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2212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宁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静宁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静宁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静宁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静宁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静宁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

《静宁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静宁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静宁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

静宁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静宁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2011年—2015年,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

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

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对于在发展中解决好可能出现的突出环境问题,保障我县的环境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十一五”环境保护计划执行情况和“十二五”环保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计划的执行情况。

“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强化了县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领导职能,积极推行环保责任制,环境规范化管理逐年加强,环境执法力度逐年加大,社会环保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全面推进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工业企业污染达标排放,拓展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基本上完成了“十一五”全县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

——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初步遏制,环境形势持续好转。

一是全面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十一五”期间,在全县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国内生产总值由2005年11.4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8.44亿元、年均增长12.2%的情况下,实现了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的目标任务。

到2009年底,全县工业企业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石油类、重金属等14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分别比“十五”末期有所下降。

其中,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10.5%和10.2%。

二是“一控双达标”工作成效得到较好巩固。

通过严查防止反弹等手段基本完成了县政府2006年初提出的“全县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94%以上的企业达标排放,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80%,环评执行率100%,初步形成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的工作目标。

三是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取得实质性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县关停污染严重的小造纸、水泥厂、小淀粉加工、石灰土立窑区域性“十五小”、“新五小”企业15家。

同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能耗高、污染重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线。

县水泥厂、恒达造纸厂、县医院、通达果汁公司等一些重污染排污单位通过改造、新建环保设施,为改善点源污染,提高环境质量作出了贡献。

四是重点区域环保工作有新的突破。

庙堡饮用水源地作为城区居民生活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加大对葫芦河污染治理力度,劣Ⅳ类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对沿河岸的18户小地毯加工企业进行了清理整顿;城区内建筑施工、工业生产、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治理,噪声扰民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

五是环评工作迈出可喜步伐,基本实现了污染控制工作重点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

“十一五”期间,全县新、改、扩工业企业建设项目环评率达到96%以上。

严把招商引资企业的环评关,通达果汁公司等一批绿色企业相继落户静宁,并以此典型引路,扩大示范幅射,为我县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树立了样板。

——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环保工作得到重视,生态保护走上良性循环道路。

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甘肃省生态建设规划》要求,在对全县生态环境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静宁县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实施方案》。

全面推进了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和公路林网建设、亚行贷款“丝绸之路”生态恢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十一五”前四年,三荒造林1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5.9%,比2005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

结合近年来开展的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县标兵等活动,生态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县城新增绿地20.8万平方米,绿地总面积达到133.3万平方米,城镇绿地率达到23%。

涌现出了阿阳实验学校等一批省、市、县“绿色单位”创建先进集体和城川乡生态建设示范乡镇典型。

全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开始向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循环利用的方向发展。

通过分期分批创建,2009年底,全县24乡镇完成了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并通过省、市验收。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序推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以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起来,切实抓好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着力推进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县政府先后出台了《静宁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方案》、《静宁县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

按照《方案》中“六清六建”、“十有四无”的要求,依托新农村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在7个重点乡镇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建成了垃圾填埋场。

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效果明显,城川乡吴庙村的成功做法在《中国环境报》予以刊发。

威戎镇被环保部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农村环保“三统筹”机制推进有序进行。

——环保机构逐步健全,环境管理趋于规范。

2007年相继成立了县环境监测站、八里环保所,增加了人员编制,环保局职能进一步得到强化,环保执法队伍进一步壮大。

“十一五”期间,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从实际出发,县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静宁县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通知》、修订完善了《静宁县城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这些文件的贯彻落实,为规范环境管理起到了良好法制保障作用。

——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深入,全民环保意识逐步增强。

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环境宣传教育纲要》,已初步形成了环保部门牵头组织,其他部门联合协作,公众参与的环境宣传教育机制。

利用“6.5”世界环境宣传日等活动主题,近几年在全县广泛开展“企业、学校环保法律法规知识竞赛”、“中小学环保征文竞赛”,新闻媒体环保专题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不断把环境宣传教育引向深入,使全民环保意识大大增强。

(二)“十一五”环保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地表水污染严重。

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区人口急剧增加,而相应的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滞后,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以马铃薯淀粉加工业生产废水季节性排放为主的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河流自然径流量逐年减少,纳污降解能力减弱。

二是农村环境污染凸现。

农村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新旧污染源交织等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环境治理缺乏资金来源和项目支持。

三是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新的污染源增多,环评监管难度大,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源治理任务艰巨。

四是政府环保投资不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五是环保机制不健全,监管能力十分薄弱。

环保法规操作性不强,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环境保护的政策机制不完善,环保投入历史欠帐多,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进程缓慢;环境监测、执法、信息、宣教、科技能力建设明显滞后,污染环境事故预警和应急监管能力十分薄弱,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二)“十二五”期间我县环保工作面临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这一阶段,科学发展、转型升级将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需要全面控制污染和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为加快我县城镇化、工业化的实现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一是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着力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是落实这些重要决策的重要手段之一,环境保护工作今后必将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产业转移,将会摈弃粗放型、拼资源型、不顾环境成本的发展方式,环境保护是改变传统发展方式的内容和手段,在产业发展、技术引进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资源环境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生活环境势在必行。

四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创建,有力促进产业发展生态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块状、带状循环经济,建设环境优美乡镇、环境友好企业、生态经济园区、“四绿”单位等工作推进,将会加大生态建设与保护投资,环保部门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任务繁重。

五是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需求普遍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监督环境的意识增强,将会有力促进污染源治理和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富民强县为目标,紧紧抓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历史性转变的要求,以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维护权益为基本出发点,以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为主线,以区域性环境功能区划为导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严格环境执法为手段,以能力建设为保障,加快区域污染治理步伐,努力改善环境质量,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群众的环境要求,最大程度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循环发展,持续利用的原则。

积极推动块状、带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实现废弃物的最小化,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二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调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结合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条件,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任务,便于实施和考核。

三是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原则。

环保规划应当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统一规划,应体现出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联系,规划要明确近、中、远期目标,突出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重点,并将建设和保护任务分阶段、分区域、分部门加以落实。

四是坚持项目支撑,公众参与的原则。

生态示范区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载体,要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总体要求,认真研究辖区内工业、农业、养殖业等行业项目之间的链接互动,以项目发展推动清洁生产和生态建设。

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畅通与专家和公众的参与渠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增加规划的开放性和可实施性。

(三)规划目标

1、“十二五”环保目标

到2015年,葫芦河地表水达到水质功能划分要求,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在二类区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分别达到城区噪声功能划分标准和要求,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完备。

农村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开始恢复。

环境监管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

确保辖区内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具体奋斗目标为:

①环境质量指标

●水环境:

葫芦河地表水达到水质功能划分要求

──葫芦河由Ⅳ类改善为Ⅲ类。

──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大于95%

●大气环境:

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在二类区标准

──二氧化硫年均值小于0.06mg/Nm3

──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小于0.10mg/Nm3

──二氧化氮年均值小于0.04mg/Nm3

──总悬浮颗粒物年均值小于0.20mg/Nm3

●声环境:

达到城区噪声功能区划分标准和要求

──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5分贝

──交通干线噪声小于70分贝

②污染防治指标

──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全部得到安全处置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7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大于90%

──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0%、95%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

③环保管理能力指标

——完成县环境监察机构二级站标准化建设

——完成县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

  ——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率100%

2、2020年远景目标

2010--2020十年间,通过深化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内容,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总量控制,工业污染源得到全面控制,城市和农村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初步构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基本满足小康社会的建设要求。

到2020年,葫芦河达到Ⅲ类控制水质标准;环境空气控制在二级标准之内;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达到各功能区划分标准要求。

初步形成具有完善服务功能的生态环境,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的产业体系,持续协调的发展环境,和谐优美的生活环境。

三、“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

今后一段时期,我县将基本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迎来资源能源消耗和人口数量的高峰,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体环境形势的重要转折时期,生态环境建设与环境保护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今后十年,将围绕主要污染物持续下降,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居环境明显好转,低碳循环经济有序推进,工业产业逐步优化升级,环保机制得到落实,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实施四大建设。

(一)农村生态环境与环境保护建设

当前,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应按照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结合实际,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着手,重点抓好“四大工程”,系统推进我县农村的生态建设。

1、净化农村环境工程

 一是清洁水源工程。

抓好农村污水处理工程。

切实保障农村饮用水源安全。

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解决我县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

到2015年,建成3个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示范工程,村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以上,水质合格率达到100%。

加大葫芦河流域地表水的治理力度,加快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进度,力争在2020年全县二十四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管网配套、统一收集污水、统一处理生活废水的处理站,确保河流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二是清洁家园工程。

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的处置工作,是垃圾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据测算,全县农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达到800吨左右。

要以全面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抓手,因地制宜制定辖区内镇村环境保护规划,做到保护与开发、保护与建设并重,有步骤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

建立“县督察指导、乡镇组织实施、村参与管理”的组织模式和“保洁服务中心”常年治理的运行模式,形成“袋组装、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的机制,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不形成二次污染。

每个乡镇应建设规范化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各乡镇要购置车辆,建立保洁清洁队伍,做到垃圾定点存放、定时转运、定点集中处理,解决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争取国家对户用沼气建设项目的投资。

实施农村生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

到2015年,每个乡镇和40%的建制村建立生活垃圾填埋场,三分之二的小康村建成生活废水处理站。

三是清洁田园工程。

摸清农膜使用、污染现状,包括地膜的使用量、覆盖面积、污染面积、残留量、残留率及分布,受污染的作物种类及污染危害的主要表现等,在北部、中部、南部选择几个重点村建立50亩残膜治理核心示范片,带动每个乡(镇)建立200亩展示片。

通过建立防治残膜污染农艺措施防治地膜污染技术试验示范点,向农民展示农膜科学使用、回收、收藏及田间碎片的清除与处理技术,树立防治地膜污染的典型,让农民亲身感受并认识到农膜残留对降低耕地生产能力、减少农作物产量的危害程度。

在示范点要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可降解和无污染的环保型农膜新产品,逐步取代传统塑料薄膜;推广一膜两用、适时揭膜、机械拾膜等技术,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08mm的超薄地膜,以降低废旧地膜的捡拾难度。

各乡镇要根据农膜使用及污染情况,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站(点),方便农民交售;结合地膜补贴开展“交旧领新”或“以旧换新”工作;同时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建立乡村物业管理站,建设田间垃圾收集设施,对农村垃圾(废旧农膜、塑料制品、农资、农药包装瓶袋等)进行定点堆放、定期处理,从而减轻残膜对土壤的污染。

2、发展生态农业工程

生态农业是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支撑点。

发展生态农业,必须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织、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生态农业符合当今世界的消费需求,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根据我县的实际,坚持以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为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各类标准化认证工作,不断提高有机绿色农产品的比重。

一是实施葫芦河流域城川至威戎段10.1万亩耕地土壤污染防治示范项目,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自然控制土壤有害生物的能力,降低有害物质通过土壤传递的途径,减少次生危害,维持当地土壤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绿色无公害化,生产出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以优质增效益,树品牌,从而以品牌带动基地,以基地促进收入,取得项目区较高的经济效益。

项目在城川红旗、吴庙、高湾、威戎武家塬、李沟5点各建成一处1000亩集中综合治理区,新建土壤化验检测室及配套用房150平方米,土壤污染防治修复中心及配套用房260平方米,信息培训室50平方米。

配套购置土壤化验药剂、监测仪器设备,信息处理与培训设备以及修复工具等号500台(套)。

二是切实抓好农村能源工程。

根据我县实际,一家一户发展的沼气项目在其作用发挥上并不明显,同时也因为管理不善,容易造成发安全事故。

实施集中沼气建设项目,在人口密度大的(村)镇,或新农村示范点建成制气站,集中制气、供气,铺设供气分户管道。

针对我县冬季农业生产难以进行,沼气池难以越冬,农业废弃物未能充分利用,农民冬闲以及农村厕所不卫生等一系列问题,采用“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将畜(禽)圈(舍)、厕所、沼气池全部建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内,从而使四种功能融为一体,使栽培技术、高效饲养技术,厌氧发酵技术、太阳能高效利用技术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内实现有机结合,在同一块地上实现了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能全年发展生产的环保型生产机制,并使该系统物流循环加速和趋于合理。

该项目计划在八里、城川、威戎选择四个点,每个点建成年产燃气40万立方米的供气站一处。

三是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在畜禽产业发展区域,建立一批适度规模、基础设施齐全、污染治理设施配套、管理科学规范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加快推进养殖方式转变,逐步使畜禽养殖从低水平、分散性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发展。

积极推广先进的生物养殖技术,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实现畜禽粪便能源化、肥料化。

加快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污染治理。

鼓励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发展养殖与种植相结合畜牧循环经济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力争到2015年,全县建成2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10个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示范工程,畜禽养殖粪便处理率(资源化)率达到80(30)%以上。

3、建设优美村庄工程

优美村庄是农村生态最直观、最鲜明的体现,必须将优美村庄建设列入农村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利用生态、和谐的理念指导村庄建设。

把优美村庄建设作为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

对原有的农村村庄格局进行重新规划,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突出生态化、功能化、现代化的特色,通过不断努力使全县范围内涌现更多的现代化居住区。

同时,各地农村要加快村庄园林建设、村庄道路绿化建设,建设优美村庄。

4、建设生态文明工程

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农作物栽培方式的转变、农村生活消费观念的革新,都必须从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着手,加强对农村群众的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要注重实践证明、典型引导的方式,逐步转变农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习惯。

同时,应积极开展包括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社区、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和“环保四进”活动,提高群众对农村生态建设的认知度,使广大农村群众成为生态建设的主力军。

(二)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建设

1、工业企业对环境造成的问题及其成因

虽然在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的落实不尽到位,不能适应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由于规划环评和部分项目环评滞后,先建设后补办环评手续的现象较为普遍。

有的企业选址不尽合理。

至今还有个别纸箱包装、食品加工、养殖等一批生产项目未补办环评手续。

这给发展循环经济无疑形成了障碍和困难。

二是个别企业违法排污问题较为突出。

食品加工、洗染等一批污染企业未建成环保设施。

重点企业的污水处理站、工业园区的污水处理站急需开工建设。

三是企业负责人的业主环保意识淡薄,导致环境执法监管遇到很大阻力。

四是淀粉加工、建材、地毯加工、饮料(酒类)生产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经营分散、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给污染治理和发展循环经济带来了很大困难。

五是企业融资困难,治理污染、实施清洁生产严重缺乏资金支持。

存在以上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原因是过去我们一直走“末端治理”的路子。

实践证明,“末端治理”,一是治理成本提高,致使企业缺乏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加大了技术层面的治理难度,使污染转移成为可能;三是忽视了过程控制,以至于生产过程中浪费资源能源的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出现许多重复建设;四是由于点源治理,使政府及环保部门监管处于难以顾及的困境,从而加大了环保执法的成本和难度;五是为其他投资者设置了无形的障碍,抬高了投资者进入市场的门槛,延缓了环保投资多元化、市场化的进程。

工业发展的实践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今后,所有建设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只有走“源头控制”的路子,加强过程控制,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

2、以项目为支撑,促进污染减排

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低碳经济”采取“关小扶大”的原则,对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企业予以取缔或进行扩能技术改造,提升产品品位,同时实现节能减排。

(1)实施改造淘汰粘土实心砖项目。

对县内30家粘土实心砖生产企业淘汰,使其转产新型节能墙体材料,该项目的实施,可以减少对县城、乡镇面山生态植被的破坏,同时可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固体废物的排放量。

(2)实施水泥公司为主的东城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项目。

对县水泥公司进行搬迁,在威戎镇新胜村建成一个年144万吨的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

(三)重点流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1、实施葫芦河流域污染治理工程

项目分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建成城区污水处理厂一处,完成3-5户重点企业污染治理。

对一些企业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第二阶段实施葫芦河生态恢复工程;在2010年完成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巩固提升创建成效;完成流域内其余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实现清洁生产,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1)重点污染行业废水治理工程:

对流域内已建成污染治理设施的企业加强监管,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无污染治理设施或污染治理设施不能适应产能的企业,进行限期治理。

沿岸未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静宁县农畜股份有限公司(路大路食品公司)、四海食品有限公司,分别投资240万和210万建成污水处理站,并配套建成废水在线监测设施。

恒公司30万吨再生纸生产线改扩建项目在2012年完成配套废水处理设施。

同时沿岸的18户小地毯加工企业,对葫芦河水质污染也十分严重,对此,必须进行综合整治,采取限期治理,对治理无望的坚决予以取缔关停。

(2)生态环境恢复工程

贯彻实施《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防护林建设工程以及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实施重要功能区的水源地抢救性保护。

对葫芦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水土保持重点区等区域实施监管。

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保证葫芦河源头水量充沛、水质清澈。

地表水水源地保护:

该工程共规划3项建设内容,一是建成1座大型污水处理场;二是建成125做小型农村污水处理工程;三是东峡库区农田径流污染工程和生活垃圾处理工程。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

一是葫芦河北峡至吴庙段建成八里红林、五台山水厂红旗、吴庙水源井保护区设围栏造生态林;新建治理地下水污染的3座防渗帷幕工程;新建控制地表水污染的滚水堰及1处垃圾处理厂;二是甘渭河西凡沟至庙堡段规划隔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