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题汇编文言文阅读部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1008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8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题汇编文言文阅读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考题汇编文言文阅读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考题汇编文言文阅读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高考题汇编文言文阅读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高考题汇编文言文阅读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题汇编文言文阅读部分.docx

《高考题汇编文言文阅读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题汇编文言文阅读部分.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题汇编文言文阅读部分.docx

高考题汇编文言文阅读部分

2012年各省市高考题汇编

(九)文言文

(山东卷)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同母弟也。

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

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率先期门。

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

是以世称其忠平。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

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

“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令天下觖望,诚为盈溢。

臣蒙陛下、贵人【注】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

贵人问其故,兴曰:

“贵人不读书记邪?

‘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

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

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

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

会疾瘳,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

兴叩头流涕,固让曰:

“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

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

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

兴顿首曰:

“臣愚,不足以知之。

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

”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

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

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诏曰:

“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

不幸早卒,朕甚伤之。

贤者子孙,宜加优异。

封兴子庆为鲖阳侯,庆弟博为氵隐强侯。

”庆卒,子琴嗣。

万全卒,子桂嗣。

(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有删改)

[注]贵人:

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履涂泥,率先期门躬:

弯腰

B.犹称所长而达之称:

称赞

C.兴叩头流涕,固让曰固:

坚决

D.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能和睦

【答案】A

【分析】躬:

亲自。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以为华而少实卒不为宗亲求位

A.B.

我腾跃而上为击破沛公军

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C.D.

但以刘日薄西山其闻道也固先乎君

【答案】B

【分析】B项的两个“为”都是“替”的意思。

A项“而”,连词,表并列,并且/连词,表修饰C项“以……为”让……担任/连词,因为;D项,介词,在/介词,比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是()

①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②是以世称其忠平

③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④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⑤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⑥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答案】A

【分析】②是世称,⑥是明帝的话。

而题干问的是“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B.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C.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

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D.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

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

【答案】C

【分析】兴没后,帝思其言“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

并不是答应了阴兴的请求。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4分)

【答案】光武帝亲临的地方,(阴兴)总是事先进入清理(或“清查”)宫室,很受亲近信任。

(2)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

(3分)

【答案】光武帝称许阴兴的谦让,没有改变他的心愿。

(3)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3分)

【答案】最真挚的语言发自肺腑(或“内心”),使左右的人都感动了(或“感动了身边的人”),光武帝就答应(或“听从”)了他。

(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

[清]刘大櫆

许君讳曾裕,一字南湖,桐城人也。

君少卓荦有大志,年莆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

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与书无所不读。

然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不可伸,逐发愤以卒。

君抱病于中,复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

然君之精力壮志已消亡其过半矣。

不获已,乃入赀补官司得通判松江水利般政。

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筋骨,其名曰乌船。

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

其船遇风辄坏。

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

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好民取其货,而负其价不还。

君至惩期成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戴德感泣。

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

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

故冬日嵴涸,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

有司精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

君独以私一已之稇载①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

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

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

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

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

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于纪之诛。

必加详报,则已虽然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

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

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

将议迁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公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

始君少时,怀奇负异,欲所建立于天下。

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

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

及其筮仕,秩避闲散,徙奔趋抑郁于群众之中。

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

岂其信有命邪?

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期有歉于彼邪?

呜呼,可悲也已!

(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

[注]①稇(kun)载:

满载,这里指牟利多。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值母病笃笃:

严重。

B.向者,通判监修向:

先前。

C.君奉委巡察委:

委派

D.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度:

打算

4.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根据上下文语境,都推测许曾裕应当为朝廷重用。

度:

推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遂发愤以卒B.填淤则舟楫不通

木欣欣以向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因潜请于布政辰公D.既为方伯所知

月出于乐山之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5.A【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A项两个“以”都是连词,相当于“而”,连接修饰语与被修饰语。

B项第一个“那么”,连词;第二个“则”,转折连词。

C项第一个“于”,介词,向;第二个“于”是介词,从。

D项第一个“为”,介词,表被动;第二个“为”,介词,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3分)

A.许曾裕从小聪颖异常,酷爱读书,志向远大;但年轻时由于家庭变故消耗了过多的精力,耽误了仕途。

B.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清正为民,消除了公向私用造成的弊端;执法严明,让外来商人感激涕零。

C.许曾裕在一些人因无知贪利而违禁出海时,为使他们得到宽大处理而奔走,表现出爱民如子的仁厚品德。

D.许曾裕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命运不液晶,有机会升迁时却病帮,未能尽展才华,作者对他充满了同情与惋惜。

6.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外来商人感激涕零”的原因是“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看到松江多事的百姓拿了小商贩的货,欠下小商贩的钱却不还。

于是惩处到了约定期限不还钱,奸诈狡黠的几个人,保护了外地的小商贩利益”。

7.把原文中画线的兔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所没有的事情,于是就在河岸边立了石碑来记录此事。

(2)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为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难道比他们少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以为:

认为。

因:

于是。

以:

来。

(重点词语翻译准确,语句通顺)

(2)虽然:

即使这样。

以:

把。

施设:

施政。

为足有为者:

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

句式:

岂其有歉于彼邪?

难道比他们少吗?

(北京卷)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

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

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

人殆之,不肯舍。

杖踵疑门,告曰:

“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

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

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

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

景淳流涕曰:

“我累君矣。

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之。

”疑曰:

“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

”景淳曰:

“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

”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在见好就收囊,志其数而封识之。

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

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

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

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

疑问故,归谓妇曰:

“人孰无缓解,安能以室庐自随哉!

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

”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

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踰月,始辞支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见疑者皆曰:

“善士,善士!

”疑读数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

太史氏曰:

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

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注:

①执业:

指捧书求其,犹言受业。

②汛室:

汛,洒水。

汛室,指打扫房间。

6.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假:

借用

B.景淳竟死竟:

居然

C.反赆以货,遗归赆:

赠送

D.人用是多疑名多:

称赞

7.下列各组词语句中。

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人莫舍我然独好周人急

AB

吾宁舍之而受祸然其行最著

恐为他人得何以为报

CD

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妻卧草中以号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仗踵疑门,告曰

拄杖走到张疑门前,对他说

B.不少见颜面

没有稍微路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

C.志其数而封识之

记录了(钱财)的数量,并封起来做了标记

D.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

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寄送给景淳家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二,文言文阅读

6、【答案】B

【解析】此处“竟”应该是表示结果的副词“终于”“最终”“终究”,而并不表示出乎意料,因此不可能是“竟然”。

7、【答案】D

【解析】A两个“舍”都是动词“收容”“安置”的意思。

B两个“然”都是转折连词“然而”“但是”。

C两个“为”都是表被动的介词“被”。

D前“以”是表反问的“何以……为”结构的一部分,“何以报为”就是“要回报干什么呢”的意思,后“以”表修饰。

尽管前“以”不好翻译,但后“以”用法比较明确,用代入比较法即可知道两“以”不同。

8、【答案】D

【解析】“寄其里人家”译为“寄送给景淳家”有误。

从下文可知,李疑是写信让范景淳的两个儿子来取包裹的,因此之前肯定没有寄送包裹的事情。

此处的“寄”是“寄存”的意思,“其里人家”指的是李疑的邻居家。

9、【答案】C

【解析】文中说“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不是“此人不知感恩”。

(北京卷)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头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

12、【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

扁鹊请除之。

左右曰:

“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曰:

“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如此知秦国之政也。

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解析】上下文意思并不难懂,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除之未必已也”的也字断到下半句,断成“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就错了。

此外并无难点。

(全国大纲卷)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

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从种师道进筑茸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

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

敌遁去,由是知名。

累迁中州刺史。

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

“金人暴露,日久思归。

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

”会和战异议,不能用。

帝问西事,浩曰:

“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

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

建炎元年,知原州。

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

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

“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

”金人遂引去。

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

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

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徙知利州。

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

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

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

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

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

十五年,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郭浩传》)

8.对下列句子中队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

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己          己:

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

请求

  D. 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

等候

【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或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举一反三。

冒:

不顾、顶着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

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②流失中左肋,怒不拔

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

④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⑥浩与吴玠大破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C.②④⑤    D.③④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此类试题时,一定要准确理解题干语句的含义,注意满足题干的所有要求,再推敲各选项语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语句契合,要把语句分别放到原文中辨明真相,不能主观臆断。

①②③为奋勇抗击金人,④为战果,⑤为平乱,⑥为战果。

10.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

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

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

钦宗即位后曾照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郭浩、吴介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

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

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的理解。

一定要把选项与原文对应的句子进行分析比较,看其中存在哪些异义与分歧。

据文意郭、吴产生隔阂在吴举劾之后。

四、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译文                                  

【答案】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译文                                  

【答案】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

(1)题注意实词“盗:

侵占”,古今异义“设备:

设置守备”的翻译;第

(2)题注意实词“辑:

安抚”,“规置:

所作所为”,虚词“以:

把”的译法。

(福建卷)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一5题。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

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

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蠲,相距百步,绵亘东趋。

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宵曲折。

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

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

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

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

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

僧舍雄丽,榜日“禅寂”。

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

修篁干霄,森列门内。

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

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

其北有“甘露室”。

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

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

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

地势斗峻,褰裳②。

援萝,履苍莽中。

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

渺焉四顾,心目豁然。

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

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

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

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

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

呜呼!

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

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

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

大材。

②褰裳:

撩起衣裳。

③沆瀁:

水深广的样子。

④心平气易:

心情和悦。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杳无穷极杳:

深远B、修篁干霄干:

C、延坐后堂延:

延请D、履苍莽中履:

鞋子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解析】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A、B、C三项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D项“履”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踏”而非名词“鞋子”。

本题的误区在于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过于僵化,不能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理解,而误认为D项正确。

【答案】D

3、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3分)()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②峭壁对立,状苫华表

③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⑤D、②④⑥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考生审题时要特别注意“直接”两个字。

①为游山时的天气,与龙鸣山景色无关,可排除A、B选项。

④是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而非“直接”。

⑥为作者登山归来在寺院中的感受,故可排除D选项。

【答案】C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呜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析】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根据文章一一比对,即可发现,B选项中“雄伟平坦的巨石”并非在潮音岩上,而是在山顶的西边。

根据文中第二段和第三段潮音岩是“怪石异态百出”而“其西绝顶”,才是“巨石雄坦”。

【答案】B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3分)

译: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3分)

译: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

【解析】第

(1)题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下”是名词作状语“向下”;“庖”是翻译难点,但如果考生能从“庖丁解牛”中作引申,就可以得出“庖”为“厨房”的意思;另外本题还应注意补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