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全真综合卷183第三单元语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63875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一全真综合卷183第三单元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必修一全真综合卷183第三单元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必修一全真综合卷183第三单元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必修一全真综合卷183第三单元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必修一全真综合卷183第三单元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一全真综合卷183第三单元语文.docx

《人教版必修一全真综合卷183第三单元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一全真综合卷183第三单元语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一全真综合卷183第三单元语文.docx

人教版必修一全真综合卷183第三单元语文

(人教版)必修一全真综合卷183;第三单元

  【基础巩固】(20道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2分)

A.桀骜(ào)租赁(lìn)喋血(dié)长歌当哭(dàng)

B.繁冗(rǒng)鳏夫(guān)浸渍(zì)殒身不恤(yǔn)

C.屠戮(lù)作揖(yī)解剖(pōu)迥乎不同(jiǒng)

D.创伤(chuàng)噩耗(è)叱咤(zhà)博闻强记(zh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罗网酣畅宫阙黯然神伤绿草如荫

B.洗涤踌躇屏息生杀予夺熙熙攘攘

C.尸骸攒射和蔼旁征博引直接了当

D.戊戌莅临草履百折不挠干炼坚决

3.下列各句空缺处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2分)

①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②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前往的。

③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至于泣下。

④真的猛士,将更而前行。

A.欣然奋然毅然黯然

B.毅然奋然欣然黯然

C.毅然欣然黯然奋然

D.欣然毅然黯然奋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分)

A.广有羽翼的老鹰在山林中迅捷地飞翔,寻觅猎物。

B.金岳霖先生晚年深居简出,却在毛泽东主席的号召下,坐着三轮车逛王府井。

C.网络信息无孔不入,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的水平。

D.现在社会上假货泛滥,从假烟、假酒,到假医生、假警察,应有尽有,让人防不胜防。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2分)

A.金先生终身未娶,长期独身,但对工作、对学问都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而且为人天真得像一个孩子。

B.我到了太湖,在江南,我才理解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两句的好处。

C.作家见闻的真切、感受的深刻,使其行文“不事铺张,不事雕绘,意随景到,笔借目传”(张岱《跋寓山注二则》),自有一种淳朴之美。

D.有些古代“特有”的语序,像“吾谁欺”,“不我知”,“夜以继日”,现代不用了。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在张大爷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后,感到体力和思维都大不如以前了。

B.张老师说:

“李虎对张林的批评是有充分准备的,我相信他们会处理好这件事。

C.“低保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爱,但如何把关爱落到实处,却远不是划几条标准那么简单。

D.他今天特别高兴,和自己同窗三年的初中同学见了面,大家畅所欲言,聊了很长时间。

7.把下列打乱次序的句群,按逻辑调整语序。

(2分)

①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

②批他,斗他。

③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

④后来他回来了。

⑤是个反革命。

⑥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

8.根据上下文,按原文默写填空。

(2分)

(1)真的猛士,。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二)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9.

(1)第一段中“这样的世上”是什么样的世界?

(2分)

(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的原因是什么?

(2分)

(1)

(2)

10.第二段中,作者写“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时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

“大量的木材”与“一小块”分别比喻什么?

(2分)

“大量的木材”比喻

“一小块”比喻

11.作者引用陶潜《挽歌》一诗的用意是什么?

(3分)

12.通读这两段文字,可知鲁迅对刘和珍等人的请愿活动的态度。

这两段文字透射出作者写此文的用意是什么?

(3分)

(1)对请愿的态度是

(2)作者写此文的用意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

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沉重的包袱。

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

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

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

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

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

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扇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

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

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

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

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

……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

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

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

这绝不是容易的事。

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

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

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13.文中作者反复使用“解剖”一词,并称“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是什么意思?

(2分)

14.作者对文革结束后自己院子的描写,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一个词明确地表明了自己对院子变化的感受?

(2分)

15.“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

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

”作者说“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是基于什么理由?

“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表白了作者什么决心和态度?

(4分)

16.结合这段文字,说一下作者的心态是怎样的。

(3分)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17-20题。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17.第一段中说“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这说明梁启超的演讲有什么特点?

(2分)

18.第二段文字中,作者用了“表演”一词,联系课文,谈一下你对该词的理解。

(2分)

19.梁实秋的散文主张“简单”,请结合文章分析他的“简单”美在文章中的体现。

(3分)

20.第三段中说: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这段话对你的写作与口语表达有什么启示?

请结合实际分析。

(3分)

【创新拓展】(20道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

A.希冀(jì)靓(jìng)妆暴戾恣睢(suī)怅望低徊(huí)

B.熨(yù)帖攒(zuán)射舐(tián)犊情深安土重(zhòng)迁

C.喷(fèn)薄搀(chān)扶诘(jí)屈聱牙岿(guī)然不动

D.魅(mèi)惑黏(zhān)液色厉内荏(r?

n)心宽体胖(pá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浏览妥贴张慌失措九折臂而成医

B.通谍翔实迭宕起伏不敢越雷池一步

C.厮杀弛缓蜂拥而入业精于勤,荒于嬉

D.详和鲠直两全齐美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①全球石油价格不断攀升,中国作为全球能源大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是必要的。

②王芳学习基础较差,情绪一直低落,听了身残志坚的李刚的报告后,受到很大鼓舞,她决心学习,积极上进。

③听王教授那富有哲理的讲话时,同学们往往先是一愣,接着猛然,不约而同地欢笑起来。

A.消费发奋醒悟B.消费发愤醒悟

C.耗费发奋省悟D.耗费发愤省悟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分)

A.医学博士王祥学识渊博,他不仅在免疫学领域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营养学等方面也有诸多独到的见解,真可谓金玉满堂。

B.生活中的人都不是孤立的,都和整个社会休戚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为社会的发展作贡献。

C.现在这样乱糟糟地没有一个标准,南北口音不同,一个译者译成一个模样,随心所欲,教读者莫衷一是。

D.李军原来的学习基础虽然不好,但他凭着一股打破沙锅璺(wèn)到底的精神,刻苦钻研,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在,他的学习成绩在年级已名列前茅。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2分)

A.长寿长乐补酒有增强免疫力、抗老防癌之奇功,能调控血压、改善血凝状况,对治疗腰腿痛、神经衰弱及不育症均有显著疗效。

B.传染病要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染的人群,否则,就无法传播流行。

C.在震动全国的“三家村”大冤案中,惨遭迫害的邓拓、吴晗、廖沫沙三人写作的《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将同广大读者重新见面了。

D.在海边他写浪花,写礁石;在山顶他写青松,写老藤;在田野他写春花,写秋月:

真可谓“远山近水皆有情”。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神舟”五号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对飞船发射、飞行、返回每个阶段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做了精心设计,准备了应对预案。

B.建设中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网,能够明显改善对热带气旋或台风登陆位置及强度预报的准确性,尤其对中小尺度的灾害性天气能进行有效监测。

C.通过模拟一氧化氮在人脑中信号传递机制,可以改进机器人“大脑”的设计,从而使机器人变得更加“聪明”。

D.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国煤炭出口,同时也将对国内正在实施的煤炭走出市场的战略举措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7-8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2分)

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3分)

7.“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

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8.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9.调整下面七句话的语序,使它们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只填序号)(2分)

①它是生命的源泉、阳光②失去了希望,生命就会枯萎

③黄金象征着财富④人一切都可以没有

⑤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⑥惟独不能失去希望

⑦但却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旨。

(不超过20字,2分)

梦想再美,仅仅从属于个人,它是满足自我的一己追求,精致细小地囿于狭窄的内心天地里。

理想却是一种责任,一种事业,一种以献身精神为动力的人类的共同追求。

尽管在理想的追求中也要遭到困扰和阻挠,我却喜欢它壮阔的气势,集体的荣誉感,强有力的有血有肉的硬碰硬的奋争。

无论它成功或失败,都富有同样的人生价值。

成年人未必没有梦想,但只有把梦想转化为理想,才能获得人生意义上的升华。

答:

□□□□□□□□□□□□□□□□□□□□□□

11.按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4分)

(1)根据语意仿写。

要求比喻恰当,句式相近。

我向往一种生活状态,叫做——安详,安详就像夕阳下散步的老人,任云卷云舒;我也憧憬另一种生活状态,叫做,,。

(2)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

上联:

学问藏今古下联是。

12.同窗学友常用赠言表达彼此的情感。

请你根据下列不同“情境”各写一条赠言。

(8分)

要求:

表达要含蓄;每条不超过30个字;不得出现校名、人名。

(1)给在你困难时曾经给你真诚帮助的同学。

(2)给曾被你无意伤害而你一直心怀歉疚的同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6题。

老歌

洁尘

⑴约翰·丹佛飞机失事丧生的消息登在初秋报纸的国际版上,短短的一条。

那几天我经过好几家唱片行,里面都飘出丹佛的歌声。

我站在门外裹着市声细细地听上一会儿,心情萧索难言。

⑵渐渐地,总会有一些对我们有过意义的人,从我们身边悄悄地走开。

丹佛也走了。

多少年没有人听老丹佛了?

如今人一走便大街小巷地传唱起来。

这样的情景在邓丽君过世的时候也有。

当代人对一个时代人物的纪念显得如此薄情而又如此深情。

对于我来说,丹佛是重要的,他的歌声像一双温暖粗糙的大手抚慰了我十几年——“西弗吉尼亚啊,乡村路啊,我的妈妈……”阳光、蓝天、白云,一个乐观单纯的美国佬甩着叭哒叭哒的大脚板兴冲冲地往家赶。

丹佛歌声中的这一形象猛不丁撞一满怀似地击中了全世界人民的乡情。

他感动的是整整一代人。

当他来到八十年代初的中国时,迎接他的恰是我们这批亟需快乐和伤感的少男少女,我们在阳光里眯缝着眼睛一起摇头晃脑没心没肺地哼唱着,“Countryroad,takemehome……”

⑶这一切在今天看来,便有了它不同寻常的意义。

⑷我曾发誓要刻骨铭心地记住许多事情,如今,这些记忆和昨天的晚霞一起消逝净尽。

但是,单纯的丹佛还是留了下来。

在一溜烟似地听过席琳·狄翁、玛丽亚·凯利、迈克尔·波顿等当今巨星之后,我还是仅为丹佛感动。

九十年代的人越来越会装模作样。

看到波顿的音乐录影,他在群山峡谷间作激情豪放状,虽说是一样的阳光、大海、水洗似的天空,但常常有一种滑稽的感觉。

当代歌星几皮箱的行头几卡车的音响灯光设备,却是不敌丹佛的那一把吉它。

⑸我酷爱的歌手,一个是丹佛,一个是卡蓬特,如今都是故去了的。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称卡蓬特拥有一把让人听着听着就热泪盈眶的暗嗓——泪水来自心底的应和,而不是被煽动的结果。

这是卡蓬特的高妙处。

她的歌我也听了十几年,倘若她没有那种真诚且稳重的品质,我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耐心和痴情。

与丹佛一样,卡蓬特是那种其貌不扬的歌手,你闭着眼睛听得心醉神迷,睁眼一看,他们竟带着一种拘束的表情,在唱片封套或电视屏幕上涩涩地笑。

看看他们,再想想当下艺人熟练且轻浮的笑容,你会觉得前辈们的青春是有趣的,温暖的。

我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常常翻出这些前辈的音乐录影,看他们穿着过时的大喇叭裤,一脸灿烂的笑容,唱着经典的老歌。

在暗处的我,总会被抚慰得十分熨帖。

⑹曾经想,我要是老了,在做一个慈祥的祖母的同时,能听听这些老歌,真是一幅美满的晚境。

那时,再定神一想,有那么一位和我一起老过来的歌手,在某个地方也安详地老着,那也就可以算得上完美了。

我的父亲已经老了,他常常很安详地坐在沙发上边抽烟边听邓丽君。

每次到《海韵》这首歌时,他就要站起来把唱机的音量开得大一些。

“女郎,你为什么独自在大海边徘徊?

……”徐志摩的原词就是这样的煽情。

邓丽君离世的时候,我回家告诉父亲,他说:

“哎,可惜了,也是正常的。

”父亲平时话极少,这次也是,但却让我把“可惜”和“正常”两个词琢磨了好久。

⑺是的,总是在老歌里,我才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脆弱和温情。

流金岁月,配上简单的老歌,也便配上了真实的悲欢。

让我们将自己镶入其间,细数时光,触摸心灵,感悟生命吧。

(选自《私人版本》,有改动)

1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2分)

A.用唱过的歌曲来纪念逝去的歌手,人们是深情的;而在一些歌手生前却长时间将其淡忘,人们又是薄情的:

作者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些伤感的情绪。

B.第二段中提到了著名歌手邓丽君,也营造了“阳光、蓝天、白云”的歌曲意境,均与后文的内容相照应,使文章的写作思路自然、流畅,清晰可辨。

C.文中父亲所说的“可惜”与“正常”两个词,前者是对心爱的歌手离世的惋惜,后者是对人之生死的看破。

这种积极与消极并存的情绪是作者不完全认同的。

D.本文多次采用对比手法,对老歌、老歌手形成再认识,抒写了它们带给自己的温暖与感动,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当下流行文化的某些不满,见解不俗。

E.本文作者怀着崇敬之情回首往事,集中地表现了以约翰·丹佛为代表的经典歌手激起了几代人的思乡之情,使人们感悟生命本源、重寻回乡之路的主题思想。

14.结合文意,解释第4段画线句子“当代歌星几皮箱的行头几卡车的音响灯光设备,却是不敌丹佛的那一把吉它”的含义。

(2分)

15.第6段加点的两个词“美满”、“完美”在使用上能否互换?

为什么?

(2分)

16.在作者今天看来,“老歌”对自己有着怎样的意义?

请结合文意作一简要概括。

(不超过60字)(3分)

阅读下面的小小说,完成17-20题。

呼唤

赵杉

“哎呀呀,顺儿,慢点儿吃,慢点儿吃,有哩一一有哩—还给你留着一顿哩。

嘻,没正形儿!

吃完再撒娇,好么……”

东院胖大妈柔声慢语地唠叨着,正在同她家的顺儿吃晚饭。

我点燃一支烟,坐下来,静静地听着、听着。

连自己也不清楚,这是啥时养成的习惯。

其实,一年前,不正是图清静,才换到这院来的么?

偏巧,守着个胖大妈的后窗户,她家除了她和顺儿,似乎再没有别人。

也许是孤身守子,一早一晚,总是听她跟顺儿唠叨个没完。

然而奇怪的是,那唠叨声非但不令我心烦,反倒引来一串串暖暖的梦一一唠叨声中,我时时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梦见了自己的母亲。

妻子呢,也受到感染,更加溺爱我们的明明。

说她几句,还满不服气:

“这算什么,跟胖大妈比,差远哩,你听—”喔,是胖大妈又在唠叨:

“……好顺儿,才一天没零嘴儿吃就不饶人哩?

噢—噢,忍两天吧,过几天才到领退休费的日子哩!

”我苦笑了。

明明怎么能跟顺儿比?

唠叨声中,从来没听见那孩子言语,一准儿有什么残疾。

“……嘿—别添乱哩,淘你的气去吧!

嘻嘻,瞧咱顺儿,多懂事!

想帮我干活儿哩。

”唠叨声中,我无声地笑着,会心地听着,一股暖意潜入心头……

“顺儿,顺儿—回来!

野哪儿去哩?

”忽然,胡同里传来胖大妈焦急的召唤声,“快回来吧—顺儿!

嘿哟哟,可把我急死哩!

”我坐不住了。

左邻右舍的住着,有事能看着不管么?

外面,风吼得正猛,撞见才由街上回来的王大爷,我赶紧问:

“胖大妈的孩子到现在还没进家,正找哩!

您没见着么?

“她不是在找孩子,是在找她养的那只猫。

回去吧!

”王大爷拦住我,淡淡地说。

“猫?

”我愣住了,惊讶地睁大眼睛,“猫怎么叫那名字?

原来她没有孩子?

“有!

‘顺儿’是她儿子的小名,有又等于没有!

娶了媳妇忘了娘,四年没见影儿哩!

我猛地抬起头,循声望去。

远处,又传来胖大妈那急惶惶的呼唤:

“顺儿一一我的顺儿,回来吧!

”哦,顺儿,你听见了么?

17.填空。

(2分)

小说从唠叨声中开始,胖大妈那柔声慢语、悦耳动听的唠叨让人们感受到人间;连用三个“唠叨声中”形成(修辞);通过“我”的感受,更强烈地反映了

18.“我”听到那没完的唠叨,“非但不令我心烦,反倒引来一串串暖暖的梦”,这“梦”指的是什么?

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分)

19.小说结尾告诉读者“顺儿”原来是只猫,这个结尾正和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的结尾的笔法相同,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2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小说以“呼唤”为题,别出心裁,它利用一词多义现象,表面是呼唤小猫,实际是呼唤儿子快点回来。

B.小说以“呼唤”为题,一语双关。

前文是实指,是对出走的猫的呼唤;结尾是虚指,是对抛弃母亲的儿子的呼唤。

C.这篇小说不是一味的平铺直叙,而是既有和风细雨式的“唠叨”,又有急风骤雨式的“呼唤”,于直叙中见起伏,于平淡中见新奇。

D.作品以微见著,言近旨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父母爱子如痴这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E.小说以胖大妈急惶惶的呼唤作结尾,含蓄隽永,既照应了题目,又将情节推向高潮,使作品的主题表现得更加突出而又不失其委婉含蓄。

【作文导练】(2道题)(任选一题,60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音难改,故土难离,对故乡山、故乡水、故乡人,有很多是难以忘怀的,请以“故乡的歌”为话题写一篇记人或记事的文章。

注意:

①内容与“故乡”有关即可;②自拟题目;③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小女孩趴在自己卧室的窗台上,她看见邻居正在埋葬一条小狗。

这条小狗很可爱。

看到小狗那么可怜,小女孩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

她的祖父见状,便把她带到另一个房间,打开另一扇窗。

从这个窗口望去,那是一个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的玫瑰园。

小女孩的愁云为之一扫而空,心情顿时开朗起来。

老人托了托孙子的下巴说:

“孩子,你开错了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生活中要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这个世界。

请以“开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所引用的材料,在作文中可以用也可以不用。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x

【高考真题】(10道题)

1.下面依次给出的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组是()(04年全国卷四)

着想暂时和稀泥同仇敌忾

A.zhuózhànhéqì

B.zháozhàn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