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民族地区高校开放民俗文化课程的重要性0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9708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讨论民族地区高校开放民俗文化课程的重要性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讨论民族地区高校开放民俗文化课程的重要性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讨论民族地区高校开放民俗文化课程的重要性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讨论民族地区高校开放民俗文化课程的重要性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讨论民族地区高校开放民俗文化课程的重要性01.docx

《讨论民族地区高校开放民俗文化课程的重要性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讨论民族地区高校开放民俗文化课程的重要性01.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讨论民族地区高校开放民俗文化课程的重要性01.docx

讨论民族地区高校开放民俗文化课程的重要性01

讨论民族地区高校开设《民俗文化》课程的重要性

学号:

2011102516

姓名:

吴达锋

摘要: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民俗文化反映了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民俗事象,与人类的生活徐徐相关,影响着人类的活动。

在当今的”大同”文化背景下,传统的民俗文化在物欲横流和媚外的社会中,国人对本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的热情一度低下,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令人担忧。

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民俗文化》课程,填补了民俗文化教育的空缺,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人才的条件,有利于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发掘,充分发挥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蕴含的巨大社会影响和意义。

关键字:

民俗;传承;教育;人才

民俗文化是我国的基础文化,从有人类起,就具有规范、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功能,“民俗文化不仅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而存在并在民众生活中发挥作用,民俗文化体系的内容、运行特征、终极意义都与教育紧密相关。

”著名的民俗学家W·R·巴斯科姆曾说:

“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的民俗在世界很多地区均可找到。

”由此可见民俗文化不仅是人类的生活文化也是一种教育资源。

然而由于国内对民俗文化的忽视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致使我国的民俗文化处于边缘化状态,其流失的程度已经相当严重。

如何对民俗文化进行传承,其中<<民俗文化>>课程是一种重要的载体,教育文化学专家认为“《民俗文化》课程所传递的文化是在人类文化遗产中具有最广泛的适应性和迁移性的内容。

”经过筛选的社会文化才能进入学校课程,民俗文化的特性决定了它进入课程的前提条件。

一、《民俗文化》课程简介

《民俗文化》课程是为大学生计划设计的一门知识拓展课程,课程的设计指导思想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大学生能够对中国传统以及中国民俗有一个概要的了解,引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注意与重视,并通过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文化应用能力,为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条件。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加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操;而且还有助于养成大学生的文明习惯,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陶冶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的生态环境观等。

对大学生实施民俗文化内容属性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且有助于我国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从而达到一种双赢的效果。

二、民俗文化生存的大环境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有着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在中国的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同时,民俗文化以精神为重要的载体,渗入在中国的文学和文化中,是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雏形,其影响深远。

民俗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

民俗的集体性孕育着社会的一致性。

民俗文化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

在今天的全球文化的大趋势下,外国文化以普天盖地的气势滚而来,威胁着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迁。

虽然国家积极开展有关的保护工作,但实际的效果并不理想,口号明显多于实际行动,造势明显多于实际措施,民俗文化的生存令人担忧。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认真地对民俗文化的现状进行反思,并作出合乎理性的选择,让民俗文化重现光彩。

三、民族地区高校开设《民俗文化》课程对大学生的影响

民族地区高校开设《民俗文化》课程,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当代的大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文化的有益的窗口,使之对祖国民俗文化有所把握。

当代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要想在社会上有所发展,大学毕业生被要求不仅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各种时代性的能力。

因此造成了大部分高校过分追求“市场的需求”,使教育的方向出现了偏差,忽视了对民俗文化的普及。

而民族地区开设《民俗文化》课程,对民俗文化的推广有着积极的意义。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

“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作为整个学校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民俗文化》课程进入地区高校课堂,并且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俗文化》课程的开设,为大学生提供了认识和把握民俗文化的可靠途径,有助于大学生更加准确深刻地认识自己民俗的文化,在面对开设的世界时,更加明确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人类的不同文化。

在如何保护、传承和创新自己民俗文化的前提下,与世界不同的文化进行交流。

民俗文化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大学生对中国和世界的民俗文化的发展演变有个全面的基础的认识,更好的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中国和世界各主要民族的丰富文化。

马克思说过: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而民俗文化就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产物,是影响我们过去,现在,甚至将来的东西。

民族地区开设民俗文化课程,有利于大学生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发展民俗文化。

世界的历史是因为民俗文化才得于延续的,社会的精神成就和物资成就,因为民俗文化才得以保存和发展。

民俗文化并非仅仅滞留于博物馆的陈列品和图书之间,或某一些民俗节日中,它还活跃在前人和今人,今人和未来人的实践中。

当今日益激烈的社会对人的社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要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就需要人文素养作为基石。

因此,人文素养是大学生从事职业活动的必要的条件,影响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更应该重视民俗文化课程的开展。

四、开设《民俗文化》有助于对高校教育内容进行补充调整,形成地区高校自己的特有特色

现在大部分高校普遍存在着以技能为主,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方向的教学模式,形成了我国教育“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局面。

而民众地区高校开展《民俗文化》课程将有助于改变这一模式。

使民族地区高校形成自己的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有利于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培养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形成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

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在民俗文化课程上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的经念,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收集整理民俗和日常民俗活动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受到当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对当地的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民俗文化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涉及范围广,蕴含着丰富的“德智体美”内容。

如合肥的“三孝口”传说,不仅是合肥人的骄傲,也是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对人们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民族地区高校开设民俗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又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各地民俗文化特点,并深入参加到民俗事业中,使大学生有效地接受“德智体美”等教育。

同时,地方民俗文化具有丰富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能为地方高校的课程提供多彩丰富的课程资源,有利于丰富课堂内容和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培养大学生的民俗特长。

五、高校在民俗文化传播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钟敬文先生说过:

“一则神话,可以坚固全体的协同心,一首歌谣,能唤醒大部分人的美感,一句谚语,能阻止许多成员的犯罪行为”。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出来的,是人们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生活智慧,深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心理、性格产生巨大的影响,人们通过民俗文化来增加知识,规划思想,维护社会,凝聚民族精神。

民俗在物质的、社会的、精神的、语言的各种层面中呈现出来,不仅是环绕在我们的周围的环境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主体行为、心理、情感、信念以及价值观形成和表达的构成要素。

可以说,在哲学的意义上,民俗是我们属于我们国家、民族、群体与个人的魂魄和精髓。

离开了哺育我们的、塑造我们的、我们用以表达和思考的民俗,人就成了行尸走肉、一副空壳。

因此,地区高校开设民俗文化课程不仅是为了填充民俗教育的空缺,还是重新发现我们天天面对,在生活中不断实践着的,应该关注却忽视了的“民俗文化”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当然,民族地区开设民俗文化课程,并不是单纯的传播原有的民俗文化,而是为原有民俗文化向现在化民俗文化提供“过度”的平台,以提升民俗文化的创新力和生命力。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物资文化的需求,渐渐的不能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日常生活需求。

而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精神文化重新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眼,填补在高速经济发展中的那份精神空缺。

不过民俗文化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

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也离不开对民俗文化的创新改造。

民俗文化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对民俗文化中的糟粕进行“过度”,而且可以结合时代的特色在传承的同时进行提炼和升华。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有生力量,为了使大学生更好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高校有义务,有责任使大学生了解中国基本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但是,在今天,洋货沾满了商店的货台,洋节挤掉了时令节气,外国的月亮遮替了玉盘。

大学生对中国的民俗了解的缺乏和现代地方民俗文化后续无人的现象十分严重,培养民俗文化的人才是一项急需迫切的历史性的工作。

高校作为人才输送的基地,在保护和推广民俗文化的工作中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责任也是十分重大的。

地区高校通过开设《民俗文化》课程,可以使大学生通过民俗课程,了解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认识自己所生活的文化背景,提高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创新的积极性,培养其某项感兴趣的民俗特长,扩宽民俗文化的关注,为培养民俗的传承人奠定较为广阔的人才基础。

民俗文化是人类漫长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人做为文化的载体对文化的影响是很关键的,但是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

地区高校作为文化的传播基地之一,必须通过相关的民俗课程和活动,大力营造民俗文化氛围,指导和培养大学生的民俗气息和兴趣,为民俗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使民俗文化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得以保护和传播。

使点及面,将民俗文华传出校外,唤醒人们对民俗文化的的认知和觉醒。

六、结论

当然,民俗文化的保护和推广并不只是地方高校一家的事,而是需要社会各个单位,各个方面共同关注,共同执行,共同行动的社会性任务。

民俗文化课程的开设,不能只是一时兴起或跟风而上,而是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协调,在充分认识地区高校开设民俗文化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统筹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规划,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使民俗文化在存源的基础上吸收创新,并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特点和内容相结合,充分发挥优秀的民俗文化的现代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使民俗文化有源而不古板,有涵而不迂腐。

参考文献:

[1]伍德勤.民俗文化进校园的现实意义[N].合肥日报,2011-03-03(A05)

[2]钟敬文.《民众教育》[J].《民众教育》(季刊)第三卷第一号.民间文学与民众教育1936

[3]卜湘玲.李亦桃.民俗:

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

(1).

[4]W·R·巴斯科姆.民俗的四种功能[M]//阿兰·邓迪斯.陈建宪,等译.世界民俗学.上海:

上海文艺版社,1990.

[5]佚名.保护传承好民俗文化就是“留”住了城市的根[N]。

中山日报,2008-.03-26(B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