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月考历史缺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52740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月考历史缺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月考历史缺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月考历史缺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月考历史缺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月考历史缺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月考历史缺答案.docx

《高三月考历史缺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月考历史缺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月考历史缺答案.docx

高三月考历史缺答案

2011-2012藁城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古代中国,姓名称谓复杂,有直称姓名、有称字、有称号、有称籍贯、有称官名等等。

例如:

李太白、东坡居士、康南海、杜拾遗。

下列各组中与以上四个称谓对应正确的是

A.称号、称字、称官名、称籍贯B.称字、称号、称籍贯、称官名

C.称号、称籍贯、称官名、称字D.称字、称籍贯、称号、称官名

2.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其中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是主要的一类。

以下各项中属于这一现象的是

A.统一后嬴政定尊号为“始皇帝”,自称“朕”

B.宋室南渡后,建都于杭州,后升为“临安府

C.唐朝时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

D.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以应天为“南京”

3.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维护统治的稳定。

研究宗法制度可考察:

A.长城遗址B.曲阜孔庙C-陕西黄帝陵D.京杭大运河

4..据史记载:

“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由此可见该制度(  )

A.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B.使土地和政治权力层层分割

C.确立了中央集权制D.扩大了国家疆域

5.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

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

“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

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6.“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下列观点与此相符的是(  )

A.“人是会说话的工具”  B.“存天理,灭人欲”

C.“人是万物的尺度”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7.阅读下列改革措施,据此判断它们共同的历史意义

时间

改革措施

管仲在齐国改革(公元前七世纪中期)

相地而衰征

鲁宣公改革(公元前594年)

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商鞅变法(公元前四世纪中期)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A.直接瓦解了分封制B.土地私有权得到了诸侯国法律承认

C.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为争霸、兼并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8.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

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百家争鸣向儒学独尊转型D.“公天下”转向“家天下”

9、孔子主张“正名”,试图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规范人们的言行和使社会有“序”的目的。

这一主张的思想核心是:

()

A.“礼”B.“仁”C.“德”D.“孝”

10.《春秋》书法体系的五个命题:

“天人有序”“中外有别”“褒贬有道”“隐讳有法”和“修辞有术”。

这里“书法”的含义是

A.写字的笔法艺术B.古人的治史态度

C.中国传统的人生态度D.古人的书法创作要求

11.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

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2019-2020年高三9月月考(历史)缺答案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2.汉武帝时规定:

“商人财产每2000钱,抽税一算(120钱);经营手工业者的财产,凡4000钱抽一算;……商人之车,则征收二算;船5丈以上者,每船抽税一算。

”这个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A.打击富商大贾B.降低商人的经济地位

C.打击地方割据势力D.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13.2010年11—12月,第1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墨西哥坎昆拉召开,各国政要在此讨论拯救地球、遏制全球变暖的整体行动方案,最终通过了两项决议。

其实我国古代人民早就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如西周律法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唐律》中更是划出禁伐区和禁猎区等。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C.立法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D.重视生态平衡自古就是全球关注的问题

14.《齐名要术·序》中写道: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此段话表明作者(  )

A.写作目的是发展商品经济B.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

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D.提倡工商皆本

15.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

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

A.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C.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很小

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16.三省制应属于集体领导制,有平抑制衡权力的功能。

唐代三省职权划分和运作方式已初步体现出现代政治的分权原则。

确切地说,三省的具体分工是(  )

A.“门下取旨,中书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B.“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C.“中书取旨,尚书封驳,门下奉而行之”

D.“尚书取旨,门下封驳,中书奉而行之”

17.有学者认为:

“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

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科举制度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学而优则仕

18.北宋时期,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收入除少量自用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1804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宪法既未授予联邦,亦未禁止各州享有的权利,该归各州各自保留”,也就是说宪法单独列举中央的权力而未经列举的权利一概归各州。

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的这些措施实际上都是为了

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B.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给予地方一定自治权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势力

19.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历史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

A.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秦亡不是因为郡县制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州白瓷工艺高超

C.(唐)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科举制中进士科难度更大

D.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姬姓是分封的主体

20.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上述材料反映了

A.科举取士逐步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B.科举取士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C.科举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D.唐宋时期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21.据《旧唐书》载,唐元和年间(806~820年)给事中(官职名)认为皇帝关于减少内外官俸钱的诏令不妥而封还诏书,最终给事中的意见被皇帝采纳。

这表明

A.给事中为中书省属官B.给事中为尚书省属官

C.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D.给事中为吏部属官

22.下列诗句能够侧面地反映唐朝的一些景况。

其反映的主要角度依次是

①“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尤藏万家室。

③“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田畦。

”④“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A.①城市建筑——②手工业——③娱乐活动——④农业

B.①手工业——②农业——③城市建筑——④娱乐活动

C.①手工业——②娱乐活动——③农业——④城市建筑

D.①娱乐活动——②农业——③城市建筑——④手工业

23.苏轼曾经指出:

“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D.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

24.下表是明代科举考试进士、状元前五名的地域分布。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进士

状元

名次

省份

数量

名次

省份

数量

1

浙江省

3697

1

浙江省

20

2

江西省

3114

2

江西省

18

3

江苏省

2977

3

江苏省

17

4

福建省

2374

4

福建省

10

5

山东省

1763

5

安徽省

6

A.经济重心南移牵引文化重心南移B.明代科举政策向南方倾斜

C.历史上,南方文化一直比北方发达D.北方士子不屑于考科举

25.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

“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宗室女嫁富商的现象司空见惯。

”材料反映宋代婚姻关系的变化,其原因有

①科举制度盛行②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③商业经济的繁荣④理学的兴起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6.右图是现藏于西藏自治区博物馆的“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此玉印是元成宗于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赐给西藏第五任帝师(帝师既是佛教萨迦派的高僧,又是宣政院的首长)扎巴俄色的印信。

作为史料,它可以用于研究

①元代中央对西藏地区管辖的历史②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发展史  

③中国古代宗教史        ④西藏地方行政区发展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7.右边古地图名为《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全图》,图中标

注有“天下两京十三省府州县路程”字样,据此判断此图应绘制于

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28.明朝海瑞说:

“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

”丘浚说:

“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

”“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

”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是

①海瑞正确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②丘浚客观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

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9.某同学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的本质》、《清代中英内阁制度的比较》等参考资料,计划写一篇小论文。

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B.明清的君主专制

C.清代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D.浅议中国古代职官的变化

30.浙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下列在浙江所作或出土的古代作品有

①《兰亭序》②甲骨文③哥窑④《离骚》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31.中国古代都城经历了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的变迁。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唐朝以后历代王朝的都城(  )

①交通运输比较便捷②便于打击割据势力

③远离北方民族威胁④社会经济相对发达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32.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的商帮密切相关'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②③

33.《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时说:

“非臣子所宜言。

”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

从文中可以看出

A.《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B.朱元璋避免了草芥与寇仇式的君臣关系

C.明朝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孟子》中具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

34.下图出自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这一组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

(注:

耙(bà):

碎土、平地;耔(zǐ):

培土。

)(  )

①农事精耕细作②农业技术先进

③农民辛勤劳作④水利设施的完善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5.明朝万历年间,在福建地区,“其日番钱者,则银也,来自海舶,上有文如城堞,或有若鸟兽、人物形者,泉(州)、漳(州)通用之”。

材料反映了当时()

A.泉、漳成为全国外贸中心B.福建地区海外贸易发达

C.福建银元铸造技术发达D.尚未实行“海禁”政策

36.有学者认为,古代游牧民族大举南下与气候寒冷有密切关系。

下图中第Ⅱ期,少数民族曾两次入主中原。

对这两次过程相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中国2000多年来的气温变化曲线示意图

A.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B.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C.接受汉族文化,推动自身进步D.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统治18.

37.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

(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

……,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38.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中包括以下三部著作。

下表中关于这三部著作项目的内容,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著作

项目

体裁

作者

特点

影响

《诗经》

诗歌

屈原

现实主义

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红楼梦》

小说

曹雪芹

古典主义

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人间喜剧》

戏剧

巴尔扎克

浪漫主义

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A.体裁B.作者C.特点D.影响

39.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隶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情感

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③“同光十三绝”是当时京剧艺术各行当的代表人物

④楚辞奠定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0.图9是品牌中国产业联盟(BCIU)的标志。

从中国古代艺术的角度看,其创意主要取自

A.篆刻B.书法C.山水画D.戏剧脸谱

41.某学者在评价中国17、18世纪时的科技时强调:

“在中国,技术的发展跟不上科学的发展,它在原地踏步。

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无疑是中国的□□□,不必发明机器来节省人力。

它是由地方性人口过剩产生贫穷的永久性受害者。

”根据该学者的观点,你认为空格部分最合适的内容应该是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人力资源太过丰富

C.专制体制腐朽僵化D.商业发展缓慢迟滞

42.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D.实现了选贤任能

43.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说:

“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里卡尔纳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之所以要把这些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至于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

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他们的光彩……”下列能成为希罗多德记载的“希腊人的丰功伟绩”的是①实行直接民主,是西方民主的源头②颁布了适用于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

③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④民主政治促进学术、文艺多元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4.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

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解释最确切的是

A.妇女地位低下,属于奴隶阶层,无权参政

B.全体男性皆为公民,他们拥有国家管理的权力

C.男性公民共同分享城邦的权力,承担社会义务

D.男人参军,保卫国家,确保了雅典城邦的安全

45.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取时,“把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

”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A.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

46.《什么是民主》一书中指出:

“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通常由5000到6000名成员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

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决定任何内部问题。

至于审判方面,则由一个……市民组成的陪审团主持,罪名成立与否,由陪审团以多数票决定。

”该材料不能说明的是

A.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B.雅典民主的范围有较大的局限

C.公民大会成员由抽签选举产生D.陪审法庭是雅典最高司法机关

47.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著名的《罗马法的精神》中说:

“罗马帝国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天主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罗马法“最为持久的征服”的具体表现是

A.确立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

B.由公民法到万民法,首创国际法的概念

C.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D.编订了《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善

48.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梁启超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

两者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A.贵族政治、列国分立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

49.《十二铜表法》第六表规定:

“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

”该规定的实质是()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一视同仁的基本原则

C.习惯法影响巨大D.法律至上

50.古罗马《民法大全》:

“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

”材料所体现罗马法的主要原则是

A.保护弱者B.人人平等-C.公正合理D.注重证据

51.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汉书·艺文志》

材料二黄宗羲认为: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材料三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累、叠加、发展而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民族精神状况的内容和活动方向。

到了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不同,佛学的传入则是纯粹的文化运动。

它与汉文化区别如此之大,以致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其间经历了近千年。

材料四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

法国的伏尔泰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顾立雅《孔子中国之道》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出儒学的要义。

(2分)

(2)依据材料二回答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1分)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3分)

(3)材料三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次文化融合?

(2分)

两次文化融合的结果有何不同?

(2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莱布尼茨盛赞中国儒学的原因(2分)并指出伏尔泰推崇中国考试制度的理由。

(2分)[

 

52.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到6世纪初,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

北魏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

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材料二北魏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

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材料三北宋的既定政策是纵容豪强地主兼并之家肆意兼并土地,而且给予免税免役的特权。

而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自耕农为逃避繁重的税敛和差役,有人宁愿托庇于官绅和豪强之家,伪立契约,假称土地以典卖,自己沦为佃户,实则仍为原有的土地上耕种,但要把收获物的一部分交给官绅和豪强之家。

材料四北宋初期的纳税户,除缴纳赋税之外,还要依其户等到各级政府分轻重不同的差役。

因为官绅地主、富商大贾都享有免税特权,各种差役抖落到中小地主和富裕的自耕农身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明显发展。

你认为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起了重要作用?

(4分)

(2)根据材料二,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说明了什么问题?

(4分)

(3)综合材料一、二,概述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4分)

(4)北宋初期的土地和赋税政策造成了哪些问题?

(4分)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在变法中主要采取了哪两项措施?

(2分)

53.阅读下列材料:

(18分)材料一:

其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

其二:

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

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

——商鞅

材料三: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

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

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公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

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

(2分)

(2)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

(1分)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

(2分)

(3)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4分)

(4)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

(4分)两场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