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8016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史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近代史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近代史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近代史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近代史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史复习.docx

《近代史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史复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代史复习.docx

近代史复习

上编综述: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P7

2.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何谓半殖民地半封建

半殖民地:

相对殖民地而言,表面上保持形式上的独立,宗主国未设置殖民机构、派驻总督,而是通过保留没有实权的封建政府,实行间接统治,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投资场所以及廉价劳动力供应地,他们也获得了驻军权。

半封建:

封建皇权制遭到来自外部和内部力量的冲击;自然经济日益走向解体,封建统治的根基——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思想文化上,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入,动要和破坏了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统治,推动了近代中国启蒙运动的发展,但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有广泛深刻的社会基础,严重阻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教材P11~12)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军事侵略。

军事侵略:

从1840年到1919年这八十年里,英、法、日、美、俄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侵华战争的参与国之多,历时之长,频率之高,危害之重,世界罕见。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参加对中国侵略的国家越来越多,战争的范围也越来越扩大,从沿海到内陆,甚至将战火烧到中国的首都;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造成中华民族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打击了中国的民族自信心,中国的国际地位急速下降,更重要的是随着军事侵略而来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次侵华战争及其他:

1.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

2.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3.1883~1885中法战争

4.1894~1895中日甲午战争5.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其他:

1874年日军侵占台湾;1883年英军入侵西藏;1903年英军第二次入侵西藏;1904~1905年日俄为争夺在华利益而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战争。

2.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渗透。

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过程中,丝毫不放松对中国人命的精神麻醉和奴役,他们通过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办报纸和吸引留学生等文化侵略手段,传播腐朽的生活方式,培植为他们服务的买办知识分子,宣传“侵略有理”“侵略有功”等殖民主义论调。

企图从精神上奴化中国人民,从心理上征服中国民心,以麻醉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革命精神。

当然,资本-帝国主义的文化奴役产生的是“种瓜得豆”的效果,真正接受奴化思想、甘当帝国主义忠顺奴仆的只是极少数中国人,绝大多数在“欧风美雨”冲击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却从西方科学和文化中得到启迪,重新寻找改造中国、抗御外侮的思想武器。

可见,帝国主义侵略也导致了近代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为先进的中国人提供了改造中国、走向世界的契机,这是西方列强始料未及的,世界历史的辩证法。

3.民族意识的觉醒。

P38

鸦片战争的失败,在死水一潭的中国封建社会激起轩然大波。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看起来很奇怪的是,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到了警醒的作用。

”严酷的现实,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反省: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造成,和中国的落后是分不开的,不但大刀长矛抵挡不住外国舰船利炮的轰击,古老的思想文化也抵挡不住西学的传入,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习西方。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和深化的过程,首先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代先驱者,然后经历了由物质层面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艰辛探求和艰难跋涉历程。

1、“开眼看世界”

(1)龚自珍在鸦片战争前,龚自珍就感觉到严重的社会危机,发出了改革的强烈呼唤,“自古及今,法无不变,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转移。

(2)林则徐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广州禁烟时期,敢于面对现实,为了寻找御敌之策,林则徐主动去了解西方,认识西方,组织人手,采访夷情,翻译外国报纸和书籍,译有《四洲志》和《华事夷言》等,在抵抗英国的侵略过程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敌”的思想。

(3)魏源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完成了《海国图志》一书,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方向,对中国思想家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2、物质层面的学习地主阶级中较为开明的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即采用西方先进技术的“用”,来维护已经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中国封建制度的“体”,并由此发起了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

3、制度层面的学习

(1)《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洪秀全明确支持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的资本主义的纲领,虽然并未付诸实施。

(2)严复严复是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著名思想启蒙家。

他翻译了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他指出根据这个规律,中国如果拒绝变革,就将被先进的西方民族所淘汰。

《马关条约》签订后,严复发出了“救亡”的呼号,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号召成为中华民族最响亮的旋律,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继之而起的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都积极宣传并力图在中国实现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4、思想文化层面的学习辛亥革命后的新文化运动明确提倡民主、科学,打击了封建思想文化的权威地位,破除了封建教条对人们思想的严重束缚,使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

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寻求真理,给后人留下了理性的反思和深刻的思想启迪。

第二章:

1.《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冬颁布了一个以土地问题为核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的革命纲领。

其基本内容有:

A、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按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以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社会。

B、建立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两;C、建立圣库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它把农民千百年来渴望土地的要求和建立理想社会的愿望系统化,纲领化,是太平天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国制度和政策,也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纲领。

它极大调动了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

但这种方案是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这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

《资政新篇》:

1859年,洪仁玕提出了一些资本主义改革方案,集中体现在《资政新篇》中。

其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方面。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制定的带有施政纲领性质的文献,要求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进行一些上层建筑的改革,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反对封建制度,改造中国,虽然未得到实行,但是它毕竟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救国方案,为以后的革命斗争,提供启示和借鉴。

2.洋务运动兴办与历史作用。

洋务新政又称“同光新政”,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从事交涉和签订条约,购买洋枪洋炮轮船机器聘请洋人,雇佣外国军官,依洋法操练军队,用西法开矿筑路设厂建造,兴办航运,电报业,以及学习外洋科学技术,兴办船政,水师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活动.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发展的中央机构,它的出现标志着朝廷承认“夷务”升格为“洋务”,其办事大臣奕訢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

奕訢是洋务的支持者而不是实践者,洋务派的主要势力和作为都在地方而非中央。

地方的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堂等.

兴办近代企业

军事工业19世纪60-70年代,以“求强”为主,主要内容是编练新式军队,创办的军事工业。

内忧外患的威胁使得洋务派不得不先提出“自强”,把军事的发展放在首位。

这时期,洋务派共建立近代军事工业24个,较重要的有:

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最早的,1861);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最大的);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特点:

(1)浓厚的封建性

A生产经费来自清政府的税收,企业本身没有资本积累

B工人来源与清军士兵,企业管理沿袭封建衙门的规章制度

C生产目的是不计生产成本,不参与市场交换,直接由清政府调拨各军使用

(2)浓厚的买办性技术、设备和原料,极大程度上依赖外国

(3)一定的集团性

所有权属于清政府,但是经营管理权、产品支配权牢牢掌握在创办人或创办集团手中。

民用工业19世纪70-90年代,除继续推行“求强”外,提出“求富”口号,在兴办军事工业的基础上,大力举办民用工业和筹建海军。

洋务派在兴办企业过程中遇到经费奇缺、原材料供应不足和交通运输困难等困难,认识到必须发展民用工业以积累资金,建立了必要的经济基础,辅助军工企业的发展,并且希望通过兴办民用工业抵制洋商倾销洋货和进行经济掠夺,以达到求富的目的。

历史作用

(1)现实意义洋务新政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铁路、轮船和电报等新式交通业,建立了近代化海军,这在外国势力频繁军事入侵的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开学习西方风气之先进一步打开了学习西方的风气,为西学的传播和中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

(3)促进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洋务运动虽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但他所建立的近代工矿、交通业却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客观上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且导致了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为中国民主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3.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P52

4.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变法期间,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学会和学堂,大量地传播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介绍了西方的自由平等学说和君主立宪制度

(2)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这场运动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表现。

维新派提出了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概念,强调国家为国民所有,匹夫有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为近代民族资本企业和近代文教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维新变法颁布的保护和鼓励民族企业发展的政策,激发了人民“实业救国”的热情,形成民族企业的第一次投资高潮。

教训维新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根本行不通,要想使国家复兴,必须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第三章:

1.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与此同时,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2.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P60

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

(主要内容A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王朝,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独立的中国。

孙中山认为中国社会之所以陷入“外邦逼之”的境地,主要原因就是腐朽的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人民与清朝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矛盾的焦点。

民族主义的提出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清朝统治者,加速了清王朝的土崩瓦解。

B民权主义内容是“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是同盟会的领导核心。

孙中山在《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把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紧密结合起来,指出“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逐满人那一面是民族主义,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要把他分两次去做。

”并且在《军政府宣言》中勾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

C民生主义内容是“平均地权”,即进行社会革命。

孙中山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切的同情,对世界潮流也有敏锐的观察,他在考察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后认为,西方国家所暴露出来的各种弊端和毛病,根本原因在于未能解决土地问题,为了防止资本主义的贫富分化,在政治革命成功后出现新的社会问题,孙中山认为国家应该核定地价,逐步由国家向地主收买土地,平均地权,从而使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毕功于一役”。

孙中山试图用“平均地权”防止资本主义的弊端,客观上打击了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3.中华民国的建立(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

(1)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为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改用公元纪年,黎元洪为副总统,各省代表会议通过了国务员名单,组成了临时政府,孙中山直接任命了各部的次长、局长等,1月28日,由各省都督府组成了临时参议院,作为立法机关。

(2)《临时约法》A政治方面宣布各族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通令保护华侨,禁止贩卖华工,禁止蓄奴,革除历代官场“大人”“老爷”等称呼,男女一律剪除发辫,禁止缠足、赌博,严禁种植鸦片

B经济方面奖励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

设立实业部,各省设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

C文化教育方面改学堂为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为校长,禁用清政府的教科书,可以为女子设立中学和职业学校。

3.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它的意义在于:

1、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近代工业获得了显著增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也随着扩大,为革命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辛亥革命使帝国主义以清王朝为工具长期控制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企图破产

4、世界意义辛亥革命客观上冲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对整个亚洲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列宁把辛亥革命看成“亚洲的觉醒”。

4.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共和制蜕变为封建军阀专制

1、过程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只得把希望寄托在用法律限制袁世凯上面,11日,孙中山在南京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限制袁世凯权力和保障民主共和制度的根本大法,临时约法规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在国家机构上采取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的命令须国务委员副署才能发生效力,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3月30日,由袁世凯的亲信,唐绍仪组织的内阁宣告完成,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4月5日,临时参议院决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设北京,辛亥革命失败。

辛亥革命赶跑了皇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以同大地主、大买办的代表—北洋军阀的妥协而告终,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辛亥革命不是通过反动势力的武力镇压而失败,而是通过假共和的手段实现了权力转移。

所以说是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

中编综述: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

P83

第四章:

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P96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路径

陈独秀在创刊号中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1)基本口号:

民主与科学。

当时提倡的民主:

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

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2)主要武器:

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3)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孔、反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

“民主”和“科学”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处在一种不相容的境地。

科学与民主——现代价值的重建目标,反传统的理论依据。

孔学提倡的是“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提出的“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的目标不想适应。

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礼教的进攻:

鲁迅《狂人日记》等。

“专以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为职司,并以西方的文艺复兴为楷模”——《新潮》发刊词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

(1)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必须现代化的重大课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进步。

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局限性P99

在思想认识上,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没有揭示根本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社会制度的必要性。

夸大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以为只要文化问题的解决,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就解决了。

在思想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看问题的偏向。

对西方文化过度肯定,对中国传统文化过分否定的形式主义倾向,容易造成民族文化问题上的虚无主义思潮;

在范围上:

局限在城市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未和工人农民发生联系。

(3)后果:

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对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矛盾的进一步暴露。

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一再碰壁,给中国人民极大的刺激,从而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更大的怀疑。

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的怀疑,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新途径,为他们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思想土壤。

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必须运用新的思想武器。

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P100

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分子经过比较、探索,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推动中国先进分子开始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对中国思想界最大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化为实践、由理想转为现实的可操作的“范式”,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就是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国革命首先胜利”的理论。

十月革命怎样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转变?

第一,认识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新生的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和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向往社会主义。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与俄国对华宣言的鲜明对比

第三,十月革命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

1923年,北京大学投票选举世界第一伟人的民意测验:

列宁在全部497票中得227票,高居榜首。

五四运动前,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李大钊,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

条件:

留学日本,使李大钊初步打下了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推动:

非常关注、潜心研究和热情宣传十月革命。

实践:

李大钊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

发表于《新青年》的代表作: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3.五四运动。

P103

五四运动的过程:

1919年初,一战中获胜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

中国作为协约国的成员之一,派代表出席,“和会”无理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收回山东主权和取消“二十一条”等不平等条约的正当要求,并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移交给日本。

五四运动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5月4日到6月5日,以学生为主

(2)6月5日,以无产阶级为主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第一,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对“彻底性”的理解:

是“彻底性”不是指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而是指斗争的坚决性、不妥协性。

二是从感性的排外到理性地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联合。

第二,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体现了近代以来历次斗争所不具有的广泛性、群众性。

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在运动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五四运动成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第一,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广大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不仅规模之大遍及全国,而且斗争方式是崭新的。

第二,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起到了先锋的作用。

第三,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现实意义:

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

“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当代中国的广大青年,要继续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努力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作《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的讲话

4.中共一大(P113)二大(P116)

成立: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主要内容:

确定党的名称,制定党的纲领,明确中心任务,选举领导机构。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上演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幕,成为红色旅程的伟大起点。

成立的历史特点

第一,思想基础好——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

第二,阶级基础好——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使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如下几个特点:

(1)很快与工人运动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五四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有俄国共产党的建党经验,有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所以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很快走上了与工人运动结合的道路。

(2)独立自主领导革命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任务,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使中国共产党必须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与那则,形成了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的优良传统。

(3)成分复杂中国是一个以小农为主的农业国家,中国共产党长期处于农村,加上一直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中,因而有大批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分子进入党内,壮大了党的声势,但是也把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带到了党内,成为党内左右倾错误的产生根源。

(4)具有结成统一战线的条件中国共产党诞生时的社会地位和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与其他的革命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时代的发展要求,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若干特点,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道路,正确把握这些特点,才能正确制定战略和策略,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首先: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其次: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第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

新的领导核心,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纲领,新的斗争策略和革命方法,新的前途。

5.国共合作的形成P117,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