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课本缩减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98645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40 大小:41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影像学课本缩减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医学影像学课本缩减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医学影像学课本缩减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医学影像学课本缩减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0页
医学影像学课本缩减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影像学课本缩减版.docx

《医学影像学课本缩减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影像学课本缩减版.docx(1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影像学课本缩减版.docx

医学影像学课本缩减版

医学影像学概述

医学影像学---是借助各种医学成像设备和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学学科。

医学影像学范围包括:

影像诊断学:

X线诊断CT诊断MRI诊断超声诊断核医学影像诊断

介入放射学:

介入诊断学

介入治疗学

影像学的发展: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不久X线就用于人体检查和疾病的诊断,形成了放射诊断学。

20世纪50-60年代出现了超声成象及核素扫描。

70-80年代出现了CT、MRI、ECT。

ECT(发射体层成像)包括:

SPECT(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

PE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

介入放射学:

当今的影像学不但在成像技术方面突飞猛进,而且融合了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成果,代表了尖端科技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水平。

1、随着影像设备不断推陈出新,技术手段日新月异,使疾病诊断进入超早期甚至是“未病”阶段,临床医生对影像学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

2、现代医学成像技术种类多样、项目繁多,如何选择并有效应用成为临床医生必备的重要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学习方法

学习医学影像学应注意:

①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或信息来源是图像。

②影像诊断主要是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归纳与综合而作出的。

③不同成象技术在诊断中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④影像诊断价值是肯定的,也是有限度的。

1、总体原则:

全面观察,系统分析,结合临床

2、关注病变特征:

位置和分布、大小和范围、形状和边缘、质地和均匀性、周围变化、功能改变。

3、客观分析病变:

同病异影,异病同影广泛存在,避免主观臆断,密切结合临床。

二、影像诊断步骤

1、发现异常

2、辨析异常:

定位、定量、定性

第四节影像“危急值”解读

“危急值”---是指当出现这种实验或检查结果时,患者可能处于生命危急状态,如不能及时给予有效的干预或治疗,就有可能危急患者的安全甚至生命。

影像“危急值”报告范围

1、中枢神经系统:

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

2、脊柱、脊髓疾病:

椎体粉碎性、爆裂性骨折,脊髓截断

3、呼吸系统:

气管、支气管异物,液气胸,大面积肺栓塞

4、循环系统:

心包填塞,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破裂

5、消化系统:

食管异物,消化道穿孔,急性胆道梗阻,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实质性器官破裂出血,绞窄性肠梗阻、肠道叠,肠扭转等

6、其他:

心跳、呼吸骤停,宫外孕,黄体破裂、蒂扭转等。

第五节辐射防护

X线及核医学中γ射线等均有电离辐射,照射人体将产生一定的生物效应,接触过量辐射,就会产生放射损害。

1、技术方面:

遵循屏蔽防护、距离防护和时间防护原则。

2、患者方面:

选适当检查方法;投照时注意范围及条件;敏感部位加以遮盖。

3、放射工作人员:

必要防护;正确操作;定期计量检测及身体检查。

 

第二章影像检查方法

第一节X线成象

一、成像原理与设备

X线是波长极短,肉眼看不见的电磁波。

波长范围为0.0006~50nm。

(一)X线的产生:

X线是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轰击钨靶(钼靶)面时产生的。

X线发生装置:

X线管、变压器、操作台

X线发生装置:

X线管、变压器、操作台

(二)X线的特征

1、穿透性:

X线成象的基础。

2、荧光效应:

X线透视的基础。

3、感光效应:

X线摄影的基础。

4、电离效应:

放射防护和放射治疗的基础。

1、穿透性:

X线成象的基础。

X线波长短,穿透力强,能穿透可见光不能穿透的物体。

穿透的程度与物体的密度、厚度和电压相关。

2、荧光效应:

X线透视的基础。

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使波长短的X线转换成波长长的可见荧光。

3、感光效应:

X线摄影的基础。

经X线照射涂有溴化银的胶片,感光产生潜影,经显、定影处理,感光的溴化银中的银离子被还原成金属银,沉积于胶片的胶膜内,产生黑白灰度不同的影像。

4、电离效应:

放射治疗的基础。

X线通过任何物质都可产生电离效应。

X线射入人体,也产生电离效应,可引起生物学方面的改变,即生物效应。

二、检查技术与要点

(一)传统X线成像

1、普通检查:

透视:

操作方便,费用低,缺客观记录,清晰度差。

摄影:

对比度及清晰度均较好,永久记录,最常用。

2、特殊检查

(1)软线摄影(钼靶摄影):

检查软组织(乳腺)。

(2)高千伏摄影:

胸部(特别是尘肺)。

(3)体层摄影、放大摄影、荧光摄影等被CT取代。

3、造影检查

造影检查---对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密度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以显影,即造影检查。

引入的物质称为对比剂,也称造影剂。

(1)对比剂:

①高密度对比剂:

钡剂、碘剂

钡剂:

硫酸钡

碘剂:

离子型(泛影葡胺):

易过敏

非离子型(碘海醇):

CT增强常用。

②低密度对比剂:

气体(空气、氧气),已少用。

(2)造影方法

①直接引入:

口服:

上消化道钡餐

灌注:

钡灌肠、逆行尿路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

穿刺注入法:

心血管造影、脊髓造影

②间接引入:

利用生理代谢过程(静脉尿路造影)。

(二)数字X线成像

1、计算机X线成像(CR):

以影像板(IP)代替胶片作为介质记录影像信息,再转换成数字信号,显示出数字图像。

2、数字X线荧光成像(DF):

用影像增强电视系统(IITV)作为介质,代替胶片或IP,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化成数字图像。

3、平板探测器数字X线成像(DR):

直接将X线信息转换成电信号,再转换成数字信号,没有模/数转换过程。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消除骨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显影清晰的成像技术,目前已普遍应用。

三、图像特点与限度

1、用密度的高低表达图像的明暗程度(灰度)。

(物质的密度高,比重大,吸收的X线量多,在图像上呈白影。

反之,物质的密度低,比重小,吸收的X线量少,在图像上呈黑影。

2、空间分辨力高。

四、临床应用与选择

全身各部位骨、关节检查首选X线;

胃肠道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逆行胰胆管造影仍不可替代;

心血管造影和经血管介入治疗为非常重要的X线检查和渉X线的治疗手段;

DSA目前占据着血管性疾病诊断“金标准”的地位。

第二节计算机体层成像

一、基本概念

1、像素---一幅CT图像由许多按矩阵排列的小单元组成,这些组成图像的基本单元称像素。

2、矩阵---为一个横成行、纵成列的数据阵列,将被扫描的人体层面分割成若干个小立方体(体素)。

如图像面积为固定值,像素尺寸越小,组成CT图像的矩阵则越大,图像清晰度越高。

3、CT值---代表X线穿过人体组织被吸收后的衰减值,即该体素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值,单位为HU。

4、窗宽---是指窗宽范围内的中位数位置。

5、窗位---一般应放在所要观察的组织相对应的CT值上。

适当的窗宽、窗位是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必要条件。

CT机的基本结构:

由X线源(球管)、探测器、计算机(数据处理)及显示器、存储器等几部分组成。

二、检查技术与要点

常用的扫描方法:

1、平扫:

不用对比剂的扫描。

2、增强:

经静脉注入造影剂后扫描。

可分为:

常规增强扫描

动态增强或灌注扫描

分期增强扫描

延迟扫描

3、造影扫描:

把造影剂注入人体器官或结构造影后,进行CT扫描。

脊髓造影CT、胆系造影CT等,有把血管造影也归此列。

4、特殊扫描

靶扫描---对感兴趣区进行局部放大扫描,以便更好地显示局部结构或病变。

(常用于内耳、垂体、肾上腺及肺部小结节等小器官、小病灶的检查)

高分辨力扫描(HRCT)---采用薄层(1mm)扫描、高毫安、高分辨力算法重建以及靶放大扫描等处理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空间分辨力的CT图像。

主要用于显示小病灶以及器官病变的微细结构。

5、螺旋CT扫描:

三维信息,又称容积扫描。

优点:

①扫描速度快;

②容积数据提高了小病灶的检出率,可进行器官组织的容积灌注成像。

③可重建出高质量任意层面二维、三维立体图像、CTA图像、官腔器官的CT仿真内窥镜成像等。

(一)CT图像特点

1、用密度的高低表达图像的明暗程度.

2、密度分辨力高。

提高病变检出率。

3、能够进行密度的量化分析(CT值)。

4、CT图像是断层图像,无重叠。

5、能进行多种后处理。

如SSD、MIP、MPR、CTA等。

限度:

1、空间分辨力低于X线照片,不能完全取代。

2、较高的X线辐射剂量。

3、增强警惕过敏反应。

四、临床应用

1、中枢神经系统2、头颈部3、胸部4、心血管5、腹部及盆腔6、骨骼肌肉系统

第三节磁共振成像

一、成像原理与设备

MRI与X线、CT成像截然不同,无电离效应,是利用人体氢原子核在磁场中受射频(RF)脉冲的激励发生磁共振(MR)现象,产生MR信号,经信号采集及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的成像技术。

成像过程:

正常人体内的氢核杂乱无章沿自身的轴不断自旋,当进入外加磁场后受检部位的每个氢核都经历了5个阶段变化:

①杂乱无章的自旋运动;

②净磁化;

③外加RF后吸收能量;

④外加RF停止后释放能量;

⑤释放的电磁波转化为MR信号。

MRI检查步骤可以简单描述为:

把病人放入磁体内(净磁化);

发射无线电波(吸收能量);

关掉无线电波(释放能量);

病人发出一个信号,该信号被接收并用作图象重建(能量转换)。

总结--磁共振成象的原理:

将患者摆入强的均匀的外磁场中,人体内广泛存在的氢原子核犹如一个小磁体,其自旋将按磁场磁力线方向重新排列,此时,用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进行激发,小磁体吸收能量而发生共振现象,接收患者体内发出的磁共振信号来重建图像。

几个基本概念:

1、进动---质子的运动方式与一个旋转的陀螺受到撞击时的运动相似,这种运动为进动。

进动频率依赖外磁场的场强(它们之间的关系用Larmor方程表示),场强越强,进动频率越高。

2、共振---发射一个射频脉冲(RF脉冲)与质子进动频率相同时能进行能量交换,这种现象称为共振。

3、质子密度--指给定的组织区域中发生共振的质子数目。

氢质子的密度主要与水和脂肪含量有关。

4、弛豫时间--当停止RF后,激发到高能态的质子就要释放能量回到低能态,相位也恢复到激发前状态,这个过程称弛豫,所用的时间称弛豫时间。

5、纵向弛豫时间--简称T1,反映质子置于磁场中产生磁化所需要的时间,即单位组织的纵向磁距在受到RF激发终止后,纵向上磁距恢复63%所需时间。

6、横向弛豫时间--简称T2,表示在均匀的外磁场中横向磁化所维持的时间,即单位组织的横向磁距在受到RF激发终止后,横向磁化由最大值衰减至37%时所经历的时间。

7、流空效应---指被RF激发的氢核在其释放MR信号时,由于流动超出了接收线圈的接收范围即成像区域,未能接收到MR信号。

替代的同类物质由于没有被激发,也就没有MR信号产生。

8、重复时间(TR)和回波时间(TE):

TR为两个90°脉冲周期的间隔时间;TE为90°脉冲开始到获得回波的时间。

9、加权像--指MRI图像主要由何种参数所决定。

如通过调节TR和TE长短可分别获得反映T1、T2及质子密度特性的图像,即T1加权像、T2加权像和质子密度加权像。

MRI设备基本结构:

一般包括5个系统:

磁体系统、梯度系统、射频系统、计算机及数据处理系统以及辅助设备等。

二、检查技术与要点

1、脉冲序列:

自旋回波(SE)序列;梯度回波(GRE)序列;反转恢复(IR)序列;

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部分饱和(PS)序列;平面回波成像(EPI)。

2、对比增强技术:

静脉注入对比剂,改变弛豫时间,提高正常与病变组织的对比。

3、血管成像技术:

利用MR流空效应,不用注入对比剂也可清晰显示血管及其病变,为MR血管成像(MRA)。

增强血管成像技术可提供更多细节信息。

4、MRI水成像技术:

在重T2加权上,静态或缓慢流动液体称高信号,其他组织呈低信号,可获得造影检查类似图像,即MR水成像。

优点:

无须对比剂,安全,无创,实用,可多方位观察。

包括:

MR胆胰管成像(MRCP)、MR尿路成像(MRU)哈MR脊髓成像(MRM)等。

5、MR动态电影技术:

运用快速成像序列使运动器官成像,借以评价运动功能的检查方法。

(心脏大血管)

6、MR波谱成像(MRS)

是一种以波谱形式测量正常或病理组织代谢物含量的技术,在脑、乳腺、前列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价值。

是目前能够进行活体组织内化学物质无创性检测的唯一方法。

7、MR功能成像:

包括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灌注加权成像(PWI)、扩散张量成像(DTI)和血氧水平依赖成像(fMRI-BOLD)等技术。

8、全身弥散成像(类PET)可初步筛查肿瘤和转移

9、神经显示:

臂丛神经、三叉神经、马尾神经、脊神经、骶神经等

10、关节高分辨率成像、膝关节软骨成像

11、SWI磁敏感加权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典型的临床应用如高敏感性地显示脑出血、高分辨显示脑静脉。

SWI在临床上,对于脑血管病变、静脉畸形、脑外伤、脑肿瘤均有诊断价值。

❿中风:

SWI对出血非常敏感,利于诊断轻微出血早期出血性梗塞,评估中风。

❿血管畸形:

可以发现小的静脉和动静脉畸形。

❿脑外伤:

更好地显示弥漫性轴索损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❿肿瘤:

帮助确认肿瘤血管以及可能存在的微出血。

❿神经退行性疾病:

对于老年性、代谢性病变导致的异常矿物质沉积,敏感性优于CT,地中海贫血等。

三、图像特点及限度

(一)图像特点

1、MRI图像用信号强弱表示图像的明暗程度。

2、软组织分辨力高。

3、多参数成像:

包括T1WI、T2WI和PdWI像。

4、多方位成像:

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切面图像,有利于病变定位。

5、流空效应---心血管内的血液由于流动快,测不到MR信号,在T1、T2上均为黑影,即流空效应。

6、运动器官成像:

心脏大血管的动态图像。

7、具有多种先进的高级功能:

MRA、MRCP、MRU、MRM、脑功能成像如:

MRS、DWI、PWI、SWI、DTI、脑活动功能成像、心脏运动功能成像等等。

(二)限度:

成像时间长;噪音大;费用高;易出现运动伪影;对钙化显示不如CT;有禁忌症:

心脏起搏器、术后体内金属遗留及幽闭恐惧症患者无法检查。

MRI检查的禁忌症:

1、带有心脏起搏器患者;

2、手术后有金属银夹存留患者;

3、铁磁性植入物患者,如枪炮伤后弹片存留及眼内金属异物等;

4、心脏手术后,换有人工金属膜患者;

5、金属假肢、金属关节患者(钛合金材料除外);

6、体内有胰岛素泵、神经刺激器、助听器患者;

7、妊娠三个月以内的早孕患者;

8、以上各项有疑问一定弄清情况后再行检查,否则应视为禁忌症。

四、临床应用与选择

1、中枢神经系统2、头颈部3、腹部及盆腔4、心血管5、骨骼肌肉系统

(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脑梗死2、三叉神经

3、垂体瘤:

MR是目前显示蝶鞍和鞍旁区结构及病变的最佳检查方法,不仅可以显示垂体瘤的大小、位置而且能显示侵犯的范围,如鞍上池和海绵窦受累情况。

MR对垂体微腺瘤的显示比CT明显具有优越性。

4、肿瘤

(二)头颈部

MRI具有不产生骨伪影的优点,对后颅凹及颅颈交界区病变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三)腹部及盆腔

多参数技术在肝脏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对盆腔妇科疾病有独到的优势。

1、常规腹部MRI

2、MRCP对胆囊及胆道疾病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由于胰腺周围脂肪衬托,MRI可显示出胰腺及胰腺导管,MRCP对胰腺疾病有一定的帮助,在对胰腺病变的诊断中,CT与MRI两者具有互补性。

3、肾及输尿管病变

肾与其周围脂肪囊在MR图像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肾实质与肾盂内尿液形成良好对比。

MR对肾脏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MR可直接显示尿液造影图像(MRU),对输尿管狭窄、梗阻具有重要价值。

MR尿路成像(MRU)

也是临床常用的水成像技术之一,主要适应征:

尿路结石、肾盂肾盏肿瘤、输尿管肿瘤、膀胱肿瘤、其他原因尿路梗阻、泌尿系变异或畸形。

4、盆腔病变

MRI多方位、大视野成像可清晰地显示盆腔的解剖结构。

尤其对女性盆腔疾病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对盆腔内血管及淋巴结的鉴别较容易,是盆腔肿瘤、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转移癌等病变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手段。

(四)心血管疾病

心脏病变:

由于心脏具有周期性搏动的特点,运用心电门控触发技术,可对心肌、心包病变、某些先天性心脏病作出准确诊断,且可对心脏功能作定量分析,对心肌梗塞可判定其存活性。

(五)骨肌系统

MRI可清晰显示软骨、关节囊、关节液及关节韧带,对关节软骨损伤、关节积液等病变的诊断具有其他影像学检查无法比拟的价值。

在关节软骨的变性与坏死诊断中,早于其他影像学方法。

第四节超声成像

超声--是指声源振动频率每秒在20000次(Hz,赫兹)以上,超过人耳听觉阈值上限的声波。

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征和人体器官组织声学特征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信息,并进行接受放大和信息处理后形成图形、曲线或数据,以此进行疾病诊断的方法。

一、超声成象的基本原理与设备

超声波的物理特征

1、方向性或指向性:

超声波频率高、波长短,在介质中传播呈直线,具有良好的方向性或指向性。

2、反射、折射和散射: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与介质的声阻抗密切相关。

3、吸收与衰减:

超声在介质中传播时,声能逐渐减少,称为衰减。

4、多普勒效应:

超声束遇到运动的反射界面时,其反射波的频率将发生改变。

如心脏血管的检测。

二、超声检查技术

1、A型超声:

振幅调制型

2、B型超声:

灰度调制型

3、M型超声:

幅度灰度型

4、D型超声:

多普勒超声

5、腔内超声:

特殊超声,经直肠等

三、超声图特点与限度

1、断层图像:

探头所扫查的部位构成的断层图像。

2、以明暗之间不同灰度反应回声强弱。

3、可动态观察血流方向、速度及血流性质-无创性血管造影

4、图像受气体和皮下脂肪干扰。

四、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

超声检查无创伤、无痛苦、无电离辐射、(无)对比剂。

特别是观察胆道系统、妇科、心血管有独特优势。

还有腔内超声、术中超声。

图像分析:

了解切面方位,认识局部的解剖结构。

外形、边界、内部特征、后方回声、周围回声的强度、毗邻关系、脏器活动情况、脏器结构的连续性、血流的定性分析、血流的定量分析等。

第五节核医学显像

核医学(nuclearmedicine):

是应用放射性核素或核射线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一、成像原理

核医学影像是以反映脏器(组织)功能、代谢为主的影像,通过将标有放射性核素的药物引入人体后对放射性核素分布进行探测,从而反映脏器功能和代谢。

核医学的涉及范围和研究领域都十分广泛。

二、检查技术

1、核素及显像剂

放射性核素能够发射出可在体外探测到的射线。

目前常用18F-FDG(F18代脱氧葡萄糖),还有99mTc(锝-99)、131I(碘-131)等。

2、受检者

3、质量控制体系:

仪器设备工作条件等

三、图像特点与限度

1、功能成像:

反应器官组织功能变化,提供其血流、代谢和排泄等功能信息

2、特异性高

3、定量分析:

具有多种动态显像方式,提供多种功能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可早期发现病变。

限度:

图像分辨率不高,对解剖显示不及X线、CT、MRI等,图像影响因素多,技术复杂,特异性显像剂只能显示特定靶器官。

四、临床应用

1、神经系统:

脑肿瘤、癫痫、痴呆、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有独特的价值。

可明确判断急性脑梗塞病人梗塞区脑组织是否存活,了解痴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脑功能状况,提高癫痫病灶定位的准确性。

2、内分泌系统:

甲状腺显像是核医学显像传统检查项目,用于判断甲状腺的功能状况和结节良恶性,甲状腺核素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的判定。

3、心血管系统:

心肌显像可准确地评价局部心肌血流灌注、心肌代谢以及心脏的受体分布。

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好,高于心电图、B超等检查方法。

冠状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确诊尤为有用。

4、骨关节系统:

对恶性肿瘤全身骨骼转移及原发骨肿瘤早期诊断、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隐性骨折鉴别诊断及骨移植成活追踪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第三章数字化影像及远程放射学

一、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一)PACS原理与结构

PACS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由图像信息的获取、传输与存档和处理组成。

CT、MRI、DSA、DR、ECT数字化图像信息可直接输入PACS,通过公用电话(电信号)、光导通信(光信号)、微波通信(微波)进行传输,用磁带、磁盘、光盘和各种记忆卡将图像信息压缩存储,通过计算机检索、编辑、处理。

(二)临床应用

PACS已早在美国、日本等大医院应用,现在国内许多大医院都运用了PACS系统,使医生远离放射科就能及时看到图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诊断水平,减少了胶片使用成本。

但投资高、推广进程慢。

二、信息放射学

是医学影像学同计算机科学技术结合,包括了放射科工作的管理、质量控制(QC)、质量保证(QA)、信息存储和运程放射学等。

信息放射学是以放射学信息系统(RIS)、PACS和互联网络为基础的。

以图像数字化为前提。

RIS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放射科工作的管理,如影像检查的预约、登记、报告书写、QC、QA以及统计等,PACS使RIS功能更加完善。

HIS是医院信息系统,RIS是HIS的组成部分。

小结

1、掌握X线的基本特征,X、USG、CT、MRI及DSA图像特点。

2、熟悉X、USG、CT、MRI及DSA线检查方法和临床应用范围。

3、了解各种成象技术的原理,应用价值、限度、地位。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脑

一、检查技术

普通X线摄影:

少用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与治疗

计算机体层摄影(CT):

常规

磁共振成像技术(MRI):

常规

(一)X线检查

1、头颅平片(少用)2、脑血管造影(DSA)

(二)CT检查方法

1、平扫:

以听眦线为基线,以5mm为层厚向上扫描12-15层,颅脑疾病常规扫描。

2、增强:

颅脑病变如肿瘤性等病变。

3、CTA:

脑血管疾病的诊断。

4、CT灌注成像:

反映脑实质微循环和血流灌注情况。

头部断面与影像解剖的常用基线

(1)眶耳线或眦耳线

(2)Reid基线(3)上眶耳线(4)连合间线

(三)MRI检查

1、平扫检查及特殊检查(水抑制、脂肪抑制、DWI、SWI、DTI、PWI等)

2、增强检查3、MRA4、MRS5、fMRI

二、正常影像学表现

(一)正常X线表现(少用)

(二)CT检查

1、平扫:

颅骨、脑实质、脑室、蛛网膜下腔2、增强:

CTA、CT灌注成像。

(三)正常MRI表现及新技术

1、平扫:

T1、T2、冠状、矢状.2、增强:

0.1-0.2mmol/kgGd-DTPA.

3、MRA:

无需注射对比剂即可显示颅内大血管,是唯一成熟的无创性脑血管成像技术。

常用TOF法和PC法。

4、MRS波谱成像5、DWI弥散成像和DTI白质纤维束成像6、PWI、SWI等

三、基本病变表现

(一)CT检查

1、平扫CT

(1)密度改变:

高密度-新鲜血肿、钙化和富血管性肿瘤等;

低密度-炎症、梗塞、水肿、囊肿;

等密度-肿瘤、血肿;

混杂密度-多种密度并存。

(2)脑结构改变:

①占位效应

②脑萎缩:

局限性和弥漫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