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东省六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0031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广东省六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广东省六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广东省六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广东省六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广东省六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广东省六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

《届广东省六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东省六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广东省六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

届广东省六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

广东省六校2018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2018年4月1日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这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

A.宗法血缘关系B.家国同构观念C.尊卑等级意识D.以民为本思想

13.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了4个血缘部落。

公元前3世纪晚期赢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打击了贵族政治B.推动了社会转型C.有利于中央集权D.建立了官僚政治

14.某学者认为“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B.“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

15.“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亦步,马亦步,步行亦步,三五步四海五湖”。

这说的是

A.浪漫主义的灵动风格B.中国书画的写意特征C.现实主义的典型塑造D.京剧表演的虚拟艺术

16.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人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斗争都存在着某种幼稚病,要么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反对封建势力,对帝国主义抱有一定程度的幻想;要么缺乏必要的反帝斗争的策略,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清。

属于后者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17.图5照片名为“ChineseBaby”(中文名为《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于1937年出现在美国郝斯特报刊上,并迅速传遍世界各地。

这一照片的流传

A.宣传了中国国共合作抗战的事实

B.丑化了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形象

C.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同情

D.激化了美日两国在上海附近的矛盾

18.美国总统约翰逊正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的苏联局势时,得知一突发消息。

为此,美国方面称“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

这一“突发消息”是

A.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B.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

C.欧洲共同体宣告成立D.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19.西方学者西奥多•舒尔茨认为:

“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

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

按照该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欧洲大陆国家14—16世纪时出现了“三R”现象:

一是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是宗教改革(ReligionReform);一是罗马法复兴(RecoveryofRomanLaw)。

三者都体现了

A.民主主义B.民族主义C.人文主义D.理性主义

21.亚当•斯密在其撰写的《道德情操论》(1759年)中主张:

“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却与之背道而驰。

”为实现这一目标,率先进行的实践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巴黎公社的建立C.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22.新浪潮电影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一经出现即风靡全球。

这类电影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与爱情,主张即兴创作,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

A.对时代的困惑和迷茫B.对社会问题的典型再现与剖析

C.对“理性王国”的失望D.对工业化带来的精神满足

23.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

“苏联解体了。

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

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

”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B.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二、综合题

38.(24分)教科书反映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现实,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启蒙教材,原名《训蒙文》,李毓秀(1647~1729年)作,“总叙”部分是: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材料二《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

“电”的解释:

“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日电”。

“雷”的解释:

“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

“议”的阐述:

“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

因引中为风议谏议之议。

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材料三下列是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

“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这部宪法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

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意味着剥削的自由。

——《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

“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

联系作者所处时代分析编写此书的目的。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该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8分)

(3)据材料三分析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侧重点有何不同?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

(12分)

39.(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5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1800年代,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

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数量十分庞大。

(1)分析自16中期起“世界白银流向中国”的原因。

19世纪上半期西方列强采用了哪些经济手段来扭转这一现象?

(10分)

材料二在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而印度等国的中央银行则直接持有英镑而不是黄金,“英镑等同于黄金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下半叶,英镑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6分)

材料三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议设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

而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

双方谈判后,同意根据怀特计划来组建战后国际经济体系。

1945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告成立。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3)据材料三,指出两大计划的差异及其本质上的共同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怀特计划最终胜出的原因。

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

(8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际货币体系的认识。

(4分)

历史试题答案

12.B13.A14.B15.D16.C17.C18.A19.D20.C21.B22.A23.D

38.(24分)

(1)主要思想:

孝敬、谨慎、信用、仁爱、学习等。

(任答2点2分)

目的:

宣传宋明理学,教化人民,巩固专制统治。

(2分)

(2)特点:

图文并茂;内容涉及西方科技与民主政治;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4分,任答2点4分)

特征: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

代议制民主制度发展;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文明成果。

(4分,任答2点即可)

(3)侧重点:

20世纪50年代,侧重于批判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虚伪性;21世纪初,从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肯定了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历史意义。

(4分,每点2分)

原因:

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敌视政策;国内“左倾”思想的出现;中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

(每点2分,任答2点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1世纪初,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等因素促进两国联系全面加强;思想解放,意识形态的影响日渐淡化,因此能更理性地看待美国。

(每点2分,任答2点4分。

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39.(28分)

(1)原因:

封建经济高度发达,中国手工业品畅销国际市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4分,每点2分)

手段:

对华进行商品输出;对华输入鸦片;勒索清朝大量赔款;与清朝协商关税;强迫中国开放通口岸;在通商口岸非法开设工厂。

(每点2分,任答3点给6分)

(2)有利条件:

英国率先建立和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广阔的市场;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6分,每点2分)

(3)差异:

根据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投票权;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

(2分)共同点:

争夺世界经济霸权。

(2分)原因:

英国经济实力严重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

(2分)发展趋势:

体系化、制度化。

(2分,答全球化亦可酌情给分)

(4)认识:

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实力;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反映了国际实力对比的变化;国际货币体系的建构反映了国际商贸发展的需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有利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4分,,任答2点给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