解析】同物种不同品种之间的杂交出现新的表现型个体所利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所以人们让藏獒与其他犬种杂交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西藏牧区藏獒与狼的杂交,会产生新的狼品种,从而提高了狼群的遗传多样性,B正确;藏獒和狼能进行杂交且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是同一物种,它们所生后代与狮虎兽的育性不同,因为虎狮兽没有可育性,C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他没有从基因频率的变化阐述生物的进化,所以D错误。

17.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B.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种群之间的隔离

C.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是因为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

D.突变能改变核苷酸序列,不能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生物向着一定的方向进化,A项正确;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项正确;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导致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C项正确;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能改变核苷酸序列,不能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染色体变异能改变核苷酸序列,也能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8.通过化石的研究表明,恐龙等生物曾在地球上生存过较长一段时期,但后来灭绝了,能够解释这些物种短暂生存的最充分理由是()

A.这些物种不会发生变异

B.恐龙与环境斗争的结果使恐龙发生了变化

C.这些物种缺乏具有适应环境的可遗传的变异

D.环境变化导致这些物种的灭绝

【答案】C

【解析】考查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选择的原材料,变异类型越多,则被生存环境选择出来的可能性就越大。

19.某地区长期使用同一种杀虫剂,其药效会下降。

这是因为()

A.杀虫剂诱发害虫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个体

B.杀虫剂选择并保留了害虫中的抗药性个体

C.害虫体内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的抗药性

D.刚使用杀虫剂时药效强是因为害虫种群中无抗药性个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杀虫剂只对抗药性个体起选择作用,不能通过诱发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个体,A错误;杀虫剂通过对抗药个体的选择作用,选择并保留了害虫中的抗药性个体,B正确;由B分析可知,C错误;刚使用杀虫剂时药效强是因为害虫种群中抗药性个体比例少,不抗药害虫的比例大,D错误。

考点:

对于基因突变、自然选择、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生物进化之间关系的理解并应用相关知识解释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0.如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

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B.小岛上蜥蜴原种全部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同属一个物种的蜥蜴很快就进化为不同的物种

D.小岛上蜥蜴新种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蜥蜴新种的基因库

【答案】C

【解析】图中X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Y是自然选择,形成新物种经过的Z是隔离,A正确。

同一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正确。

地理隔离一旦形成,不一定会进化为新物种,必须形成生殖隔离才能形成新物种,C错误。

一个种群内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

内容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出现生殖隔离

基因频率改变

变化前后

生物间关系

属于不同物种

可能属于同一物种

二者关系

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进化是量变,物种形成是质变

②新物种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21.某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一群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右图中曲线(纵坐标为翅的长度,横坐标为个体数)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昆虫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是不定向的

C.在生存斗争中,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相互选择

D.自然选择对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下来的昆虫的翅长有的长,有的比较短,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A正确;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翅膀长的个体不容易收到海风的影响,翅膀短的个体基本不会飞,这两种个体都容易活下来,故B错误;生物与环境是相互选择,相互影响的,故C正确;自然选择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向一定的方向改变,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2.下列关于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中,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这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继承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皮肤生发层细胞中两姐妹染色单体携带A和a基因,原因一定是发生了基因突变

D.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可抑制分裂间期纺锤体的形成而诱发多倍体产生

【答案】C

【解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但不决定进化的方向,A错误;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皮肤生发层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复制形成的两姐妹染色单体分别携带A和a基因,不可能是交叉互换形成的,一定是发生了基因突变形成的,C正确;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可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从而诱发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

23.下列关于物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同种群的生物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

B.一个物种只含有一个生物

C.同一物种具有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D.自然状态下,能通过有性生殖繁殖后代,且后代也有繁殖能力

【答案】B

【解析】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所以不同种群的生物可能属于同一物种,A、D正确;一个物种可含有多个生物,B错误;同一物种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表现相似,C正确。

24.下图是我国黄河两岸a、b、c、d4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的模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B.黄河北岸的b物种迁移到黄河南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其原因在于二者间已形成生殖隔离

C.c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

D.判断d物种是否是不同于b物种的新品种的方法是观察两个物种的生物能否交配,并产生后代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物质a进化成b、c两个物种的过程先经历了地理隔离,最终形成生殖隔离过程,A项正确;黄河北岸的b物种迁移到黄河南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说明它们之间的基因库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导致二者之间已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即形成了生殖隔离,B项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C项正确;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的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