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考作文教学策略.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9107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考作文教学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应考作文教学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应考作文教学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应考作文教学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应考作文教学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考作文教学策略.docx

《应考作文教学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考作文教学策略.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考作文教学策略.docx

应考作文教学策略

应考作文教学策略

毛洪其

一、中考作文试题特点

1.近年中考试题

2003年

喝彩

2004年

需要我

2005年

开端

2006年

劳动

2007年

动力来自

2008年

向前,向前,向前!

2009年

并没有结束

2.试题特点

北京市中考作文试题几年来,受到一线教师的认同,同时也受到历届考生的欢迎。

总结起来,可以说“波澜不惊”。

(一)稳定性——直接命题

从形式看,形成了北京市作文考查的风格:

题目+提示+要求,固守直接命题的阵地。

没有跟风,也没有摆动,避开了偏、难、怪、异,不设障碍,不打埋伏,与整个语文卷协调一致,平易、温和。

7个题目,3个全命题,4个半命题。

在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盛行的时段里,命题作文曾经很孤独,考虑教学实际,为了考查的效度,经过六年的坚守,终于迎来了命题作文的春天,我们的守候证明了对命题作文的认识程度,证明了对作文考查规律的认识程度,证明了对传统考试文化的认识程度。

近年来各省(省府城市)、直辖市中考作文统计

题型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

材料

作文

4

5

7

5

6

9

10

话题

作文

21

21

19

15

6

6

3

命题

作文

9(6+3)

13(6+7)

18(8+10)

22(13+9)

25(14+11)

29(16+13)

27(20+7)

小作文

0

1

0

0

0

0

1

其他

形式

0

1

0

2

4

2

9

命题

比率

26.5%

31%

41%

50%

61%

66%

54%

总计

34

41

44

44

41

46

50

从成绩看更直观

市、区历年作文成绩对照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北京市

 

 

51.1

51.71

50.43

51.49

通州区

(抽样)

51.09

51.03

51.6

51.5

51.8

51.6

 

(二)一致性

中考作文命题与教材、与教学、与学生实际保持一致,不回避,不顶撞,不敌对。

几年来北京市每届考生至少使用四套以上的教材,这给命题工作带来很大挑战,做到既兼容又公平实在是一大难题。

与教学实际一致,实际上也发挥了教学导向作用。

全命题与半命题是各区县考查主流。

请看课标卷后各区县模拟作文试题。

2008年各区县作文模拟试题

顺义

我拥有,我快乐

昌平

搀扶

朝阳

在的日子里

崇文

1.桥2.传奇

通州

带来

大兴

给自己一缕的“光”

东城

帮助

房山

心中有盏红绿灯

丰台

来来来,大家一起来

海淀

在学习中成长

怀柔

责任

门头沟

心中的阳光(我心中的阳光)

密云

传递

平谷

成功需要

石景山

与同行

西城

我做到了

宣武

在追逐梦想的日子里

延庆

阳光总在风雨后

 

2009年各区县作文模拟试题

顺义

昌平

幸福

朝阳

考验(考试)

崇文

生活是

通州

我的另一片天地

大兴

放弃  

东城

帮助

房山

心中有盏红绿灯

丰台

海淀

成长见证的可贵

怀柔

责任

门头沟

成功

密云

用点亮生活

平谷

我在中得到快乐

石景山

与同行

西城

执著

宣武

,请为我自豪吧

延庆

让我握着你的手

 

(三)开放性

1.时代特征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七年的题目,看出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脚步,从战胜非典,到“八荣八耻”的提出,再到迎接奥运,60年大庆,一直在引导学生关注主旋律,认识自我价值,感悟自身体验。

表现健康向上的意趣,和谐社会、竞争社会、发展时代的变化,重要的是又不贴标签。

2.适应学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又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尽可能调动他们平时的积累,反映平时的能力水平。

七个题目都能使考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写作状态,四个半命题,等于把一半的命题权交给了考生,命题人与考生差不多形成了互动。

3.有操作性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七个题目不偏怪,不生涩,把视线引到反思自己的经历、体验、感悟上,激发主体意识的活跃,“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给考生创造性的表达提供了空间,使考生既不会在审题上发蒙,也不会在选材上卡壳。

让考生先“乐于表达”,继而在“善于表达”上显出层次性、区分度。

4.主题先行七个题目五个是主题式命题,两个是给出状态“——开端”和“并没有结束”,一头一尾。

二、应考教学策略

1.练好教学内功

学生考试,某种意义上是在考老师。

所以教师在考前不要猜题押宝,练一手真功夫。

(1)分析文题。

教师要练就分析文题的能力,不要光动嘴去评说,动动笔,整理好思路。

比如每年的中考试题出来,静下心来思考评价,分析优劣。

示例:

2004年

需要我

要求:

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不少于600字。

 

此题为考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使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题目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考生在情感体验中构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另外,此题没有设置任何审题障碍,有一定区分度,在平等的条件下考查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

①半命题留给考生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

横线上可填群体,可填个体;可填具象的,也可填抽象的(可实可虚)。

②“需要”是题眼,是文章要突出的部分,要写出“需要”的情境,来体现“我”的价值。

③“我”可以是作者,也可是虚拟的事物。

如:

环境保护需要我。

“我”可是作者,“我”可是花、草、树木、水、阳光等等。

“我”可以为“需要”者做一些事,也可只写意识到在“需要”的情境中存在的价值。

注意:

此题绵里藏针,不容易把握角度,凡是写别人为“我”做什么或“我”为别人做什么均不符合题意,不是“我”需要什么,也有别于“助人为乐”一类的题目。

 

2005年

开端是(事情的)开头。

春天,是一年四季的开端;清晨,是一日生活的开端。

万事皆有开端;开端蕴含希望……

请你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受,以“开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

(3)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这个试题以其朴实而不失个性的面目呈现在广大考生面前。

“开端”虽然是命题作文,但“不限文体(诗歌除外)”,给了考生文体选择的自由。

题前提示语,极富启发性。

在呼唤学生的写作冲动,巧妙地拓展了写作空间,启动学生的思维。

“开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命题,因此,有内容可写,但要想写得好,并非易事。

因为就“开端”写“开端”没有意义,关键是要在文中表达出对开端的独特的认识,这也是命题者的初衷。

 

2006年课标A卷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作文。

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发生后,英国媒体有这样一则报道:

在几十米高的海浪袭向泰国普吉岛的一个海滩之前,英国一位年仅10岁的女孩蒂莉·史密斯,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出将有威力强大的海啸发生。

她立即让父母发出警报,疏散了海滩上的游客,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

这则报道唤起了你的那些回忆?

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从沉着、自信、关爱、知识的力量中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除诗歌外,问题不限。

(2)将自拟的题目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和人物的真实姓名。

 

这个文题属给材料自拟题作文,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巧妙地把握了几种关系。

一、材料与作文的关系。

材料作文的材料有不同的作用,有的给考生圈定选材范围,有的暗示写作主题,有的提示写作角度。

这则材料是一个富有震撼力的典型故事,它能一下子撞开考生写作思维的大门,引发考生的“回忆”与“思考”,这种回忆和思考又是新的挑战,考生必须对自己的积累进行梳理。

二、广度与深度的关系。

中考作文试题必须具备普遍可写性,也就是说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但它又具有选拔性,必须有一定区分度。

文题在这个原则上似乎更用心一些,要求从“沉着、自信、关爱、知识的力量”几个方面选择一个点切入,写自己的“经历或感受”。

文题导向符合社会主流,考查对对做人的素养的认识,既有广阔的选材空间,又搭建了发挥创造性的平台。

三、限制与开放的关系。

考场作文必定要有一定的限制,但为了尽显考生的写作才情又必须有充分的活动空间,“沉着、自信、关爱、知识的力量”后面没有用“等”来表述,这是确定性限制,写自己的“经历或感受”则是一种开放;“不少于600字”是强令性限制,“自拟题目”、“文题不限”又是一种自由的开放。

有收有放,收放得宜。

 

2006年课标B卷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作文。

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发生后,英国媒体有这样一则报道:

在几十米高的海浪袭向泰国普吉岛的一个海滩之前,英国一位年仅10岁的女孩蒂莉·史密斯,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出将有威力强大的海啸发生。

她立即让父母发出警报,疏散了海滩上的游客,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

这则报道唤起了你的那些回忆?

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以“关爱”或“知识的力量”为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除诗歌外,问题不限。

(2)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和人物的真实姓名。

 

B卷与A卷试题材料相同,区别在于A卷提示了几个写作角度供考生选择,B卷则确定了两个题目。

B卷两个题目相比,“知识的力量”与材料联系更直接更紧密,“关爱”准确的解读还应是从知识的角度生发。

两卷相比,B卷限制性更强些,但都是由材料触发“回忆”“思考”,写自己的“经历或感受”

 

 

2006年大纲卷

劳动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

劳动伴随人们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

劳动带给人们的有许多许多……

请结合自己的经理或感受,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已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并抄写在作文纸上

2.不限文体(除诗歌外)。

3.不少于600字。

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此题有如下几个特点:

文题顺应社会主流,担负起育人职责,检验“荣辱观”教育的效果。

但又不是直白的政治论辩,富有语文教育潜移默化、熏陶渐染的特点。

文题贴近考生生活,能诱发考生反思成长过程,调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和体验,既不会在审题上发蒙,也不会在选材上卡壳。

它给考生创造性的表达提供了空间,无形中显出层次性。

文题的指向性在于挖掘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这符合大纲的精神,与《考试说明》吻合,与常规教学一致,能够检验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

考生在作文时应注意:

由于可写的东西太多,更需要写作技巧。

行文过程要把握好方向,避免跑偏、无序。

平易的要显深刻,琐碎的要典型集中,旧材料要翻新。

 

2007年

动力来自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并抄写在作文纸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此题没有材料,没给提示,属直接半命题。

它没有审题障碍,具有普遍可写性,易于调动考生积累;有积极导向性,贴合社会背景和时代要求;形式利于调动写作主体的能动性,有广阔的发挥空间,适于各种文体的要求;补全题目后可迅速切入,有很强的操作性。

此题主旨在于从写作内容上发挥正导向作用。

“动力”是主体的定位,“”选填内容是“动力”的源泉,“来自”是沟通“动力”与“源泉”的渠道。

“动力”支撑着健康向上的意趣,符合和谐社会、竞争社会的环境,适应时代的要求。

更主要的是激发主体意识的活跃,“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2008年

向前,向前,向前!

要求:

①将题目抄写在作文纸上。

②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题目靓丽,琅琅上口,充满力量;读来令人精神振奋,充满昂扬向上的情绪。

延续了北京试题传统特点,属直接命题的全命题,没给材料,没有提示语,几乎没有任何限制,把审题障碍降到最低限度。

给考生创造了广泛的选材空间。

这个题目,形式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

有强烈的语言气势,给人一种震撼力。

除了具有普遍可写性以外,更具鲜明的时代特点,符合社会大背景。

审题上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一是把“向前”当作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围绕这种信念选材立意,表达一种始终不渝的追求;二是可看作一个渐近或层递过程,写出情节的发展或认识的提升。

当然,这个口号式的题目,如果脱离了背景会引导考生说一些空话、套话。

 

2009年

并没有结束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1000之间。

(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题目回避了许多问题,也涵盖了许多问题。

题目的新意在于并非主题式的命题,而是给人一种状态的提示,蕴含着一种哲理。

首先是命题形式延续了一贯的思路,承接了05年的“开端”,属状态式命题。

半命题显示了开放性,便于链接学生的积累。

由于不是主题式题目,当然就具备了包容所有主题的功能,立意更有自主性。

所填部分虽有开放性,也具有限制性。

“并没有结束”表明某种行为或思想以前已经存在,并一直延续着,要注意“并”这个词,暗示着某种行为或思想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过挫折或动摇,所以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安排好材料的详略,在行文过程中要注意蓄势,表现出“没有结束”的状态,不要故事结束了偏要说没有结束——作文内容要和生活常理、自然规律分清楚,不要混谈。

 

(2)点拨思路

应考作文训练不要只提要求,不要消极等待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更不能幻想考试结果,指导是要点拨思路,迅速启开思维的大门。

写作点拨是一种教学技能,需要自我训练,它是提升作文效率的途径之一。

写作点播示例1:

向前,向前,向前!

——2008年北京市中考作文试题点拨

房山脱产班学员

这是一个主题式命题。

点拨一:

把“向前”当作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围绕这种信念选材立意,表达一种始终不渝的追求。

在自己的学习中、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小挫折、小困难,这样可以选择写战胜困难的勇气,排除误会的决心,追求梦想的志向……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向前,向前,向前”的主题。

点拨二:

把“向前,向前,向前!

”看作一个渐近或层递过程,写出情节的发展或认识的提升。

选择一件事写出它的不同阶段,比如体育考试前的锻炼过程,逐渐接近目标;也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认识逐渐提升,接近事物的本质。

比如选我与环境的关系,开始认为和自己无关,后来觉得我只要不破坏就行、别的做不了什么,现在认识到一举一动甚至吃饭都与环境有关,这也突出了“向前”主旨。

点拨三:

写作时可以选取一件或两件,能够表现“向前,向前,向前”这一主题的事情,叙述中要把你的心理活动和具体行动交代清楚,如果写两件事情可以一件详写,一件略写,把他写成一篇记叙文。

 

前两点还把握着心里方向,在提示选材思路,到这第三点就跑偏了,是在提要求,作文光提要求是不会“向前”的。

“好为人师”式我们的通病。

 

写作点播示例2:

_______并没有结束

——2009年北京市中考作文试题点拨

丰台脱产班学员

点拨一:

从填写题目上,“——”上可以填具像的,例如:

“长跑并没有结束”;也可以填写抽象的,思想、精神、品质等等,例如:

“爱并没有结束”

点拨二:

从选材上,可以写成家庭生活经历,如“装修并没有结束”;也可以写选学校生活经历,如“长跑并没有结束”┅┅不管选写什么都要把握好主题和故事发展与结束的态势。

如装修结束了,环保问题的纠纷可能没有结束,装修的质量问题可能没有结束;长跑结束了,那种在长跑过程中锻炼出来的意志力还在学习生活中延续。

点拨三:

从详略上,宜写一脉相承的两件事,详写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只是第一件事的延续而已。

 

这个点拨抓住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题目,一是状态,这是学生会进入的误区,但第三点就不是点播了,又在提要求。

看来不动笔是不知道,一动笔才发现我们自己也是思维混乱。

平时作文课的随意状态,使我们老是有一片空白。

不信你试试,写完后自己审视一番就会发现问题,这对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课堂效果都是有益的,可能还会引发自己对其他教学技能的怀疑。

 

(3)客观判断

对学生作文要尊重,对自己的劳动要负责任。

基于此,作文要客观准确的评价。

评价首先要依据评分标准,其次要有良好的评估感觉。

某种程度上掌握评分标准也是靠感觉,有效提高作文指导成绩评估感觉是一个节点。

提升评估感觉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读懂学生的作文;二是动笔写评语。

写评语不能说套话,要抓准这一篇的优劣,不能把你的评语放在哪一篇作文上都行。

评语示例:

窗外的野百合

从我卧室的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一丛生机勃勃的野百合,在明媚的春日里,金黄点点,煞是迷人。

初来北京的我们,住进了一个普通小区的地下室,三分之一露出地面的窗子能有这样触手可及的风景,真是我的幸运。

不久,我就视这位隔窗而立的“邻居”为知己了。

一天清早,我蓦然发现,窗外一片空白。

昨夜的一场风雨已让百合花倒了下去,我的心一颤:

难道这百合就象征着我们这个家庭吗?

户口没有落实的痛苦快要把这个曾经快乐的家庭击垮了!

然而,第二天早晨,我惊奇地发现这些百合已经站起来了,它们的叶与叶交叠着搀扶着,颤巍巍地抬起头来。

霎时我被这情景震撼了:

在困境中,它们竟能携起手来展现生命的昂扬。

而我呢?

我一直怀着抗拒的心理冷眼面对父母的争吵……

“砰!

”又一只杯子摔碎了,我急忙跑出卧室,拿起扫帚清理地上的碎片,爸爸妈妈的争吵声戛然而止。

我将碎片倒掉,伸手拉起还在惊讶中的爸爸妈妈,来到我的窗口前:

“妈,你看窗外的百合花已经站起来了!

”说着,我又把最近几天的大小考试成绩递给了爸爸……

突然,爸爸妈妈同时抱住了我,我第一次感受到来自父母臂膀的力量,第一次体味到了来自父母的温情,他们也许想到了儿子身处陌生环境默默读书的身影,想到了儿子孤独时与野百合心灵的对话。

优异的成绩是儿子战胜逆境最好的证明。

以后的日子,是全家人乐观拼搏的时光。

终于有一天,我们即将走出地下室,迎接在北京的新生活。

临走前,我久久伫立在窗前。

她是我新生活的动力!

评语1:

文章中心明确,结尾有力地扣住了主题。

作者的语言优美,富有文采,生动感人。

结构完整,前后照应。

书写干净整齐,标点、格式正确。

评语2:

野百合!

注意:

野百合!

作者恰当地选用了一个情感载体——野百合,它美丽而又坚韧,在无常的自然环境中不屈地成长,散发着自己独有的芬芳。

全文几乎没有完整的故事,只是一种愿望,由于有了那株百合,文章留香溢彩。

作者的心路历程恰与野百合的成长特征相似,于是作者的内心感受全部交与它来展示了。

野百合这个载体凝聚了作者在困境中拼搏的人生态度,凝聚了在艰苦的环境中互相搀扶,团结奋进的精神。

野百合不仅聚焦了文章表达的情感,同时,也为文章营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当然结果是使作者战胜于考场。

 

前者机械地按照评分标准写,你能看出本文的特点吗?

你能让它发挥它的优势吗?

后者抓住最突出的特点评判,把情感交与一个载体去表述,这是成熟作者的表现,得来不易,我们不能忽略。

后者与原文的文采一致,前者是老师输给了学生。

所以建议:

评语也是教师的作文教学的基本功,要有目的的苦练,给自己定一个标准,要写就有个字数限制,比如不少于200字,300字,400百字,600字,1000字。

最后到8个字——野百合!

注意:

野百合!

 

(4)“猜题押宝”——应考判断

猜题押宝谁也拦不住,但要有根据。

课程目标

社会背景

教学实际

考试特点

数字统计

作文命题关注的是主题,我们要在主题上作出清醒的判断,应考训练才有针对性。

根据对近年中考作文题目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命题人所关注的主题。

 

主题

解释

试题

道德与素养

根据自己的经历表达自己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培养做人素养,提高道德水准,作文考试要进行正面的审美引导。

 

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福建)

震撼我心灵的______(成都)

有时,我也想(江西)

完美的(贵阳)

为了心中的(荆州)

留在心底的风景(宁波)

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福建)

生活与思考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向生活学习,引发对生活的思考,提升思辨能力。

下雨天真好(温州)

一道风景线(南通)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河北)

我在得到快乐(合肥)

明天的太阳是新的(长沙)

在中学到(山东)

学习(武汉)

生活因思考而精彩(哈尔滨)

关注与行动

关注社会与时代发展,关注与自己命运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紧跟社会主流,积极投身其中,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健康向上。

当________来临(泸州)

站起来(鄂尔多斯)

当地震发生后……(乐山)

震撼心灵的(成都)

难忘那张脸(西安)

一个让我的日子(南宁)

向前向前向前(北京)

追求(兰州)

亲情与友情

追求内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爱亲人,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相处(无锡)

你在我心里(常州)

你误会了我(青岛)

牵挂(海口)

让我握住你的手(呼市)

你好(天津)

感恩与感悟

学会感恩才会感受幸福,而这似乎源于对生活的感悟,认识的提升,境界的题扩大,源于感悟的程度,感恩之心更容易感染别人。

滴水之恩(福建)

又见枝头吐新芽(广州)

温暖(株州)

那个故事的主角是我(郑州)

心灵的(长沙)

我可以选择吗(太原)

爱心与成长

生活中我们享受着爱,爱让我们坚强,让我们担起责任,让我们成长。

生活中我们也回馈着爱,爱是生活的动力,爱是成长的色彩,爱是成熟的标志。

成长的脚印(济宁)

战胜自己,坚强起来(眉山)

一句话的力量……(武汉)

成长回眸(徐州)

这件事我做对了(武汉)

那一刻,我们_______(河北)

爱的奉献(眉山)

自然与社会

环境、自然、生命、社会发展,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它给予了我们人生理想或者幻想,启发着我们的联想与想象,激励我们探求的欲望,爱自己就要珍爱自然。

大自然,我们的朋友(黔东南)

生命(重庆)

大海,我的朋友(厦门)

呼唤(吉林)

寻(南京)

偶然的发现(济南)

为喝彩(西宁)

我眼中的色彩(上海)

 

2.研究应考技巧

(1)分点练习

了解学生情况,学生缺什么补什么。

单项能力一般包括:

审清题意的能力;拟制标题的能力;明确主题的能力;扣题立意的能力;

筛选材料的能力;联想想象的能力;多向构思的能力;铺设线索的能力;

照应过渡的能力;推敲开头的能力;巧设结尾的能力;语言驾驭的能力;

综合表达的能力;结构文章的能力;修改调整的能力;人物描写的能力;

环境描写的能力;完整叙事的能力;设置悬念的能力;曲折变化的能力;

安排顺序的能力;抒情议论的能力;逻辑严密的能力;详略适宜的能力;

快速成文的能力;细节描写的能力;创新表达的能力;考场应变的能力;

仿写变题的能力;开掘深度的能力;心理调整的能力;规范书写的能力;

自我评估的能力;驾驭文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