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8001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1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必修1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必修1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必修1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必修1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1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

《必修1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1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1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

必修1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历史(必修一)知识整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古代早起政治文明(先秦时期——夏、商、周)

A、夏朝: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政治特点: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天下为公——家天下;禹——启)

世袭方式:

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B、商朝:

政治特点:

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②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C、西周:

1.分封制(周朝地方管理模式)

(1)目的:

巩固西周统治;

(2)内容:

周王把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

1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2受封者权利:

统治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收赋役;

3受封者义务:

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

4层层分封:

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3)影响

1积极:

A、有利于巩固统治;

B、扩大疆域;

C、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

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割据;

注:

封建——“封邦建国”,即分封制;“封建时代”值的是实行分封制的时代。

“封建社会”开始作为一专用名词表示一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近代后才开始的。

2.宗法制:

(分封的基础、依据)

(1)目的:

维护贵族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内容:

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3)特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血缘欲政治相结合;(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

(4)宗与分的关系:

互为表里;

(5)影响:

1积极:

A、确立权力分配与继承方式;

B、强化王权;

C、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D、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对历代王朝的权力继承方式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血缘、宗祠、家谱、姓氏等等)

2消极:

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诸侯国实力强大后,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割据。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清)

1.概念:

1专制主义:

皇帝大权独揽,表现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官制);

2中央集权:

地方权力收归中央,表现为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地方行政制度);

2.专制主义制度(中央官制的沿革)——皇权与相权的消长;

(1)创立——秦朝

1背景:

A、政治:

国家统一;B、经济:

小农经济的需要;C、思想:

法家思想的影响

2内容:

A、皇帝制度(秦始皇创立)

特点:

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B、三公九卿

丞相: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

监察百官;太尉:

管理军事

(特点:

按事务分工相互配合)

(2)巩固——汉朝

内容:

内外朝制度(汉武帝),建立内朝(中朝),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3)成熟——隋、唐

1内容:

三省六部

A、中书省:

起草诏令;B、门下省:

审议诏令;C、尚书省:

负责执行,六部贯彻政令和处理事务;

2影响:

A、三省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B、相权被分割,强化了皇权。

(4)加强——宋朝

1内容:

二府三司制:

A、设中书门下掌行政;B、枢密院掌军政;C、三司掌财政;

2影响:

A、通过分割相权,强化了皇权;

B、使中央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

(5)反复——元朝

内容:

中央只设中书省作为唯一的行政机构,相权过大

(6)空前强化——明朝(彻底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背景:

元代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2内容:

(废丞相,设内阁,皇帝直接掌管六部)

A、明太祖废丞相,皇帝直接掌管六部。

设殿阁大学士作顾问;

B、明成祖设内阁

3影响:

A、彻底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得到空前强化;

B、造成皇权的无限膨胀。

(7)顶峰——清朝

①内容:

雍正帝设军机处

②特点:

A、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

B、上传下达,跪受笔录,毫无实权;

③影响:

A、极大提升行政效率;B、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3.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创立——秦朝

1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弊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

2内容:

废分封制,在全国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

3影响:

A、加强中央集权;B、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2)巩固——汉朝

1背景: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七国之乱;

2内容:

A、政治上:

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官员;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

B、经济上:

重农抑商,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C、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空前加强——宋朝(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背景:

唐末藩镇割据;

2内容:

A、文官担任知州;B、设通判监察地方官员;C、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运至中央;

3影响:

A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强化了中央集权;

B造成了地方机构的臃肿,降低了行政效率;

(4)强化——元朝

1背景:

国家统一,领土辽阔

2内容:

A、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B、设宣政院管理少数民族地区;(清代:

理藩院)

3影响:

A、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B、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的地方行政制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

①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②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积极:

A、政治上: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经济上:

有利于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

C、思想文化:

推动古代中国文化的繁荣,使古代中国文明领先于世界。

2消极:

A、政治上:

容易导致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容易导致政治腐败;

B、经济上:

在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思想文化:

在封建社会晚期,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厉行文化专制,禁锢人民的思想。

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早期选官制度带有血缘色彩,任人唯亲;秦以后选官制度开始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世卿世袭制(世官制)

内容特点:

官员选拔以血缘传承为主;

2、战国、秦、汉初时期——军功授爵制

内容:

按照军功大小授予官职;秦汉同时注重选贤任能。

3、西汉——察举制

(1)内容:

以孝廉为标准,由地方的郡国向皇帝推荐官员。

4、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内容:

由察举制发展而来,按门第出身分成九个等级授予官职;

(2)影响:

血缘政治的回潮,壮大了地方门阀士族,不利于中央集权

5、隋朝至清末-科举制(选官制度成熟的标志)

(1)演变:

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宋元明清沿用;

(2)特点:

公平竞争,择优录取;

(3)影响:

①积极:

A、把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B、极大地冲击了血缘政治;

C、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D、为官僚队伍提供高素质人才;

E、推动文教事业发展;

F、为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借鉴;

②消极:

明清以后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

四、中国古代监察谏议制度

1.监察制度

(1)目的:

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高效

(2)官员或机构:

①秦:

御史大夫;②汉:

刺史;③隋唐:

门下省;④宋:

通判;

⑤元:

御史;⑥明:

都察院;⑦清:

御史(了解)

(3)评价:

①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②但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央集权;

2、谏议制度

(1)目的:

防止决策失误;

(2)机构:

隋唐的门下省,宋代的谏院,明清无专门机构。

五.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

①秦:

郡、县;②汉:

州、郡、县;③唐:

道、州、县;④宋:

路、州、县;

⑤元:

省、路、府、州、县;⑥明:

省、府、县;⑦清:

省、道、府、县;

(记下秦和元,其他朝代了解下)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近代史上列强的五次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19世纪前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迫切需要打开中国的市场;

②直接原因: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导火线)

(2)经过:

①时间:

1840-1842年。

②结果:

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3)《南京条约》内容:

①割香港岛;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④关税要与英国协定。

(《南京条约》附件: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4)影响:

①政治上:

A、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的主权和领土遭到破坏;

②经济上:

A、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成为列强商品倾销地和原料掠夺地;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产生了近代工业。

③思想上:

思想领域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西方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

②直接原因:

清政府拒绝英法“修约”的要求;

(2)经过:

①时间:

1856-1860年。

②结果: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列强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3)影响:

①政治上:

A、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B、从此,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原因:

①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②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是战争的导火线;

(2)经过:

①时间:

1894—1895年。

A、1894年7月战争爆发;B、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英勇作战,为国捐躯;

C、清政府坚持片面求和避战方针,导致战败;威海卫之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②结果:

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3)《马关条约》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2亿两白银;③开放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通商口岸;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商品免除内地税等(资本输出);

(4)《马关条约》影响:

①政治上:

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经济上:

A、经济上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同时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又使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③社会思想上:

A、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使得民族危机加深;

B、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引发社会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19世纪末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②直接原因: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影响;

(2)经过:

①时间:

1900-1901年。

A、1900年借口剿灭义和团运动发动战争,攻陷北京;

②结果:

A、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B、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3)《辛丑条约》内容:

①赔款4.5亿两白银(连本带息共9.8亿);②设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③允许列强驻兵;④清政府永远禁止中国人参加反帝斗争。

(4)《辛丑条约》影响: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5、抗日战争(1937—1945):

二、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的反抗侵略斗争

1、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

(1)对应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

(2)影响:

①地位: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②意义:

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辱的爱国精神。

2、左宗棠收复新疆:

略……(看课本)

3、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

(1)对应侵华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2)经过:

①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英勇作战,为国捐躯;

②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再次显示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辱的爱国精神。

4、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

(1)对应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原因: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3)口号:

“扶清灭洋”(带有盲目排外的色彩)

(4)失败原因:

①主观方面: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②客观方面: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绞杀。

(5)意义:

积极方面:

①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②显示了中国人民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③也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消极方面:

带有盲目排外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5、抗日战争(1937—1945):

 

三、抗日战争(1937—1945)

1、日本侵华过程:

(1)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2)到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1937年7月,日本制造了七七卢沟桥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4)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真正抗战。

(5)1937年12月,南京沦陷。

日军杀害南京无辜百姓30万人(南京大屠杀)。

2、侵华日军的罪行:

(1)野蛮的军事侵略:

①如制造南京大屠杀;②使用化学细菌武器;③实行“三光”政策;

(2)疯狂的经济掠夺,以战养战;

(3)推行奴化教育;

(4)实行殖民统治,以华制华;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1935年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1937年9月国民政府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党外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1)正面战场: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坚持片面抗战路线在正面战场组织了

①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太原会战(八路军取得了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平型关大捷)、

③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为国民党正面战场上取得的最大胜利)和武汉会战等大会战。

(2)敌后战场:

①中共1937年秋洛川会议上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②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③在全面抗战路线指导下,八路军(北方)、新四军(南方)深入敌后展开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

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根据地指挥中枢。

④1940年彭德怀指挥华北八路军取得了百团大战的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5、中共七大:

1945年,在胜利前夕,中共召开了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意义:

为争取抗战的最后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的准备。

6、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

(1)防御阶段:

1937.7——1938.10(南京国民政府组织了正面战场四大会战)

(2)相持阶段:

1938.10——1945.4(南京政府守住了大西南、大西北国土)

(3)反攻阶段:

1945.5——1945.8.15(国共两党配合苏、美、英盟军大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7、抗战胜利的原因:

(1)中国方面:

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

②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主要原因);

③中共努力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使抗战有了极大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2)日本方面:

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失道寡助;

(3)国际方面:

①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

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配合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8、抗战胜利的意义:

(1)中国人民取得了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4)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5)增强了中华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扩展:

抗日战争的特点:

(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

两个战场互相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国共两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倡导并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5)以弱胜强。

使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持久性明显,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背景:

①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③自然灾害严重;

④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和发动群众,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做准备。

2、过程:

①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②1851年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③1853年占领南京为国都,正式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④从1853年起,太平军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东征;到1856年,太平天国达到军事上鼎盛期。

⑤1856年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⑥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的最终失败;

3、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和治国方案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①内容:

A、土地分配:

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分配: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②评价:

A、革命性:

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空想性:

绝对的平均主义,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无法实现的空想性;

C、落后性:

建立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这与当时中国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向相违背,具有落后性,;

(2)《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

①目的:

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②内容:

A、政治上主张依法治国等;

B、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等;

C、文化教育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等。

③评价:

A、先进性:

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B、局限性:

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而且

C、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所以根本没有实行。

4、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1)主观:

①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②战略失误,偏师北伐;

(2)客观: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5、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压迫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2)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3)《资政新篇》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方案,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扩展:

太平天国运动“新”特点:

①肩负反侵略反封建的使命;(革命任务新)

②提出了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资政新篇》;(治国方略新)

③遭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失败原因新)

二、辛亥革命

1、背景:

(1)社会基础: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本质日益暴露;

(2)经济基础:

清政府推行“新政”,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4)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酝酿准备:

(1)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

(2)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创立;其政治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民族主义、B创立民国为民权主义、C平均地权为民生主义,简称为“三民主义”,核心是民权主义。

3、武昌起义:

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与同盟会保持联系,策划发动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4、辛亥革命的两大成果:

(1)成立中华民国: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他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②内容:

A、主权在民;B、国民自由权;C、选举与被选举权;D、三权分立;E、责任内阁。

③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④评价:

《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的一座丰碑。

5、辛亥革命的最终结果:

①清帝退位:

1912年2月;②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

6、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地位和性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2)政治上:

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经济上:

辛亥革命它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思想上: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社会生活上,社会生活习俗逐步西化;

(6)国际:

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扩展:

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同点:

①斗争目标:

推翻清政府;

②颁布了革命纲领:

前者《天朝田亩制度》,后者提出了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③斗争方式:

武装斗争,暴力革命;

④建立了政权:

在南京建立了新的革命政权;

⑤结果:

没有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易混淆问题: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①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②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③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①主观:

A、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B、纲领: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C、政党:

组织涣散,派系复杂;

D、不重视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也没有建立自己的武装;

E、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②客观:

A、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绞杀;

B、传统封建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C、袁世凯耍阴谋诡计;

D、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三、新民主革命

1、五四运动和中共的成立

1、五四运动(1919年)

(1)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①时间:

1919年5月4号

②口号(目的):

A、“外争主权,内惩国贼”;B、废除“二十一条”;C、还我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③两个阶段:

A、前期,中心:

北京主力:

学生

B、后期,中心:

上海主力:

工人

斗争方式:

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意义(影响、评价):

①性质:

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②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③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