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1816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2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2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2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2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2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2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docx

《22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2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docx

22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

22、出师表

教学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书怀》)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谁能说说这些诗句是歌颂谁的?

为什么这么说?

这节课我们学习《出师表》这篇文章学习之后,你自然会明白其中的原因。

二、解题

1、关于“表”;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也叫奏疏、奏章。

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

崩殂:

疲敝:

秋:

殊遇:

开张圣听:

光:

恢弘: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陟罚臧否:

异同:

作奸犯科:

刑赏:

平明之理:

良实:

志虑忠纯:

优劣得所:

简拔:

遗:

咨:

裨补阙漏:

淑均:

猥自枉屈:

驱驰:

后值倾覆:

尔来:

夙夜忧叹:

不毛:

庶竭驽钝:

攘除:

斟酌损益:

慢:

彰其咎:

谘诹善道:

察纳雅言:

3、古今异义词:

(1)开张:

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

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

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

今义是品质恶劣,(4)感激:

今义是由衷感谢,

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

今义是做事小心,(6)秋;今义是秋天

古义是认真、慎重。

古义是时刻

(7)、义;古义是恰当(7)涕;古义是眼泪

今义是意义、含义今义是鼻涕

4、了解下列虚词的不同含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助词的)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就)

之欲报之于陛下也(舒缓语气)而可计日而待也(连词)

先帝称之曰能(代词他)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连词)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舒缓语气)

以以塞忠谏之路(导致)欲报之于陛下(在)

是以先帝简拔(因为)于叹息痛恨于桓、灵(对)

悉以咨之(拿来)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在)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受任于败军之际(在)

以伤先帝之明(导致)还于旧都(到)

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

以光先帝遗德(用来)

四、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

五、作业;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先帝崩殂

建议一危急存亡天下三分不利诚宜开张圣听(正面)

开张圣听益州疲惫以塞忠谏之路

追殊遇

报陛下不懈于内有利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反面)

忘身于外

2.问题探究

(1)文章开头就提“先帝”有什么作用?

蜀国是先帝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根据地,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去世,使作者倍感痛惜,肩上的担子沉重,警示后主要奋发有力,继承先辈遗志。

为后文提建议定下基调。

(2)、这一段分析天下形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分析形势的不利条件,指出面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要居安思危。

(3)、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有什么作用?

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

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条件尚且可为,希望刘禅振作起来,精图励志。

2、请一女生读第二段,然后讨论下列问题

1、请一位男同学翻译这一段。

2、讨论下列问题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

具体内容是什么?

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②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宫中”“府中”

(5)作者在本段中的提议按怎样的顺序来说的?

先正后反

3、分析三、四段

1、教师范读这两段,然后看学生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解答。

良实;善良、诚实。

志虑忠纯;志向和心思真诚无二。

广;大

2、探究下列问题

(1)、刘备向刘禅举荐了哪些人文臣管理国家大事?

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郭攸之、费讳、董允等。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着眼于思想品德。

(2)、提出的具体作法是什么?

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3)、好处是什么?

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4)、亮为什么要举用向宠将军?

举荐的好处是什么?

向宠德才兼备。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小结:

本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3、请同学翻译第五自然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

第一句

(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

(正面):

亲贤臣,远小人。

(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

(反面):

亲小人,远贤臣。

(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

第一句

(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

(6)、三条建议中,最重要的一天是哪一条?

为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它关系到汉室的兴衰。

四、小结:

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

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七、布置作业;熟读全文。

第三课时

内容及过程

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请同学翻译第六自然段。

探究下列问题

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

第一句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第一句

③“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句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

具本指什么?

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是个平民百姓,是个隐居山野之人。

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最后一句

小结;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使陛下明白创业的艰难,同时表明自己愿竭尽忠志来报先帝的知遇之恩。

2、请同学翻译第七段。

问题探究

(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请同学翻译第八段。

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开张圣听

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第一句

4.第9段:

结束语。

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小结;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说出出自本文的成语;三顾茅庐赏罚分明亲贤远佞(nìng)开张圣听

2、讨论:

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辅佐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

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

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

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

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

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

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

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

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

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

《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

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

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

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

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4)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

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

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后记;

 

23、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3、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重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过程:

十五从军征

教学目标:

  

   1、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你们讨厌战争吗?

为什么?

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

(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

(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生齐读),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第一首乐府诗吗?

生齐背:

《关雎》。

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我们再读课题:

《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

(师做副板书。

)通过昨天预习,你在文中读懂了黑板上哪些问题?

(谁?

一位现年80岁的老兵,从哪里知道的?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对于其他问题,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

(没有)那主要写的是这位80岁老兵的一件什么事呢?

(一生交流,)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哪一方面呢?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

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

(请一生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

(出示课件),正音,跟读:

冢,窦,雉,舂,羹,贻.

 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

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

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

(生接读: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

65年。

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

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

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

(板书:

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

”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

一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

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

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

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

(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

(出示,生读:

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

男生读: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

(板书:

悲/哀)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生齐读5,6句: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

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

(想读的齐读)              

  6、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

(生接读: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

(板书:

泣)他在泣什么?

他为什么而泣呢?

(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                 

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

(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

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喜------悲------泣

后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例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别董大》高适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句的出处?

——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作者介绍投影: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

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播放录音,聆听感受。

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

岑参cénshēn散入sàn狐裘qiú锦衾薄qīnbó

瀚海hàn阑干lán羌笛qiāng风掣红旗chè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指导朗读

1-4句,应用惊奇激奋的语调;

5-8句,语调应哀怨低沉;

9-14句,宜用孤寂凄凉的语调;

15-18句,宜用舒缓的低平语调。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

(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

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

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

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

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

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

2、赏析诗句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

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2)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精彩?

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

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比喻的本体雪,喻体是梨花。

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

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千树万树”,用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3)读咏雪部分——除了这一句外,在咏雪部分,你还喜欢哪些诗句?

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穿插评价: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

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

“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

“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

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

“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这样记录边塞奇事,角度也很新颖。

诗人写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

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

)(“百丈”、“万里”是实写吗?

运用了什么修辞?

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

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

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

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3、齐读咏雪部分——思考:

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

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4、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5、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

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写作背景(投影)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

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

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设宴饯别

(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为什么要列举“胡琴”“琵琶”“羌笛”这三种乐器呢?

简略而有情味。

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

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饯行的情形。

连举三种乐器,既表明乐器之多,乐曲之异,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同时这些富有边塞色彩的乐器,也极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细细品味,送别人与被送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

②纷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