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语言之争阅读写作综合训练教师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8669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疫语言之争阅读写作综合训练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抗疫语言之争阅读写作综合训练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抗疫语言之争阅读写作综合训练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抗疫语言之争阅读写作综合训练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抗疫语言之争阅读写作综合训练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疫语言之争阅读写作综合训练教师版.docx

《抗疫语言之争阅读写作综合训练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疫语言之争阅读写作综合训练教师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抗疫语言之争阅读写作综合训练教师版.docx

抗疫语言之争阅读写作综合训练教师版

“抗疫语言之争”阅读写作综合训练

这一次,日本人给我们开了个诗词大会,我们何以作答

原创摩耶夫人

1.“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是日本舞鹤市给友好城市捐赠抗疫物资时写在箱子上的话。

这首诗出自出自唐代王昌龄的《送柴侍御》,整首诗是: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意思是: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顺便说一句,上一次引用这首诗的,是2006年第一次回到祭祖时的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

2.日本人给我们开的诗词大会,第一场应该是前两天,日本汉语水平考试事务所捐赠给两万个口罩和一批红外体温计,物资外包装的标签上写着八个字: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这句话出自盛唐时,日本遣人来中国学习佛法。

当时的日本长屋亲王命人制作了一千件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偈语的袈裟,赠送大唐的高僧们。

鉴真大师披着这件袈裟,为偈语所感动,遂发愿前往日本传法,传下中日友好交流的佳话。

其实,“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诗对中国人来说不能算陌生,在大明寺鉴真纪念堂前就有这块石刻。

可惜许多中国人,却是第一次听到这句诗。

3.紧接着,日本医药NPO法人仁心会等四家机构联合捐赠给的物资上面写着: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出自《诗经·风·无衣》。

原文是: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这首诗的意思是:

谁说你没有军装啊?

我分明与你同穿一件长袍!

国王发兵要打仗时,修整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与你面对同一个敌人。

谁说你没有军装啊?

我分明与你同穿那件衬衫!

国王发兵要打仗时,修理好矛和戟,我与你同把敌人歼灭。

谁说你没有军装啊?

我与你同穿那套罩衣!

修理好铠甲与兵器,我同你一道去杀敌。

这是战士们慷慨、勇敢、互助的请战书,被人记录了下来,流传成鼓舞斗志的诗歌。

4.今天,日本富山县捐赠给的物资上,直接原创了一首中文诗:

“辽河雪融,富山花开。

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同气连枝”出自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比喻亲生的同胞兄弟。

上一次看到这句话,还是在金庸的小说里。

5.东京第一时间从东京防灾储备中拿出十二万套防护服送到,东京都知事向省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特意说了四个中文字“雪中送炭”,她说“在有困难的时候,大家要互相帮助”。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发视频为加油,并再度提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他还表示,不会忘记2011年日本地震时,中国对日本的帮助。

东京池袋的游园会上,14岁的日本女孩身穿旗袍,在寒风中连续站立十二小时,为募捐,捐一千日元就送一瓶爱心蜂蜜。

在她的身后,还是用毛笔重写下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6.疫情当前,困难之中,日本人不仅送来了救命的东西,还送来了温暖雅致的中国诗句。

7.汉语之美,竟被外国人用的如此贴切、如此极致。

反观我们,除了“加油!

”“中国加油!

”“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

”“厉害了,我的X!

”“狠抓落实”“深入贯彻”“三个XX”“四要八不要”“带节奏”“硬核”“给力”这些词句之外,还能有哪些把母语用好的例?

在这之前提起日本用得最多的是“虽远必诛”;老是怀疑别人要对自己使坏,坚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还有“XX挺住”“多难兴邦”“今夜我们都是XX人”“坚决战胜”这些词,真的,希望再也、再也、再也不要有机会用了。

为什么现在买书越来越容易、查资料越来越方便,4岁小朋友的英文单词量都超过美国人,教育资源随手可得的情况下,大学程度的网民却只能用有限的“你妈死了”来骂人、“卧槽”“牛逼”来赞叹、“好嗨哟”来抒情、“我太南了”来哭惨?

当官员只会念言之无物的套话、新闻主播只会厉声呵斥“不要脸”,发言人只会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时候,小学生的手抄报、高考的作文题,乃至网络上的留言板,就都充斥了大量空洞、粗鄙、虚伪的语言。

我们确实有电视上充满声光电的“诗词大会”,为了表演而背诗,为了考试而背诗,唯独生活里没有诗。

8.日本人在援助箱上写的那些诗句,为什么打动人?

日本人也不是个个都懂汉诗,他们是请教了懂汉语的研究者,用心地挑选了他们认为最恰当、最治愈的话写给了我们。

因为,文字之美,美在真诚,美在走心。

而华丽堆砌的辞藻和大喊大叫的口号,从来都不会给人力量。

你连自己说的时候都不相信,怎么能令别人相信?

9.投之以桃,报之以,日本人赠我们如此多诗,我们是不是得回应几行呢?

我斗胆挑了几句,供收到日本援助的组织答选用。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

”出自明代吴伟业的《遇旧友》。

擦肩而过才发现,原来是你啊老朋友。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出自唐代长卿的《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古道上没有来往的行人,在这荒凉的山村唯独见到您这位老友不辞辛苦来看望我,何等的喜出望外。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代九龄的《送韦城少府》,《全唐诗》里的。

只要我们愿意彼此了解,再远的距离也不成问题。

是啊,何况一衣带水这么近?

“天台立本情无隔,一树花开两地芳。

”清末出生的诗人巨赞法师的诗,这两句也是他在灵隐寺送给日本僧人的。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

”南宋诗人刚中《阳关词》。

五湖四海都是兄弟,无论在哪相逢,无论在何地相逢,并不一定非要是以前的朋友,都应该像兄弟一样亲密。

“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

”唐代韦庄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这首诗是晚唐时期,日本因唐朝国动乱,停止派出遣唐使,开始往回撤侨了,敬龙便是这些僧人中的一个。

他归国时,在中国结识的好朋友韦庄为他送行。

这首诗全文是: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

”扶桑在渺茫的大海那边,而您的家还在更远的地方。

这次回日本,谁与您共到呢?

但愿明月陪伴您,一帆风顺地回到您的家吧。

这句应该是日本撤侨时,送给他们的话。

10.抛砖引玉,我们一起来在留言里写诗回赠日本友人吧,顺便把我们落下的功课补起来,除了优美的汉语,还有善意、文明、包容、省。

希望这一切过去后,我们能记住该记住的一切。

希望樱花季来的时候,我们已经能在日本、在,自由地欣赏樱花。

山深未必得春迟,处处山樱花压枝。

桃不言随雨意,亦知终是有晴时。

 

我不觉得喊“加油”是没文化的表现

1.前几天看到日本友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刷屏的时候,就知道,“加油”“中国加油”之类常人惯用鼓劲口号麻烦了,要被某些文化人吊打了。

当一个社会自信缺失的时候,外国友人的善意,常会在共同体部引发某种难堪的撕裂。

我知道,文人是不会错过任何一次秀自己文化优越感的机会的,我也知道,舆论场盛行那种丑陋的二元对立,非得把科学家跟娱乐明星对立起来,让玫瑰和汤圆敌对,热衷于用阳春白雪吊打下里巴人,是不会放过“加油”的。

2.果然,很快“加油”就被鄙视了。

人家开口就是“山川异域”,怎么你开口就是“加油”?

真没文化。

“风月同天”确实体现了传统文化之美,但对不起,灾难这不是你卖弄词藻、吊文化书袋的机会,我觉得“加油”很好,代表了最大多数人此时的情感。

最关键的是,这话不是班干部演讲,不是演讲比赛,不是喊给文化人听、让文化人悦耳的修辞,是流着泪咬紧牙关的人们,喊给围城中艰难时刻的人听的,无关修辞,只关情感,人听得懂这声朴素鼓劲背后的深情,就行。

3.是的,哪怕是一句“你给劳资挺住”也行,我们的朋友听得懂就够了。

跟隔离在家中20多天、常常处于恐惧之中、隔壁就可能有病人、在微博上苦苦求助的人卖弄文采把玩修辞,真的好吗?

我根本不看重什么“风月同天”,让我感动的是这几个字后面日本友人捐赠的一箱箱口罩、一件件防护服,这是人最需要的,这也是“风月同天”的文化份量,它跟“加油”是一样的情怀,正如那些“加油”后面一个个口罩一瓶瓶消毒水一样。

4.风月同天,那些沉浸于修辞中的文化人,真读懂了这背后深层的文化涵吗,用“风月同天”吊打“加油”,对得起你读过的“风月同天”吗?

你们眼里只有那几个词,而没有人,没有人文。

5.当然,文人看重文采风流,这种惯习没什么问题,柯勒律治在他的《传记文学》中谈到一群旅行者凝视一股急流,突然喊出“多美!

”作为对令人极为感叹的景观的特征的一种含糊表达,他认为退化的词汇“多美”使多彩多姿的整个景色失色,伟大的文化作品的一个功能就是描绘隐于语词之后的生动情感。

但那些有文化的、亲爱的朋友,灾难不是一篇文学作品,身处灾难中的人们需要的是在场的共情感,这时候,能把大多数人联系在一起的最朴素的词,可能就是“加油”了。

从文学的角度看,审美需要一种与熟悉生活的间离效果,需要陌生化,“风月同天”的修辞美就在于那种间离,让熟悉事物显得陌生,再让陌生事物显得熟悉。

可那是文学审美,灾难不是文学,跟身处灾难中的人们卖弄文学的间离和互文,悖离了文学的人文涵。

6.还记得前段时间人开窗大合唱吗?

他们实在忍受不了那种孤独和隔离,甚至有人开窗隔空喊话想跟对面的人“吵一架”,这是一座城的集体心理危机。

开窗合唱中,他们唱的都是最老、最土的歌,喊的都是最朴素的话:

加油,加油。

——我相信,这些开窗喊“加油”的人中,有美学教授,有哲学教授,有作家,有才华横溢的文学天才,这时候,再华美的修辞和动人的诗句,也比不上“加油”让人热泪盈眶。

7.生活不是诗,常人有常人的表达,特别是灾难。

就像柯勒律治,他在生活中也并不会开口就是“穿过深不可测的岩洞,一直流入无光之海”,他也会有常人的悲欢表达。

白的日常不是唐诗,清照的生活不是宋词,我们理解文学和修辞时,千万不要犯那种时代和语境错置的谬误。

诗是写给人看的,话是说给人听的,口号自有它的听众,当一个男人追着大巴车送别去一线参与救援的妻子时,哭着大喊“英明,你一定平安回来,我包一年的家务”,这难道不是最美的表白、最动听的诗。

这一次作家方方的日记之所以被这么人传颂,不在于她的文字中有像“风月同天”那样的唯美修辞,而在于她在场的朴素痛感,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对应着微博上那些求助,透入骨髓的沉重和窒息。

8.熟悉和亲近,就是舒适且不尴尬的“土味”。

越是亲近和熟悉的人,越会随意,越不会想着怎么去用言语雕琢和修饰自己的情感,一起热泪盈眶地喊“加油”,就是这种朴素的亲近和亲切。

家人不必那么客气,不必见外,“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秀给人看的,不是彼此的生活对白。

外国友人,因为距离隔得远,心理显得生分,为显礼貌,用这样的雅词书语表达人同此心的友善。

我们这么近,我们就在其中,我们是家人,“加油”就是最亲热的表达。

9.文化人还要区分日常语与书面语,“加油”是日常口语,日常交流如果使用那种外人不熟悉的书面语,完全是对空言说。

日本友人附在捐赠物资上的“风月同天”,表达的是一种书面善意,不要犯那种语境错置谬误。

看到一个日本小姑娘在街头为筹款筹物资时,喊的是“加油”,让人动容。

10.面对灾难中那些不可承受之重,“冠状君”“病毒君”“花冠君”之类的灾难文艺腔和修辞,是多么的恶心。

不要修辞,不要文采,说人话,“加油”这最朴素的表达,足矣。

鸡汤和修辞是置身事外的赏玩,文字的唯美中包裹的是冷漠和消费。

我还想到很多土味的表白,中,雄起,奥利给,这些表达,跟“风月同天”没有高下之分,不比“明月何曾是两乡”寒碜。

所以,大大方方地喊“加油”“中国加油”吧,不要为这些普通词语难为情,人听懂就行,我们懂,就行。

我们的语言不是花底裤、素底裤的问题,是没底裤的问题

文/六神磊磊

1.这些天,大家都说日本人给我们上课了。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好优美,好隽永。

我们很震惊,原来汉语这么美。

原来人家开口就是唐诗宋词。

我们也很惭愧,自己只会喊“加油”“中国加油”,好土鳖啊。

2.我的副业是读唐诗,这个问题还真是可以聊聊。

“加油”真的很土鳖吗?

其实不是。

3.“加油”是口语,或者说叫俗语。

“风月同天”相反,是雅言,或者说叫雅语。

它们两个,地位是平等的。

我们今天的社会,人生而平等,语言也生而平等。

雅言和俗语,两个都是工具,都是武器。

就好像一把是紫薇软剑,一把是丈八蛇矛,都是兵器。

用剑的一定比用蛇矛的厉害吗?

反正罗贯中肯定认为不是。

又好像花衣服和素衣服,不能说有高下之分。

今天该穿什么?

看习惯,看场合。

4.用雅言用得好的,可以成大师。

用俗语用得好的,也可以成大师。

它们都能通向文学的至高殿堂,都能通向人类表达的极高境界。

风月同天,代替不了“加油”。

大家要是都喊“风月同天”,你想想奇怪不奇怪?

如果人人讲话都文绉绉,都要引经据典、搞点唐诗宋词,那不叫高雅,叫扭捏作态,叫有毛病。

球场上,大家都猛喊“女排加油”,最痛快,最利索,最酸爽。

要是都去喊:

“女排,乘骥以驰!

乘骥以驰!

”你那叫干扰女排队员比赛。

人家打着球,还要分心想这人喊的啥玩意。

5.我们一般都觉得,说话用点唐诗宋词,好像代表着雅、代表着高级。

但好玩的是,这可能恰恰违背了唐代那些伟大先贤的初衷。

唐朝许多文学大家、语言大家们所想的,是怎么把话说平顺,说利索。

中唐的愈,光照万古,文起八代之衰。

八代之衰“衰”在哪里?

其中一个就是矫情,繁缛,诘屈聱牙。

“诘屈聱牙”这个成语,就是出自愈老爷子的话。

愈提出了两个超级不得了的观点,叫做“气盛言宜”、“文从字顺”。

写文章不要堆砌那些矫情的东西,不能以辞害意。

晚唐的杜牧,也说了一句话:

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杜牧是爱写骈文的,本来和前辈愈是两条路。

愈很讨厌骈文。

可是他们的理论却一脉相承,认为“辞采”只是工具,是兵卫。

太注重词藻、玩弄辞采,是不高级的,没前途。

6.今天,我们大家都说着通俗大白话,用白话写文章。

哪怕一个没受什么高等教育的普通人,也可以看懂文件诏书。

哪怕一个小学学历的人也可以在网上和硕士博士吵架,吵得不亦乐乎。

你写一个文章,成千上万的人可以从各种角度喷你。

这其实恰恰是成果。

是一代又一代文学通俗化运动的成果。

不然,士大夫扯的犊子,底层民众连听都不懂,阶层之间都不能沟通,何从喷起?

7.说了这么多,意思无非是一个:

“加油”,俗,但是并不丢人。

8.那么我们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呢?

面对“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我们惭愧的究竟是什么呢?

是我们“俗”的这一面虽然俗到底了、俗透了,但是想“雅”的时候,打死也雅不起来了。

稍微雅驯一下,就顶着天花板了,就碰头了,露马脚了。

多少年里,基层官员讲话,一开头就只有“金风送爽,丹桂飘香”。

万一金风不送爽怎么办?

万一丹桂不飘香怎么办?

不知道,傻眼了,没词了。

现在大家集体肚子里没货。

人家愈提倡的文从字顺,是在肚子里有货的前提下。

所谓“取熔经义,而自铸伟辞”。

你首先要有货啊,要“取熔经义”,才谈得上自铸伟辞啊。

9.因为“雅”不起来了,我们的说话、我们的文章,只会泥坑打滚,不会芳林漫步。

所以,当猛然有一天,我们读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时候,才会被震撼到。

那种含蓄之中的磅礴,那种隽永之中的深刻,那种沧桑感和时代感的交叠,那种恰到好处的分寸感,而偏偏又有着无与伦比的穿透力。

10.这八个字,有来历,但读者不必非了解其来历;有典故,但读者不必非深究其典故。

大家一目了然,不言自明,震撼人心,催人泪下。

今天这八个字成了网红字眼,估计很快又会被反复用成大路货,榨成药渣,就和“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一样,没办法啊我们选择少啊。

11.还想说一声,和“庸俗化”相比,其实真正要命的是我们语言的“化石化”。

庸俗还好,庸俗它毕竟也有意思,也有容,也有生命。

而语言变成了化石,那就麻烦了。

没有容了,没有生命了。

我们语言的真正问题,不是什么该穿花底裤还是该穿素底裤的问题,而是没底裤的问题。

比如什么“大力发展”“真抓实干”“务效”“全面推进”“不断加强”“深入开展”“积极稳妥”……这些语言是化石,基本没有生命了。

我们有大量这样的化石词汇,堆叠了大量的化石文章。

原来工作关系,我也接触了不少公文和文件。

撰写这一类的文牍,最大的技巧和本事在什么?

一句话,就是用最大的篇幅,说出最少的信息。

能做到这一点,你就成熟了。

其实上面从来不提倡这样说话作文,历代领导人都反对这样说话作文。

12.现在,大家都在惭愧庸俗的语言,其实庸俗的语言一般不误人、不误国,而化石语言才误事、误人、误国。

“加油”没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类似通篇“积极稳妥”。

到底是要积极,还是要稳妥?

看不懂啊!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阅读练习:

1、请指出以上三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1.《这一次,日本人给我们开了个诗词大会,我们何以作答》:

“加油”之类大喊大叫的口号式语言不会给人力量。

2.《我不觉得喊“加油”是没文化的表现》:

喊“加油”不是没文化的表现。

3.《我们的语言不是花底裤、素底裤的问题,是没底裤的问题》:

“加油”,俗,但是并不丢人。

我们的真正问题是雅不起来,是我们语言的“化石化”。

 

2、请梳理以上三篇文章的结构思路,列出提纲。

1.《这一次,日本人给我们开了个诗词大会,我们何以作答》:

1-6:

叙述日本人送来了温暖雅致的中国诗句的新闻事例。

(引)

7:

对比分析,我们没有把母语用好。

(议)

8:

总结观点:

大喊大叫的口号不会给人力量。

(议)

9-10:

补充可回应日本人的诗句,倡议大家写诗回赠日本友人,学好用好母语,“把落下的功课补起来”。

(结)

2.《我不觉得喊“加油”是没文化的表现》:

1:

简述新闻背景。

(引)

2:

提出观点:

我觉得“加油”很好,代表了最大多数人此时的情感。

(提)

3-4:

跟灾难中的人卖弄文采把玩修辞,是眼里只有那几个词而没有人没有人文的表现。

(驳论)

5:

文人看重文采风流,这种惯习没什么问题。

可灾难不是文学,跟身处灾难中的人们卖弄文学的间离和互文,悖离了文学的人文涵。

(辩证)

6-8:

“加油”是最亲热的表达。

(立论1:

从语境、对象的角度分析)

6:

以人开窗大合唱为例,论证再华美的修辞和动人的诗句,也比不上“加油”让人热泪盈眶。

7:

生活不是诗,常人有常人的表达,千万不要犯那种时代和语境错置的谬误。

8:

熟悉和亲近,就是舒适且不尴尬的“土味”。

我们就在其中,“加油”就是最亲热的表达。

9:

“加油”是日常口语,日常交流如果使用那种外人不熟悉的书面语,完全是对空言说。

(立论2:

从语体的角度分析)

10:

回扣观点,总结全文:

面对灾难中那些不可承受之重,不要修辞,不要文采,说人话,“加油”这最朴素的表达,足矣。

(结)

3.《我们的语言不是花底裤、素底裤的问题,是没底裤的问题》:

1:

简述新闻背景:

日本人给我们上课了。

(引)

2-7:

“加油”,俗,但是并不丢人。

(议)

2:

设问引出分析。

3:

俗语雅语地位平等,运用要看习惯看场合。

(比喻论证)

4:

风月同天,代替不了“加油”。

(举例论证)

5-6:

说话重在平顺利索,今天,我们大家都说着通俗大白话,用白话写文章,这恰恰是一代又一代文学通俗化运动的成果。

(联系历史举例分析)

7:

小结观点:

“加油”,俗,但是并不丢人。

8-12:

分析我们语言的真正问题。

(议)

8-10:

由于大家肚子里没货(没有积累),想“雅”的时候,打死也雅不起来了。

(问题之一)

11:

真正要命的是我们语言的“化石化”。

(问题之二)

3、你最欣赏以上三篇文章中的哪一篇?

请写出你的理由,要求理由充分,有说服力。

 

写作训练: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一篇作文。

在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斗争中,不少国家给我国提供了大力帮助。

其中,日本捐助给中国的抗疫物资包装箱上,很多都附有优美隽永的友情寄语: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些温暖雅致的中国诗句,深深震撼了中国网友。

有人说:

“汉语之美,竟被外国人用得如此贴切、如此极致。

反观我们自己,却只有‘加油’‘中国加油’‘XX挺住’之类空洞、粗鄙的口号。

这类大喊大叫的口号,从来都不会给人力量。

”有人说:

“人家开口就是‘山川异域’,怎么你开口就是‘加油’?

真没文化!

”还有人说:

“‘加油’虽然俗,但是并不丢人。

但如果我们的语言只剩下这些口号式的俗语,我们的说话、我们的文章,只会泥坑打滚,不会芳林漫步,那就值得忧虑了。

对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斗争中出现的抗疫语言雅俗之争的问题,你怎么看?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

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