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7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6260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7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7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7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7篇.docx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7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7篇.docx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7篇

Theheartisendless,andgoodisthemostvaluabletreasure.勤学乐施 积极进取(页眉可删)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7篇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篇1

  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学背景、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说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分式概念、掌握分式有意义,值为0的条件。

因为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整式及因式分解的基础上,又一代数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小学所学分数的延伸和扩展,而学好本节课,为今后继续学习分式、函数、方程等知识作好铺垫,特别是对“分式有无意义的讨论”为以后学习反比例函数作了铺垫。

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整体设计,关系到学生发展的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预设教学目标时,我力求准确。

依据新课程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3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经历用分式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的过程,从而了解分式概念,学会判别分式何时有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代数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分式概念的自我建构过程及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并获得代数学习的一些常用方法:

类比转化、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等。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和创造,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分式概念是《分式》这一章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因此我把理解分式的概念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又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这样的障碍:

不善于概括数学材料、缺乏对字母及其他数学符号用于运算的能力,所以判定分式有意义、分式的值为0时的条件,自然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而部分学生容易忽视分式的分母值不能为0这个条件,因此我认为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是通过类比分数的意义,加强对分式分母值不能为0的理解。

  一、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由于我校八年级学生,基础比较扎实,学习能力较强。

通过小学分数的学习,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分数的相关知识。

学生可能会用学习分数的思维去认识、理解分式。

但是分式的分母不再是具体的数,而是抽象的含字母的整式,会随着字母的取值的变化而变化。

为了帮助学生确实掌握所学内容,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设置了巩固性练习,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将作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及变式处理.

  2.教学方法:

  针对本班学生情况,为了适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规律,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引导——发现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维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全面地掌握分式的意义,体会到数学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对学习数学充满信心。

为了提高课堂效果,适当的辅以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3.学法指导

  观察、概括、总结、归纳、类比、联想是学法指导的重点。

  在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

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在活动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体会用类比的方法,扩展知识的过程,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归纳,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学习知识,从而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多媒体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考虑到如何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坚持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设计原则,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为以下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为了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掌握和运用数学,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一道有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捐款的事例,并设置了6个问题。

从学生熟悉的整式及其运算入手,引导学生从旧知中去发现分式,找到新知的“生长点”和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更好地进行分式概念的建构活动。

落实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的发现,在第二个环节“类比联想形成概念”

  我将采用“议一议”的方式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新式子的特征,类比分数,合理联想。

从而使学生水到渠成地概括出分式的概念及一般表示形式。

  第三环节“指导运用巩固概念”

  通过小组内互举例子,互说判定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强化分式概念,并及时纠正学生可能因分数负迁移所造成的认知障碍,注意辨析与的本质区别和不是分式的问题,指出判断一个代数式是不是分式,不是决定于这个式子里是否含分数线,关键要看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

最后指出“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同时还让学生明白:

分数线具有

(1)表示括号;

(2)表示除号双重意义。

  到此学生对分式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并不完整。

接下来如何识别分式有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探究学习的好素材。

课本中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直接给出的,而我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忽视这个条件或是对分母整体不为零认识模糊,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

  我在第四环节“循序渐进再探新知”

  创设了以下活动供学生自主探究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首先是组织学生独立填写表格:

  表格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分式中的字母赋值,将“代数化”了的分式还原为他们熟悉的分数。

通过填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现将会有差异,此时正是倾听与交流的好时机,通过互相说服和推广,他们最终会达成共识:

分式的值与字母取值有关,分式并不都有意义。

继而引导学生通过再次类比分数,将陌生问题向熟悉问题转化,自主得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建立完整的分式概念,同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我抓住这一契机,给出:

  

(2)、概括分式在什么条件下有意义(对一般表达式里的分母B作出取值限定:

B不能等于零)为了能让学生对刚获得的新知识进行最基本的应用,在这一环节我安排了例题1是一个有关分式求值及判别分式何时有意义的问题,比较简单,可以由学生在自主完成的基础上同桌交流,然后师生评述,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学有困难的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学习目标,获得成功感。

  我又顺水推舟,再给出以下分式,让学生讨论,(实践练习1):

当x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你知道吗?

(采用组内合作然后组间抢答的形式。

(1)、

(2)、(3)、接下来,我又乘胜追击,问学生:

(变式练习):

那么以上各分式,当取什么值时,分式无意义?

  几个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消化知识。

  (五)、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在掌握了如何求当未知数取什么值时,分式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以后,我将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对学生来讲思维又将象每个跳动的音符一样活跃起来了。

我问学生:

例2:

同样的,以上各分式,当取什么值时,分式的值为零?

  由于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在本质方面还是肤浅的,很多学生可能只考虑满足分子为零即可,所以我给学生几分钟的讨论时间,这时就有考虑问题较周到的学生通过

(2)(3)两个题发现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找出了症结。

这样我就能及时的对症下药,指出“分式的值为零必须在分式有意义的前提下进行的。

因此,分式的值为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分子的值为零;

(2)、同时分母的值不等于零。

从而进一步改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为了使这堂课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顺利地纳入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所以在接下来的第(六)环节“巩固深化分层作业”里,我将引导学生反思:

我们是如何得到分式概念的?

分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有联系?

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一步揭示了分式意义的本质?

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你的收获有哪些?

最后教师整理学生的发言,归纳小结:

  A、分式是两个整式相除的商,分数线可以理解为除号,并含有括号的作用.

  B、分式的分子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有字母,但分母必须含有字母.

  C、分式分母的值不能为0,否则分式无意义.

  D、分式的值要为0,需满足的条件是:

分子的值等于0且分母值不为0

  E、有理数的分类(有理数包括整式和分式)。

  

(2)、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

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其中有一题自编涉及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的题型。

这样设计对学生是个挑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兴趣,通过这样的逆向思维,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三、教学设计说明

  回顾整节课的设计,我主要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于教材处理:

认真处理教材,目的只有一个——为我的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类比;联想已有知识经验;分析新的问题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2、通过分式概念、分式有意义的条件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发现事物特征、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引发自行学习的内在动机。

  3、在学生学习了分式的概念后,通过一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题组(例题及变式训练),逐题递进,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学生“互举例子、组内合作、组间抢答等多种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4、问题设计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5、小结部分通过师生共同反思,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旧知识建立逻辑性的稳固联系,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6、通过创设开放性问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分层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作业有所收获。

  

(二)、关于教与学方法的选择:

我在设计中始终关注:

如何精心组织,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探索、交流与创新,因此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

  

(1)、应用数、式通性的思想,类比分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协作,完成对分式概念及意义的自主建构,突出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养成;

  

(2)、加强应用性,通过再探新知、变式延伸两个环节,发展数学应用意识,突出分式的模型思想。

  (三)、关于评价:

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希望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认可,要多表扬,多肯定来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我在活动中注重运用态势、语言对学生进行即兴评价,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本节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学生,挖掘学生潜力,让他们展开联想的思维,培养其能力为主旨而发展的。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篇2

  1、初二数学上册角的平分线的性质_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七年级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前面刚学完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内容包括角平分线的作法、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初步应用。

作角的平分线是基本作图,角平分线的性质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2、初二数学上册角的平分线的性质_学生分析

  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定为:

掌握角平分线的画法及会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题,同时为下节判定定理的学习打好基础。

  3、初二数学上册角的平分线的性质_教学环境分析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方便地创设、改变和探索某种数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思考和操作活动,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和发现数学规律。

  4、初二数学上册角的平分线的性质_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掌握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

教学难点是:

1、对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中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的正确理解;2、对于性质定理的运用。

  教学难点突破方法:

(1)利用多媒体动态显示角平分线性质的本质内容,在学生脑海中加深印象,从而对性质定理正确使用;

(2)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选择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3)通过多媒体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进行学习。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篇3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十七章第一节“反比例函数”。

我将从如下步骤进行。

  一、说教材

  1.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节课,是继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之后,二次函数之前的又一类型函数,本节课主要通过丰富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从中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因此本节课重点是理解和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有:

类比,转化,建模。

  2.学情分析:

对八年级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已经对函数,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以及应用有所掌握,但他们面对新的一次函数时,还可能存在一些思维障碍,如学生不能准确地找出变量之间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如何从事例中领悟和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和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人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分析,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为:

  1.从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说教法

  本节课从知识结构呈现的角度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建立了“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知识→应用知识”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清晰地再现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于是,从教学内容的性质出发,我设计了如下的课堂结构:

创设出电流、行程等情境问题让学生发现新知,把上述问题进行类比,导出概念,获得新知,最后总结评价、内化新知。

  四、说学法

  我认为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函数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类比、转化、直观形象的观察与演示,亲身经历函数模型的转化过程,为学生攻克难点创造条件,同时考虑到本课的重点是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教学,也考虑到概念教学要从大量实际出发,通过事例帮助完成定义。

因此,我采用了“问题式探究法”的教法,利用多媒体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并随着问题的深入而跳跃。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首先提出问题

  问题1:

小明同学用50元钱买学习用品,单价y(元)与数量x(件)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在课开头,我认为以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引入,目的是让学生在很快的时间里说出显而易见的答案,便于增强学生学好本课的自信心,使他们能愉快地进行新知的学习。

  问题2:

我们知道,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V,

  

(1)你能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吗?

  

(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R/Ω20406080100

  I/A

  当R越来越大时,I怎样变化?

当R越来越小呢?

  (3)变量I是R的函数吗?

为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因为数学________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问题2是一个与物理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样设计便于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相联系,增加学科的相通性,另外通过本题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问题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同桌交流,最后小组讨论并汇报,此问题中的

(1)

(2)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但对于问题(3),老师要给适当的指导。

  问题2的深化:

舞台灯光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阳光灿烂的晴日变成浓云密布的阴天,或由黑夜变成白昼,这样的效果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学生可以根据问题2以及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又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问题3:

京沪高速公路全长约为1262km,汽车沿京沪高速公路从上海驶往北京,汽车行完全程所需时间t(h)与行驶的平均速度v(km/h)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变量t是v的函数吗?

为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问题3是一个行程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讨论,最后列出正确的函数关系式,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为形成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打基础。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1.出示问题

  想一想,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这个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补充、完善的过程,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他们的新发现,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这期间教师就是他们的合作者、引路人,边听、边问、边指导,初步形成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启发学生建构新知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自变量不能为0!

  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

y=k/x(k为常数,k≠0)

  反比例函数的变式形式:

k=yx,x=k/y(k为常数,k≠0)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这种从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相同的数学模型,再进行抽象得出概念的过程,并非教师所强加,而是学生通过自己分析走向概念,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在活动中得以提升,体现类比、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把本节课推向高潮。

  (三)反馈练习,应用新知

  根据学生认知的差异性,我设计了基础过关和拓展训练两类练习题。

  1.基础过关

  

(1)下列函数的表达式中,x表示自变量,那么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每一个反比例函数相应的k的值是多少?

  ①y=x/5②y=6x-1③y=-3x-2④xy=2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此题较简单,以口答的形式进行,设计的目的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并告诫学生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反比例函数不能单从形式上判断,一定要严谨认真,同时也完成了随堂练习1。

  

(2)做一做

  ①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是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

是反比例函数吗?

为什么?

  ②某村有耕地346.2公顷,人口数量n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m(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的函数吗?

是反比例函数吗?

为什么?

  ③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和y的一些值:

  a.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b.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下表。

  表略。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通过三个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2.能力拓展

  

(1)你能举个反比例函数的实例吗?

与同学进行交流。

  

(2)y=5xm是反比例函数,求m的值。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

  问题

(1)是一个开放性的题,既解决了随堂练习2,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问题

(2)能助于学生抓住关键点,澄清易错点(反比例函数中k≠0),并且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四)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问题?

与同伴进行讨论。

  (如:

你学到了什么?

懂得了什么?

你发现了什么?

还有什么困惑?

应注意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通过问题式的小结,让学生再次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五)推荐作业,分层落实

  必做题:

课本第134页习题1、2题。

  选做题:

已知y与2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1,求:

  

(1)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当x=4时,y的值。

  (3)当y=4时,x的值。

  【设计意图及教法说明】作业以推荐的形式进行,必做题体现了对新课标下“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要的数学”的落实,选做题体现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篇4

  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一次函数》,现在给大家说一说当初我是如何跟学生一起学习这节内容的,希望各位多加指导!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做一详细介绍:

  一、说教材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章第2节第2课时,就是课本115到116页的内容。

在许多方面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着紧密联系,是__中的重点。

本节课安排在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一次函数的概念之后。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和一次函数的性质。

它既是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拓展,又是今后继续学习“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的基础,在__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还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很好素材。

作为一种数学模型,一次函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直线y=kx+b与y=kx之间的位置关系;

  2、会利用两个合适的点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3、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

  数学思考:

  1、通过研究图象,经历知识的归纳、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

  2、通过一次函数的图象总结函数的性质,体验数形结合法的应用,培养推理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画函数图象并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函数图象的简洁美;

  2、在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

由一次函数的图象归纳得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对性质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依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教最大限度的服务与学。

因此我选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自学体验法——利用学生描点作图经历体验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一步归纳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