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练习题四十六.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1223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2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练习题四十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度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练习题四十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度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练习题四十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度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练习题四十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度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练习题四十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练习题四十六.docx

《学年度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练习题四十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练习题四十六.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高中必修3 文化史历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练习题四十六.docx

学年度高中必修3文化史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练习题四十六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必修3文化史历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练习题四十六

第1题【单选题】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

A、曾国藩——蔡元培——孙中山

B、孙中山——康有为——曾国藩

C、康有为——孙中山——曾国藩

D、蔡元培——孙中山——曾国藩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1922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这说明当时()

A、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必须发展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术问题

C、中国共产党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D、中国共产党还未认清中国的客观情形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927年6月,潘光旦在《时事新报》上刊登“中国之家庭问题征求答案”的问卷调查其中关于大小家庭制,主张完全保存大家庭者占29%,主张采取小家庭制者占40.5%,主张采取小家庭制供养祖、父辈生计但不同居者占61.8%,主张采取小家庭制祖、父辈由子孙辈轮流同居奉养者占64.7%。

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传统大家庭制的家庭养老送终的亲情观念被否定

B、南京临时政府的“移风易俗”法令力推小家庭制

C、近代社会新思潮熏陶下的人们大多认同小家庭制

D、对家庭制的改造运动改变了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现象与新文化运动中“赛先生”的主张完全一致的是

A、小学生不读不写不学旧体诗

B、中学生散发反对复辟的传单

C、大学生爱听严复宣传进化论

D、华老栓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病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

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做自己或女儿的名字。

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

这反映了()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萌发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打倒偶像和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

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自强与求富

B、民主与科学

C、改良与革命

D、进化与革新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在近代中国,它一度成为农民大同理想的蓝本,维新人士的还魂符,激进知识分子口诛笔伐的故纸堆。

它是()

A、改革思想

B、三民主义

C、儒家思想

D、民主科学思想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1919年,某新湖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书例说明()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派诗人刘大白的《卖布谣》这样写道:

“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

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

这反映了()①中国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②作者提倡用国货③五四前后,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强烈关注④作者反对西方机器生产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有学者这样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历史事件:

“它是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各种各样的“主义”传入中国,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该事件是()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五四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常常被称作中国的文艺复兴。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注重人的个性要求

B、构建了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

C、主张复兴传统文化

D、面临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答案】:

【解析】:

第13题【判断题】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如何对待西方文明是近现代中国人一直以来探讨的重要话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

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兴银行……兴器皿技艺……兴医院以济疾苦。

——洪仁玕《资政新篇》

材料二:

我们已经说过,同、光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所学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惜乎当时(注:

19世纪末)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之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

……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

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据材料一指出洪仁玕对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

据材料二指出“物质改革”是指哪一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对待东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

据材料3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的原因及其实战。

材料四表明孙中山对西方文明持怎样的态度?

综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阶段性特征。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2﹣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赴美留学,共计派出120人。

赴美幼童在美学习期间“于各种科学之进步,成绩极佳”。

但是,由于顽固派对于留美幼童的“西化”心怀不满,所以清政府于1881年下令将他们分批撤回。

他们归国后,大都成为外交、海军、航运、电报、铁路等领域的骨干力量。

1877﹣1885年间,福州船政学堂也派遣了数批留学生共计近百人,分赴英、法、德等国学习海军专门技术。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财力不逮”,以及顽固派的阻挠破坏,派遣留学生的运动在1886年以后中断,直到1896年才恢复。

这一年,13名学生赴日留学,开官费生留日之风气。

此后,赴欧留学者规模缩小,赴日留学者日众。

——摘编自苑书义《中国近代史》(中册)

材料二:

20世纪初,清末新政急需人才,清政府提倡、鼓励官费、自费并举赴日留学。

1905年废科举后,留学也成为知识分子的重要出路。

日本政府采取主动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加上赴日留学路途近、交通方便、文字习俗相似等,促成了此时的留日热潮。

留日学生从1901年的200多人,1903年增到1300多人,1904年2400多人,1905﹣1906年8000多人。

以自费生为主的留日学生所学专业非常广泛,从政法、文史、军事、外语、师范到理工、农医、商业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其中以陆军和政法最热门。

很多留日学生在日本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归国的留日学生不少成为清末新政改革的骨干力量和新军的各级军官。

——摘编自王晓秋《改良与革命:

晚清民初史事新探》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世纪晚期相比,20世纪初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运动出现的变化。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运动的影响。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