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汇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50961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汇总.docx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汇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汇总.docx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汇总

高考:

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汇总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

⑤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

⑥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⑥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①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④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①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参佐无不被系束。

(《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例如:

承前省。

如: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语]

②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承后省。

如:

①沛公谓张良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自述省。

如:

①(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对话省。

如:

①“(孟子)曰: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

‘不若与人。

’”

2.谓语的省略。

例如:

①“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如:

①(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②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③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④屠惧,投(之)以骨。

(《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如: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③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

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④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

(《邹忌讽齐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

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如: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

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

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

“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如: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

又如:

“赐之彘肩。

”(《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

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四、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忌不自信(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

⑤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

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屈原《离骚》)

⑦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⑧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李朝威《柳毅传》)

⑨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⑩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⑪而良人未之知也。

(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①“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鸿门宴》)

②吾孰与徐公美?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④彼且奚适也?

(庄子《逍遥游》)

⑤彼且恶(何)乎待哉?

(庄子《逍遥游》)

⑥沛公安在?

(史记《鸿门宴》)

⑦夫晋,何厌之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⑧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韩愈《祭十二郎文》)

⑨洞庭君安在哉?

(李朝威《柳毅传》)

⑩无情郎安在?

(李朝威《柳毅传》)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①“臆!

微斯人吾谁与归?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岳阳楼记》)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③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畋)猎也?

(孟子《庄暴见孟子》)

⑤不然,籍何以至此?

(史记《鸿门宴》)

⑥余是以记之。

(苏轼《石钟山记》)

⑦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卫风•氓》)

⑧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李密《陈情表》)

⑨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⑩奚以知其然也?

(庄子《逍遥游》)

4.特殊结构:

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①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效法哪一个古代)

②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过?

③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

④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⑤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

⑥惟你是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

“沛公安在?

”(《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

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

“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

“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

“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③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列子《愚公移山》)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②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

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鸿门宴》)

②“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促织》)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③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史记《鸿门宴》)

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⑤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⑥孰与君少长?

——与君孰少长?

(史记《鸿门宴》)

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

⑩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史记《陈涉世家》)

⑪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诗经《邶风•静女》)

⑫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苏轼《赤壁赋》)

⑬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⑭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李朝威《柳毅传》)

⑮命坐于灵虚之下。

(李朝威《柳毅传》)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

(列子《愚公移山》)

②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袁宏道《虎丘记》)

③快哉此风!

(宋玉《风赋》)

④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1.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

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2.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

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3.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

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4.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

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附】

文言常见固定结构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

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

译文:

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卖炭得来钱何所营?

(白居易《卖炭翁》)

译文:

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

 

2、何如 

(1)代词性固定结构。

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可译为“怎么样”。

 

   

(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比……怎么样”。

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①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

樊哙说:

“今天的情况怎么样?

” 

    ②王以为何如其父?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

 

3、然则 

连词性固定结构。

“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①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

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②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既然这样,那么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

 

 4、是以(以是) 

 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因此”。

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

 

    ①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

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

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

 

 5、有所……、无所……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

“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

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

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国家。

 ②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

译文:

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③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

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宠幸的。

 

④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指南录后亭》)

译文:

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6、有以……、无以……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

它们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

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

译文:

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译文: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步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

     

7、……孰与(若)…… 

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

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

表示比较之后进行选择取舍时可译为“哪比得上”;这种情况,还可以与选择连词“与其”配合使用,译为“与其……不如……”。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

 

    ②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

(柳宗元《童区寄传》)

译文:

做两个人的童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人得童仆?

     

8、……之谓也 

表示总结性判断得固定结构。

其中“之”时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

可译为“说的就是……”。

 

    ①诗云:

“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诗》里面讲过:

“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

”——(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

可译为“……叫作……”、“……称作……”。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译文:

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9、如……何、若……何、奈……何 

都是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

其中“如”、“若”、“奈”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意思;“何”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宾语。

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译文:

凭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②虞兮虞兮奈若何?

(司马迁《项羽本纪》)

译文:

虞姬啊虞姬,对你怎么办?

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鸿门宴》)

译文:

(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④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西门豹冶邺》)

译文:

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10、何……为(wéi)、何以……为(wéi) 

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

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

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庄子《逍遥游》)

译文:

哪里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11、唯(惟)……之(是)…… 

表示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

含强调意义。

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得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得结构助词。

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

 

    ①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

译文:

只看我的马头(行动)。

(意译:

只听从我的指挥) 

    ②惟弈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

译文:

只听从弈秋的教导。

 

12、何……之有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

含反问语气。

其中“何……”是宾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

可译为“有什么……”。

 

    ①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

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用处?

 

13、不亦……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

其中“亦”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问语气词替换。

可译为“不是……吗”。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译文:

学习而又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吗?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船已经行进了,而(落在水中的)剑(却)没有动,像这样去寻找剑,不是糊涂吗?

     

14、得无……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

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

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

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

同义结构还有“得毋……乎”、“得非……乎”等。

 

    ①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

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蒲松龄《促织》)

译文:

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莫非是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15、无乃……乎 

表示测度疑问的固定结构。

它表示出来的语气是委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