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退化林修复技术导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9597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退化林修复技术导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退化林修复技术导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退化林修复技术导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退化林修复技术导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退化林修复技术导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退化林修复技术导则.docx

《安徽省退化林修复技术导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退化林修复技术导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退化林修复技术导则.docx

安徽省退化林修复技术导则

安徽省退化林修复技术导则

安徽省退化林修复技术导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安徽省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的技术指导,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结合安徽省实际,制订本导则。

第二条本导则适用于安徽省退化林修复工程的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和建设管理。

第三条退化林修复对象为责任主体落实,林权权属清晰,立地条件较好,目前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林相残破、生态和经济效益低下的林分。

第四条退化林修复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尊重自然,科学修复。

尊重自然规律和自然地理格局,根据森林类别和培育目标合理确定修复模式,培育适应当地自然条件且能实现优质高效高产目标,达到可持续经营的目的;按照退化类型和退化程度,先急后缓,及时开展退化林修复。

(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乔灌结合,科学选择修复方式、更替树种和150

确定初植密度;树种配置以混交、复层、深根为主;优先使用效益较好、抗逆性强、生长稳定的乡土树种;分区域、分类型、分年度开展退化林修复,最大限度提高修复林分的生态防护和生产功能。

(三)突出重点,合理推进。

优先修复生态区位重要、退化严重、遭受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危害的人工林;实行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合理配置部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树种,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四)创新机制,多元投入。

落实主体责任,加大政府投入,积极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退化林修复;健全森林经营长效机制,建立退化林修复投融资机制。

(五)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修复科技水平。

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推广适用当地的成功修复模式和技术,鼓励各地积极开展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提升退化林修复的科学化水平。

(六)坚持依法依规开展修复,强化资源管理。

151

在修复过程中,严格遵守林业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标准等,严格林木采伐管理,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确保修复工作依法依规开展。

第二章退化林类型及评判标准第五条退化林分在林种上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和能源林,在起源上包括人工林与次生林。

退化林修复不适宜于原始林、特殊灌木林的林分类型。

(一)退化次生林1、残次林受干扰破坏,林相残败,结构失调,郁闭度及植被覆盖度低,林地土壤侵蚀较严重,经济价值及生态功能低下的次生林。

2、劣质林受不合理的利用,优良种质资源枯竭,保留下的种群遗传品质低劣,自然发育退化,失去经营培育价值的林分。

152

3、退化灌木林受干扰破坏,生态功能低下,失去经营培育价值的灌木林。

(二)退化人工林4、退化纯林生态效益或生物量(林产品产量)显著低于同类立地条件经营水平的单一树种的人工纯林。

5、树种(种源)不适林因树种或种源选择不当,未能做到适地适树,林木生长极差,功能与效益低,且无培育前途的林分。

6、病虫危害林受有害生物严重危害且难以恢复正常生长的林分(林带)。

7、经营不当林因经营措施不当、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林木生长不良,林分(林带)功能与效益显著低下的林分。

8、衰退过熟林153

进入衰老期,丧失自然更新能力,整体衰败的林分(林带)。

9、自然灾害林受火灾、水灾、旱灾、风灾、雪灾等自然灾害严重危害,且难以恢复正常生长的林分(林带)。

第六条退化等级根据退化程度,将退化林分为重度退化、中度退化、轻度退化3个等级。

(一)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为重度退化1、防护(或生产)功能严重下降,主林层枯死木、濒死木株数比例达单位面积株数林相残败、郁闭度降至且缺带比例达50%以上。

(二)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为中度退化1、防护(或生产)功能明显下降,主林层枯死木、濒死木株数比例达单位面积株数11%-40%。

2、林相残败、郁闭度降至0.3-0.5以内。

3、连续断带长度在林带平均树高的2倍以上,40%以上。

2、0.3(含)以下。

3、连续断带长度在林带平均树高的2倍以上,154

且缺带比例为30%-49%。

(三)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为轻度退化1、防护(或生产)功能出现下降,主林层枯死木、濒死木株数比例达单位面积株数且缺带比例为20%-29%。

(四)退化灌木林等级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第七条退化林评判标准

(一)通用标准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可判定为退化林。

1、林相残败,功能低下,并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林分;2、林分优良种质资源枯竭,具有自然繁育能力的优良林木个体数量<2株/亩的林分;3、林分生长量或生物量较同类立地条件平均水平低30%以上的林分;4、林分郁闭度<0.3的中龄以上的林分;5、遭受严重病虫、干旱、洪涝及风、雪、火5%-10%。

2、连续断带长度在林带平均树高的2倍以上,155

等自然灾害,受害死亡木(含濒死木)比重占单位面积株数5%以上的林分(林带);6、经过2次以上樵采、萌芽能力衰退的薪炭林;7、因过度砍伐、竹鞭腐烂死亡、老竹鞭蔸充塞林地等原因,导致发笋率或新竹成竹率低的竹林;8、因未适地适树或种源不适而造成的低效林分。

(二)生态标准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要经营目的森林,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判定为退化防护林。

1、植被覆盖度<40%的中龄林以上的林分;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

2、林地土壤侵蚀模数大于或等于中度(≥2500t/km.a)的林分;3、营建于农田、牧场、沙区的防护林带,连续缺带20m以上或现有密度小于合理经营密度20%2156

以上,以及生长、结构不良,防护功能差的林带;4、受中度风蚀,沙质裸露,林相残败的防风固沙林;5、组成单一、结构不良、林相残败、防护功能低下、无培育前途的林分;6、林分衰败,生态防护功能显著下降的成、过熟林。

(三)经济标准以林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判定为退化商品林。

1、树高、蓄积生长量较同类立地条件林分的平均水平低30%以上;2、林分中目的树种组成比重占40%以下;3、商品材预期出材率低于50%;4、生产非木质林产品,连续3年产品产量较同类立地条件林分的平均水平低适应市场需求。

30%以上;5、生产非木质林产品,林木或品种退化,已不157

第三章退化防护林修复第八条退化防护林修复对象为我省人工起源的退化防护林,天然次生严重退化防护林和风景林的修复可参照执行。

第九条退化防护林修复可采用更替、择伐、抚育、林带渐进、综合等方式。

第十条更替修复

(一)适用对象适用于重度退化防护林。

(二)修复方法采取小面积块状皆伐更新、带状采伐更新、林(冠)下造林更新、全面补植更新等方式进行修复。

(三)技术要求1、小面积块状皆伐更新、带状采伐更新根据林分状况、坡度等情况,采用小面积块状、带状等采伐进行修复,采伐连续作业面积按表1执行。

小面积块状皆伐相邻作业区应保留不小于采伐面积的保留林地。

带状采伐相邻作业区保留带宽度158

应不小于采伐宽度。

采伐后应及时更新,更新树种按防护林类型要求、兼顾与周围景观格局的协调性确定,原则上营造混交林,可采取块状混交、带状混交等方式。

根据更新幼树生长情况合理确定保留林地(带)修复间隔期,原则上更新成林后,再修复保留林地(带),间隔期一般不小于3年。

表1小面积块状皆伐与带状采伐连续作业面积限度表坡度≤15°16-35°>35°采伐方式小面积块状皆伐≤35°面积≤60亩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需采用沿等高带宽小于有林地平线带状采伐均树高的2倍沿等高线带状采伐原则上不允许更替改造注:

“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指《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中规定的土壤侵蚀强度达到中度及以上地区。

2、林(冠)下造林更新林(冠)下造林更新应选择幼苗耐庇荫的树种。

造林前,先伐除枯死木、濒死木、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林木,然后进行林(冠)下造林。

待更新树种159

生长稳定后,再对上层林木进行选择性伐除,注意保留优良木、有益木、珍贵树。

3、全面补植更新退化严重、林木稀疏、林中空地较多的退化防护林,可采用全面补植方式进行更新。

先清除林分内枯死木、濒死木、生长不良木和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林木,然后选择适宜树种进行补植更新。

第十一条择伐修复

(一)适用对象适用于近熟、成熟和过熟的退化防护林。

(二)修复方法可采取群状择伐、单株择伐等方式进行采伐,并根据林分实际情况进行补植补造。

(三)技术要求1、择伐对修复小班内枯死木、濒死木和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林木,其群状分布特征明显的区域实行群状择伐;群状分布特征不明显且呈零散分布的区域实行单株择伐。

160

群状择伐、单株择伐强度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择伐株数强度应小于40%。

群状择伐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群面积大小,但最大采伐林窗的直径不应超过周围林木的2倍。

平均择伐强度不超过伐前林木蓄积的15%,采伐间隔期应大于一个龄级期(详见《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

2、补植补造择伐后郁闭度大于0.5,且林木分布均匀的林分可不进行补植补造;择伐后郁闭度小于0.5的林分,或郁闭度大于0.5但林木分布不均匀的林分,应进行补植补造。

补植补造应尽量选择能与林分原有树种和谐共生的不同树种,并与原有林木形成混交林。

第十二条抚育修复

(一)适用对象适用于中(幼)龄阶段的退化防护林。

(二)修复方法按照间密留匀、去劣留优和去弱留强的原则,161

采取疏伐、生长伐、卫生伐等方式进行修复,并根据林分实际情况进行补植补造。

(三)技术要求1、抚育采伐对因密度过大而退化的防护林,采取疏伐、生长伐方法调整林分密度和结构,优先伐除枯死木、濒死木和生长不良木。

对遭受自然灾害、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林分,采取卫生伐,根据受害情况伐除受害林木,并彻底清除病(虫)源木。

2、补植补造根据《森林抚育规程》(GB/T15781)要求,符合下列条件的林分,应进行补植补造。

(1)人工林郁闭成林后的第一个龄级,目的树种、辅助树种幼苗幼树的保存率小于郁闭度小于0.5;(3)卫生伐后郁闭度小于0.5;(4)含有大于25平方米的林中空地;80%;

(2)郁闭成林后的第二个龄级及以后各龄级,162

(5)立地条件良好、符合经营目标的目的树种株数少的有林地(符合本条件应结合生长伐进行补植)。

补植树种应尽量选择能与林分原有树种和谐共生的不同树种,并与原有林木形成混交林。

第十三条林带渐进修复

(一)适用对象适用于农田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城镇村屯周边等退化防护林带(网)。

(二)修复方法在维护防护功能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可采取隔带、隔株、半带、带外及分行等修复方式,有计划地分批改造更新,伐除枯死木、濒死木和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林木,并对林中空地和连续断带处加以补植补造。

更新间隔期应不小于3年。

(三)技术要求1、隔株更新按行每隔1-3株伐1-3株,采伐后在带间空地补植,待更新苗木生长稳定后,伐除剩余林木,视163

林带状况再进行补植。

2、半带更新根据更新树种生物学特性,将偏阳或偏阴一侧、宽度约为整条林带宽度一半的林带伐除,在迹地上更新造林,待更新林带生长稳定后,再伐除保留的另一半林带进行更新。

3、带外更新根据更新树种生物学特性,在林带偏阳或偏阴一侧按林带宽度设计整地,营造新林带,待新林带生长稳定后再伐除原有林带。

4、隔带、分行更新

(1)采伐方式a)对短窄林带进行全带采伐;b)对宽林带、主林带实行分行、断带采伐;c)对长林带实行断带采伐。

(2)技术标准a)主要树种的更新采伐年龄参照表2;164

表2树安徽省主要树种主伐年龄表单位:

年种更新采伐年龄26年以上41年以上31年以上51年以上杉木、水杉、柳杉、池杉等黄山松、黑松、金钱松、侧柏、铅笔柏、柏木、刺柏、天然马尾松等人工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等栎、栗、槠、栲、榆、朴、黄连木、樟树、刺槐、山槐、黄檀、枫香、木荷等枫杨、柳、江南桤木、檫木、臭椿、楸树、梓树、苦楝等杨类、泡桐26年以上10年以上注:

资料来源于《安徽省十三五森林采伐限额编制方案》b)全带采伐时,同期采伐林带的带间保留带不少于2条,相邻林带的采伐时间间隔不低于5年;c)分行采伐时每行采伐长度不超过50米,采伐行中保留行长度不应低于采伐行长度,相邻伐带采伐间隔不低于5年;d)断带采伐中每采伐段不超过1公里,保留段不少于采伐段长度的2倍,保留带宽度不应低于采伐段宽度,相邻段采伐间隔时间不低于5年。

165

e)采伐林带应与主风方向基本垂直渐进修复的树种配置按多效益兼顾原则,可在道路、水系两侧和城镇村屯周边防护林带内,适当镶嵌乔木和灌木观赏树种,形成多树种混交的复层林。

第十四条综合修复

(一)适用对象适用于林分结构不尽合理,枯死木、濒死木和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林木分布特征一致性差的轻度、中度退化防护林。

(二)修复方法综合运用抚育、补植补造、林下更新、调整、封育等措施,清除死亡、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和无培育价值的林木,调整林分树种结构、层次结构和林分密度,增强林分稳定性,改善林分生境,提高林分生态防护功能。

(三)技术要求1、林分抚育按照本规定第十二条要求执行。

166

2、补植补造被修复的林分实施抚育后,郁闭度较低的,采取补植补造的方法,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分。

选择的补植补造树种应与林分现有树种在生物特性与生态习性方面共生相容,形成结构稳定的林分。

3、林下更新在修复的林分内,对非目的树种分布的地块(地段)及林中空地,采取林下更新、林中空地造林方法进行修复,培育林分更新层并促进演替形成为主林层。

树种选择需考虑更替树种对现有林分生境的适宜性,考虑更替树种与主林层树种在林分营养空间层次的协调与互补,合理确定更替树种的成林目标与期望。

4、调整树种在修复的林分内,对需要调整树种和树种不适的地块(地段),宜采取抽针(阔)补阔(针)、间针(阔)育阔(针)、栽针(阔)保阔(针)等方法进行调整,促进培育形成混交林。

一次性间伐强167

度不应超过林分蓄积的25%。

5、封禁培育采取上述措施的林分,宜考虑辅以实施封禁培育,划定适当的封育期,采取全封、半封等封育措施,促进退化防护林修复尽快达到预期成效。

第十五条其他技术要求

(一)退化灌木林修复宜根据林地立地条件,特别是水资源情况进行平茬或补植补造。

空地面积较小、分布相对均匀的进行均匀补植;空地面积较大、分布不均匀的进行局部补植。

适宜生长乔木的区域,可适量补植乔木,形成乔灌混交林。

补植前,应先清除死亡和林业有害生物危害的灌木。

(二)凡涉及补植补造的林地,视现有株数和该类林分所处年龄阶段、立地条件等确定合理补植密度,补植后单位面积的新植苗木和现有林木株数之和,应达到该类林分合理密度的最低限以上。

(三)本规定未明确的造林整地、播种与栽植、造林密度、未成林抚育和管护等技术要求,按照《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规定执行。

168

(四)森林保护、营林基础设施等林地基础设施建设可按照《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在修复过程中,各项方法的运用,应按照尊重自然规律原则,视林分退化状况和环境,因地制宜,合理选择。

第四章退化商品林综合修复第十七条退化商品林综合修复适用于以林产品生产为主要经营目的且立地条件较好但产量和效益显著低下的商品林,不适用于生态公益林(含各类自然保护区的林地和风景林)。

具体适用于商品林中的低产用材林、低产竹林、低产经济林3种类型。

第十八条退化商品林综合修复对象界定

(一)低产用材林以培育和提供木材为主要目的,立地条件较好,但现有林分树高、蓄积生长量或生物量较同类169

立地条件平均水平低成比重占30%以上;林分中目的树种组40%以下(栎类灌木林除外);商品材预期出材率低于50%的林分。

(二)低产竹林以培育和提供竹材或笋产品为主要目的,立地条件较好,因自然(风雪灾害、有害生物爆发)或人为(过度采伐、长期不经营)等原因,导致林相不整齐、残破、立竹结构不合理、发笋率或新竹成竹率比同类立地条件平均水平低工业原料、药材及其它副特产品(包括饮料、淀粉、油脂、香料、涂料)为主要经营目的,立地条件较好,但现有林分品种不优,密度过大,树体老化,连续3年产品产量较同类立地条件平均水平低30%以上,或因品种退化已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经济林林分。

第十九条综合修复方式方法结合我省实际,规定低产林综合修复统一按照“补植补造、树种调整、抚育间伐、劈山垦复、立30%以上的竹林。

(三)低产经济林以培育和提供油料、干鲜果品、170

竹结构调整、施肥、勾梢、嫁接换种、平茬促萌、疏伐修技”10种方式进行。

其中低产用材林可以单独或同时采取补植补造、树种调整、抚育间伐3种模式;低产竹林可以单独或同时采取补植补造、劈山垦复、立竹结构调整、施肥、勾梢5种模式;低产经济林可以单独或同时采取补植补造、嫁接换种、平茬促萌、疏伐修技4种模式。

各种综合改造模式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补植补造1、适用对象:

适用于低产用材林、低产竹林、低产经济林。

2、修复方法根据林地目的树种林木分布现状,确定补植方法。

通常有均匀补植(现有林木分布比较均匀的林地)、块状补植(现有林木呈群团状分布、林中空地及林窗较多的林地)、林冠下补植(耐荫树种)等方法。

3、技术要求补植树种应根据经营目标确定,用材林一般要171

考虑通过补植形成混交林。

补植数量一般应达到合理初植密度的30%以上,补植密度根据经营方向、现有株数和林分所处年龄阶段而定,一般应达到该类林分的合理密度的95%以上。

按照补植补造方式实施综合改造,必须同时进行一次全垦或带状垦抚。

(二)树种调整1、适用对象适用于低产用材林。

根据经营方向、目标和立地条件确定调整的树种或品种。

2、修复方法可采取抽针补阔(在改造的林分中,伐除部分针叶树木,并于空隙处补植阔叶树苗,达到改善林分树种结构、培育针阔混交林的目的,此种措施主要适用于针叶纯林)、间针育阔(间伐部分针叶树种,采取森林抚育措施,培育林下已有的阔叶幼树,使之形成针阔混交林,此种措施主要适用于针叶林下有阔叶幼苗更新的林分)、栽针保阔等方法调整林分树种(品种),将纯林改造培育为混交林。

172

3、技术要求按照树种调整方式实施综合改造,调整强度一般应达到30%以上,同时必须进行一次带状垦抚或除草抚育。

(三)抚育间伐1、适用对象适用于低产用材林。

根据林分情况,对低效纯林、经营不当林及病虫危害林、目的树种分布均匀的天然次生林(栎类灌木林)。

2、修复方法通过抚育间伐调整林分组成、密度或结构,扩大单株营养面积和生长空间,促进林木生长。

3、技术要求实施间伐时,坚持“间密留稀,留优去劣,彻底清除受害木或病源木,确保目的树种合理密度”的原则,采伐强度一般伐除总株数的15%~50%0.6。

同时,(栎类灌木林除外),伐后郁闭度不低于必须进行一次带状垦抚或除草抚育。

(四)劈山垦复173

1、适用对象适用于低产竹林。

2、修复方法根据林分情况,采取劈山除杂、全面或带状垦复、留笋养竹、补植新竹、林缘松土扩鞭、合理间伐等措施实施改造。

3、技术要求其中劈山除杂、全面或带状垦复2项措施必须同时进行。

(五)立竹结构调整1、适用对象适用于低产竹林。

2、修复方法和技术要求

(1)留笋养竹。

严格控制挖冬笋,严禁刨鞭寻笋。

及时除去细小竹笋,每株留下2—3个粗壮竹笋形成新竹株。

选择大径级健壮竹笋留着成竹,以保证竹林新竹的增长量。

(2)适度采伐。

按“去小留大、去劣留强、间密留疏”原则,间伐细劣竹株,留足1—5年生174

竹,严格控制采伐量,保留合理立竹度(毛竹株/亩左右,元杂竹3000株/亩左右)。

200(3)合理密度。

毛竹每根母竹间隔80~100厘米,元杂竹每根母竹间隔20~30厘米。

(4)适当补植。

对过稀的竹林在立春前补植种竹,使达到母竹间的合理间隔标准。

(5)保留伴生树种。

许多毛竹林都混杂着杉、松、荷及其他杂灌,应将争养分、争空间的杂灌砍去,保留一些有利于竹林生长和有利于增强竹林抗灾害能力的伴生树种如枫香、杉、杂等与竹株混交,其混交比例以其树冠投影面积不超过竹林面积的20%为度。

(六)施肥1、适用对象适用于低产竹林。

2、修复方法和技术要求采取在9—10月施有机肥,在春季竹笋出土前1个月施速效化肥,在5—6月用注射器竹腔施肥,三种施肥方法用一种或几种均可。

采取施肥方式实175

施改造,需对竹林实行带状或穴状垦抚。

竹腔施肥技术详见附录C。

(七)勾梢1、适用对象适用于低产竹林。

2、修复技术要求勾梢一般在10—11月份进行,留枝15盘以上,不得在笋期、展枝期断梢。

采取勾梢方式实施改造,需对竹林实行穴状垦抚或除杂抚育。

(八)嫁接换种1、适用对象适用于低产经济林,特别是因品种或市场等其他原因导致的低产干果类林分、低产鲜果类林分。

2、修复方法一般采取以现有树种植株作砧木,采取芽接、技接的方法,将品质优良的目的树种技或芽,接到现有树种的适当部位,使两者接合成新植株。

3、技术要求主要措施有重桩回缩、林木嫁接、松土除杂、176

施肥改土、抹芽摘心等。

其中林木嫁接、松土除杂2项措施必须同时进行。

提倡套种豆科植物,实行(九)平茬促萌1、适用对象适用于低产经济林。

2、方法和要求适用于萌生能力较强的树种(如茶叶),主要措施有全垦、施肥、平茬等,且3项措施必须同时进行。

提倡套种豆科植物,实行林粮间作、以耕代抚。

(十)疏伐修技1、适用对象适用于低产经济林。

2、修复方法主要针对初植过密、郁闭度过高、不通风不透光和树势生长过旺、树形主干明显的经济林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