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调研报告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67612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泠印社调研报告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西泠印社调研报告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西泠印社调研报告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西泠印社调研报告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西泠印社调研报告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泠印社调研报告书.docx

《西泠印社调研报告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泠印社调研报告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泠印社调研报告书.docx

西泠印社调研报告书

西泠印社调研报告

摘要

西泠印社是我的研究金石篆刻的学术团体,但其所在之处却是一座很有个性的园林。

西泠印社所在地形高低起伏,建筑与林木分布在山上山下。

本次综合实习,在西冷印社学习颇多。

本论文通过老师讲解,查询资料,主要对西泠印社的人文历史,空间布局,构景要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以文字,照片加分析图进行表达。

关键词:

西冷印社人文历史空间布局构景要素

一、西泠印社概况

①西泠印社顺着孤山原有的地势而建,是优秀的山体庭院。

巧妙地在高低起伏的各个空间层次上布置建筑、植物、山石、水体等园林构景元素。

②运用了拟对称与轴线偏移的手法。

布局轻松,灵活,优秀的山水园林。

③采用少有的金石文化为主题。

包含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湖山最佳处”之誉。

图1西泠0印社平面图

图2印社实景照图3山地园林图4轴线偏移图5金石篆刻

1、

区位分析

西泠印社坐落于省市西湖景区西湖区孤山路3l号,东经120度8分,北纬30度15分,东邻孤山,南至白堤,北邻后孤山路,西近西泠桥。

西泠印社依山就势地展开景观序列,组成山下、山中、山顶以与后山四大景区,总占地面积7088.86平方米,建筑面积1749.77平方米。

图6位分析图

2.历史沿革

先时期:

金石之风兴起

金石之风最早可追朔到先时期的碑文,之后晋时期又出现帖文。

到唐宋时期,金石学已成为时尚潮流,相继出现欧阳修、吕大临、明诚等杰出金石学家。

1904年:

金石鼎盛期

在的篆刻家王福庵、丁辅之、叶为铭、吴石潜等人结社于孤山南麓西泠桥畔,取名“西泠印社”。

当时清朝府与钱塘县均以官府批文登记备案。

1933年:

建设完成

印社的园林建设全部完毕,社环境幽雅,风景秀丽,楼台亭阁建筑精美,摩崖石刻星罗棋布,成为西湖园林的精华之处。

1983年:

省级重点

市政府拨款资金15万元,请著名古建筑专家对印社景点全面修整,并立省级重点文保单位石牌.

2006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石篆刻(西泠印社)"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七任社长

西泠印社”结社百年以来,共有七任社长。

“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吴昌硕先生是近代的金石书画大师。

图7印社旧照图8吴昌硕印章图9金石爱好者

二.西泠印社总体分析

1莲池2柏堂3竹阁4印廊

5印人书廊6六一泉7前山石坊

8石交亭9仰闲亭10山川雨露图书室

12印泉13潜泉14遁庵15环朴精庐16鉴亭17鸿雪径18阿弥陀佛经幢

19藓剔亭20丁敬像21汉三石老室

22西泠印社23四照阁24闲泉

25观乐楼26华严经塔27登石如像

28小龙泓洞29缶龛30提襟馆

31鹤庐32文泉

图10西泠印社鸟瞰图

图11西泠印社剖立面图

1.结构分析

拟对称:

位于中间位置的柏堂和华严经塔在体量和高度上都属于主体建筑,形成一条轴线。

其他建筑沿着轴线布置,不是绝对对称,又有一定的章法,形成拟对称布局。

轴线偏移:

入口并没有顺着主要轴线方向布置,而是在偏移轴线的一处布置,形成了一条转折的主折线,产生了轴线偏移。

拟对称与抽线偏移的手法采用,使得布局显得轻松,不严谨。

更加有山水意味。

图12结构分析图

2.流线分析

①可达性多样:

西泠印社道路众多,古朴而充满变化,通往一个景点的道路往往有多种选择,结束一个景点之后也可以选择不同的道路前往不同的空间。

②创造层次:

各景观层次间都是依靠道路来取得联系,且各个空间层次之间都有停留点,可以上下观望,互为借景。

③巧用小桥:

山顶利用桥这种景观元素引导游览路线,闲泉边的“锦带桥”,是我国最短桥梁。

虽然一步即过,却是游览路线上不可或缺的构筑物,还起到了划分水面空间、丰富园中水景的作用。

图13流线分析图

3、空间序列分析

全园顺着山势展开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空间格局也呈现出开敞—郁闭—开敞—郁闭的节奏变化。

图14空间序列分析图

(1)起段

①组成:

起段主要包括山脚下的栢堂庭院,由栢堂、竹阁、两边庑廊和外墙围合而成的小庭院。

②障景的应用:

栢堂位于西泠印社的中轴线上,是全园入口第一道屏障,起着障景的作用。

防止纵向景观的一览无遗,人们只能看到繁茂树木中露出的建筑一角,把握了人们探幽的游览心理,增添了游览的趣味。

③总结:

起段是全园的起始,四周由建筑和廊围合,总体来说属于向型布局,空间较为封闭,体现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整个空间序列拉开序幕。

(2)承段

①组成:

承段从栢堂北侧的登山小道开始,包括山川雨露图书室、仰贤亭、宝印山房等建筑,由鸿雪径过渡到凉堂,直至山顶庭院结束。

②竖向设计:

承段是山体的主要部分,竖向的变化最为剧烈,空间处理精妙。

山势陡峭,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而斜向上延伸的鸿雪径使空间序列得以延续。

③总结:

承段山势陡峭,古木浓荫,空间仍然比较郁闭,空间转承也更为复杂,是连接起段和转段的关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转段

①组成:

转段是全园精华所在——山顶庭园。

整个山顶庭院以水面为中心,沿南北中轴线分别为文泉和闲泉。

水池后面的岩石上筑高台,其上建有华严经塔,是全园的标志性景观。

②空间布局:

山顶庭园以外向布局为主,局部辅以向型的小空间,空间较为开敞,之前上山过程中的封闭感在这里得以释放,有豁然开朗之感。

③总结:

山顶庭院在自然地形基础上,加以精妙的人工雕琢,有山石泉池、花木掩映,又有亭台楼塔、岩壑洞府,还有金石和雕像作点缀,这一切元素在山地空间徐徐展开,竖向上有上升,也有下沉,错落有致,空间处理富于变化。

(4)合段

①组成:

合段主要是从山顶庭园开始的下山路段,在山顶庭园的东北、东南、西北都设有下山的道路,分别通向全园的北、南、西3个出口。

②总结:

合段构成空间序列的延伸,空间再度收闭,既是这个序列的结束,又是新的序列的开始。

图15栢堂庭院平面图(起段)图16山顶庭院平面图(转段)

图17印社鸟瞰图18栢堂庭院图19登山小道实景照图20山顶庭院实景照

4、视线分析

三、构景要素分析

1、植物造景分析

(1)植物分布

西泠印社就山而建,山古木众多,枝叶苍劲,郁郁葱葱。

“西泠八家”在吸取汉印精华的基础上,创立了雄健古朴的浙派风格,并一直影响着金石印坛,而这种风格也切实体现在了西泠印社的园林植物上。

西泠印社孤山社址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东夏季风交替显著,日照较多,空气湿润。

图21植物分布图

(2)植物名录

园植物以古朴苍健为美,偶尔点缀观花植物。

骨干树种(常绿)

骨干树种(落叶)

主要观花植物

香樟、桂花、女贞、构骨、竹、松柏

鸡爪槭、朴树、玉兰、麻栎

杜鹃、山茶、梅花、玉兰

表1主要植物名录表

(3)总结与建议

①总体来看,春季观花效果还是不错的。

.秋季的色叶效果也很赏心悦目。

②由于历史悠久,很多植物配置与当时设计的效果已有较大的出入,一些大树枝叶参天,使得空间过于郁闭。

③一些古树也慢慢走向死亡,景观空间出现缺口,缺乏维护与管理。

图22春季实景照图23夏季实景照图24空间封闭图25古树死亡

 

2、水体分析

“湖上有山,山上有泉冶即是孤山的一大景观特点。

虽然水体仅占全园面积的少许,但在整体设计上,淡绿透明的水色却构成了园林景观的天然底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图26印社水体分布图

水体布局分析:

①散点布置、串联整体。

从西泠印社的整体布局来看,印社的5处水体,虽然每处水体独立存在,但却依次分布在山麓、山腰、山顶三层庭院,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串联成一条水景序列,构成连续的整体。

②点线交融、相映成趣。

5处水体依次与道路相互交融,线形道路将五处泉池串联为一体。

同时,水体又结合每段道路营造不同的景观辅助效果,避免了整个道路景观的单调与乏味。

图27印社水体布局图③空间多变、错落有致

从莲池到潜泉,在空间序列上表现为:

小院落水景半开敞空间—转折小水景闭合空间—中心水景较开敞空间—地势多变半开敞水景空间。

水体作为空间的点睛之笔,营造了空间多变、错落有致之感。

图28印社水景平面图

名称

形态

面积

位置

实景照

莲池

 

55

南门入口,柏堂

正前

印泉

 

8

山川雨露图书室

后,鸿雪径始端

文泉

 

114

西泠印社山巅

闲泉

 

64

玛瑙坡,小龙泓

洞南

潜泉

 

38

遁庵后峭壁下,

环朴精庐后

表2西泠印社水体信息统计表

3、建筑分析

(1)建筑总体分析

西泠印社中的建筑共有十余处,虽然建筑体量都不大,但是独具特色。

特点:

①拟对称布局

建筑巧借自然之势,采用拟对称布局,因势构筑,灵活组合。

②屋顶造型丰富

建筑参差有致地融于自然山林之中,因此屋顶造型丰富别致,咫尺之隔的馆阁相望而不相通。

图29印社建筑分布图③功能为先

既要满足人们休憩、会客、起居等活动的实用功能,又需要符合观景、甚至点缀景观的艺术功能。

比如柏堂现在辟为社史阵列之用,印人印廊和印人书廊的墙面上也布置名家印蜕和书法作品以作展示。

建筑类型

建筑名称

建筑功能

亭台

石交亭,仰贤亭,藓剔亭,六一亭,鉴亭

点景,观景,休憩

游廊

印人印廊,印人书廊,鸿雪径

点景,观景,交通

楼阁

观乐楼,四照阁,竹阁,提襟馆,僧庐

远眺,会客,起居

厅堂

柏堂,凉堂,还朴精庐,山川雨露图书室,宝印山房

观景,会客,起居

其他

华严经塔,汉三老石室

点景

表3西泠印社建筑统计表

(2)特色建筑——柏堂分析

柏堂

历史文化:

主体建筑柏堂为南朝古迹,清光绪二年重建,因堂前两棵古柏得名,古朴壮观,清雅宜人。

形态特征:

柏堂是院体量最大位于中轴处的主体建筑。

屋顶采用歇山的形式,整个建筑文雅,大气。

功能:

是位于入口附近的厅堂,主要用于接待客人和作为活动场所。

图30柏堂平面图图31柏堂南立面图图32柏堂东立面图

图33柏堂实景照

4、园林小品分析

西泠印社是少有的以金石篆刻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林,所以院小品为了契合此主题,大多以石质呈现,且上面配有篆刻。

石坊

石刻

石雕

石凳

石坊

石刻

石雕

石凳

 

表4小品类型表

四、西泠印社营造手法总结

1、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西泠印社作为山水园林,在空间营造、建筑营建、地形利用、植物造景、理水等方面,皆本着“师法自然”的准则。

无论是整体山势的把握,还是像柏堂等局部小庭园的塑造,都充分体现了“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造园理想。

2、对地形的尊重与利用

西泠印社本身尊重地形,依据孤山的山势进行空间布局,而在局部的景观营造上对地形加以利用和改造。

具体来看,无论是空间布局、道路设置、景观营造,还是借景手法的运用等都巧妙地利用了原有的地形,与地形紧密结合,形成山地庭园鲜明的景观特色。

体现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手法。

3、空间布局灵活巧妙

采用了拟对称与抽线偏移的手法,使得布局显得轻松,灵活,不严谨。

拟对称:

位于中间位置的柏堂和华严经塔作为主体建筑,形成一条轴线。

其他建筑沿着轴线布置,不是绝对对称,又有一定的章法,形成拟对称布局。

轴线偏移:

入口并没有顺着主要轴线方向布置,而是在偏移轴线的一处布置,形成了一条转折的主折线,产生了轴线偏移。

4、空间序列充满节奏与韵律

全园顺着山势展开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空间格局也呈现出开敞.郁闭.开敞.郁闭的节奏变化,还通过亭廊、花架等构筑物,以与植物的围合营造出半开敞半封闭的灰空间。

结合障景、对景、借景、漏景等手法创造出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曲折多变的园林空间。

5、金石文化与园林景观的融合

作为浙派金石书画家建立的“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文人团体,西泠印社的历史奠定了文人园林的属性。

园大量采用金石和雕像作点缀,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体现了作为文人园林的文化涵,才能形成咫尺山林,意韵无穷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