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规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3024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构设计规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结构设计规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结构设计规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结构设计规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结构设计规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构设计规定.docx

《结构设计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构设计规定.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结构设计规定.docx

结构设计规定

一制图要求

单位符号:

根据国家有关科技标准规定,建筑工程技术文件中的主要单位符号应如下表示:

˜一般单位均采用小写字母。

比如:

m、mm、g、t等。

˜由人名命名的单位首字符采用大写字母。

比如:

N、Pa等。

˜除兆帕的“兆”采用大写字母M表示,以便于与毫帕(mPa)区分外,其他单位前缀用小写字母表示。

比如:

kN、MPa、kg等。

构件代号:

结构施工图中的构件代号统一按下列要求表示:

˜框架柱:

KZ—XX

˜框支柱:

KZZ—XX

˜构造柱:

GZ—XX

˜剪力墙:

Q—XX

˜斜撑:

XC—XX

˜框架梁:

KL—XX

˜屋面框架梁:

WKL—XX

˜框支梁:

KZL—XX

˜非框架梁:

L—XX

˜悬挑梁:

XL—XX

˜剪力墙间的连系梁(连梁):

LL—XX

˜圈梁:

QL—XX

˜柱下独立基础:

ZJ—XX

˜人工挖孔桩:

WZ—XX

˜基础梁:

JL—XX

˜基础间连系梁(拉梁):

JLL—XX

˜套管:

TG—XX

“—”前为构件代号,“—”后为序列号。

为避免连续排序麻烦,框架梁的序列号用其所在的轴线编号表示。

同一条轴线上有多根框架梁时,可在作为序列号的轴线号后加角标区分。

原则上,轴线号为字母时角标采用数字,也可采用小写字母,轴线号为数字时角标采用小写字母。

绘图尺寸:

˜轴线圆圈直径8mm,圆圈底至第一道尺寸线6mm,尺寸线间距8mm

˜线钢筋采用1mm宽PL线,点钢筋直径为1mm。

外侧钢筋距构件边缘线1mm

˜钢筋编号圆圈直径5mm

˜在图中时上述数字均乘以“出图比例”

文字大小:

˜文字宽高比0.75

˜图中尺寸、钢筋编号数字2.5mm,其他说明性汉字及其相连数字、构件编号字母及数字3mm

˜图名标题文字、轴线文字、附注标题文字5mm

˜附注内容文字4.5mm,附注文字行距9mm

˜图中文字大小为上述数字乘以“出图比例”

剖视方向:

剖视方向为剖面编号字符或索引编号字符相对剖切粗线的方向,即从剖切粗线向剖面编号字符方向看。

除重复使用外,一般情况下剖视方向为:

从下往上看,从右向左看。

图面:

图面布置要整洁、漂亮,图面排列要讲究,疏密有度。

图中要注意虚实线关系,实线总是能封闭的。

楼层剖面和节点详图要尽量布置在该楼层平面图所在的图内,以方便查阅。

标高:

单独位置的标高应直接给出具体数字,标准层和重复使用的详图、节点可用“H±XXX”的方式表示相对标高,而在本图说明中给出各层H的相应数值。

楼梯剖面图中多层标准层压缩为一层时,该层上下均要重复标注标高,以使上下层标高连续相接。

水平构件(如标准层楼层)的标高不得使用连续号“XXX~XXX”表示,因标高不是连续变化的。

只有剪力墙、框架柱等竖向构件的标高可如此表示。

坡屋面:

坡屋面平面和剖面中应给出控制性标高、屋脊线水平投影位置及倾斜角度,其余位置的标高现场放样确定。

二构件尺寸

梁高:

˜底框架托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跨度的1/10,上层墙体在梁端附近开洞时不宜小于跨度的1/8(《砌规》10.5.10)

板厚:

楼板最小厚度对一般住宅取100mm,对公建取120mm。

除特殊情况外,在一般荷载作用下,常用双向板的参考厚度可取:

˜l短<3.9m:

δ=100mm

˜3.9≤l短<4.2m:

δ=110mm

˜4.2≤l短<4.5m:

δ=120mm

楼梯梯板厚:

板式楼梯梯板最小厚度取100mm,板厚模数取10mm。

梯板的高跨比一般约:

对住宅取1/27,对公建取1/25。

梯板参考厚度(括号中跨度适用于公建)可按下列值选用:

˜l≤2.8m(2.6m):

δ=100mm

˜2.8m(2.6m)

δ=110mm

˜3.1m(2.8m)

δ=120mm

˜3.3m(3.1m)

δ=130mm

˜3.6m(3.3m)

δ=140mm

˜3.9m(3.6m)

δ=150mm

˜4.1m(3.8m)

δ=160mm

三混凝土一般构造

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

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3.1条的规定,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la=afyd/ft,其中,a为钢筋的外形系数,fy为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t为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由此计算可得普通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取整后如下表:

表1.普通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

钢筋种类

C20

ft=1.10MPa

C25

ft=1.27MPa

C30

ft=1.43MPa

C35

ft=1.57MPa

≥C40

ft=1.71MPa

HPB235(Q235)

fy=210MPa

31d

27d

24d

22d

20d

HRB335

fy=300MPa

38d

42d

33d

37d

30d

33d

27d

30d

25d

27d

HRB400

fy=360MPa

46d

51d

40d

44d

35d

39d

32d

35d

30d

33d

HPB235级钢筋受拉时,末端应做180度弯钩,受压时可不做弯钩。

表中HRB335和HRB400级钢筋第二排的锚固长度用于直径大于25mm的钢筋。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5.1条的规定,受弯构件、偏心受拉和轴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为0.2和45ft/fy二者的大值。

据此计算可得受弯构件的最小配筋百分率如下表:

表2.受弯构件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钢筋种类

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抗拉强度设计值ft(MPa)

C20

1.10

C25

1.27

C30

1.43

C35

1.57

C40

1.71

C45

1.80

C50

1.89

C55

1.96

C60

2.04

HPB235(Q235)

fy=210MPa

0.236

0.272

0.307

0.337

0.367

0.386

0.405

0.420

0.437

HRB335

fy=300MPa

0.20

0.20

0.215

0.236

0.257

0.270

0.284

0.294

0.306

HRB400

fy=360MPa

0.20

0.20

0.20

0.20

0.214

0.225

0.236

0.245

0.255

 

四配筋构造

梁纵筋:

˜梁平法施工图中,单跨梁和双肢箍可不在图中表示,而在附注中统一说明

˜同一楼层应尽量选用统一型号的钢筋种类,避免混用。

个别梁确有需要改变时应特殊强调说明

˜梁主筋为三级钢时构造需要的架立钢筋也应采用二级钢

˜梁纵筋对称布置,可通过调整钢筋直径满足。

梁纵筋为多排时,上下排钢筋要对齐

˜在满足梁纵筋最小净距的前提下,尽量布置在外排。

˜注意框架梁中支座宽度对梁纵筋直径的限制要求:

一、二级矩形柱、圆柱:

1/20(《抗规》6.3.4);二、三级异形柱:

1/30(国《异规》6.3.2)(≥C40时,1/25。

纵筋直径不宜大于22mm,不应大于25mm(省《异规》7.5.5))。

不满足时应采取措施。

˜注意端支座宽度对梁纵筋直段锚固长度的限制

˜对底框架托墙梁,由于底层框架柱的断面较小,托梁纵筋间距应适当加大。

对300宽托梁,一排内的主筋根数不超过4根,对350宽托梁不超过5根。

˜对框支梁,由于梁断面往往很高,为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主筋的净距应不小于50。

˜对连梁、顺墙支撑在墙端的框架梁、异形框架梁,由于纵筋要放在洞口边剪力墙暗柱或异形柱的竖筋内侧,为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在同一排内的主筋最多根数应不同于普通梁。

一般情况下,200宽连梁2根,250宽连梁3根,300宽连梁4根,350宽连梁5根。

˜梁平法施工图中,悬挑梁上部纵筋即使与内跨第一支座的上部纵筋相同,但与该梁集中标注的上部纵筋不同时,都应标注。

两大跨框架梁夹一小跨框架梁时,两支座上部纵筋和小跨框架梁跨中上部纵筋即使相同,但与该梁集中标注的上部纵筋不同时也均应标注。

框架梁通长筋:

框架梁上部通长筋并非一定要将两根粗的角筋通长。

规范要求一、二级框架梁上部的通长筋不少于214和两端支座最大配筋的1/4,三、四级不少于212,只要满足此要求,通长筋可采用小直径钢筋与角筋搭接,但搭接长度要满足受拉钢筋的要求。

梁箍筋构造:

˜多肢箍时采用一外大箍套内小箍的做法

˜梁的面积配箍率为ρsv=Asv/bs,显然,梁的面积配箍率与梁高无关。

梁的最小面积配箍率:

非抗震梁当为计算所须箍筋时,其最小面积配箍率为ρsv,min=0.24ft/fyv(《混规》10.2.10);

抗震梁全跨箍筋均要满足:

一级抗震框架梁为ρsv,min=0.30ft/fyv,

二级抗震框架梁为ρsv,min=0.28ft/fyv,

三、四级抗震框架梁为ρsv,min=0.26ft/fyv(《混规》11.3.9)。

对一般普通梁(hw/b≤4,无预应力,集中荷载产生的剪力不足总剪力的3/4以上,混凝土强度不高于C50),其最小断面要满足V≤0.25fCbh0,换句话说其最大面积配箍率要满足ρsv,max=0.2(fC-2.8ft)/fyv。

据此,要注意梁通长的最小构造箍筋采用HPB235级钢筋时要满足下列间距要求:

˜规范规定一级框架梁的最小箍筋直径为10mm,在其混凝土强度不超过C40的情况下,10@200

(2)的箍筋可满足梁宽≤300的最小配箍率要求。

其他抗震等级梁双肢箍能满足的梁宽见下表,四肢箍能满足的梁宽在下表的基础上加倍:

混凝土

二级抗震

三、四级抗震

非抗震

梁宽

200

250

300

200

250

300

200

250

300

C20

8-200

8-200

8-200

8-200

8-200

8-200

8-200

8-200

8-200

C25

8-200

8-200

8-175

8-200

8-200

8-200

8-200

8-200

8-200

C30

8-200

8-200

8-175

8-200

8-200

8-175

8-200

8-200

8-200

C35

8-200

8-175

8-150

8-200

8-200

8-150

8-200

8-200

8-175

C40

8-200

8-175

8-125

8-200

8-175

8-150

8-200

8-200

8-150

以上对抗震梁是满足规范构造要求的梁全跨最小箍筋,对非抗震梁是当梁计算需要配箍筋时控制截面处的最小构造箍筋(非计算所需箍筋)。

在实际设计中对框架梁,非加密区箍筋间距不宜小于150,可选用150、175和200三种间距。

一般情况下,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箍筋直径应相同。

˜同时承受弯、剪、扭的梁,其外圈箍筋间距要满足上表二级框架梁的面积配箍率要求(《混规》10.2.12)。

˜楼板位于梁高下部(荷载作用在梁受拉区)、跨度较大的梁,除确有计算依据外,梁跨中非加密区箍筋间距宜取不大于150

˜非计算需要,非框架梁箍筋间距满足上表要求后支座附近不应另外再加密箍筋

˜注意梁高较小时,计算所须箍筋间距应小于梁高(h≤300,s≤150)(《混规》10.2.10)

梁腰筋

˜梁构造腰筋伸入支座对边即可,计算腰筋要满足锚固长度la的要求

˜即使梁主筋采用三级钢,梁的构造腰筋仍采用二级钢

˜梁计算所需的抗扭腰筋的种类与梁纵筋相同

˜框支梁、底框架托梁按间距和配筋率要求在梁全高范围布置腰筋,不减板厚(《抗规》7.5.3)、(《砌规》7.3.12、10.5.10)

悬挑板配筋:

˜悬挑板主筋伸入内跨平衡板内的长度不小于悬挑长度的1.5倍,悬挑长度小于1.5m时板底可不配构造钢筋。

˜内跨平衡板的厚度不应小于悬挑板20mm以上,且配筋按悬挑板端部的弯矩和悬挑板与内跨平衡板相应薄者计算。

现浇楼板配筋:

˜楼板采用HRB400级钢筋。

现浇楼板的最小受力构造配筋取8-200。

板底采用8-200的配筋可不在图中画出,统一在板配筋图的附注中说明。

˜栏板采用HPB235级钢时要注意锚固端端部的180度弯钩。

˜一般情况下,现浇板支撑在砌体或宽度小于300的梁、宽度小于250的混凝土墙上时端支座应按简支考虑,其他情况可按固结考虑。

按简支考虑的端支座处还是存在一定的负弯距,为防止支座负弯距产生裂缝,现浇板端支座的负弯距构造钢筋不应小于板跨中底部相应方向正弯距钢筋的1/3,且不小于8-200;支撑在砌体墙上时配筋率不小于0.15%,支撑在整浇的混凝土梁、墙上时配筋率不小于规范规定的最小配筋率。

˜选板配筋时,间距在150mm左右为宜,常用板钢筋间距可采用100、120、125、140、150、160、175、180、200。

配筋时要注意最小配筋率要按全截面计算。

对一般厚度板,满足最小配筋率的受力构造配筋可参考下表取用:

板厚

h=100

h=110

h=120

h=130

h=140

h=150

h=160

≤C35

8-200

8-200

8-200

8-180

8-175

8-175

8-160

8-150

C40

8-200

8-200

8-180

8-175

8-175

8-160

8-150

8-140

五其他构造

后浇带:

施工后浇带宽度取1000mm。

后浇带处钢筋不断,以钢筋为骨架,用钢板网作模板,钢板网模板不必拆除。

为解决高低层沉降差设置的后浇带,须待高层主体施工完后浇注;为解决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预留的后浇带,须在4~6周后、且温度低于周围混凝土构件浇注时温度的情况下浇注。

六荷载

墙体自重:

˜大孔(非承重)空心砖砌体的容重按13kN/m3考虑,两面抹灰厚度按50mm考虑,则:

120非承重空心砖:

2.5kN/m2

180非承重空心砖:

3.3kN/m2

240非承重空心砖:

4.1kN/m2(*按目前东北地区大孔空心砖的规格无法砌筑)

370非承重空心砖:

5.8kN/m2

˜烧结多孔砖(承重空心砖(KP1型))砌体的容重按16.6kN/m3考虑,两面抹灰厚度按50mm考虑,则:

120承重空心砖:

3.0kN/m2

240承重空心砖:

4.0kN/m2

370承重空心砖:

7.2kN/m2

˜实心砖砌体的容重按19kN/m3考虑,两面抹灰厚度按50mm考虑,则:

120实心砖:

3.3kN/m2

240实心砖:

5.6kN/m2

370实心砖:

8.1kN/m2

混凝土容重:

考虑剪力墙和梁柱自重由程序按用户输入的混凝土容重自动计算,为避免遗漏其表面的抹灰重量,电算时混凝土的容重,框架及框-剪结构取27kN/m3,剪力墙结构取29kN/m3输入。

楼面面层及板底抹灰荷载:

七计算

计算书:

构件配筋要有计算依据,不得随意估算。

计算书要清晰、明了,并在项目结束时随图纸同时提供给审核人。

框架结构基础拉梁的设置及计算:

˜基础埋置较深时拉梁的设置及计算:

(1)基础埋深超过2.0m、且基础顶面至±0.000的距离超过1.0m;

(2)基础顶面至建筑一层顶面的高度接近或超过4.5m;

(3)基础顶面至建筑一层顶面的高度接近或超过二层层高的1.5倍以上;

使得不设置基础拉梁时一层柱的配筋明显大于二层(此为主要判断标准),不易选配钢筋时,为了减小一层柱的计算高度和一层的侧向位移,在一层地面下尽量接近地面处设置基础拉梁。

此时应分两步进行计算:

1.按原有层数计算,一层的层高为拉梁顶面至建筑一层顶面的高度;

2.按增加一层计算,基础顶面至拉梁顶面为一层,拉梁顶面至建筑一层顶面为二层,

框架梁、拉梁及框架柱的配筋取两次计算结果的大值,拉梁暂不考虑加密端部箍筋,拉梁下柱箍筋全加密,基础要考虑按第二步计算得出的一层柱底弯矩和剪力。

当基础埋深超过4.0m时,应在基础顶面下50~100处再设置一道基础拉梁(基础埋深较大)。

˜基础埋置较浅时拉梁的设置及计算:

当存在

(1)一级框架和IV类场地的二级框架;

(2)超过三层的框架;

(3)各柱基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相差大于20%;

(4)基础埋深差别较大,即相邻基础近缘的距离l与基础底高差h的比值2>l/h≥1(l/h不得小于1)或基础持力层为不同的土层;

(5)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粘性土层、液化土层和严重不均匀土层;

(6)桩基承台之间;

时,为了保证基础的整体性,协调基础间的差异沉降,在基础或承台顶面下50~100处设置基础拉梁。

拉梁的计算一般可按所拉柱子中较大轴力的1/10作为拉梁轴心受拉的拉力(0.1Nmax法)和上部填充墙或其他荷载引起的弯矩分别计算,然后再叠加配筋,不考虑拉梁平衡柱底弯矩,以充分发挥基础本身平衡柱底弯矩的潜力。

地基主要受力层:

是指条形基础底面下深度为3b(b为条形基础底面宽度)、独立基础下为1.5b,且厚度均不小于5.0m的范围(二层以下一般的民用建筑除外)。

防水设计水位、抗浮设计水位:

防水设计水位Hf取《地质勘察报告》中给定的稳定水位。

抗浮设计水位Hk在《地质勘察报告》中未给定时,可在防水设计水位的基础上增加1.5~2.0m的水头压力,即Hk=Hf+1.5~2.0m。

当基坑深度范围内存在透水性比较差的岩石类土而基坑回填未采用夯实的粘性土时,抗浮设计水位取《地质勘察报告》、上述规定及岩石类土顶面再加500(用Hky表示,最大不超过室外地面)三者的最大值(采用夯实的粘性土回填基坑时仍可按前二者确定)。

若按最后者确定的抗浮设计水位高于前二者时,防水设计水位可按Hky/1.4取用(因为此时防水设计水压力按活荷载考虑,荷载系数为1.4),且不应低于《地质勘察报告》中给定的防水设计水位Hf。

板配筋:

板受力按弹性理论计算。

配筋时支座负筋按计算结果,考虑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要注意板底长向钢筋的实际有效高度。

梁配筋:

梁支座配筋按计算结果,不必随意放大。

考虑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要注意同高交叉梁的实际有效高度,实际设计时在外侧的框架梁梁底实际配筋或不交叉的梁底配筋应控制在计算结果的1~1.05范围内,在内侧的框架梁梁底实际配筋应控制在计算结果的1.05~1.1范围内。

柱宽度对梁端负弯距的影响:

框架梁支座弯距可取柱边的弯距,梁在柱边的弯距可由其在柱中心的弯距按下式折减而得[1]:

M=M0+(1-B/L)2

其中,M为梁在柱边或支座边的弯距,M0为梁在柱中心或支座中心处的弯距,L为梁的计算跨度,取柱轴线之间的距离,B为柱的宽度或支座宽度。

上式由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推导而得,是否适用于水平荷载有待验证。

八结构施工图排序

结构施工图纸的排序原则:

尽量按自下而上的施工顺序排列:

1.首页:

结构设计总说明。

小项目可无首页,需要说明的内容注写在有关图纸上。

2.基础布置图(无地下室时含框架柱编号)。

3.基础配筋图。

4.基础剖面图,基础详图。

5.地下室竖向构件布置图(含框架柱编号)。

6.地下室竖向构件详图。

7.有地下室时为地下室顶板配筋图。

8.框架柱配筋图。

9.▽XXX~XXX剪力墙布置图。

10.(相应9款的)▽XXX~XXX剪力墙暗柱配筋表、连梁配筋表。

11.▽XXX(XX层)结构平面布置(模板)图(板配筋图)。

12.(相应11款的)▽XXX(XX层)梁平法配筋图。

13.第9、10、11、12款交错排序。

14.楼梯配筋图。

分层画时,排在相应楼层的梁、板配筋图后。

15.节点详图。

16.通用图。

参考文献:

1.梁柱节点处梁负弯距取值的探讨,《工程抗震》,2002年第2期。

 

各检审阶段的工作内容

内容

检审结果

荷载

>60m高层建筑的风压值是否采用100年一遇的风压值?

(沈阳为0.6kN/m2)

非人防地下室顶板(一层地面)的活荷载取值4.0kN/m2

计算地下室外墙时地下水位以下土的重度取值11.0kN/m3

计算地下室外墙时室外地面活荷载(包括消防车)取值5.0kN/m2

防水板水浮力取值是否够?

抗浮水位(设防水位+2m)取值是否够?

悬挑构件易积水时是否考虑积水重量?

特殊功能房间的荷载取值有无依据?

结构方案

结构方案是否合理、能实现?

整体计算

结构整体计算的周期比、位移比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刚性楼板假定)

结构的规则性定性是否准确?

地基

e或IL≥0.85的粘性土的深度修正系数是否取1.0?

深度修正时地下水位以下是否采用土的浮容重?

基础

基础埋深是否满足冻土深度要求?

基础埋深是否满足高层建筑的侧限要求?

基础形式是否合理?

结构布置

次梁底是否低于主梁底?

结构构造

是否有超长(>12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